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生活的主客体过程比较_客体关系理论论文

社会与生活的主客体过程比较_客体关系理论论文

社会与人生主客体进程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客论文,进程论文,人生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的视角 1、一些哲学家用单纯吸取心理学成果的方式来充实哲学主客体的理论,结果却没有超出心理学家的高度。这个惊人的事实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深醒:一方面,哲学只步实证科学的后尘,不能为科学增添新的内容。远离现实止步于实证科学的成果,哲学必定要干枯,社会也注定要抛弃哲学。另一方面,哲学不能以实证科学的研究对象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哲学应当只把科学成果视为研究的材料,提炼出高于科学成果的新成果。

2、面对人生的现实,分析社会主客体的进程,是我们研究主客体的一个新的视角。虽然,人生主客体与社会主客体的含义不尽相同,社会的主体与客体分别指的是人类和自然,人生主体与客体分别指个人和社会环境。但是,由于社会发展史和人生史的进程规律是一致的(这一点是学者公认的),人生主客体是打开社会主客体发展之迷的一把钥匙。

3、我们研究主客体的另一个视角,就是要从主体对客体的否定方式中去把握它的最高本质。主客体关系有许多内容、很多层次,哲学研究的特殊性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否定方式。

主体对客体的辩证的否定方式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焦点。人类的劳动方式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否定方式。个人的活动方式,思维方式是个人对客体的否定方式。

数千年的社会发展,历史几经沧桑,文明几度盛衰,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依旧象斯芬克斯之迷那样,吸引着无数哲学家、科学家的无穷的思考和探索。可是,只是到了近代,自洛克、康德起,才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主体与客体的高度上来研究,并试图从自觉探索主体之迷出发去穷诘客体的本质。然而,直到今天,主体与客体的进程还是个不解之迷。那是因为,人类的历史太漫长了,几乎没人知道远古时代的确切情景,历史文学的零星记载不足提供人们分析历史本身的研究材料。由于社会发展史与个人的人生历史本质上的一致,因此,我们可以从人生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历史主客体进程。研究人生的规律不仅有利于分析人类的远古时代,还有助于预测社会的未来。人生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主客体发展的起点 人类起步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最初人们的活动的空间范围(客体)有多大?起初主体的能量有多大?人类怎样最终脱离动物界完全步入社会圈中的?其中的自然圈与社会圈到底有何区别?目前我们虽然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但通过对“人之初性如何”的研究,可以从中受到很大的启迪,帮助我们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

人之初性如何?这是个古老而极难解决的问题。无论是古人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董仲舒和韩愈的性三品说,还是今人的性本无说,都不能科学而全面地解决这一问题。甚至用现代任何一门最发达的科学来解释这一问题,也不能令人满意。因为,解开其中之迷是靠许多共同研究和综合分析才能完成的任务。

人性有三种含义:人的道德品质,人的现实能力和人的潜能。为此,对人之初性如何的含义也有三种理解。第一,人出生时是否具有成人的道德品质?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从人的现实道德品质修养方面而言,人之初是性本无的。第二,从人的潜能或可能性上讲,人之初又是性本全的,因为,人的原初本性包含了后来发展出来的一切。无中不能生有,原来先天没有的,后天不可能会产生。无论社会怎样陶冶,都无法从石头、植物、低级动物中激发、培养出人的那种丰富多彩而复杂高级的人性来。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奥运会上每届都有破记录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只要后天社会条件具备,正常的婴儿就有成为任何人物——从庸人到伟人——的可能性。第三,人之初的现实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人出生时带给人世间的只是一个完全的生物存在的人,他只具有吃奶、啼哭、先天动作等有限的现实能力。但人是种特殊的生物存在者。人的最大缺陷却正是人的最大优点,动物进化得越高级,发展得越完美,其适应能力、自然本能必然就越差。因为人这种特殊生物并不把自己局限、趋向于某种特殊的状况。可见,人的最大缺陷匮乏造就了人的生物未特定性,进而为人增添了一种新的属性:人的开放性,正是人的这种未特定性和开放性才决定了人完全可以从只有自然本能的婴儿发展成为具有极大社会能量的风云人物。

人之初的客体也是很狭小的。中国有句俗语,叫做“一天看一尺,十日看一丈”。出生的婴儿面对的虽然是广阔无艮的宇宙,但一尺之内的事物才是他的全部现实宇宙。因为,他的宇宙(人眼里的宇宙)是他视野内的客体。

人生之初,那狭小的客体和有限的主体能力为我们研究主客体发展的起点提供了有力的材料和依据。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历史之初的状况原因;远古时代,社会之初,人类是靠自己的有限自然本能完成“人猿揖别”的。原始人靠打造石器这种微弱的能力开辟出狭隘的部落圈(客体)。人的直立行走造成手的解放,进而形成手脚分工,这是人类开拓出社会,把主体本质对象化为人化自然(客体),向大自然逐渐开放发展的逻辑起点。打造石器等社会生产劳动工具是它的延伸。客观存在是人类摆脱动物的特定性走向社会人的未特定性,形成人的开放性的原动力。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是社会和人生发展的根本动力。主体未定性、开放性是其发展动力的一端。客体的刺激构成它的另一端。社会和人生就是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运动中前进的;有的人从主体出发,有的人从客体出发;有时迂回曲折,有时一往直前。

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极为关键的社会条件。

主体的发展在于主体对客体的否定。主体的质量在于对客体的否定方式、否定形态、否定质量和水准,以及否定的成败。人高于动物也就在于只有人才能够否定客体。主体对客体的否定能力是随着主体的发展和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提高的。否定前进一步,主体的质量也就提高一步,社会或人生(社会和人生是主体的两个表达式)的水平也就向前迈进一步。在最初的主体的否定能力是很有限的。儿童和原始人的否定能力是最弱的。

社会学告诉我们,儿童是自然人和生物人不是社会人和文化人,只有到了青年之后才发展成为社会人和文化人。人生的进程就是从自然人、生物人到社会人、文化人的过程。

与人生发展进程相类似的,社会发展也是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发展的必然过程。然而,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中展现社会的风采一直是哲学家的一个梦。这个过程的具体机制是怎样的,并没有得到科学的确证,根据我们的研究,认为火的使用和铁器的锻造是区别人类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的尺度。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把使用火和锻造铁器以前的人类称为自然状态的人类,把其后称为社会状态的人类。

我们之所以把火的使用和铁器的锻造作为区别人类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或自然的人类和社会的人类)尺度,是因为火的使用与铁器的锻造是人类进化以及人类知识和智慧发展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其具体原因有两点:

第一,在人类的进化中,火的使用和铁器的锻造是人类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的一个极为关键而重要的环节。为什么宙斯那么严重地惩罚普勒米修斯?就是因为他把火种偷给了人类!有了火和铁器人类就最后完成了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的艰巨使命,从此之后人类才开始了长足发展的历史。为什么在这以前,人类经历了三百多万年的进化历史经过的时间是那么缓慢那么漫长,而在这之后,人类只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就发生了超出以往几千倍、几万倍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原因也就在于此。可以说,火的使用和铁器的制造是完善人的一个根本性的环节。也就是说,没有火和铁器,人类就根本无法得到完善。

第二,火的使用和铁器的制造是人类从改变自然物的形状到改变自然物的性质的一个根本标志。纯自然的东西不能满足人的高级需要,即便用手把石头打磨成石器,它的力量也是非常有限的。人类用火和铁器对自然物进行新的加工意味着一种创造和发明,为人类科学技术和人的智慧能够得以长足发展创造了一个根本性条件。正是因为如此,火和铁器才为工业农业等各种社会产业发展创造了根本性的条件。

把上述两点综合起来就是:只要人类有了火和铁器,人类对自然的否定能力才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类对自然征服和改造的能力才会达到一种质的飞跃。人对自然的否定能力是在思维方法上的能力,是人的根本能力。研究这种能力应该是哲学家的任务。

儿童是自然人,社会学道出了其表象层次上的原因,却无法道出其本质上的原因。从本质上揭示“儿童是自然人”的原因是哲学的任务,其主要原因是:儿童对客体否定的能力还没有发生本质上的飞跃;儿童只能认识世界的现象,还没有能力认识世界的本质;儿童只能感受世界不能理解世界;儿童只有玩耍变形金钢的能力,没有驾驶飞机(飞机等变形金钢正是儿童的玩具)飞跃太空的能力——儿童只能变形客体物,不能创造客体物。总之,儿童的否定方式和否定能力是浮在表层的。

从儿童到青年的否定方式和否定能力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主客体的社会进程 人类自铁器时代以后开辟了人类社会状态的发展进程。人生自青年阶段以后开始了社会人的发展进程。青年的社会化是打开社会进程之迷的钥匙。因为青年社会化是前社会发展的缩影。社会将把自身以前数千年的历史精华通过社会化传授,教育给青年。青年接受教化需要一个过程,青年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规律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摹本。青年的本质在于青年生理心理机能的富有成熟与社会性的匮乏(缺陷、需要)不成熟之间的矛盾。青年的生理心理机能的成熟富有是指青年在体力、智力两方面都达到了人生的高峰,是其他社会成员无与伦比的。但青年的最大缺陷、匮乏(需要)在于缺少社会经验、社会能力(才干)、社会资历、社会财富。解决了这对矛盾的人,他就不再是青年人而是完全成熟(不是生、心理单方面的成熟)的成年人了。只要他没有解决这对矛盾和达到社会性的成熟,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成熟,不管他的自然年龄有多大。

对这对矛盾的解决过程,就形成了青年的社会发生、发展和终结的规律。这个规律是青年本质的展开。青年的发展进程不在自然年龄的增长,而在青年主体对社会客体的否定方式的改变和发展。青年主体的这种否定方式的发展,使青年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五个本质特点,从而使青年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就必然呈现出下列五个发展阶段:欲望占有阶段、“主奴”阶段、“看破红尘”阶段、苦恼阶段及实在阶段。

1.青年的第一阶段是青年面向社会,走向社会的最初阶段。青年对社会客体的占有欲望达到了人生最高峰。人一旦进入到人生的青年阶段,劳动就业、恋爱婚姻、生儿育女、赡养老人、社会交际、功名利益等一系列问题便接踵而来。青年的占有欲望产生于青年的匮乏,青年是社会经验、才干、能力,以及社会阅力、资格、财富的匮乏者。青年缺少一切,是社会的无产者。儿童的社会需要最少。成年人早已成家立业,并不缺少爱(恋)人,而且取得了一定的事业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财富和社会经验。为此成年的社会需要少于青年的需要。老年的需要更少于青年的需要。

青年的欲望阶段是青年发生发展的第一阶段,青年不同阶段的划分标准不在于青年不同时期的欲望的有无或高低,而是青年对社会的否定方式。

唯有在第一阶段的青年对社会才抱有简单占有的态度,才会通过消化或同化社会的方式简单地去否定社会,这是由两种因素造成的。其一是占有一切的愿望。青年刚刚走向社会,想一下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占有整个社会空间,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全部客体,以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其二是“目空一切”的人生观。青年步入社会的最初阶段,大凡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而由于他们把“一番事业”简单化,使得他们形成了一种单纯、幼稚的目空一切的人生观。青年对社会的这种简单的否定方式,与人的欲望对客体的否定方式是一致的。故我们把青年的第一阶段称为欲望阶段。并不是说,人只有这时才有欲望,而是指只有这个阶段人才以欲望对客体的否定方式去对待社会客体。

人在这个阶段体现了人与社会的相通性。青年对客体的这种简单的否定态度和否定方式恰恰暴露了青年人不成熟的弱点,如同原始社会初期,杀掉、吃掉俘虏一样,看上去有些荒唐可笑。这就是人生史与社会历史相通之处。青年的这种否定方式正是原始人对待俘虏那种简单、粗暴的否定方式的再现。人们不能避免历史上所犯过错误,只有成熟的人才可能尽量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也就是历史一再重复同样事情的原因所在。

2.青年改变对社会的这种简单、粗暴的否定方式,便代之以主人的姿态去利用社会客体,使之为我服务。这就是青年步入第二阶段的特点。

青年在社会最初碰壁之后,突然意识到自己这样做是行不通的,为此他们不再象以前那样通过把社会客体否定为无或看成被自己无偿占有的对象而承认社会客体中应有的存在价值,但这时青年所采取的态度不是完全改变,而只是部分改变,因为青年并不能完全放弃对客体、对他人的占有态度,而是把其视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工具和阶梯。这样做的核心在于:青年人这种对待客体的方式就是主人对待奴仆的方式,这是人的一次进步。以往人对客体只是欲望般地去“吃掉”它,想把它变为无,现在是承认其存在并使之为我服务。

然而,社会是在青年面前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坚硬巨石,别人有别人的意志,也有别人的利益。青年对别人采取主人般的态度,那是他人所不允许的。对于他人的意志、利益、人格、那是不容侵犯的。这是约束一切人的社会规范,侵犯他人利益必受到社会的制裁。

社会碰壁的经验,自然使人意识到这样做不行。并认识到:“原来自己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掌握在社会的手里。也就是说,我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而是自己命运的奴隶”。这样一下子使青年昔日里那征服世界的主人风采一扫而光,由主人姿态转变为奴隶的姿态。由对客体的主人式的否定方式到奴隶的否定方式,是青年的一大进步。

其实,社会与青年的关系,不象此阶段的青年想象得那样,不是你死我活的不相容关系。社会绝不想一致青年死地而后快,没有青年,社会便不能发展,社会不过是纠正青年对社会的不成熟的态度和否定方式而己。

经过这场“殊死”的搏斗,青年又以0∶1输给社会。为此,青年为了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必须在社会的大熔炉中长期陶冶自己。青年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赢得社会的信任,同时才能摆脱依赖于客体的被动命运,逐渐培养出一种自立于社会、人生之林的能力。

青年由欲望阶段发展到“主奴”阶段,在其对社会的否定方式的改变这一点上,重复着人类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演变这段历史。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人们便不再杀死战俘而把他们沦为奴隶,为奴隶主无偿劳动。青年不但没有征服社会,雄心受挫,反而在强大的社会面前,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前,开始迷茫、懊丧、失望……走向了消极抵抗阶段——“看破红尘”阶段。

3.青年的“看破红尘”阶段是青年的第三个阶段。在此阶段,青年对社会、对人生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和幻想。他们顽世不恭具有一种强烈的反抗心理,如西方社会青年中出现的“嬉皮士”。在此阶段,青年的社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能激化。青年由否定社会阶段走向否定自我,通过否定自我去否定社会。

青年“看透社会”有三个特点。第一,在行动上对社会大事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任其自然。这时,往日那种征服一切、占有一切的主人风采,连同后来的那种奴隶般的恐惧,在青年身上消失得无影无踪。第二,在现实行动上不能实现自己的个性自由,使反归主体自身,在思想里尽情地实现自身的个性自由。一方面,充分发挥青年有幻想的能力,另一方面对社会加以全盘否定和全面怀疑。不管怎样,“在思维里,我是自由的”①。无论如何,社会法治、人治再强,也无法禁止青年去自由地思维。第三,青年的言词与行为是极端矛盾的。他们的言词是有极大的反抗性、挑逗性。他们仿佛就是顽皮任性的小孩子的吵闹,一个说甲,另一个就一定要说乙。他们津津乐道于这种矛盾的争吵、辩论之中,似乎这样就显示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可是他们并不按自己所争辩的那样行事。

这三个特点把在“看破红尘”阶段的青年与中世纪的西方人,封建社会的中国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三种人的形象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在现实中唯唯诺诺,在思维里大加发挥自己的自由。其实,这类青年不可能真正看破红尘,倒说明了他们的不成熟性。

4.青年言词与行为矛盾的直接社会后果便是由任性对抗他人而遭到他人的反对。处处与人作对,处处行不通,处处不自由,结果给自己带来无限的苦恼,使自己进入苦恼阶段。

苦恼逼人下水,又催人振奋,正如逆境既有毁灭的危险,又有成才的可能一样,青年的最大不足在于缺乏社会经验,社会才干。为了弥补它,必须默默地工作、苦苦地追求。这就形成了青年在苦恼阶段中对社会新的否定方式。

5.青年的实在阶段是对苦恼阶段的再次否定。青年苦苦地劳动,兢兢业业地工作,长此以往必定取得出色的成绩,并渐渐地得到社会的重用,使青年有了一种新的感觉:原来,社会并不是地狱囚牢,而是自己温暖的家,自己正是社会中的一员,从而社会在青年眼里不再象昔日那样一团糟,它的任何存在都有一定的道理。为此,青年在实在阶段中,原来那种对社会的否定方式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以往的四个阶段虽然一再改变对社会的否定方式,但对社会的否定本身没有变。现在青年的态度不再是否定社会,而是肯定社会、肯定客体;不再把社会、客体视为自己的敌人,而视为自己的朋友。反之,不足肯定自己,而要否定自己。

这样,青年的人生阶段也就结束了,他们对社会的态度由不成熟走向了成熟,从而他们也就领到了步入成年“文化宫”的入场证。

主客体的归宿 正当人们在世界历史的突飞猛进中高奏牧歌的时候,人类走向了社会穷途末路,这绝非是危言耸听。1972年,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丹斯·米都斯领导的十七人小组向全世界宣布:由于地球的能源、资源和容积有限,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增长必然有一定的限制。用倍增的速度去求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定会使社会在物质和能源方面达到极限,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打击。从此后,人类发展的目的、极限、前途等系列问题成了全世界最杰出的政治家、社会学家、哲学家、自然科学家争论的话题。许多人不能接受这一偏激的观点。杰里米·里夫金和特德·霍华德合写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则把这种所谓偏激的观点上升到世界观的高度,用热力学第二定律重新说明了世界发展状况、前景,并对很多极为重要的范畴,如物质、时间、定向、生命、价值,作了新的理解,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最后得出历史是一个不断倒退、衰亡的过程这一结论。世界人口暴增,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必然在不久的将来耗尽地球上的非再生性资源。这使人们不能不倒吸一口冷气。可是,这两本书还不足以使一切科学家信服。新三论的创始人之一普里高津于《从混纯到有序》一书中宣布了自己的科学成果,他用耗散结构的理论深刻分析并证明了这种新的世界观。这样,使人类(包括科学家)大吃一惊。于是,怎样拯救人类?人类的前途是什么?人类的合理归宿到底在哪里?这虽然是未来学家、预言家、哲学家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但却是人们迄今为止还未解决的难题。我们可以在人生的归宿里得到深刻的启示。

社会的归宿应该就是个人人生归宿。二者的实质是一个。从人生到社会再到世界的进程,其中始终贯穿着同一道理、同一本质(即世界的本质)。如果说“人生史和社会史进程的规律是一致的”和“青年社会化是前社会进程的缩影、摹本”成立的话,那么我们说“人生的归宿便是社会的归宿”的观点就完全能够站得住脚。

老年人是人生的归宿。老年人的主要任务是开发社会的精神领域。老年人高于青年人和成年的地方在于他们能在足够的主客体条件下,进入人生的艺术境界。儿童对客体的态度只是去玩耍它。青年、成年对社会的态度则是事业心,只有老年人对社会才能产生一种艺术鉴赏心。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园圈:由儿童的玩耍心到中年的事业心,再升华为老年的鉴赏心,在这三种状态中,唯有老年的艺术鉴赏心才达到崇高的主体内心精神境界,同样也是未来社会才追求这种内心主体的精神境界。现代一些人迷醉于物质财富的追求中,未来人却注重于精神财富的开发。如果没有“熵”派科学家(如前面指出的写那三本书的人们)为人类指点迷津,恐怕人类将至死不悟呢?

我想人类的出路恐怕在:节省耗费物质有效能源,最小限度地开发非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把注意力放在开发主体财富(精神财富)上面。老年人的最大痛苦是精神空虚,最大的安慰则是精神充实。人类的“老人”也同样如此。

难道人类不能到外星开采物质能源弥补我们的不足吗?里夫金和霍华德庄严地宣告:“他们的美梦不会实现,仅仅把地球6天内出生的人送入空间就需要我们整整一年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天文学家还告诉我们,气候条件与地球相似的太阳系中,最近的行星离我们也有10光年。依靠我们现有的技术,那么去那里就要花上100年时间,而且即使去了那里谁也不能保证人类能够生存下去。还有人认为人类可以在其它星球上按自己的需要开发并运回贵重的资源。这真是荒唐透顶。在地球上开发更多能源的代价已经高得出奇,即使我们能够找到具有为人类所用的资源的行星,我们也无论如何支付不起在遥远的外星上开发并运回资源的巨额开支”②,他们认为人类的出路在于超越物质的桎梏:“一种世界观如果过分沉溺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就自然不利于整个民族的超越精神生活。相反,如果人类文明不是过分注重物质世界,那么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就能更自觉地超越物质,与深邃而又无不在的精神世界统一起来,”③在人的深层潜能中存在着无限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如果说,地球的物质有效资源有个最终极限的话,那么相反,主体人的精神财富却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宝库。因为,第一,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人的现实能力是有限的。这里隐含了这样一个内在的道理:人的现实能只能开发出人的潜能的一小部分。

第二,人生与社会的进程一样,都是一个由客体奴役主体的必然王国走向主体摆脱客体奴役的自由王国的过程。人生、人类的归宿就是要开辟主体精神和主体潜能这个最丰富最复杂最有生命力的百花园,以此来展现、映照、浓缩宇宙的本质,靠此来与世界灵魂相媲美。与大海比宽阔,与日月比光辉,与宇宙比高低,永远是人类精神的本性。

当然,尽管这样,有如人生一样,一出生就一天一天逼近死亡,人类社会也还是避免不了自己未来的末日。但是,同样的事实却是:“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④

这不是阿Q精神,且不说地球之外的宇宙人和再度产生的人类,单说对于终有一死的人类我们,也不必惶恐,因为人类的历史和个人的人生都有如一条长河:开始是条小溪,在岩石嶙峋、绿荫成林之中流逝,却不知自己奔向何方。流入大河之后,经过一番汇集积累,终于形成一种克服路障的势不可挡、一泻千里的力量(正是人类的中年形象)。而到后来,它那江面平缓,水天一色的不凡气度,早把自己的存在超脱度外;它那水深宽阔、与世无争的性格,早把那暗礁险滩全部淹没。它完全可以没有任何撞击、平静地消失在大海之中。最后个人连同人类的一切痛苦也就全部溶化茫茫宇宙之中。人类的“老年”博大而悲壮!

注释:

①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133页。

②《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第60-61页。

③《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第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62页。

标签:;  ;  

社会与生活的主客体过程比较_客体关系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