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自然资源可持续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资源论文,可持续论文,中国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自然资源问题的根源
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利用并造成福利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体。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主要来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而是一种自然物,相对于人类的需求,它具有效用性、稀缺性和外部性的本质特点。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能源、矿物、土地、水、气候和主物等资源,按自然资源的增殖性可将其分为3类:(1)可再生自然资源,它是指可以连续反复供应的太阳能、风、水力、海潮等资源。(2)可更新自然资源,它是指能自我繁殖的有生命的各种生物资源,如森林、草地、渔业等。(3)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它主要指具有固定存量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一点则少一点,不可再生。
我国自然资源问题具体表现为:(1)自然资源产权模糊,无偿占有和无偿使用。(2)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使用,浪费严重。(3)自然资源的再生和保护产业落后,自然资源状况急剧恶化。我国自然资源问题的根源是自然资源无价格。这是因为:第一,我国自然资源属于国有,自然资源无价格使国家丧失了一笔巨大的资源更新和开发基金,开发节约资源的科学技术缺乏后劲,可再生资源和可更新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再生,开发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资源进程缓慢,自然资源存量锐减。第二,自然资源的无偿使用和国有产权的空心化造成占有者得资源,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效应严重,这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浪费严重、管理混乱等问题,我国自然资源形势急剧恶化。第三,没有计算自然资源折旧而把自然资源资产的损耗作为新增价值计入国民收入,耗竭了自然资源资产存量,虚增了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减少了未来经济发展后劲。
从理论上分析,自然资源是存在价格的。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自然资源的形成没有人类劳动的参与,因而自然资源本质上是不具有劳动价值的。但是,由于自然资源秉赋使用价值——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具有物质性效用,并且它具有数量上的稀缺性,这必然会使自然资源在转化为经济资源时通过价格而取得商品形式。“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们的所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并通过它们的价格取得商品形式。因此,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在这里价值表现是虚幻的,就像数学中的某些数量一样”(《资本论》第一卷,第120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论述土地资源的价格形成。西方经济学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自然资源的效用性和稀缺性使自然资源的供求双方通过竞争而形成自然资源的均衡价格。
我国自然资源无价格现象是历史形成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残酷地掠夺我国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价格长期得不到体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通过计划把国有自然资源无偿地调拨给企业使用。国家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的损耗不是以价格的形式上交给国家,而是以企业利润的形式上交给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价格采用成本定价法,自然资源的无偿调拨使用使企业不必为使用自然资源支付成本,因此,自然资源价格在产品价格中得不到体现。由此可见,我国自然资源无价格现象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产物。在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下,自然资源产权模糊,无偿使用、掠夺性开发和浪费造成资源损毁、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和协调发展。
二、可持续战略是解决我国自然资源问题的必由之路
根据《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包括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强调人类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权利,应当是和坚持与自然和谐方式的统一。二是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今世发展与消费的同时,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可持续发展不但要解决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保障子孙后代的利益,还要解决好当代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的协调关系,并形成相互适应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保证人民群众目前需要和长远需要的供给能力。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把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以便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和后代人的需求。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必须以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为基础,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为关键。按照生态经济学的观点,现代社会经济系统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之上的巨大开放系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都是在大自然生物圈中进行的。任何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态系统。因此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自然资源是存在于生态系统中,能为人类利用并造成福利的自然物和自然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子系统。自然资源的有用性和稀缺性决定了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具有关键性制约作用,而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协调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资源的协调。因为人类主要是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系统。所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关键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
从总体上看,我国是个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的品种比较齐全,总储备也比较丰富,但是从人均资源量分析,我国又是资源小国。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居世界第8位。我国的人均耕地、林地、草地和水资源等非矿产资源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人均拥有量将迅速下降。而且,我国对有限的资源存在掠夺式开发和使用浪费的问题。中国国情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人口多,二是经济尚处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阶段,即属于资源经济。因此,我国资源短缺问题将会长期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时期,我国各种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将继续下降,资源需求增长和消费量迅速扩大引发的供需矛盾也将更加尖锐。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将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子。因此,我国自然资源可持战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
三、我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战略
当前,我国自然资源短缺的形势日趋严峻,为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实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战略。
1.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和合理配置战略
自然资源无价格和开发利用的外部性,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和浪费使用,造成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受阻。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有产权“空心化”、产权界定不明和管理混乱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外部性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根源。因此,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和合理配置战略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国有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健全的资源产权制度应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行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建立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国家要扩大资源使用费和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比率,建立资源开发基金。二是实行资源占用权的有偿转让制度,通过市场来调节自然资源使用权转让,优化自然资源配置。三是建立专门性的资源综合管理机构,真正体现为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保证管好用好我国的自然资源。
2.“绿色”国民生产总值战略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非绿色”性的,即现行的GNP指标。这个指标既没有真实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与折旧,又没有反映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和损失成本,没有将自然资源成本内部化。“非绿色”GNP对各国经济发展生产误导,导致了以自然资源存量和质量迅速恶化为代价的虚假经济繁荣。针对现行国民收入(NI)指标的缺陷,经济学家提出了可持续收入(SI)或“绿色”GNP的概念,即假设现行GNP的计算是正确的,则可持续收入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减去人造资本的折旧(PM)和自然资源折旧(DN),用公式表示为:SI=GNP-PM-DN。
为了真正落实可持续收入战略,我们要建立自然资源核算体系。自然资源核算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自然资源实物帐户,记录现有和新发现的自然资源的存量与流量。二是建立资源的价值帐户,要对现有和新增自然资源进行经济价值评估,计入国家财富,对自然资源消耗的计量采用边际机会成本法(MOC)。
3.自然资源的科技战略
自然资源的科技战略,是指在充分认识科技与资源的相关关系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解决自然资源问题。它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生产中的资源耗费。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发现新的资源和寻找替代资源,扩大资源的适应范围和发现资源的新用途。三是依靠科技合理管理和配置资源,使之持久和高效地得到利用。
广义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以科技信息为基础的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对自然资源具有补充作用。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自然资源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永存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要依靠智力资源的开发,依靠智力资源来补充。我国提出的“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方针就是科技战略的集中体现。
4.节约型资源利用战略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遵循下述两个原则:一是维护和保护生物资源,使可更新资源的使用率保持在其再生产速率限度以内。二是不可更新资源的耗竭速度不能超过寻求替代资源的速度。由此可见,无论可更新资源还是不可更新资源,都必须控制使用强度或消耗速度。但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强调的是增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扩大其开发范围,以此创造可见的“财富”。因此,实行节约型资源利用战略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意味着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转变,特别是要从以资源资金投入为主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转向以科技投入为主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从以数量增长为主的单向发展转向既注重增长又注重质量提高的全面发展。节约型资源利用战略绝不是否定或贬低“开源”的意义和作用,相反,我们要积极提倡“开源”,要大力发展自然资源再生产业,增加社会投入,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再生、更新、增殖和积累,扩大自然资源的社会再生产,使自然资源的恢复和再生速度与它的耗损速度保持动态平衡和优化。
5.资源的国际化战略
自然资源基础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科技和资源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国自然资源的丰匮与经济增长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资源优势并不一定导致经济优势。西方工业化国家都不是单纯依靠本国资源实现工业化的,而是依靠掠夺和消耗世界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而实现的,日本的发展主要是建立在大量利用世界廉价资源的基础上的,新兴工业国家韩国、新加坡的经济,都是在国内自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利用世界资源而取得高速发展的。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善国内资源短缺的矛盾,利用世界资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闭关锁国,强调自力更生,失去了利用国际资源的大好机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开始与世界接轨,有识之士提出了利用世界资源战略。我国利用世界资源是在发达国家已控制了世界资源的情况下进行的,要面临着它们的强大压力,难以平等地共享世界资源。因此我国享用世界资源的战略取决于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笔者认为,当前一要逐步提高国内资源价格,增加科技进步含量,减少国内资源的耗用量。二要从关锐上鼓励自然资源的进口,限制其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