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留守时间下儿童公正感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观论文,公正论文,幸福感论文,关系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1-4918(2011)05-0484-490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提出
自上世纪60年代公正感的概念提出以来,它一直是弱势群体研究中关注的热点。如,早期关于车祸受害者公正感的探讨(Bulman & Wortman,1977),目前关于灾区人民公正感的研究(吴胜涛,王力,周明洁,张建新,2009),一直以来关于失业人员公正感的关注(Dzuka & Dalbert,2002; Dalbert,1998)。所谓公正感是指人们相信他们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得其所得,得有所值(Lerner,1965)。这种公正的世界信念使个体相信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是稳定的,有序的,是个体专注长远目标,进行长期投资的重要资源(Haler,2000; Hafer,Bègue,Choma,& Dempsey,2005)。此外,它还有助于个体减轻生活中的压力,缓解个体的不良情绪(Ritter,Benson,& Snyder,1990; Tomaka & Blascovich,1994; Otto,Boos,Dalbert,Schops,& Hoyer,2006)。可见,公正感对于个体的发展尤其是弱势群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里的18周岁及以下的儿童(赵景欣,2007)。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面临亲情,家庭教育和监护“三重”缺失的困境。一些研究表明,这种不利的处境给留守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如消极情绪和不良问题行为增多,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刘霞,范兴华,申继亮,2007;申继亮,2008,2009;申继亮,胡心怡,刘霞,2009)。表明,处境不利的环境使留守儿童在很多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影响到留守儿童心理的很多方面。那么,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公正感呈现何种特点,这是本研究关注的问题之一。关注留守儿童的公正感状况,留守时间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留守时间下,留守儿童在情绪适应、自尊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申继亮,2008)。可见,在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时,留守时间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适应的重要变量。因此,本研究拟详细的划分留守时间,深入探讨不同留守时间下,留守儿童公正感的特点。
正如上文所述,公正感在个体进行长期投资,减轻生活压力,缓解不良情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对于留守儿童来讲,公正感在其心理健康中发挥着多大作用呢。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以往研究较多停留在探讨一些消极特征上,然而,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逐渐意识到,个体消极特征的减少,并不意味着积极特征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所谓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出的整体性评价(Diener,Suh,Lucas,& Smith,1999),它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两个方面,认知成分通过生活满意度来体现,情感成分通过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来体现(Andrews & McKennell,1980)。本研究将选取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成分衡量主观幸福感,探讨公正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关于公正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他们关于公正感和主观幸福感三个成分间的关系存在分歧,尤其在公正感和消极情感的关系上。如Dalbert等人(1998,2002)关于失业人员的研究表明,公正感和生活满意度较高正相关,和积极情感也有一定的相关,但和消极情感并不相关。吴胜涛等人(2009)关于灾区人民的研究发现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研究发现公正感和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消极情感不相关。Otto等(2006)关于遭受洪灾居民的研究也发现公正感和消极情感不相关。然而,Ritter等人(1990)关于失业人员的研究发现,公正感和消极情感呈现显著负相关。Dzuka等(2006)以老年公寓的老年人(平均74岁,80%患有疾病)为被试,同样发现,公正感和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
不难发现,尽管上述研究均选择了处境不利群体,然而关于公正感和主观幸福感三个成分的关系却存在分歧,甚至有些矛盾之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忽视了个体所处处境不利时间的影响。正如Agrdwal和Datal(1993)所言,两者的关系可能会随个体所在处境不利的时间而发生变化。例如,Dzuka和Dalbert(2002)尝试将失业人员分为短期失业者和长期失业者,在控制了家庭经济状况下,探讨不同时间下公正感和主观幸福感三个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时间下,二者的关系存在差异。对于短期失业人员来讲,公正感和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存在正相关,与消极情感不相关;而对于长期失业人员,公正感和三者均不存在相关。可见,探讨公正感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将个体所处处境不利时间考虑进去,有助于澄清二者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拟对留守时间进行划分,探讨不同时间下公正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综上,本研究拟将留守时间细致划分,首先,探讨不同留守时间下儿童公正感的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儿童公正感伴随留守时间而发生的变化。其次,探讨不同留守时间下,公正感和主观幸福感三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公正感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2 方法
2.1 被试
采取整班抽取的方式,从福建和河南两地的农村,选取1所公立中学和16所公立小学5~8年级的1436名学生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1205份,问卷回收率为84%。其中五年级480人,男生265人。女生215人,留守儿童238人,非留守儿童242人,平均年龄12.70岁。六年级394人,其中男生213人,女生181人,留守儿童175人,非留守儿童219人,平均年龄13.70岁。七年级179人,其中男生88人,女生91人,留守儿童80人,非留守儿童99人,平均年龄14.66岁。八年级152人,其中男生86人,女生66人,留守儿童72人,非留守儿童80人,平均年龄15.63岁。
2.2 工具
2.2.1 个体基本信息问卷
个体基本信息问卷用于收集被试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级、是否留守、留守类型、留守时间和被试的家庭经济状况。其中姓名、性别、年级以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而其他变量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是否留守和留守类型通过下面题目考查:“目前,你的父母是否在外地打工?①只有父亲外出打工,②只有母亲外出打工,③父母都外出打工,④父母都没有外出打工。”留守时间通过下面题目考查:“从你父母外出打工到现在,总共有多长时间了?(父母在家的同学不做此题)①半年以下,②半年~1年半,③1年半~4年半,④4年半年~7年半,⑤7年半~10年,⑥10年以上。”
由于大部分儿童并不清楚父母的收入状况,因此本研究通过家庭生活指数来衡量被试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生活指数通过被试家庭拥有的儿童房间、厕所、厨房、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家用电脑、食品数量来衡量,将上述几个方面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得分并相加求总分,总分范围在0~100分之间,得分越高,表示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具体权重计算方法可参考侯娟等人(2009)发表的文章。
2.2.2 公正感问卷
采用吴胜涛等人(2009)修订的Dalbert编制的“一般公正感量表”,用于测量个体对世界是否公正的普遍看法,如“我认为这个世界基本上是个公正的地方”。该问卷由6个项目组成,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采用6点计分。其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有点不同意”,“4”代表“有点同意”,5代表“同意”,6代表“非常同意”。各项目上的得分相加求总分,得分越高,表示公正感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8。
2.2.3 主观幸福感问卷
本研究主观幸福感通过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指标衡量,具体问卷如下。
(1)生活满意度问卷
采用Huebner(1991)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问卷,该问卷是专门针对儿童青少年编制的,要求学生对其生活整体满意程度进行评价,如“目前我的生活不错”。该问卷由7个项目构成,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采用5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不太符合”,“3”代表“不能确定”,“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项目3和项目4为反向计分题。各项目上的得分相加求总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满意度越高。本研究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3。
(2)积极/消极情感问卷
采用陈文锋、张建新(2004)修订的《积极/消极情感量表中文版》,分别测量个体的积极情感(如幸福,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感(如孤独,沮丧,烦躁等)。该问卷由14个项目组成,其中8个项目用于测量个体的积极情感,6个项目用于测量个体的消极情感,从“没有”到“经常有”采用4点计分。“1”代表“没有”,“2”代表“很少有”,“3”代表“有时有”,“4”代表“经常有”。每个维度上相应项目相加分别计算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得分。本研究中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6和0.71。
2.3 程序和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团体施测,整个测验持续时间大概30~45分钟。采用SPSS 17.0分析和处理数据。
3 结果
首先,本研究将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对比,整体考察留守儿童公正感的特点。其次,以留守时间为线索,考察留守儿童公正感在留守时间上的变化趋势,随后根据这种变化趋势,将留守时间分段,通过各留守时间下留守儿童和整体非留守儿童的比较,进一步探讨留守儿童内部公正感的特点。最后,分析不同留守时间下,留守儿童公正感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3.1 留守儿童公正感的特点
首先,为了考察留守儿童公正感的特点,将被试分为非留守儿童、单亲外出打工、双亲外出打工三类,每种类型下儿童的公正感得分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非留守儿童公正感的得分要高于单亲或者双亲外出打工的儿童,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儿童的公正感存在显著差异,=3.93,p<0.05。事后分析发现,非留守儿童的公正感得分均显著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MD=0.14,SE=0.06,p<0.05)、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MD=0.13,SE=0.07,p<0.05),而后两者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父母外出打工,儿童的公正感受到了影响。那么,随留守时间的变化,留守儿童的公正感是否变化及如何变化,接下来具体分析。
3.2 不同留守时间下儿童公正感的变化趋势
为了更加直观展现不同留守时间下儿童公正感的状况,本研究以留守时间为横坐标,公正感得分为纵坐标,绘制了线形图。具体见图1。
图1 儿童公正感得分随留守时间的变化
图1中各留守时间下的人数分布如下:102,105,125,100,60,73。从图中看出,随留守时间增加,留守儿童的公正感得分并不稳定,时而下降,时而上升。具体来讲,留守7年半的各时间段,公正感得分时而下降,时而上升,留守7年半以上的时间段,公正感得分均在上升。这表明,父母外出打工时间长短对儿童公正感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么,各留守时间下,留守儿童的公正感是否存在差异呢?接下来具体分析。
留守时间和被试的年龄可能是共变量,研究中分析了年龄和留守时间的相关,结果表明二者的相关显著,r=0.20,p<0.01。接下来,以年龄为协变量,以留守时间为自变量,公正感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18,p=0.055,说明不同留守时间下,儿童的公正感存在边缘显著性差异。事后分析结果表明,留守10年以上公正感得分显著高于4年半-7年半(MD=0.40,SE=0.13,p<0.05),根据上述留守儿童的公正感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将留守时间分为三个时间段,分别为:留守4年半以下,留守4年半-10年,留守10年以上。接下来,具体分析各留守时间下留守儿童的公正感状况。
表2中,按照留守时间分组,以非留守儿童全体为对照组,比较了留守儿童公正感和它的差异状况。表明留守4年半和留守4年半-10年两个时间段下,留守儿童公正感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留守10年以上,留守儿童公正感得分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留守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公正感差异状况因留守时间而不同。
3.3 不同留守时间儿童公正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从表3可以看出,各留守时间下,公正感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只是留守时间不同,相关系数的大小不同而已。具体来讲,随着留守时间增加,公正感与生活满意度、消极情感的相关系数也是不断增加的,而公正感与积极情感的相关系数在各留守时间下基本是比较稳定的。下面,以公正感为自变量,主观幸福感指标为因变量,分析各留守时间下公正感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回归。
以公正感为自变量,主观幸福感的三个成分为因变量,在控制其他变量(年龄、家庭经济)的情况下,进行分层回归分析。从表4的分析结果看出,对于生活满意度来讲,各留守时间下,公正感都能显著地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留守时间越长,公正感对于生活满意度的预测力越强。留守10年以上,公正感对于生活满意度的预测力最高(β=0.35,=1.2%)。对于积极情感来讲,各留守时间下,与其它两个成分相比,公正感对于积极情感均具有较强地正向预测作用。对于消极情绪来讲,公正感对于它的预测作用并不稳定,留守4年半以下,并没有显著预测作用,留守4年半-10年和10年以上,公正感对于消极情感具有显著地负向预测作用。总体而言,公正感对于主观幸福感三个成分的预测作用因留守时间而不同。
4 讨论
4.1 不同留守时间儿童公正感的基本状况
目前,国内大量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较为一致地发现,留守儿童表现出较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问题(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2005;申继亮等,2007,2008,2009;肖聪阁,陈旭,2009)。本研究也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留守儿童的公正感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并且无论是单亲外出打工,还是双亲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公正感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这表明,父母外出打工给留守儿童的公正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与单亲或者双亲外出无关。
进一步,本研究控制留守儿童的年龄,发现留守时间是影响留守儿童公正感的重要因素。不同留守时间下,留守儿童的公正感存在边缘显著差异,留守10年以上,留守儿童的公正感高于留守4年半-7年半的儿童。于是,研究中按照留守时间的变化特点,将留守时间划分为短(留守4年半下)、中(留守4年半-10年)、长(留守10年以上)三种,深入比较了不同留守时间下,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公正感的差异状况。发现,短期和中期留守下,留守儿童公正感显著地低于非留守儿童,但是长期留守下,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公正感并无显著差异。这表明,留守时间不同,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公正感的差异状况也不同。这对于以往研究(申继亮,2008,申继亮等,2009)粗略划分留守时间,仅仅关注不同留守时间下留守儿童内部差异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也说明详细划分留守时间,对于深入研究留守儿童的一些心理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公正感不存在差异,这是比较有趣也是值得关注的结果。当然,这并不是提示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越长越好,而应更多地关注造成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或许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使他们的生活过早独立,对于家庭环境变化后的生活可以很好的适应。一些关于留守儿童的质性研究发现:父母不在家的儿童相对比较成熟,他们能够自理生活,自己照顾自己,遇到什么问题自己解决。较大的儿童能够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艰辛,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申继亮,2009;周宗奎等,2005)。或者是某些保护性因素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另外,这一结论还提示人们,不要把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他们可以和正常儿童发展的一样好。
4.2 不同留守时间公正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年龄、家庭经济状况后,各留守时间下,公正感对于生活满意度(短、中、长期留守下分别为3%、8%、12%)和积极情感(短、中、长期留守下分别为13%、19%、15%)均具有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这与以往在其他群体中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Dalbert等,1998,2002;吴胜涛等,2009)。而对于消极情感,只在中期和长期留守下有显著地负向预测作用(分别为4%和8%),而短期留守下没有预测作用。表明,公正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主要影响个体的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但对于其他消极情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稳定。这一研究结果证实了公正感和主观幸福感三个成分的关系的确随个体所处处境不利时间长短而变化(Agrawal & Dalal,1993),这可以给以往关于公正感和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三者关系的争论提供一个参考。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对于短期和中期留守儿童来讲,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变量,而对于长期留守儿童来讲,家庭经济状况对生活满意度并没有影响。这表明对于留守儿童来讲,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是相对的,这与以往在其他群体中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Veenhoven,1991; Diener,1993)。至于在留守群体中,是否到了长期留守的情况下家庭经济状况对于生活满意度并没有影响,这一结论的普遍性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那么,公正感是如何影响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的呢?或许可以从公正感的作用着手。Dalbert(2001)曾详细介绍了公正感的作用,他指出公正感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解释性的框架,使个体以有意义的方式来解释生活事件。当高公正感的个体观察或体验到不公正、并且在现实世界无法得到补偿时,他们就会用各种策略将这种不公正同化到已有的公正信念中。这种由不公正到公正的同化是促使个体发现生活意义的适应性应对过程。这样,高公正感的个体就会对他们的生活更加满意,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这不但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还表现在一些关键事件中,如失业。同时,这种高公正感可以使个体体验到较少的愤怒,更好地控制愤怒反应。对于高公正感的留守儿童来讲,无论是日常生活中遭遇的不公正事件,还是对于自己的“留守”状况,他们都能用公正的框架来解释它们,这对于他们适应留守生活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高公正感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满意,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绪,较长时间留守也体验到较少的消极情绪。而公正感较低的留守儿童,他们不能将遭遇不公正的事件或者自己的留守处境纳入到公正的解释框架中,这不利于他们积极适应自身的留守生活,因此,低公正感的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比较低,并且体验到较少的积极情绪,较长时间留守也会体验到较多的消极情绪。
5 结论
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不同留守时间下,留守儿童公正感的水平存在边缘显著性差异。
(2)总体来讲,留守儿童公正感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非留守儿童)。具体到各留守时间下,短期(4年半以下)和中期(4年半~10年)留守下,留守儿童公正感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长期留守下(10年以上),留守儿童公正感的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
(3)各留守时间下,公正感对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但对于消极情绪,仅在特定留守时间下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