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人口教育水平分析_文化程度论文

我国劳动人口教育水平分析_文化程度论文

我国在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受教育论文,人口论文,程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672(2004)01-0043-03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明与人口素质的提高是息息相关的,而受教育程度是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也是反映劳动力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依据我国1990年第四次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从在业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总体水平、分性别、分职业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手册所作定义,在业人口,是指15岁及以上人口中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

一、在业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在业人口共70394.62万人,占总人口的55.7%,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282.97万人,占全部在业人口的4.66%,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8905.22万人,占全部在业人口的12.65%,具有初中文化程度29357.04万人,占全部在业人口的41.70%,具有小学文化程度23119.73万人,占全部在业人口的32.84%,文盲半文盲5729.67万人,占全部在业人口的8.14%。

近年来由于就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在业后再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五普”数据与“四普”相比,在业人口的总体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一是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比重比“四普”时提高2.79个百分点;高中和中专人口比重变化不大,上升了1.59个百分点;二是初中受教育程度人口所占比重增长速度最快,上升了9.39个百分点;三是小学和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其中,文盲半文盲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8.78个百分点(表1)。

表1 我国在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比较 单位:%

受教育程度 大专以上 中专和高中

初中

小学

文盲半文盲

五普 4.6612.65

41.70

32.84

 8.14

四普 1.8711.07

32.31

37.83

 16.9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

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仍然普遍较低。2000年,我国在业人口中接受初等教育以下的比例仍高达40.98%,拥有大学毕业文凭的仅为4.66%。而2000年,欧盟30-40岁的年轻人中,有20%以上的人拥有大学毕业文凭。日本在1948年普及了初中教育,1976年普及了高中教育,1992年大学升学率达到56.6%。[1]目前这种现状,一方面对于我国的社会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经济增长影响极为不利,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我国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将影响我国现阶段进行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2000年,我国的在业人口与失业人口相比,初中和小学受教育人口占的比重最大,而失业人口中,中专、高中及初中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最大,为84.72%,另外,每100名失业人口中就有50多人是初中毕业生(表2)。这说明,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最容易失业、境遇最尴尬的是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口。

表2 2000年在业人口与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比较 单位:%

受教育程度 大专以上 中专和高中

初中

小学

文盲半文盲

在业人口

 4.6612.65

41.70

32.84

 8.14

失业人口

 5.0131.80

52.92

9.520.7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

二、不同性别的在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变化不同

“五普”数据显示,男性在业人口中初中所占比重为45.92%,高出女性(36.62%)9.3个百分点。初中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在业人口所占比重,男性为31.56%,女性则高达48.72%,接近所有在业女性的一半,高出男性17.16个百分点。而初中以上各文化程度的在业人口,男性总是高于女性,这说明,男性在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高于女性。女性在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于广大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非常不利。

1990-2000年,在业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女性占所有在业女性人口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由1.2%上升到3.84%。男性在业人口大专以上文化的由2.39%上升到5.35%,但占相应在业人口的比重仍然很小。十年间,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男性占所有男性在业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6.09个百分点;而女性下降了14.10个百分点(表3)。由此可看出,尽管十年间女性受教育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历史上的原因,目前女性在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仍然普遍较低。

表3 我国分性别的在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 单位:%

受教育程度 大专以上 中专、高中 初中

小学 文盲半文盲

“五普”时男性占比重 5.35

 14.17

45.92

29.69

4.87

“五普”时女性占比重 3.84

 10.82

36.62

36.64

12.08

“四普”时男性占比重 2.39

 12.43

37.52

36.58

11.07

“四普”时女性占比重 1.29.25

26.73

38.89

23.9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

三、不同职业在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水平分布不平衡

由表4可看出,我国各职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极不平衡,各职业在业人口文化构成差距较大,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在业人口文化程度较高,从事体力劳动的在业人口文化程度较低。“五普”数据表明,在各类职业中,受高等教育的在业人口比重最大,为前三大类的职业,与1990年相同,且2000年比重均在32%以上,比1990年大幅度提高,比例最高的为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了18.47个百分点;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提高了15.29个百分点;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提高了20.15个百分点。这种文化程度构成,有利于国家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也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其他职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均在5%以下,尤其是第五大类: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比重低达0.09%。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该类在业人口的比重占一半以上,为55.01%。而第四类和第六类职业在业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比重分别高达50.33%和57.28%。这反映了我国各职业在业人口中,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文化程度较高只是相对而言的。例如,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还占到大约16.35%。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中,这一比重更高为32.12%。这表明,无论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还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尽管十年间各职业人口文化教育程度有了显著提高,但是都面临着一个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问题。

表4 不同职业的在业人口受教育水平分布情况 单位:%

职业分类 受教育程度 大专以上 中专、高中 初中

 小学

文盲

第一大类 “五普”

34.93

 32.95

 26.10

5.74

0.28

 “四普”

19.64

 33.90

 33.29

12.55

0.62

第二大类 “五普”

40.26

 43.4

 14.14

2.06

 0.15

 “四普”

21.79

 49.47

 24.21

4.37

0.15

第三大类 “五普”

32.34

 37.85

 23.24

5.74

0.83

 “四普”

12.19

 42.25

 35.32

9.62

0.71

第四大类 “五普”

4.0324.90

50.33

18.09

2.65

 “四普”

0.8220.58

45.71

26.27

6.62

第五大类 “五普”

0.094.52

 40.37

43.19 11.82

 “四普”

0.014.20

 27.78

45.35 22.65

第六大类 “五普”

2.2320.46

 57.28

18.56 1.46

 “四普”

0.6719.91

 50.97

24.89 3.55

第七大类 “五普”

4.4321.07

 47.30

22.81 4.40

 “四普”

9.1333.60

 45.34

9.91

2.03

注:第一大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第四大类:商业、服务业人员;第五大类: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第六大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七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

四、在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在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全国在业人口中,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人口占82.6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4.66%。

2000年,全国1020所普通高校共招生100万,其中本科和大专各占一半,而这一年龄段的人数大约2500万,也就是说,100个同龄青年中只有4个人接受大学教育。每万人口拥有大学生的数量从1978年的8.9人增加到今天的20人,尽管如此,每百人中也只有0.2个大学生,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即使加上成人高校的学生,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不过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5.5%的平均水平。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平均增长率在9%以上,而同期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的平均增长率仅为7.8%,显然高校的增长滞后于经济与社会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问题已被认为是21世纪增加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许多国家把教育视为“立国之本”。[1]

我国在业人口总体受教育程度偏低的现状,严重影响科技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高科技的转化和工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它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一大障碍。

2.文盲和半文盲受教育程度人口比重较高。在第一产业中,一半以上的在业人口是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第二产业也还拥有20.02%的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人口,第一、二产业中在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低,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现在广大农村,许多家长并不关心子女的教育问题,因为家庭中劳动力的多少、在田间投入劳动的多少都直接与收入成正比,与受教育程度无关。由此造成农村升学率低、辍学率高,尤其是在广大农村腹地和边远地区尤为突出。从长远的非农化趋势来看,如果今后有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中游离出来,如果没能经过扎实的基础教育,就很难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这在城市的产业调整中已有反映。如外来的农民工,由于自身素质无法适应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中对在业人员高素质的要求,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被迫返乡务农。

3.农业劳动者素质偏低。在七大类职业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最低的就是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仅占4.61%。但农业劳动者数量多、比重大,加之文化程度高的劳动力外流,使得农村劳动者素质更低。每100个劳动者中,有近5个高中或中专文化人口;每1000个劳动者中,有近1个大学生。这种状况,严重阻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一方面我国许多现在适合应用农村科技成果无法推广,现代化生产举步维艰,农业生产效益低;另一方面,导致农业劳动力转移困难重重。农村是教育的“重灾区”,应成为普及教育的重点。有关研究表明,文化素质对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影响也很大,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比较容易转向加工业、建筑业等行业,而文化水平较低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则更易转向第三产业中的饮食服务、商业、运输等对文化要求低的行业。

女性在业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文盲及小学程度的人口近五成。这不仅对社会进步、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对理解和自觉地接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少生、优生、优化家庭环境,培养能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一代也极为不利。

五、对策思考

1.提高我国在业人口的总体受教育程度,增加对教育的重视和投资。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不在于人口数量的庞大,而是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一方面需要依靠财力和物力的保证;另一方面要依靠教育,重视教育,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在业人口的总体素质。日本和联邦德国在战后经济的复兴和发展较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两个国家都实行了重视教育的政策,两国都拥有高水平的教育。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文化程度越高,他就越有可能获得较好的工作,也越不容易失业。此外,教育水平和一个人的终身收入之间也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即文化程度越高,收入也越多。在市场机制下,有稳定的高薪职业的人与那些暂时或长期失业、工资微薄的人相比,最为不同的特征就是教育水平的差异。而对经济增长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影响最大的因素也是教育。因此,教育已被看作是人力资源发展的前提条件,并且,教育政策的制订对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一点也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验证。

教育已逐渐成为就业的先决条件,教育对现代劳动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水平的高低,以及是否受过正规教育,已成了就业的一项基本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对教育的投资和关注都与日俱增。尽管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和学校的课程内容可能并不相同,但是人们都已经把教育和就业看成密不可分的。但是,在我国过去的就业,往往只注重身体素质方面;而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能否就业的一个先决条件,这在高等教育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2.通过多种办学渠道,大力发展我国的中等和高等教育,继续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1981-2000年,世界就业中的蓝领份额平均降低3个百分点,而白领份额增加6个多百分点。职业中增长得最快的是那些专业的、技术的、行政和管理的工作。如果从可获得职业预测的国家来判断,这些职业将增长最快。例如,日本专业和技术职业的就业预期于本世纪末增长超过40%,比次快增长的群体——办事员及其相关职业快四倍。[1]这从另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中等和高等教育,以适应未来就业状况的要求。

当然,对某一项具体工作而言,并不一定是学历越高越好。但从总体上看,整个世界现在正走向同一个目标,普及学校教育。我国近年的教育政策中,对高等教育采取了加速发展的措施。在过去发展的基础上,1982年以后,普通高等学校努力发展潜力,在完成国家本科专科招生任务的同时,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同时重视职业培训,使高等教育迅速扩大。

3.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教育投资的增加,但更有效的办法是,在我国教育供给一定的条件下,改善教育投资结构,提高教育投资效率。要调整教育结构,优先普及和发展基础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国家应适当地进行政策倾斜,确保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落实。长远人力预测显示,随着人口政策效应,未来劳动力的可能性减小,因此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普通教育,以便在情况变化时进行培训将更有效益。

4.花大力气提高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提高这些行业的科技含量,真正吸引行业人才,杜绝新文盲的出现。同时,注重转变广大农村人们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农村腹地和边远地区切实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使家长认识到教育关系着他们子女的未来,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会对其子女的终身利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国家也可以对农村实行适度的激励政策,例如,对培养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家庭给予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

5.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女性在业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在实行全民义务教育中,提高女性在各级学校的入学比例,发展女子成人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保障适龄女童入学,杜绝新的文盲出现,努力扫除青壮年妇女中的文盲,进一步清除农村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残余,保障妇女受教育的合法权益。同时,努力培养和选拔有一技之长的妇女干部。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努力下,我国在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将会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收稿日期:2003-05-17

标签:;  ;  

我国劳动人口教育水平分析_文化程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