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育:一个与经济互动发展的历史范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范畴论文,经济论文,体育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154(2007)05—0005—04
CLC number:G80—05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07)05—0005—04
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在人类历史上实现了一场革命,使人的休闲时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私人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休闲体育以填充“私人时间”、满足居民健身娱乐需求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众多的分析、研究者中,对休闲体育的褒、贬可谓见仁见智,本文不涉及对休闲体育的价值判断,而是试图从历史的角度,通过对休闲体育发展的客观描述,表明尽管休闲体育经历了中、西方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径,但在经济规律中却都反映出休闲体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1 西方文化中的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与休闲须臾不可分离。在西方文化中,古希腊文明对现代休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1]休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往往以渗透、融合、感染、凝聚、熏陶、净化等多种形式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改善人的生命质量。
从体育文化的角度研究休闲,目前我们见到较早涉及到休闲文化的著作,是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而后1936年,法国一个负责体育和娱乐的国务秘书处成立,这可以说是休闲体育较早的组织。1970年,国际组织在讨论通过的《消遣宪章》中,对休闲功能给予了合理的阐释,指出休闲体育:“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欣赏艺术、科学和大自然,为丰富生活提供可能,还为人们提供了激发基本才能的条件。建立于闲暇基础上的行为情趣,或者是休息、娱乐,或者是学习、交往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与满足,产生一种美好感。”[2]
休闲体育的发展与繁荣,是同西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几个变化分不开的。这些变化主要包括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充裕的闲暇时间、“富裕社会”的形成及“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几个方面。以1844年第一条电报线路的诞生为标志的新的工业革命的兴起,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为休闲体育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由于技术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休闲活动日趋丰富起来,特别是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各种体育活动,如球类、跑步、旅游、观赏体育表演等,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有人统计,在休闲活动中,60%-80%的活动内容与体育有关,[3]由此,体育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中成为发展较为迅速的行业和部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体育产业。为此,研究休闲的西方学者就说:“由于有利生产,休闲一直是合理的——如果没有夜生活和周末,娱乐业将会崩溃;如果没有假期,旅游业就会衰落。”同理,如果没有休闲体育,医院将会人满为患,不堪重负。“实际上,是休闲而不是劳动使得工业资本主义走向成熟,在这里,休闲新的合理性展现了出来。”[4]无疑,休闲体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休闲不仅与产业和经济有着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在人类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休闲体育不仅标志着人已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标志着人从满足现实的基本生活需要转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向往。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高速发展的消费经济,刺激了人在潜意识深处原始动力的自发性。马克思说,“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自由给所有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休闲体育有利于人的充分发展: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5]经济的发展使人们享有充裕的闲暇时间成为可能,在时间维度上拓展了对休闲体育产品的消费。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大机器生产及其不断扩展,体力劳动逐步得到解放,“大批工人早已从事每周平均只有3-4天有报酬的劳动,他们用半年或一年的时间接受教育,或者娱乐消遣——一旦我们认识到,大部分时间是用来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用品和劳务——产消结合时——旧的工作和空闲时间的区别和界限就消失了。”[6]充裕的闲暇时间造就了大量渴望参与、观赏各种竞技运动、健身运动、休闲娱乐并乐意为之支付货币的人群存在,在这种体育消费中,人们购买到的是一种无形的喜、怒、哀、乐,是一种兴趣的追求、情绪的宣泄、心理需要的满足和情感的愉悦及身体健康的希望。闲暇时间不仅为进行休闲体育消费提供了时间上的余地,而且也提供了思想上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以美国为例,全美国消费者在休闲体育、娱乐性商品和服务方面。[7]一个NBA篮球联赛,年产值就高达10亿美元。由此而带动的其它休闲消费就可想而知了。[8]可以说,休闲体育既满足了大众闲暇时间的体育消费需求,同时也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财富。
2 中国话语中的休闲体育
中国话语中的休闲体育是舶来品,是一道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潮而显现于国人视野新的文化风景线。同时,不知是对西方文化难以避免的误读,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难舍难分的情结,当代中国的休闲体育确是深深打上了中国特色烙印的休闲体育。[9]休闲体育固然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结果,但是除去其现代商业化的外衣,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寻觅到休闲体育与传统的健身养生、民间体育等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并非是“我们祖上也曾阔过”的虚骄,而是因为与休闲体育在西方的发展道路上有相似之处[10]。
中国人很懂得休闲,这从古人对“休闲”一词的解释中可窥一斑。《诗·商颂·长发》中,释“休”为吉庆、美善、福禄;《易·家人》中指出,“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11]从结构上讲,“休”是个会意字,会人倚木而休的意思,含义是人在大树的庇荫下,颐养活动得以进行,精神得到修整。[1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吟唱,就是我国古人对休闲、安逸、身心放松的最好写照,这与西方话语中的休闲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西方话语中,“Recremion”被译为“休闲”,其涵义是“业余消遣或娱乐”;“身心的放松、休憩”,这个词的原文是“Recreate”,意为再创造、再现、复原。[13]从这个意义上说,休闲体育不仅是消遣、娱乐、休养和健身,而且是重新创造生活的一种活动。
现代意义上的休闲体育出现在中国话语中,应该说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最早提出“休闲”这一理论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他自1983年起,就多次论述体育游戏、“玩”等休闲体育理论,指出:“‘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闲暇时间的长短与人类的文明进步是并行发展的。”“不同的休闲方式需要不同的休闲产品和服务。因此,发展休闲产业就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行为或者经济行为,而且更能对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保障。”[14]曾几何时,休闲体育对中国来说是一种奢侈的生活。有限的假日里往往被家务缠身,在人们的记忆当中,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度假休闲中得到众多的愉悦和满足。这种变化说明,闲暇时间的增多,它是和有钱有闲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有钱是人们从事休闲体育的物质基础。[15]经济学研究指出,社会经济形态和产业结构的着眼点是服务于人,休闲体育生活的丰富和普及正日趋变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休闲体育消费正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之一。休闲体育和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由此也促进了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据北京市2002年体育产业统计报告,2002年人均休闲体育娱乐支出403.9元。全市各类休闲场所开放的游泳、保龄球、台球、乒乓球、网球、健身及棋类等休闲体育项目共创收41.15亿元;吸纳从业人员3.1万人。全市从事体育产业的人员达6.7万人,各种体育经营收入总数达128.4亿元,占全市GDP的1.7%。[16]由以上数字不难看出,休闲体育产业不仅在国民经济中产生了“当期效应”,同时也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消遣、娱乐、健身和愉情的产品、设施和服务,从而构成对工作和其它日常负担所造成的压力、紧张和焦虑情绪的一种有效舒缓、释放和排解。[17]
3休闲体育:经济、体育一体化的产物
休闲体育是人类针对自己的身体和生活而创造的一种文化,是体育文化宝塔中坚实的基座。无论是现代意义上的休闲体育,还是根植于中国几千年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就其历史而言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虽然人们对经济体育一体化趋势经历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认识过程[18]。
商品生产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就像一种“普照的光”,它使其它一切与它有关的事物都被迫沉浸其中,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商品生产的色彩,体育产业的产生以及经济体育一体化都是这种浸染的结果。据美国华盛顿地区公共策略预测部主席莫利特说:“休闲、娱乐活动及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专门提供休闲的第三产业在2015年左右将会主导劳务市场,在美国GDP中有一半的份额。新技术和其他一些趋势可以让人们把生命的50%时间用于休闲”。[19]另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著名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分析:“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由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急剧扩张,使体育产品的生产也被卷入了工业生产方式之中,经济资本和经济运作方式以及市场游戏规则纷纷进入体育文化领地,体育产品成为可以批量生产的商品,因此,休闲体育就成为进行大规模生产的社会中工业发展的伴生物。因为当观赏竞技比赛或进行体育锻炼必须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行为才得以实现时,传统意义上的体育项目便被赋予了当代体育产品的概念。在这里,体育产品泛指能够满足人们参与、观赏各种竞技运动、健身运动需要的一切有形、无形的东西。体育是否通过交换而被消费,与运动技术水平的进步息息相关,同时也与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因为新的技术具有经济关系,其实际作用因而带有极端复杂的社会性。技术的改变必然会使资本的总额与集中程度大为增加,从报纸和电视的经营可以最为清楚地看到这种增加的曲线至今仍然在上升”。[20]就拿休闲体育之中的体育旅游来说吧,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16%,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休闲体育是经济、体育一体化的产物,还表现在经济发展与闲暇时间的增多对休闲体育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经济参与“买来”休闲体育,它是回报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休闲体育可以被用来娱乐、消费、健身、交往,来支持有效的经济参与,正是这种消费的“再创造”性,使得休闲体育合理化。在目前,虽然休闲体育并不是生活的根本因素,但却因其对经济效益的贡献而成为很好的工具。
最后,休闲体育作为经济体育一体化趋势的产物,表现在休闲体育的普及与体育消费的出现几乎同步,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人将休闲体育看作是一种消费文化,一种时尚消费。眼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身体的保养和形体的塑造(如健身、养生、减肥、美容等)是体育时尚领域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100年前,肥胖是成功的标志”。但在时下再看到这种体型,可能就是一种非常不理想的符号表现。现代社会以瘦为美成为时尚。围绕身心健康健美的建构,休闲体育通过提供一系列的专业知识、锻炼方法和保健措施,促成了人们一种越来越明显的对自我认同的反省关系,“个人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身份。这种与自我的反省关系可以理解为反映了个体的自我设计过程。”[21]这里,休闲体育产品就变成了“象征物”和“符号物”,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而且还有象征交往、符号价值。如当一个人到高档健身馆锻炼,高价欣赏一场体育表演或高价购置一件体育器械或服装时,他购买到的既不是一般意义上健身锻炼,也不是有形的物品或实用的物理性能,而是一种兴趣的追求,一种社会地位、生活品位和社会认同的符号。是在“消费它的意义”。由此消费过程不仅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过程,而且也是商品的社会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形成、运动、转换和消费的过程,换句话说,消费不但是物质生活过程,而且也是文化、交往和社会生活的过程。
总之,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休闲体育消费不但是经济意义上的消费者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过程,而且也是社会学、文化学意义上的消费者进行“意义”建构、趣味区分、文化分类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过程。休闲体育消费作为连接个体消费者和文化世界的媒介,通过体育商品的符号性功能和消费者对这一功能的独创性发挥,实现了个体与文化的双向互动和意义建构。这是休闲体育消费兴起的社会心理基础,也是经济体育一体化的一个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