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银行战略认知与合规风险管理研究_流程银行论文

流程银行的战略认知及合规风险管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险管理论文,认知论文,流程论文,战略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流程银行的战略认知

(一)流程的战略启示

Porter(1985)的价值链模型为商业银行价值与客户导向的战略级流程集成提供了参考性的思考框架。[1]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分析的焦点从企业外部逐步转向企业内部,以Teece DT(1997)等学者为代表的动态能力理论侧重于对流程和管理模式的研究,并认为将信息技术与流程相结合可以极大的增强组织的学习能力和竞争优势。[2]波士顿顾问咨询公司的斯托克(Stalk G,1992)和舒尔曼(Schulman L E,1992)等指出成功的企业需要把改善流程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他们认为:公司战略的基础不是产品和服务,而是业务流程;竞争的成功取决于将公司的关键流程转换为能为顾客提供较高价值的战略能力。[3]

同期,Michael Hammer等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e)的思想。[4]BPR要求重新审视过去曾经代表着高绩效、被沿用多年的流程逻辑,通过分拆原有流程组件的逻辑交织关系进行创造性重新组合,以价值增值为目标,删除不利于整体价值增值的环节,增添新型流程联结机制和新的流程组件业务逻辑,寻找解决流程失效的新方法。以BPR思想为代表的现代流程管理理论的提出,是对以往以劳动分工理论、职能制管理模式的突破,它以IT技术为支撑,以积极应对全球化的商业竞争和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为出发点,发展了传统的流程管理理论。

随着流程理论和IT技术的发展,现代商业银行实际运作在以流程为基础的价值网之内,运行在网状的金融机构协作环境下。[5]新的流程管理技术使得业务流程可以实现快速设计、布置、重用、互联,具有跨越部门、企业、地域、异类系统本体(ontology)、差异的互操作能力,以及更强的即插即用、随时可变、可扩展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发展,为流程银行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经在《财富》杂志上宣称:传统的商业银行是要在21世纪灭绝的一群恐龙,未来10年,微软将用自己的应用软件系统取代银行的清算系统承担起全球的资金清算业务。虽然比尔·盖茨的说法看似过于夸张,但从侧面说明流程、基于流程的商业银行重新设计的重要性。因为只要对商业银行业务流程进行科学设计,并充分应用IT技术,即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商业银行的大部分功能,而根本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

(二)我国提出流程银行的背景

从2006年12月11日起,外资银行办理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不再有地域和客户的限制而享受国民待遇。开放的金融市场将使我国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变化,由过去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与跨国银行的竞争。根据2006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最新排名,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按一级资本分别排列第11、16、17、60位。然而若从税前利润、平均资本回报率或者资产回报率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排名落后,属于经营最差的银行之列。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如风险管理水平落后、盈利能力差、公司产权制度不明确、资产质量差等,但我国落后的“部门银行”模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的银行体系,脱胎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行政分权体制。在这一体制下,按行政权力和行政区划分,银行业务和客户完全被割裂于各级分支机构;与之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方式、法定授权形式,也都只能服从和反映着总分行模式的要求。这种体制的弊端,不仅仅是缺乏集中的风险控制要求和集约化经营效率,其本质是一个统一法人下的银行机构被分割成无数独立的板块。这种由无数分行叠加的银行,谈不上法人治理和现代企业制度。与这种板块分割、行政分权式的总分行模式制度安排相呼应的银行业务流程处理方式,当然也只能是分散、割据的,这种分割使银行的经营成本过高,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金融市场和满足与国外银行竞争的要求。同时导致针对客户需求的服务、创新受到人为限制,银行内部相互制衡的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包括合规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控制困难。因此,改造“部门银行”,打造流程运行流畅、高效的“流程银行”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二、流程银行的内涵与特征

(一)流程银行的内涵

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流程理论的成熟以及银行界愈来愈激烈的竞争,以业务流程重组为标志的变革运动在国际银行界轰轰烈烈开展起来,这场变革涉及股权结构、经营业务、组织模式、管理模式、运营机制、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人力资本等。这场运动的实质,就是改变传统的以部门、职能为主的银行运行机制,打造以流程为主线、以客户为核心、以IT技术为支撑,以组织创新和流程优化、变革和再造、以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为主要特征的流程银行模式,它体现现代银行层次扁平、责权明确、团队合作以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柔性能力和竞争能力。

Paul(1997)统计,在1980年到1996年间,美国每年平均有13家大银行实施了BPR,而1996年底,美国的主要大银行总共才270家,这意味着,流程银行成为美国银行界不约而同的选择,流程银行模式成为银行界的趋向。[7]美国银行实施流程银行获得了显著的效益(如表1所示)。

流程银行,正是根据以上所总结的战略管理理论、流程管理理论、IT技术应用的背景和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发展需要所提出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银行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传统银行模式、打造流程银行的尝试,它们聘请国际著名咨询公司设计整体规划,然后诊断银行薄弱环节,根据我国银行具体情况提出BPR方案,重视信贷流程的再造,强化风险管理。在再造时,重视成本管理,进行了人力资源的再造和组织结构的再造,还有一些银行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后改变银行原有体制。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银行打造流程银行的努力有限。银行变革的范围主要在业务部分,缺乏对银行资源进行基于流程的全方位深度整合,这种变革是在部门银行模式上的改良,离真正的流程银行模式还有距离。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强调“流程银行”的意义和作用就在此,他以“部门银行”和“流程银行”的创新提法,从我国银行业的现实情况出发,用“流程银行”这个概念来揭示银行界创新发展的核心内涵。虽然从流程银行的内容看,它并不是全新的东西,但“流程银行”的提出,为我国银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指明了更加清晰的方向。

(二)流程银行的特征

参照国际先进银行模式和前面论述,可以总结流程银行具有如下特征:

1.流程和战略有效对应。流程具有跨越多部门运行的特性,流程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与银行战略目标有着密切关系。基于战略的流程设计和基于流程的战略目标分解、实施都有效地支持了流程银行中流程与银行战略的有效对应。

2.以客户为中心。当一笔业务需要涉及不同的部门和不同层次的机构,客户只需面对一个部门,而部门之间高度分工合作,即对内分工严密,对外是一整体,上下流程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设计。

3.合规部门地位突出。流程银行是基于规则运行的银行。在流程再造过程中,流程的划分和边界的界定,流程之间的协调,都必须有详细的作业规程和要求,也非常程式化,通常在业务条线之外,单独设有合规部门。

4.机构扁平化。由于先确立银行的业务流程和报告路线,然后根据流程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业务模块划分、人员配置和职能设定,因而理顺了流程之间的关系,减少了不必要的环节,流程银行机构呈现扁平化的特点。

5.业务垂直化。银行的各项主要业务以流程为中心纵向开展,而不是在专业职能部门之间横向进行。在流程银行中,各业务模块在其内部实行系统垂直管理,统一核算利润,单独向银行高级管理层报告业绩,对本单元的损益负责。

6.IT技术的充分应用。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深刻改变着银行业的经营环境,信息技术在流程银行中的充分应用,是流程银行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流程银行的合规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5年4月发布的《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中,明确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8]简单地说,合规风险是银行因为未能遵守相关的行为规范而承担的法律上或事实上的不利后果的可能性,主要由种种违规作业所导致。由于我国银行业一直忽视合规风险,缺乏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致使银行合规意识淡薄,高管人员违规违法案件时有发生,基层违规操作普遍存在。仅2005年,四大银行违规金额就达1226亿元,被处罚机构103家,受处罚人员779人。商业银行对合规风险的管理涉及银行的方方面面,包含组织设计、制度建设、文化培育、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规范等等。而流程银行的建立,为合规风险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落脚点,即将合规风险的管理建立在对作业(流程的组成单位)的合规管理上。

(一)作业、流程与银行

作业是为了取得结果而执行的某个或某一系列任务(task),或者企业内部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活动。[9]可以看出作业的本质在于“任务或者活动”,它以人的操作为核心,接受某种输入,在某种规则的控制下,利用某种手段和方法,经过变换转化为一定的输出(如图1所示)。作业包含以下要素:作业={输入,目标,处理规则,手段,输出,反馈}。

图1 作业的包含要素

作业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流程,作业是流程的最基本要素,图2显示了流程银行内资源、作业、流程、服务/产品及客户的关系。

图2 流程银行作业、流程及运行示意图

商业银行作业具有以下几个最基本的特征: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连动的实体;作业贯穿于银行经营的全过程,构成了包含银行内部和连接银行外部的作业链(流程);作业是可以量化的基准,通常具备可以计算的产出量;银行内部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划分到各种作业中;同一个作业可以发生在多个职能部门;作业既可以使用人力资源,也可以使用非人力资源。以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为例,其典型的作业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的作业活动组成不同的流程,不同的流程提供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如存款受理和客户服务。由于合规风险的发生都依赖于某项作业活动,因此,作业作为商业银行的微观基础活动,其合规风险管理水平决定着商业银行的整体合规风险管理水平,通过对作业合规风险的有效管理,并通过流程逻辑进行优化集成,就形成了银行的整体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路。同时流程银行的打造过程,也是重新审视作业是否科学、规范、合规的过程,利用对作业的合规评估,来达到规避合规风险、精简企业流程、降低成本、提高商业银行运作效率的目的。

(二)基于业务流程的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框架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各项改革的持续推进,银行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深入,为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创造了最为有利的时机。在我国商业银行打造流程银行的转变中,需要及时制定合规政策,设立合规部门,建设和培育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科学梳理并修订各项业务的操作规章,使依法合规经营原则真正落实到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乃至每一位员工。将合规贯穿于业务的每一个作业、流程和步骤,做到“无缝结合”(Seamlessly Integrating Compliance in Day To Day Business),通过对银行微观活动的有效合规管理,达到整体规避合规风险的目的。

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合规风险的定义可以看出,合规风险的动因主要有:违反法律;违背监管要求;不遵守相关准则及规范。而合规风险主要是由于违规的操作所致。因此,将合规管理耦合于作业管理中,通过对作业合规的有效评估及风险防范,可以极大地降低合规风险的发生。流程银行中,流程和作业得到清晰的划分,因此基于作业的合规风险管理成为可能。对银行作业分解的越细,就越容易找到具体的合规风险动因,从而越能对合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与管理。

图3 基于作业的合规风险管理过程

由图3可以看出,合规风险管理流程作为一项支持性的经常活动,对其他流程有着监督的作用。[10]因而可以将风险管理流程和银行业务流程作为整体来考虑,即对流程的作业进行分析,包括作业中包含的人员、资源、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对每个作业进行合规风险评估,做到每一个作业的合规风险管理。因此,流程银行中的合规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规范、监视和分析组织内的各种流程的作业,将人和系统的因素考虑到作业之中,特别是在对跨银行业务流程的作业合规风险管理中,可以将难以控制的外部因素综合考虑进去。

由此可以看出,流程银行的建立,从根本上将合规风险的管理通过流程这条主线联结起来。将原来分散化、弱关联的合规风险评估、识别、量化、缓释和监控通过作业集中了起来,使流程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成为一个反应及时、动态敏捷的立体网络(如图4所示)。

图4 基于作业的合规风险管理框架

图4中,基于作业的合规风险评估和业务流程将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络结构。通过对每一个作业的分析,确定几种主要的风险因子,然后针对具体风险采取有效管理,这种微观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通过打造规范、良好的流程来实现了银行运作的整体合规。“产品/服务依赖于流程,流程消耗作业,作业产生风险”,依据作业成本法计算原理,可以通过对所有作业进行合规分析,评估每种作业存在的合规风险,然后循着流程的逻辑关系将风险集成管理,形成银行总体的合规风险管理框架。特别是对作业合规风险的有效管理中,可以通过人与事项的结合,能够培育良好的合规风险文化。

同时,通过确认作业和各种合规风险因子还可以将银行合规风险暴露分解,度量合规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为准备金计量提供参考。

四、结论

流程银行是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和经营体制落后的现状提出的战略选择,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解决和回避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的问题。流程银行的构建过程,也是整体合规的审视过程,建立在作业层次的合规风险管理,将通过流程的链接和集成实现全面的合规风险管理,从而将合规的理念、技术和文化面向对象地统一了起来,也同每一个员工的日常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在打造流程银行的同时,需要将合规风险的管理体系相应的建立起来,在作业和流程的层面形成两者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流程银行的优势。这种微观层面的有效管理和宏观层面的指导与监管通过流程或跨组织流程形成有利的传导和互动,实现了流程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内外统一和整体协调。

标签:;  ;  ;  ;  ;  ;  ;  ;  ;  

流程银行战略认知与合规风险管理研究_流程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