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班级中,我发现每个学期班级中都会有一两名"问题学生",学习中,他们是学困生,成绩令人失望;常规管理中,他们是绊脚石;安全教育中,他们是不定时炸弹……本文就从问题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谈谈如何在道德与法制课中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从而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道德与法制;问题学生;不良心理;原因分析;策略
问题小学生的教育是当前学校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个别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既会阻碍其自身发展,同时也会对其他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是值得关注。在小学,几乎每个班都有几个问题学生,他们的不良表现往往让老师大伤脑筋。问题学生的不良心理极不利于他们的心灵及学习成长。特别是小学生,还处于问题的萌发期,应该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心灵。道德与法制课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为目的,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我们要利用这一学科,去矫正问题学生的不良心理,从而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问题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分析
造成问题学生不良行为往往是他不良心理的表现,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产生这种不良心理呢?
(一)很想引起他人关注。这类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在课堂上希望引起老师和同学更多的注意,当他们不能通过正常方式,比如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等吸引老师和同学注意时,便常以不守纪律大声说话、做滑稽动作等方式表现得与众不同,以达到引起他人注意的目的。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的关爱较少,他们在内心深处渴望得到关爱,当环境不能给予他们所希望的关爱时,他们便以另类的方式获得别人的注意,借以补偿从小缺失的关爱。当无法得到他人关爱时,就企望获得他人的关注,不论以何种方式。从表面看,他们是调皮的,但从内心来看,他们又是脆弱的,是孤独的。比如班级里的小张,他总是以欺负人的形式与同学交流,比如想跟某个同学打招呼,就去打他一下脑袋等等。虽然他的行为不好,但是他的出发点就是想和同学交朋友,只是方式欠妥。
(二)不能正视挫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学习生活压力的加重,小学生薄弱的耐挫力严重地影响着身心的正常发展。而学生错误的挫折关总认为一切后果均来自他人的错误,于是就会对他人产生不满。当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遭到老师的批评时,他们就变得更具有攻击性。即便在没有外界压力下也能直接表现出对抗行为,释放不满情绪。例如上课不听讲、故意不写作业、拒绝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
(三)家庭教育失误。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一般来说,问题学生的背后肯定有个问题家庭存在。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往往会造成相应的问题学生,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用孩子的学习成绩去评价学生的好坏,给他们施加压力,使他们产生紧张感、压迫感、甚至恐惧感。更有些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我曾教过一位姓李学生,也是独生子,他的父母对他一边是溺爱,一边粗暴的打骂式教育,爱的时候,孩子像个宝,生气时往死里打,很少讲道理和沟通,孩子只知道有些事不能做,做了就会挨打,不知道错在哪里。要钱的时候,要5元给10元,很少问干什么,对于学习上的事,一点不问,认为学习只是老师和学生的事,跟他没什么关系。所以这个学生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说谎,动不动就与同学打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在道德与法制课中矫正问题学生不良心理的策略
预防和纠正小学生的不良心理,是一项复杂、困难而又细致的工作,针对这些问题学生,教师应该认真调查分析,找到转化他们心理的策略,对症下药方可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不良心理改变了,一切都能朝好的方向发展。对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要用心去关爱。道德与法制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充分利用道德与法制课这一阵地,发挥好里面丰富的课程资源,用人格的力量去启迪他们的心灵,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松”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用爱心去融化他们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才能针对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使问题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关爱、尊重和期待,从而取得矫正不良心理转化工作的最终胜利。
(一)在道德与法制课上,关爱问题学生
由于问题学生的种种不良表现,使得班内的学生不愿意与其接触,这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更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对学习生活更加没有兴趣。因此,要充分利用道德与法制课中的教材,发动全班学生关爱问题学生,别让他们成为孤立无援的另类人群。比如,在《学会和谐相处》中,用具体的事例来感化学生,以一个同学多个帮的形式,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归属感。
有句名言:赏识促进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尊重与欣赏。作为教师,一个亲切的笑容,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一句期望的话语,把赏识的信息传递给学生,那么赏识的非凡的魅力,就可能带给学生心灵的革命,使他们变得开朗、自信,让每个学生都欣喜地发现自己那么棒,从而变得自信起来。比如班级里的问题学生小张,由于他总是以欺负人的形式与同学交流,所以大家都讨厌他,不愿意与他同桌。学习《学会和谐相处》后,我就告诉大家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也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并发动学生主动与他玩,帮助他学习,就这样,他再也没有欺负同学的行为产生,能与同学能友好相处。
(二)在道德与法制课上,对问题学生进行典型教育
品德不良学生,大多有严重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反正不行,前途无望,缺乏自信心,因而自暴自弃,放任自流。但在其内心深处,都有强烈的自尊心,渴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别人能给其表现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自卑感不利于学生处理好本人与他人的关系,是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
心病还需心药医,对此,我经常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疏导方法,对症下药。在方法上不能企求简单化、千篇一律;在时间上,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否则就不能达到疏其心、导其行的目的。如在《尝尝苦滋味》让他们感受到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困难和失败。与大人相比,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要少得多。在《拥有好心情》一课中,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烦恼,知道烦恼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很正常的,不要为了有烦恼而烦恼,烦恼是我们每个人成长必然经历的。
(三)在道德与法制课上,用美好的情感净化问题学生。
人是有感情的,缺乏感情的人,对他人没有爱,对他人没有同情心,久而久之,就会滋生出自私自利的心态,灵魂会歪曲。为此,我们在道德与法制课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学生学习“做人”的道德内容,采用生动的讲解和充分利用多媒体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染力的特点,有目的引导学生去体验课文中隐含的真情,以美好的情感去净化他们的心灵。
问题学生最缺乏的就是信任,就是爱。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我们一定要倾注满腔的爱心,要有耐心。处理问题时不能冲动,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充分发挥道德与法制课的作用,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让他们在自己成堆的缺点中寻找他们的优点、闪光点,重新认识自己,重拾久违的自信心,追求美好的生活,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简介:罗明军(1976.10-),男,四川渠县人,大专,一级教师,渠县岩峰镇第一中心小学,小学教育。
论文作者:罗明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学生论文; 他们的论文; 不良论文; 心理论文; 法制论文; 道德论文; 同学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