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量血液透析与低通量血液透析的透析效果对比分析论文_段文兵,曹勇,李卓颖

段文兵 曹 勇 李卓颖

武警重庆总队医院 400061

【摘 要】目的:探究高通量血液透析与低通量血压透析的透析效果,以便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尿毒症患者40例,按照透析方法的不同分成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低通量血液透析,观察组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透析治疗后血清Cr、BUN下降率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血清中β2-M、iPTH、P下降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显著低于对照组(25.0%),(X2=10.231,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尿毒症患者进行高通量血液透析,能够有效改善各项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高通量血液透析;低通量血液透析;尿毒症;透析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682-02

尿毒症是指肾单位受到损伤,肾功能逐渐减退,以致出现肾功能衰竭。该种疾病是在多种肾脏疾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有维持性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由于肾移植花费较大、肾源短缺,因而目前治疗该病最普及的方法是维持性血液透析,但在临床透析治疗中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为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与低通量血压透析在尿毒症患者中的透析效果,本文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尿毒症患者40例,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尿毒症患者40例,按照透析方法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在24-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3±2.4)岁;对照组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在2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2±3.2)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了相关检查,确诊为尿毒症。排除合并低血压、心力衰竭、严重出血患者。所有患者透析时间均在4-12个月之间,平均(9.27±2.85)个月,每周三次,每次4h。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透析时间、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同一型号透析仪器,进行高通量血液透析,其主要参数有超滤系数:50ml/(h?mm Hg),透析仪器表面积1.5m2,每周透析三次,每次4h,每次透析脱水量(2000-5000ml),碳酸氢盐透析液流量(500ml/min),血流量(250-300ml/min)。对照组患者采用同一型号透析仪器,进行低通量血液透析,透析仪器表面积1.3m2,参数除超滤系数外与观察组参数一致,超滤系数为9.8ml/(h?mm Hg)。连续治疗两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对疗效进行评定。

1.3标本采集 透析开始后即从内瘘动脉端抽血,为了避免再循环影响检测结果,透析后采血标本应在减慢血流为50ml/min,3min后从内瘘动脉端抽血。

1.4观察项目 患者血清中β2-M、iPTH、Cr、P、BUN下降率:溶质下降率=透析前溶质浓度减去透析后溶质浓度后与透析前溶质浓度的百分比;患者透析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统计学分析 将此次调查统计的结果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x±s)表示计量数据,判断得出P<0.05具有显著差异,该统计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各项观察指标下降率情况对比 观察组透析治疗后血清Cr、BUN下降率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血清中β2-M、iPTH、P下降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共出现2例感染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对照组共出现5例感染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10.231,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对尿毒症患者进行治疗主要采用血液透析和肾移植两种方式,由于肾移植治疗费用较高,且肾源短缺,因而血液透析成为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首选方式[1]。透析治疗是一种替代疗法,一般的血液透析方法能够将水以及小分子物质(Cr、BUN)清除,但对大分析物质(β2-M、iPTH、P)的清除率较低,因而无法控制大分子毒性物质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高通量血液透析方式能够在清除小分子毒性物质的同时将大分子毒性物质一并清除,减少患者体内毒性物质的堆积,明显提高透析效果[2]。高通量透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透析方式,其对患者的血压、心血管等影响较小,符合患者生理状态,且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较小。本研究通过设置对照组,发现高通量血液透析组的大分子物质(β2-M、iPTH、P)清除率明显高于低通量血液透析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研究结果与相关学者研究结果一致[3]。

本文通过对40例进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观察组(高通量血液透析)透析治疗后血清中β2-M、iPTH、P下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低通量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2.5%)显著低于对照组(12.5%),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显著低于对照组(25.0%),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尿毒症患者进行高通量血液透析,能够有效改善各项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峰军.血液透析滤过对尿毒症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0):2194-2195.

[2]吴国仲,张憬.小剂量激素对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作用的探讨[J].医学综述,2012:18(22):3876-35.

[3]陆颖忠,杨银泉.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方式与生存质量关系的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4):39-40.

论文作者:段文兵,曹勇,李卓颖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9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2

标签:;  ;  ;  ;  ;  ;  ;  ;  

高通量血液透析与低通量血液透析的透析效果对比分析论文_段文兵,曹勇,李卓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