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建筑:雷峰塔的时间观念论文

纪念性建筑:雷峰塔的时间观念

张 好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100)

摘 要: 在众多佛塔中,雷峰塔有多重身份。雷峰塔建于975年,历时6年完成。曾于1924年倒塌,后来于2002年重建。古迹的雷峰塔不复存在,但是它与文化记忆仍紧密相连,在当代艺术时间的主题中,是一个典型的记忆与历史彼此交叉的案例。本文审视雷峰塔的历史、艺术表现和时间表现,在与新建雷峰塔的比较中,论析雷峰塔的文化记忆。对于雷峰塔的案例探究,可揭示中国古代建筑物如何体现时间观念。

关键词: 时间 文化记忆 宗教纪念性建筑

一、引言

建筑是美学的一种体现,是将艺术与自然完美结合,如:Arco di Costantino。在中国古代的纪念性建筑中,佛塔是非常特殊的建筑物,种类繁多,兼具宗教、文学等形象。佛塔作为佛的一种象征,供信徒膜拜。从印度传到中国,它与中国的楼阁结合形成中国人心中庄严、崇高的纪念性建筑。从古至今,中国人无论是否为佛教信徒,对佛塔总保持着崇敬之情。它见证历史的发展,富含时间性。面对佛塔,不仅是佛教徒,普通人们也会不自觉地产生对过去发生历史事件的缅怀、对当下生活的干预、对未来的展望。

雷峰塔的重建意味着在历史长河中这一建筑的多重身份在不停地转变与继承,在信息化时代,电脑、网络等出现,使人们可以海量地储存各种信息并且可以随时调动,过去、现在、未来都能同时显现出来,在人们的记忆中消解不同时间之间的界限。

在现代人的视角下,一个纪念性建筑过去的身份与现在的身份可能会脱节。那么,对于重建的雷峰塔,它的过去的身份和现在的身份,引起人们对时间的感慨。本文将通过雷峰塔的历史、艺术表现、时间表现并与新建的雷峰塔比较等分析雷峰塔的文化记忆与雷峰塔体现的时间观念。

牛血清白蛋白(上海市源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考马斯亮蓝G-250、Na2HPO4、NaH2PO4、(NH4)2SO4、95%乙醇、85%磷酸均为分析纯。

二、雷峰塔的艺术表现

佛塔第一是为了礼佛,第二是以塔作为纪念性建筑。佛家以塔作为佛的象征,塔堪称佛的化身,塔即是佛。人们从远处看见高大的佛塔,形成一种标志的纪念性建筑;并且象征着佛教宣扬的“转世轮回、善恶因果”。佛塔从印度传入后,与中国传统建筑并存为一体,不仅体现文化的差异更体现文化的多元性;根据规则的形式规律组织创造出的建筑形象是一种既理性又感性,既抽象又具象的美,象征性地暗示佛教内容文化特性。

约南宋时期的雷峰塔,传南宋李嵩《西湖图》: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b636a0102w6fm.html,247x371

五代吴越国石刻皇妃塔图残碑,图片来源:http://sucai.redocn.com/yishuwenhua_7525841.html

民国初期的雷峰塔,杭州二我轩照相馆摄,约1910—1919年,图 片 来 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雷 峰 塔 #/media/File:Leifeng_Pagoda_in_the_Southern_Song_Dynasty_by_Li_Son g.jpg

(一)静态之美

我们对时间的体会依赖于空间中的运动,也就是说雷峰塔的时间表现在于它的某些部分的变化;我们观察它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图像,再细微的改变(包括它富含的文化象征的不断添加)都让我们意识到时光的流逝;在时光流逝中,雷峰塔对时间的表现是一个象征时间的过程。

为获得T-Map的3维空间域,依次将规范重心坐标λF表达式中限定自由度方向的和设定为“0”,实现T-Map维数由4维降为3维。

在外部,可以从许多角度.峰塔它高于别的较小构成物的及作为放射性基准的标志,以至于在整座城市内部或一定的距离内作为一种永恒的方向标志。在平常日光的照射下,在有限地点和特定道路上看到雷峰塔有缓慢而有规律的动点。清朝康熙帝南巡江南,为雷峰塔题字:“雷峰夕照”(指夕阳西下时余晖映照雷峰塔所形成的景观,尤其是旧日的赭色残塔所呈现出的颓然苍老的形象的景观。),从此名声更大,成为著名的西湖的十大景色之一。

不远处的空地上,燃着一大堆蓝色的火焰。族人们远远站在火堆的一侧,闭着眼睛,双臂于胸前交叉,与那图腾中的人形保持着同样的姿势,虔诚地低声祈颂。

(二)象征之美

至嘉靖年间,“东倭入寇,疑塔中有伏,纵火焚塔,故其檐级皆去”。自此时起,烧掉塔刹相轮及外层木构廊檐等,之后的雷峰塔仅余砖石结构的塔芯,赤黄斑驳,残破不堪。雷峰塔渐渐变成残破的象征。

唐代,《白蛇传》逐渐传开。当《白蛇传》中出现了雷峰塔后,一个悲怆的结局无可挽回地出现了。雷峰塔为法海和尚镇压女主角白娘子之处。

佛塔既理性又感性、既抽象又具象的美源于它特定的建筑文化,而这样的建筑语言则是为了象征佛教内容和文化含义。五代十国,由于佛螺髻发——佛祖舍利是极其珍贵稀有的佛教圣物,一开始便赋予雷峰塔非同寻常的宗教意义。再加上深厚的历史沉淀,历代的文学作品与艺术作品中多次提及雷峰塔题材,佛教意味与诗书画意正是历代雷峰塔意象虽几经变迁却一以贯之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内涵,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此后凡写雷峰塔之作,大多与雷峰塔所在地的夕阳昏黄的景色联系在一起。佛教意味与夕阳的色彩交相呼应,成为杭州的地方标志,也是重建雷峰塔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们不是出于对雷峰塔之美的盲目信仰,而是出于历史的需要,在人类的历史上,那些被战争根除的文化,残存的无根文化让大量的人及其思想、观念另寻生路,四处迁移;通过借新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造出新的、混杂的身份。过去不断浮现于现在,来自不同材料的外壳可以显示其材料特性。自古以来,在不同的情况下,物质相互接触并进行各种加减,以获得新的结果,然后随时间的推移继续循环这一过程。人们一直希望打破所有的障碍以获得直接的来源,并探索关于不变的事物和永恒真理的最终规则。事实上,人们一直是直接或间接地使用这个规律创造新事物,事物的每一瞬间都是唯一的,消纵即逝,给人警示。就像梁思成所说:“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永诀。”但万变不离其宗,暗示着死亡与来生。如“雷峰夕照”的文学和艺术的描绘代表的长日将尽,这也许是一种对死亡的忧虑,这样的忧虑与佛教的生死轮回的时间观念一直在相互制衡。建筑的有限性和人们对它的永恒性的渴望之间存在矛盾,就像人对神性的深信不疑与对神性的怀疑。

倒塌前的雷峰塔,经过嘉靖 年间大火后,仅存砖质塔芯,杨鸿勋,Yang Hongxun,Lei Feng Tower Recovery Research,Chinese Historical Relics《雷峰塔复原研究》,中国历史文物,5.2002

学者余秋雨说:“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的怆然象征。”雷峰塔作为西湖历史记忆的一大重要景观构成要素,在历代书写史中积淀了文化内涵,引起了古人今人的情感共鸣。

2.1.1 子宫出血的特点:月经周期发生紊乱,出血量时少时多,经期的长短不定,有时有大量出血。出血期无下腹痛或其他不适,出血量多或时间长者可伴发贫血症状,大量出血时可导致休克[2]。

三、雷峰塔的时间表现

建筑的意义永远在于它本身是一个时间性的事件,事件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建筑能帮助人们辨别历史发展中的环境。

每一种干预和改变都可能对建筑造成破坏,拥有千年历史的雷峰塔已经倒塌,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让人扼腕叹息;为了使后人面对遗迹时产生文化记忆的联想,在旧址重建雷峰塔的重点在于如何将新的部分融入历史关联。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社会和技术在历史中不断变革,以及对所栖居的外在和内在心理世界的理解的变化,都在重新塑造着理解和构想它承载的身份。但只要建筑载体表达的活动和功能是延续的,建筑的文化记忆便能够在载体的不断更新变化中得到传承。

(一)图像记录下的1924年前雷锋塔

雷峰塔自始至终都是佛教的纪念物,作为被创作的存在,它是一个被精神化了的实体。塔的平面形状的多角形偏向圆形发展及塔刹中的轮子形象更是通过象征和暗示表达佛教中的生、死和转世投胎的轮回的时间观念。

从历史文献记载和古画及倒塌前的照片看,雷峰塔曾是一座八角形、五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塔。塔身为砖砌,塔檐、平座、游廊、栏杆等为木构。与中国的大多数佛塔一样,雷峰塔的整个塔身在构图上是往天空垂直、延伸;再加上它是为存放佛祖遗物“佛螺髻发”与佛教法器而建,就意味着它是一种象征着“佛法”的永久性的纪念性建筑,在它所在的场所要显得非常突出,成为地标性建筑,即与毗邻的建筑既存在连续性又有特殊性。新建雷峰塔也延续了这两个关键点。不管是新塔还是旧塔,恒定不变的特点:它所在的场所至今未变,位于西湖南岸,以夕照山为主体,依山傍水;与成扇形的西湖相协调,注重与湖山的比例关系和位置关系。建造艺术和湖光山色的结合。这样的一个特定的地形景观,社会对它的不断作用赋予这个时空文化记忆与文化符号,自然风光与人文创造达到高度融合。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总的来说,这个场所的城市形态的发展仍然规约于自然地理环境。雷峰塔呈八角形的平面,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出现的;五代十国时期之前的唐代时期则是方形,唐代之后塔的平面形状逐渐由方形变为了多角形甚至圆形;也许这样对佛塔的内部结构的变化更有利,再加上整个雷峰塔高达77.22米(塔身高49.17米,塔刹高18.25米,地平线以下的台基为9.8米)平面为八角形的整个塔身近乎圆柱形更有利于人们登塔时有多个视角观望景色。

在雷峰塔倒塌之前,雷峰塔表达的时间观念都是连贯可知的明确模式。纵观雷峰塔的历史,其中关于它涉及时间主题的作品中,有的是记录和叙述事件,有的是关于它的神话、宗教、传奇和文学作品。在一些情况下,无须直接描述就能证明一个事件的存在,雷峰塔作为纪念物本身是一个具象的或抽象的作品,它能以譬喻的方式解释事件。

(二)图像记录下的1924年后的雷峰塔

新古典增长模型为本文建模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总生产函数可以写成Y=F(L,K)。其中,Y代表实际总产出;L代表劳动力或人口;K代表资本存量。本文旨在研究贸易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加入T代表贸易相关的变量,将模型扩展为Y=F(L,K,T)。参考Vamvakidis和Jalles两篇文献的模型设定和具体指标的选取[1][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建立回归方程如下:

1.创造性思维水平分布: 按高创造性思维水平划分,A组占15.8%(54/341),B组占84.2%(287/341)。

雷峰塔自始至终都是佛教的纪念物,作为被创作的存在,它是一个被精神化了的实体。如佛教中的生、死和转世投胎的轮回的时间观念一样,雷峰塔的永恒体现在这种集体化了的主观性之中,也就是它的历史之和,雷峰塔的永恒性奠基于此在的生命无限性中。

时间的实体的永续让后人面对史料时有据可依,且通过历史的书写对其背后曾出现过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产生联想。但承载这些记忆的实体上会留下时间的痕迹且面临各种干预与破坏导致这一延续千年的记忆传承从此中断。也就是说,现在重建起来的雷峰塔没有耗损的特征,没有在物质上对历史、时间的记录,耗损之处象征着时代与逝去的久远年代相隔的距离。但在雷峰塔倒塌后紧接的70余年,我们对于时间的概念或许改变了;一直到2002年重修了雷峰塔。过去时代的人们认为有必要以某种可感知的永久形式铭记历史事件和人物,然而我们今天这么做却可能是迫于信息超载对记忆过程产生影响。现代人看来这形成了冲突或混乱状态中的时间碎片,海量的信息资源及随时迅速的查看访问可以打破时间次序,以至于人们难以将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拼接起来。我们和过去的关系从来就难以摆脱情感、政治和承载着价值的各种意识形态。人们渴望重新评价过去,或是记录发生的历史事件。雷锋塔的新建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虽然实体是变化易朽的,但当后人能直接置身于原有建筑的活动便能继承建造者的感受。

作为一个在历史关联中的新建筑,人们能从不同的层面解读时间;对雷峰塔进行修缮:修补砖石,对雷峰塔的古砖进行清理,使之裸露出来。目的是使旧的层次在今天还可以被辨读,新的墙面将旧的墙面包围,展示不同时期的技术,并用现代的结构完善雷峰塔。这样,旧的砖石与新的墙面相互对映、比较,新的生命力来源于旧的存在,加之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建筑灯光的设计用于雷峰塔,用人造的光线在夜幕降临之时对雷峰塔的视觉效果进行再创造,也为这个场所——西湖旧景增添了新意。

四、结语

时间的流逝让物质世界犹如“一个分离的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间改变着事物,让我们与最初隔开;岁月的包浆代表不同时代的生存状态。回忆有时是一个虚拟环境的视觉和听觉。人们赋予它记忆、符号和历史的意义;这个立体的被搭建起来的空间是一种隐喻、象征;通过这种程式,就以生存对某一层面做出一种人类行为背景的陈述,为的是激发观众对深度知觉的意识,还有对空间的身体认识;它如同一个回忆,人们感受它的营造的空间信息;刺激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进入另一个想象世界。观众的想象是在探索一个虚拟空间,真实和虚拟相互交融、贯通。一次或多次的地域变动可能包含文化、社会环境、政治的变化。

人们总是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回顾过去,我们会发现,紧密相连的艺术和精神性一直贯穿于人类的历史,有时人们渴望解答出人类最深层次的需要和对生命的疑惑;我们重新评价过去,希望纪念历史的重大事件,如战乱、改朝换代;笃定死亡和来生,相信未来和过去一样,继续在这复杂的世界里思考世界与我们的关系。

1924年,雷峰塔因年久失修而坍塌。已有1100年历史的西安扶风法门寺宝塔塌掉半边,还剩半边摇摇欲坠。1925年2月6日,鲁迅写了一篇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其中写道:“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后来我看看书,说杭州人又叫这塔作‘保叔塔’,其实应该写作‘保俶塔’,是钱王的儿子造的。那么,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当时从鲁迅的观点看,雷峰塔,或被视为镇压的工具,或被视为反压迫的象征,雷峰塔的倒掉象征着传统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旧价值观的崩溃。

再看这个宛如新生儿的雷峰塔,在黄昏时夕阳的光辉下,雷峰塔那影影绰绰的背影仿佛它还是古时候的样子,唤起了关于它的时间感和悲剧感,过去的回声穿插于现在。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建筑灯光的设计用于建筑之中;光线从雷峰塔的每一层的空间间隔中溢出,不管从侧面看还是正面和反面看,光加强了相互递进的塔层之间的联系;让古时候的“雷峰夕照”与当今的时代特色巧妙融合,人为的灯光与自然的光芒和谐共存。新的事件与过去的记忆紧密相连,继续承载着人们的价值的各种意识形态、政治和情感。每个民族每个人都在不懈地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人还记得自己独自在一条孤立的街道上散步,那么对未来的好奇心和期待可以让人忘记孤独阴影笼罩的寒冷,感受周围的环境,每一分钟都是珍贵的,于是找到了行走在时间中的真正意义。

雷峰夕照,图片来源:www.depeat.com

在这个教育资源丰盛的时代里,我们经常会讨论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合格的父母。站在父母的角度,或许是这些:孩子被人夸奖懂事有教养;有体面的一技之长;长大后事业有成等等……但放眼整个童年,站在孩子的角度,到底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孩子认为最好的父母呢?

注释:

中国现代医院存在的社会性医患关系紧张有着历史文化原因,亦有西医全球化带来的弊端,但主要原因是现代医疗体系存在的技术-人性分裂引起的问题。

①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公元315年,是罗马城现存的三座凯旋门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它是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彻底战胜他的强敌马克森提,并统一帝国而建的。

②佛螺髻发:释迦发舍利的出土,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是继法门寺、宝相寺地宫之后,对释迦佛舍利的重大考古发现。

③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七,雷峰夕照,位于西湖湖南、净慈寺前的夕照山上,因晚霞镀塔,佛光普照而闻名。

④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凡人的曲折的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

⑤清代陆次云《湖壖杂记》中记载1522年至1566年的某天,入侵杭州的日寇听说雷峰塔(据文字记载,古画和老照片可知,它原是一座八角形的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塔)中有妖怪,就放火烧塔,最终火舌吞噬掉了塔檐、平座、游廊、栏杆等木构部分,只残留了砖体塔身。所谓“赤立童然,反成异致”,就是形容劫余的塔身赤裸孤立的样子。

⑥《论雷峰塔的倒掉》是近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一篇杂文。此文借题发挥,将雷峰塔倒掉的社会新闻与《白蛇传》的民间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借雷峰塔的倒掉,赞扬了白娘子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决战到底的反抗精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残酷本质,对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势者进行了批判和揭露,揭示出了扼杀人民自由、阻挡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⑦余秋雨.西湖梦[A].余秋雨散文选[M].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

随着引水渠系连续运行时间长,渡槽结构混凝土面将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渡槽运行一定时间后,在原裂缝或新裂缝产生基础上,形成新的渗漏。对裂缝的处理,以往解决的方式是人工铲除,费时耗力,损伤混凝土面,不易清除干净。因此对混凝土面进行必要的整体防渗加固[2]。但是,要实施整体防渗补强加固,需要解决渡槽结构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在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碳纤维贴片方式的渡槽加固技术,取得了较好效果。

⑧梁思成,著.林洙,编.大拙至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阙维民.杭州城池暨西湖历史图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赵景深.白蛇传论文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3]陈文锦.发现西湖——论西湖的世界遗产价值[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4]刘振兴.白蛇传文化集粹[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雷峰遗珍[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6]张建庭,王冰,主编.千年胜迹雷峰塔[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2.

[7]陆鉴三,选注.西湖笔丛[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

[8]鲁迅.鲁迅全集(十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9]陈野.西湖绘画[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10]俞平伯.记西湖雷峰塔发见的塔砖与藏经[A].俞平伯全集·第二卷[C].北京: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

[11]陈杏珍.雷峰塔的名称及其他[J].文物天地,1977(6).

标签:;  ;  ;  ;  

纪念性建筑:雷峰塔的时间观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