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实中见实效——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巧妙整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平实论文,实效论文,巧妙论文,数学教学论文,中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今年参加的一次数学新课程优质课评比活动中,笔者有幸听了几位不同风格的教师上的同一节课,课的内容为七年级《数学》(上)第六章第三节“感受100万”。其中大部分教师都是在他们精心设计的课件的辅助下进行教学,这些课表面上生动活泼、课堂气氛活跃,但大部分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掌握存在较多的漏洞,对于新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更不知该从何下手。但有一位教师的授课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她适宜地应用平实而恰到好处的课件,使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巧妙整合中应运而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细细想来,前者课堂上的“生动”主要来自于课件中重复繁杂的声音与绚丽夺目的动画,而真正能体现这节课重难点的内容,在课件里并没有真正“抓”住学生的眼球。随着教师不断地敲击鼠标,学生被“牵”着鼻子走,教师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探究和创新,教学的方式仅仅是由教师作为主体转变为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主体,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大大降低了课堂的实效性。而后者虽然使用的课件并不华丽,但却实实在在,而且把握住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时机,在重点、难点和关键处恰如其分地引入课件,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巧妙整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大家不禁会问,该如何设计课件、如何应用课件才能使课件设计与数学课堂教学巧妙整合,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实效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因材因人选择问题,科学地设计人性化的课件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始终贯彻《课标》理念,结合《课标》要求来设计课件,在进行课件设计之前还要“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他们感兴趣、并能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的问题,科学地设计人性化的课件,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件产生强烈的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从而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1.吃透教材、掌握学情,选择合适的问题
在为课件选择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两点:一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与能力;二是学生自身的能力状况。这样才能方便我们选择合适的问题。
例如,在进行“感受100万”课件设计的时候,根据《课标》要求,此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熟悉的事物,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100万进行感受,培养其数感,学会用估算的方法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能对大数字或小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发展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在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学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数感,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且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学生刚学过有理数的运算,其计算能力较薄弱。
因此,在情境创设部分的课件设计中,可以举一些实例,如,(1)地球离太阳1亿5千万千米;(2)一个人平均有100000根头发;(3)据统计全世界有3亿多球迷通过电视转播观看了中国与巴西的比赛等。而在探索活动部分中,可以选择如下问题:(1)利用文字或动画讲述“财主儿子学写字”的故事,引出问题:假如他每秒画两横,则他画一万横大约要多长时间?画一百万横呢?(2)估计可乐瓶的容积355ml(),我国青少年大约有2.3亿,如果每人每天扔1个可乐瓶,堆在一起能装几间像我们今天上课这样的教室?如果每个可乐瓶能卖1角钱,建一座希望小学要300万元,问把这些瓶子卖掉能建几座希望小学?(3)买彩票中了500万元,你准备用多大的箱子去装钱?
这些问题和例子有的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有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并易被学生接受的事例,选择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并乐意参与到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来,问题中的计算等能力的要求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这样才能满足《课标》的基本理念,即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问题编排科学,课件设计人性化
选好了课件设计所需的问题后,不要急于设计课件,而应该先将所选择的问题进行分组和排序,根据相同类型归为一组的原则进行分组,然后再排序,排序的基本原则是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但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所调适。
例如,在将上面的情境创设部分的三个实例进行排序时,可以根据数据的大小关系由小到大来排序,即(2)、(1)、(3);也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由小到大来排序,即(1)、(2)、(3)。而将探索活动部分的三个问题进行排序时,则要根据计算难易程度由易到难进行排序,即(1)、(2)、(3)。这样,我们根据科学编排的问题设计出来的课件,才能真正让学生既感兴趣又“下”得了手,从而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问题编排好以后,开始课件的设计。在这里,主要谈一下如何使设计出来的课件更人性化。
第一,在选择课件的插图和插入声音时,应该选择合适的、真实的图形和声音,给学生营造一种现实的情境,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达到课堂的高效率。例如,在为“地球离太阳1亿5千万千米”选择插图的时候,我们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搜索,寻找到真实的地球与太阳的照片,然后进行编排。
第二,在为课件制作动画时,不要盲目追求“夺目”,而应该重视动画的交互作用,制作出能进行师生交互的动画,这样的动画插入到课件中才能锦上添花。例如,在制作“买彩票中了500万元,你准备用多大的箱子去装钱?”的动画时,首先制作一个人中奖的过程,然后更重要的是制作出4只标有尺寸的皮箱,制作出的皮箱应该有交互功能,学生或教师点击其中正确或错误的箱子时,应有反馈的动画或文字信息。
第三,整个课件应该界面友好且具有交互功能,这样不但学生喜欢,而且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也可以更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课件的交互功能,既方便了教师教,也方便了学生学。例如,在设计“感受100万”的课件时,制作一个主页面,在主页面上可以分布一些按钮,点击按钮即可进入相应的例题或练习等,然后在每个分页面中制作一个返回主页面的按钮。
最后,作为一个成功的课件,还应该在课件中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以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拓展本节课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例如,可在“感受100万”课件的最后添加一些关于培养学生数感的网站的超级链接。
二、因时因情应用,让教学随机生成
《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时,应该把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适时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良好教学情境下自主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
1.适宜地应用课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始终处在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会为冲突带来“声情并茂”的效果。使用得当可以创设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而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那种潜移默化的教学形式,还能够使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就可以避免因灌输式教育而引起的诸如厌学等方面的负效应,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
例如,在教“感受100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100万有多大,教师课件演示了“财主儿子学写字”的故事,故事中财主的儿子说:“很快就能画完一万横”,学生很感兴趣。接着教师问:“他说得很快是1分钟、1小时、还是1天呢?”这时学生觉得不能轻易回答,只有通过计算才能得到答案,于是纷纷动手计算得出正确的结果。但如果没有课件演示,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因计算枯燥不愿去计算,我们看到,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了上面这个环节,突显了动画或图片故事来设置认知冲突,那么就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而达到刺激学生认知强度,让学生轻松学习新知识的目的,这就比直接让学生计算画一万横需多少时间效果要好得多。
又例如,在让学生通过计算500万人民币的体积来感受500万的大小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事物以直观为主,可以发挥课件的交互功能,通过屏幕上显示的4只标有尺寸大小不一的箱子和500万人民币的图片,先让学生通过估算选择自己认为适合装500万的皮箱,不论对错课件都会有相应的声音进行评价,这样会让学生有一种非要计算验证自己结果的想法,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记住了500万人民币的体积大小。相反如果课件直接在屏幕上给出一串串的数据,让学生凭空猜测选择哪个皮箱可以装得下500万人民币的话,这样的情境创设会很虚幻、平淡,激不起学生的问题意识,重点联系不够紧密,所以我认为要适宜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务实的情境,使之和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相互吻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教学效果。
2.将“传统”与“现代”进行整合,开展务实的课堂教学
教学要务实,不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当做是课堂教学中的装饰品,也不要一味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当成是一根“指挥棒”,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诸如许多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将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都用课件代替了,甚至整堂课任课件遨游,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使教学效果低下。笔者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的教材选择将传统的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例如,教“感受100万”时,在让学生计算全国青少年丢的可乐瓶能装几间教室的时候,笔者以为,用课件演示完问题后,可以不通过课件展示教室的容积给学生,而是采用以前教师一贯使用的让学生通过估算的方法来求得教室的容积,即用人的步长和身高去估测教室的长、宽、高进而求得教室的容积。学生在估测教室的长、宽、高的思考、实践、探究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以及相互合作的巨大作用。
在这个环节中,将传统的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合理应用,使其相互补充,何尝不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优化设计呢?
总之,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应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巧妙整合起来。加强粗线条的弹性设计,实现最优化,给学生足够的探究与创新空间,向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同时让教学随机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