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与协同管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化与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2)09-0013-04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硅谷的成功为契机,高新技术产业区在全球兴起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硅谷模式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模式。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的特点及其与硅谷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途径是本文的研究初衷。
一、集聚优势与硅谷成功因素
Bahrami,Evans和Cohen认为,硅谷成功源于以下因素:供应商网络(Saxenian,1994),接近大学和研究机构(Storper,1993;Storper和Salais,1997),劳动力的流动性(Angel,1991;Saxenian,1994),边缘技术,丰富的风险投资以及企业家精神(Gilder,1989)。究其原因,集聚优势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许多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以产业集群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种有效并且可行的途径。
二、我国高新园区产业集聚现状
自1988年我国批准建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发展迅猛。目前,全国已有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上许多地方创办的高新区,我国高新区的数目估计在世界上是绝对领先的。从高新区创造的效益来看,到2001年年底,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2000亿元,产值10000亿元,财政收入570亿元,出口创汇达210亿美元,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高达60%以上。事实上,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聚集,但这种集聚多停留在“地理”上的集中,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聚,这也是导致我国大部分高新区区内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高新区的产业集聚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形聚而神不聚”,高新区企业的聚集具有明显的脆弱性
目前我国多数高新区是通过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入区而形成企业聚集的。这种聚集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物理”上的集中,而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聚体。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新区数量的增加,各地政策空间日益缩小,靠优惠政策的生存理念渐已成为过去,使得这种聚集的脆弱性暴露无疑。此外,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短暂的高新技术产业来说,产品从创新出世到成熟、衰退的时间较传统产业要短得多。
2.缺乏完善的产业群集机制
目前,我国除个别高新区外,真正的聚集体尚未形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高新区内产业协同网络尚未形成。Saxenian的研究表明,硅谷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硅谷相互结网、相互依存的协同网络体系。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新区区内企业间业务关联性较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环节也较少,加上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中介服务产业发展相当迟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新区产业网络的构建。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大多数的高新区都是缘大学或研究机构而建,可以说,这些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拥有相当的研究开发能力,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与互动机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三螺旋结构”作用的发挥,使得高新区企业并未很好地利用来自大学和研究机构知识溢出,影响了聚集体的形成以及其作用的发挥。
3.缺少植根于本地化的区域文化
Saxenian在其研究中指出,硅谷的成功受益于其鼓励冒险也接受失败、专业忠诚而非企业忠诚以及讲求合作和重视非正式交流等的硅谷文化。而这种所谓的硅谷文化正是与高新技术产业成功发展相容,如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它需要敢冒风险的创新。此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它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各种信息的迅速收集与处理以及对各种资源的快速整合,而非等级制度带来的灵活,职业的高流动率和讲求合作及重视非正式交流所导致的信息与技术的快速扩散则明显地有助于这种快速整合。显然,我国高新区的茁壮成长需要具有本地特色的中国文化的扶持,也需要有这种异质文化的引入与共生。而目前我国的高新区,无论是鼓励冒险的企业家精神还是那种重视合作与非正式交流的社团文化都是相当匮乏的。
三、高新技术产业区协同网络管理模式
事实上,企业资源的稀缺性赋予集聚更为重要的内涵就是协同网络中各成员的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帕雷托最优。J.B.Barney曾把公司资源划分为实体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它涵盖了公司的能力、组织要素、价值观以及土地、设备和厂房等实体资产。虽然每个公司都拥有多种资源,但最为关键的还是那些可以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本文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特点,就其内、外部资源的协同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1.企业内部资源的协同
企业内部资源是企业的主要资源,企业内部资源的协同就是将企业内部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协同起来,以使它们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1)人力资源的协同。科技产品的研制开发(R&D)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纷繁复杂的各子系统组成了产品研发的全过程。如在软件业中一个复杂的软件包往往由许多相互独立的子程序组成。如果在研制开发过程中,按照产品设计过程逐一完成,则往往由于科技产品的时效性而使产品失去竞争力。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时可以根据研发人员的不同特点(特长),将其组合成一个个独立的“工作组”,每个工作组负责其中一个子部分,由各工作组组长负责,并由项目管理人员负责其中的衔接,最后项目主管将各个独立的子课题协同起来,如图1所示。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利用,更为重要的是使研发周期大为缩短,从而为提高科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赢得了时间。
图1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协同
(2)资金的协同。资金匮乏是制约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解决资金短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外部融资;二是内部融资。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经营规模小、经营风险大以及企业资信差等特点,加之近年来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中央银行多采取谨慎的信贷政策,无疑加重了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困难。其次,由于我国一板市场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实收资本及盈利情况等条件的严格限制,二板市场又迟迟不能浮出水面,使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内部融资(上市筹资)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往往只能通过高息在民间拆借筹集资金,但这又会使企业背负沉重的利息负担。这样,高新技术企业不能茁壮成长,区域的内源力得不到提高,企业的后续发展受到影响。在引入协同的概念后,我们将为高新技术企业缓解资金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资金协同的核心内涵是,即使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协同企业内部资本结构和经营计划以及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资金,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网络中的资金得以充分利用。
2.企业外部资源的协同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自身资源有限,企业抗风险能力差以及资源外寻的特点,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应充分协同企业外部资源,进行社会化合作和建立动态联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机遇和条件。
(1)采购协同。高新技术企业自身规模小,产品产量有限,原材料使用量相对较少,故在采购价格、运输费用上不占优势。而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则因其产品系列的相似性或互补性,使其在原材料的使用上有相似之处,鉴于此,此类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可以组成“临时性或流动性采购联盟”。联盟可以是临时性的也可以是长期的,联盟成员就其相同的原材料采用联合采购的方式,利用批量优势,降低采购成本,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采购协同。
(2)销售协同。通俗地讲,协同就是搭便车,即不支付就可享受某种资源。体现在销售协同上主要是:新产品进行销售时,应尽可能地利用原有的已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尤其是当新旧产品间是互补关系时)。实现销售协同一方面使得新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推上市场;另一方面还节省了筹建新的销售渠道所需的大量人员费用、广告费用等。更为重要的是,在利用本企业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的基础上,继续推出新产品,可以享受品牌这一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效应。
(3)管理协同。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始人或管理人员多为从大学、研究机构独立出来创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了解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对潜在的新技术及可能的应用能做出快速反应,但普遍缺乏管理经验。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上的协同一方面表现在同行业管理人员的协同,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猎头市场”引进在该行业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利用其丰富的管理经验管理企业,使高新技术企业尽可能避免陷入经营中的误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各类专业性公司的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应在保持竞争优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专业公司的优势,如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对于某些不涉及企业核心技术,而又占用大量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通用技术,可采取OEM(即对外发包)的形式,使企业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核心产品、核心技术的研发上。此外,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外脑——一些专业性的咨询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力量来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建议。
(4)技术的协同。产品研发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但由于企业经济实力所限,其研发力量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网络中的技术协同,共享技术开发资源,不仅降低了产品的研发成本,还由于研发规模的扩大提高产品的创新性。同时对具有技术衔接关系的产品进行共享界面设计,使界面成本大大降低。
(5)生产的协同。高新技术企业生产产量较少,难以产生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生产成本较高。也就是说,高新技术企业在生产中存在着资源的浪费。而通过生产的协同,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可采取某种形式的“动态生产联盟”,就相同或相似的产品联合生产,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以及由规模经济产生的效益,极小化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
通过以上分析,就高新技术企业的协同特性(协同管理的类型、竞争优势及协同可能带来的成本)归纳如下,如表1所示:
表1 高新技术企业的协同特性分析
协同类型 协同方式的来源
潜在的竞争优势
协同带来的成本
采购协同 共同投入品 企业对投入品的质量要求不同
共同投入品货源地 降低投入品的成本 致成本高于要求较低的企业
销售协同 共享品牌 降低广告成本
产品形象相互冲突
共享销售渠道
降低销售成本
一种产品质量低劣使整体受损
共享销售队伍
生产协同 共享生产能力
提高生产能力
企业对质量或精度的利用率的要求之一
技术协同 共享技术开发
降低产品研发成本 影响技术的独特性及技术的保密性
对有技术衔接
研发规模的扩大可
关系的产品提高产品创新性
非标准界面设计降低市场有效性
降低界面成本
共享界面设计
通过卓越的专利界
面操作实现差异化
人力资源 对人力资源的
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人力资源的有效协同共同需求提高效率配合
资金协同 共同筹措资本、
达到筹资规模,降低 高效的资本市场
利用资本 筹资成本
无形资产 相似的价值链形式 降低受让单元的成本 一种产品质量低协同
相似的价值活动
增强差异化程度
劣使整体受损
协同管理方式可以广泛运用于高新技术企业各类资源的管理上,然而,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则可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及其所处的环境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使用。
(收稿日期200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