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可持续发展的十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浅谈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是世界经济正步入一个以可持续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全新时期,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正处于极为深刻的结构性转折关头,它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各国21世纪的未来。
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或正在把寻求可持续增长作为本国最主要的经济政策目标。战后50年的世界经济既经历过五六十年代的高速增长时期,也曾陷入七八十年代两次大起大伏的严重衰退。各国特别是西方大国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不稳定因素普遍上升,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展现,正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制约着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在未来的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长期较量中赢得牢固的主动有利地位,各国特别是大国普遍重视增强本国经济的活力和后劲,抓紧制定和实施本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的调整和再调整紧紧围绕着强化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这个中心而展开,不断出台各种新举措。进入八九十年代,西方经济取得了持续八年的中低速增长。在世纪之交,尽力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时机,既要保持当前发展的一定势头,又要确保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定位不断前移。以跨越世纪的持续发展为目标,世界经济各大国“风骚”的激烈角逐正在全面展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行又使各种曾为世界经济特别是西方经济的相当长时期的繁荣作过重要贡献的各种经济理论受到巨大的冲击,经济理论的更新和发展变得更加刻不容缓,这方面每一项新的突破都将对世界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世界经济的长期角逐已从主要在速度、数量方面一比高低,转向主要在质量和效益方面的排名争夺。本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这种趋势已经十分明朗,进入下一世纪,这种角逐会更趋激烈。世界经济大竞赛在这样一个新的更高的层面上展开,必将大大推动我国经济加快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世界经济互相依存的情况下,加之经济地区化、集团化、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加强;我国经济究竟能增速多少还不能不受到世界经济发展快慢、国际需求增幅大小的制约。当前对不少国家来说,单纯上速度并不困难,但事实已证明不讲求优质高效以及高科技逐步融入经济领域的高速度是难以持久的,“过热”引发的诸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通货膨胀,最终会使经济“硬着陆”,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浪费和破坏,以致引发政治不稳定,这是战后一些国家走过的老路。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若要不断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增长率必须高出发达国家几个百分点,一般要至少要高出3—5个百分点,但究竟高出多少为宜,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在世界经济面临结构性重大调整的情况下,我已不宜过分强调在多少年内在某某产品产量方面赶超发达国家,使生产在低水平上不断重复、扩大,造成资源的过量消耗和大量劣质低效产出,导致“欲速不达”的结果。
三、各大国高度重视解决好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以及科技兴国中的长线和短线的关系,使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获得最强大的支撑力。一些国家因为没有对科技成果的转化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造成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和经济竞争力排名的后移;一些国家过去偏重于某些应用科技的眼前开发,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的深谋远虑和足够的力量投入,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经济建设很快就暴露出后劲不足的缺陷,有些领域虽曾一度领先,但曾几何时又被无情地抛在后面。当前一些重要的高新科技日趋成熟,已经或即将有重大的突破,将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全力争夺科技前沿的制高点,培育新的更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各大国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点。
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世界农业特别是粮食的稳定增长和充足供给。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屡经调整,农业产值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农业从业人员在这些国家人口中的比例也在减少,但农业作为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在这些国家国民经济发展中始终处于优先地位。美国一直占有世界头等农业大国优势,这与采取不少行之有效的政策有关;“共同农业政策”迄今仍是联结欧盟成员国的基石之一;日本在国际贸易中对其农业的保持速度一向极高。当前世界农业和粮食形势并不令人乐观,天灾人祸连年不断,加之比较效益差、生产资料价格偏高、城市化等等不利因素长期困扰着农业发展。各国都在寻求良策,同时通过扩大国际合作和交流以妥善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我国农业基础脆弱,人口压力又大,在对农业的政策倾斜、科技投入以及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等方面理应比其他国家更受重视。
五、人类在环境、资源等方面所受到的严峻挑战愈益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环境、生态的变化、资源的破坏是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近几个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背上的沉重历史包袱,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调,这种失调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纠正这种失调的代价越来越高昂,到了必须做出最后选择的时刻。所有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必须承担各自的历史责任,通力合作,迅速治理,否则任何国家的持续发展都将落空,再也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把事情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一些研究报告指出,亚太地区经济虽有令人注目的增长,但在环境和资源的保持方面形势令人堪忧,如得不到及时缓解,进入21世纪就有可能失去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世界上很多国家危机感增强,已经或正在下大气力保持环境和资源,采取严历的法律、经济和行政措施,防止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发展的短期行为。他们的经验和作法值得借鉴。我国曾经发生过多起例如淮河水系被污染和曾以5 个多美元一桶的极低价出口原油的突出事例。保护环境和资源虽早已被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要形成全民族的共识,特别是化为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的自觉行动,显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六、缓解日趋严重的就业问题对经济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已成为各国宏观调控的一项紧迫任务。由于周期和结构的原因,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世界范围内的失业队伍正在扩大,潜在的矛盾和问题将更多更尖锐。如何处理好扩大就业和效益(率)与通膨的关系,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又要保持社会安定,成为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课题。不少国家正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用工、福利职业培训制度等各个方面作了许多改革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新的路子。最近西方七国在法国里尔讨论就业问题又有新的思路,对我也有可资借鉴之处。
我国在本世纪末将有两亿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和1500万待安排的国营企业下岗分流职工,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我们要重视研究国际经验,尽量减少可能发生的社会震荡。
七、国际贸易下一世纪在更大范围里走向自由化将促使各国加快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将成为衡量一国经济活力的主要标志。一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大小。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等原因起步较晚,目前难以与发达国家进行平等竞争,如不加快国内改革步伐,同时在国际上力争发展中国家应该享受的优惠待遇,其发展进程可能受阻。
八、越来越大的国际金融风险对各国经济构成严重威胁,各国普遍要求稳定金融,稳定经济,并为此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探索。欧盟迄今坚持实行单一货币制度的标准和时间表,日本正着手克服“泡沫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以美元、马克、日元为主体的西方货币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各种方案亦都在酝酿之中,要求对国际汇市、股市等加强管理的呼声日益高涨。下一世纪我国的人民币将变成可兑换货币,我似应及早研究其可能产生复杂的影响,制定对策,兴利除弊。
九、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下一世纪人类将在节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1世纪全球人口将突破60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早已不堪人口迅速增长的重荷,都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贫困、落后的严酷事实,特别是在综合国力竞赛中被动、挨打的不利形势更使它们痛感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性,迫使它们即使在国力十分微薄的情况下,也要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智能方面的差距,一些发展中国家已脱颖而出,在人口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可以预料,这种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
十、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各国经济政策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和越来越深的程度上相互协调,竞争和合作相互交织的国际经济关系,将会呈现更加复杂多变的局面。总的看来,将会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和繁荣的方向变化,经济政策上的民族利己主义虽能一时得逞,取得某种短暂的繁荣或有限的发展,但最终会殃及自身,使这种繁荣和发展难以为继。以损人的目的开始的经济战必将以两败俱伤的结果而告终。当前和今后的重大国际经贸谈判无论多么旷日持久、历尽曲折,妥协和折衷终将占据上风。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枝独秀”的局面能否得以巩固,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国际大环境对其是否有利,而要创造这样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如对外一味挤压,不执行互惠互让、互利互补的政策显然是不可能的。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国的经济政策是一国主权范围里的事,但任何一个有影响的大国如不兼顾“左邻右舍”,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其负面影响将超出一国的范围,危及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而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须以共同发展为前提。未来的世界经济应该是管理有序的经济。目前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世行、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虽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还不足以担负管理世界经济的重任,在此背景下有人提出成立“经济安理会”乃至“经济联合国”的设想,目前虽还不实际,但动向仍值得研究。
可持续发展这一跨世纪的经济大潮对正在为实现“九五”计划和今后“十五年远景规划纲要”目标而奋斗的中国人民来说,确是巨大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从总体上看,未来15年的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十分有利,但也充满着不确定因素,机遇能否实实在在的被我所用,挑战能否较快地被化解为各项事业进步的推动力,还要看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