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共认同的外部机制分析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共认同的外部机制分析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外在机理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大众论文,机理论文,外在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其民族和国家的社会秩序赖以维持、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的力量之源。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①对于今日之中国来说,培育一套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衔接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更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诉求的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是其培育和践行的前提和基础,即“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在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工夫,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内在和外在机理。外在机理是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发、凝练、倡导和颁布的机制与理路,是大众认同产生和形成的前提,是外因;内在机理是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感、评价和认同的机制与理路,是大众认同产生和形成的结果,是内因。本文仅重点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外在机理,以求抛砖引玉。

      一、认同、价值认同、核心价值观认同

      认同是人文社会学科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它源于社会心理学爱利克·埃里克森,也是当代社会科学探讨的热点问题。认同一词内涵丰富,在字面上的意思是赞成、一致、亲近、归属、同一性、身份等。从不同的视角上俯瞰,认同的含义是不同的。从心理学的视角上看,认同是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对他人的体认与模仿,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之相近,即“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范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③;从社会历史学的视角上看,认同是对我是谁,我在哪里的自我意识、自我反思,即“群体中的成员在认知与评价上产生了一致的看法及其感情。一般来说,群体中会发生两种情况的认同:一是……自觉的认同;另一种是被动性的,即在群体压力下,为避免被群体抛弃或受到冷遇而产生的从众行为”④。这又包括两个维度:一是社会层面维度,认同包括个体认同、群体认同、民族认同、国际认同等;二是社会部门维度,认同包括经济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等。⑤其中文化认同(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核心,具有基础性意义。这是因为文化认同(核心价值观认同)是国家和民族的凝合剂,是内化的信仰,是互信的基础。经验告诉我们,文化认同(核心价值观认同)对于维护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和社会整合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历史证明:文化认同危机,即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往往是一个政党和一个国家蜕变和瓦解之开端。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认同不等于同意。认同是主体对外在客体存在内化的机制,它能使主体做出相关行为。同意不存在主体将客体内化的机制,它只是表明主体对客体持不否认态度。换言之,同意是认同的基石,认同则是同意的深化与发展。

      学界对于价值认同定义通常有这样几种观点:第一,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交往在观念上对某些价值的承认和共享;第二,价值认同是指价值主体通过改变自己价值结构以契合社会价值规范之过程;第三,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动,或者以某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准则为目标,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⑥然而,不论从什么视角对价值认同作出界定,都包括了以下特征:第一,价值认同主体的自主性。价值认同主体既有个体,又有集体和社会。一般来说,价值认同是在公共领域实现的认同。因为在其它领域很难达成共识的,也就无法形成价值认同。价值认同主体的自主性主要“反映在他的平等交往性、双向互动性和交往互利性”⑦。平等交往性,是指主体之间的交往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的,平等地交流对话;双向互动性,是指交往双方的互相作用、相互影响;交往互利性,是指主体的交往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互利互惠是交往的基础。第二,价值认同的过程性。它是指主体在进行价值选择时,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过程。第三,价值认同的异质性。价值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认同是在差异中寻求共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不同的价值观既有冲突,也有趋同的一面,讨论价值认同实际上就是“求同存异”。第四,价值认同的流变性。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因此,在大发展、大变革的信息时代,价值观的时效性、稳定性受到强烈冲击,带来价值认同的动态性和多变性。综合上述的特征,我们可以给价值认同下个定义。所谓价值认同,是指主体对外在的价值规范所采取的认可、接受和效仿、遵循的态度与倾向。

      核心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意义重大。倘若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凝魂和聚气,就不会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就会造成一盘散沙、社会动乱,更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要经历一个逐步演化之过程,它包括认知——认同——内化——外化的过程。显然,认同是这个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内化和外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认同,内化、外化就是一句空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指的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认知基础之上的承认、接受和效仿与遵循,是大众自觉地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态度、过程与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生产生活、交往互动,逐步调整自身的价值结构以接受、遵循核心价值观,并用以规范自己行为的过程”⑧。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是通过政府传播和主体认识的互动过程,是通过实践内化为大众日常生活的观念和语言之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有其自身的机理。所谓机理,主要有两层意蕴:一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二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⑨价值认同机理,是指价值主体对外在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规范和准则所采取的认可、接受和效仿、遵循态度与倾向的机制与理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生成有其外在机理和内在机理。外在机理,是指大众主体对核心价值观的生发、凝练、倡导、颁布机制与理路的认可与接受度;内在机理,是指大众主体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感、评价和认同的机制和理路。外在机理是大众认同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基础;内在机理是大众认同产生和形成的结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外在机理,是指当代中国大众主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发、凝练、倡导、颁布的认可与接受的机制与理路。当代中国大众在多大程度上能认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发、凝练、倡导、颁布机制与理路的认可与接受程度。换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外在机理主要体现在大众对它的生发认同机理、凝练认同机理、倡导认同机理和颁布认同机理上。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发认同机理

      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并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杜撰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发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发端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借鉴于异国核心价值观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中国国家特性和民族特质的反映,又是对其传统文化的传承;既是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诉求的回应,又是对当今世界先进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吸收;既是大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反映,也是一个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展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认同首先取决于对其生发机理的认同,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发是否具有传统的继承性,世界潮流的契合性和现实的回应性。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其生发体现出历史文化的传承性,易于被大众认可与接受。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既为中华民族生存、延续、发展提供了丰厚养料,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发提供了价值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之中,这是中国的根基、中国的胎记。比如,“和谐”观念中国很早就有,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⑩,《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1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2),《礼记》中的大同社会的“公”、“均”等思想都从不同视角对“公平、正义”思想进行了阐释。又如,“三纲五常”是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其中“五常”“仁义礼智信”蕴含了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在这“五常”中,其实就蕴含着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中国古人认为,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他们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3),“言必信,行必果”(14);再如友善观念,回顾中国的历史,可以察知我们的祖先是充满善意的,热爱和平的。他们认为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6)。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发提供了较为丰厚的资源,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出历史文化的传承性,符合大众对之生发的认同机理。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其生发体现了对世界潮流的回应性,易于被国际社会认可与接受。我们知道,“自由、民主、平等、法治”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等较为完整地、系统地表述了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辩证看待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的部分。尽管“自由、民主、平等、法治”思想是由资产阶级思想家和革命家所提出,但并不意味是他们的专用。事实上,它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因此,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亦可以用。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憾,并不在于“自由、民主、平等、法治”这些价值观本身,而是资产阶级宣传该价值观时所蕴含的抽象人性论和超阶级性。为此,我们要辩证分析、批判继承。可见,人类文明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发提供了他山之石,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出对人类文明和世界潮流的回应性,符合大众对之生发的认同机理。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呼声与需求,其生发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易于为国内各阶层民众认可与接受。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是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不断深化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结果。比如,富强观念的萌生,是由于中国从近代开始,旧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外敌的入侵,造成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民族独立、国富民强就成为了几代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愿望。为此,毛泽东在构想未来的国家形象时把富强作为一个重要价值目标。毛泽东在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17)。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也指出:“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18)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这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这也是生发社会主义核心观中富强观的现实基础。又比如,民主观念的提出,民主是个好东西,但由于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导致了中国的民主思想十分缺乏。毛泽东也有类似感慨,他曾经指出,中国是有缺点的,“就是缺少民主”(19)。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更是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20)所以,到了党的十七大更是强调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21)。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观生发的现实基础。当然,近些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抗击非典、抗震救灾、奥运圣火传递等,也为爱国、敬业等核心价值观的生发营造了良好氛围,大众不断对社会主义的历史、现状、前途、命运进行深入的思考,为核心价值观的生发提供了重要契机。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发提供了现实土壤,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出对中国问题和中国实践的契合性,符合大众对之生发的认同机理。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发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对世界文明和世界潮流的回应性和对当代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观照性,契合了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发的认同机理。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认同机理

      社会主义价值观生发出来之后,一开始会显得庞杂、混乱和无序,需要梳理、过滤、打磨和概括,并从中凝练出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时代要求的核心价值观。惟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性,体现民族风格、社会主义特色和世界胸怀,占领思想文化的制高点。尽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和提炼难以毕其功于一役,但是根据理论的探索和实践的诉求,提炼出认同度较高、相对稳定的核心价值观是可行的。所以,党的十八大通过充分酝酿首次提出在“三个倡导”24字基础上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表明24字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尽善尽美的,需接受实践的检验并进一步凝练。十八大报告中用的“倡导”这样的开放式表述方式,实际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凝练留有空间和余地,需要我们立足当下,在遵循凝练认同机理基础上来推进。换言之,民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认同还取决于对其凝练机理的认同,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是否符合内容的科学性、现实的诉求性以及表述的大众性。

      第一,内容的科学性。内容的科学性体现在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体现核心价值、凸显中国元素和蕴含世界意义。首先,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考虑的是内容是否符合核心的标准,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意识形态之精髓。它是“基本的、持久的价值而不能是次生性和短暂性的价值”(22)。其次,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考虑凸显中国元素。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民族色彩和情感,要充分展现中国特色。只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去抗衡和超越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最后,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考虑蕴含世界意义。惟有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才具有世界意义的吸引力。如果我们的价值观没有普遍的世界意义,仅仅是民族的、相对的、局部的意义,我们就不能占领思想文化的制高点,就不能增强我们文化软实力的吸引力,就不能赢得世界民众的理解和尊重。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3)这充分证明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具有科学性方能历久弥新,使得其展现出内容的科学性,符合大众对之凝练的认同机理。

      第二,现实的诉求性。从本质上说,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惟有反映现实的诉求,体现时代精神的核心价值观才能起到引领时代潮流和凝聚共识的作用。所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反映现实需要、回应实践诉求,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精华,并结合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行新的诠释和注解。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根本上取决于社会存在,而历史是发展的,实践是变化的。所以,核心价值观既是相对稳定、不宜随意更换的,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们精神追求的提升而不断凝练和赋予新的内涵。马克思曾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24)恩格斯也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25)无独有偶,理论对于个人而言,也取决于理论满足个人现实需要的程度。也就是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特别注意是否与“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26)。这充分说明了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满足现实的诉求,要“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27),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出现实的诉求性,符合大众对之凝练的认同机理。

      第三,表述的大众化。什么叫大众化呢?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28)可见,大众化是一种情感立场的转化,是对待民众思想感情的变化,不是居高临下的“化大众”,而是做到“为大众”。“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29)换言之,“为大众”就是为大众服务,为最大多数的民众谋取利益。进而言之,这就要求我们的理论必须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表述也是一样,要尽可能简约明确、易记易懂,便于诵读和传播,切忌用理论话语、官话套话。在这里,尤其要注意传播环节。传播是接受和认同的前提,但只有“生活化”、“接地气”的表述才易于传播,易于让大众理解、接受、认同,易于学习、宣传、普及,否则,只能是曲高和寡。也就是说,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要简洁有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容易铭记,才能让大众听得懂、听得进、记得住。否则,很难让大众接受、铭记、认同。但与此同时,也要避免和克服庸俗化倾向。在大众化的过程中,也要体现思想美、语言美,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简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表述要努力做到既深刻又简洁,既生动又准确,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出表述的大众性,符合大众对之凝练的认同机理。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概括、创新要体现内容的科学性、现实的诉求性、表述的大众化,符合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认同机理。一个没有科学性、现实性、大众化的价值观是难以成为核心价值观的,也是不可能获得大众广泛认同的。因此,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务很重、难度很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过滤和打磨,并遵循凝练认同机理,方能提炼出为大众普遍接受的核心价值观。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认同机理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接下来的逻辑理路是需要在全社会进行倡导。基于此,党的十八大在广泛征求各类群体的意见、专家讨论、领导酝酿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0)。“三个倡导”24个字、12个范畴的核心价值观,其实是在透彻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情况,充分汲取近来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最大公约数”表述。它包括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当代中国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勾勒了社会主义价值内核和共同理想,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的辩证关系,实现了整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包容性与超越性的统一、规范性和引领性的统一。“三个倡导”既立足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更指引了中国未来社会的走向,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进程。因此,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认同还取决于对其倡导机理的认同,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是否符合舆论宣传、示范引领、反馈优化的原理与规律。

      第一,舆论宣传。从某种程度上说,大众对于一种理念的掌握和认同程度,取决于该理念的传播程度。所以,需要充分发挥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首先,党政领导可以利用各种场合提及、阐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承诺对它的信仰,使之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其次,通过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的解读,可以深入了解核心价值观的来龙去脉,让大众理解和把握核心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当然,在解读时应该考虑大众的身心特点,注意解读的方式方法。最后,利用“第四权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身处当今时代,我们既要娴熟运用传统媒体,也要学会运用新兴媒体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其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进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众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大众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当然,传播不是灌输,不是“高空喊话”、隔靴搔痒,也不是自言自语、自娱自乐,它需要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等基本要素的有机匹配与良性互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过程符合舆论宣传的原理,符合大众认同的机理与规律。

      第二,示范引领。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认同机理中的重要一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认同机理需要发挥党员干部、社会公众人物、行业模范等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榜样,可以把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鲜活的形象,让大众可以感知,既能动情,更能动心。因为“先进典型是时代的先锋和社会的楷模,他们的崇高精神闪烁着时代核心价值观的理性光辉”(31)。因而可以利用党员干部、社会公众人物、行业模范等先进典型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32)。从某种意义上,认同实际上就是对榜样的效仿。通过榜样示范,可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近些年来,先进典型、最美人物等榜样模范的宣传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我们要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努力把先进典型与最美人物等榜样模范的宣传同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抓。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亟待发挥先进典型的传播和引领作用,通过其示范、引领与推进机制来巩固价值认同的成果,提高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机理的认同度。

      第三,反馈优化。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认同机理的又一重要内容。倡导本身包含一个提取意见和反馈优化的过程。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三个倡导”24字核心价值观,这并不说明24字核心价值观是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的,它还需要接受民众的反馈和实践的检验以便进一步地概括和凝练。所以,十八大报告用的“倡导”这样的词语,这是比较科学的表述方式,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凝练和创新留有余地。所以,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之中,我们要多用实证的方法、社会调查的方法,来充分认识民众的价值观倾向,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及民众对核心价值观认知、接受的程度,根据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反馈,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概括和创新,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当绝大多数人对之表示有亲近感和赞同感之后,对之反馈回可认可与可接受的讯息和态势之后,才表明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对民众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因此,反馈优化作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后一个环节不可忽略,只要符合和遵循反馈优化原理与机制,就能提升大众对于核心价值观倡导机理的认同度。

      总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通过对大众施加影响,引导社会成员感知、认知和认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并不是自然发生的,它需要借助于各种载体和路径来得以实现。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要体现舆论宣传、示范引领、反馈优化的机制和理路,符合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认同机理。此外,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观念和口号变成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除了进行倡导以外,还要尽早确立和颁布,以防止和克服其在倡导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冲击和干扰。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颁布认同机理

      一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颁布是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外在机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当下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受利益多元与思想多元的影响,社会不良现象存在可滋长的土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四处蔓延层出不穷。道德与价值的失落,引起了大众对道德观与价值观功效的关注,亟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尽快确立、颁布和推广,以凝心聚力,弘扬正气,增强社会正能量。尽管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仅仅进行倡导是不够的。执政党和政府还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借助制度规范要求的明确、具体、稳定性来完成倡导所无法实现的规范要求,克服和消解多元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所造成的纷扰。换言之,尽快确立和颁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有确立和颁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外在机理中的关键一环,才能切实发挥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才能缩短大众认同核心价值观的时间,促使大众对之的内化与外化;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颁布便成为了其获取大众外在认同的最后一个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个最后的环节也同样需要符合和遵从其应有的机理,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执政党或政府确立、官方公布、社会推广的。

      第一,执政党或政府确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对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阐述。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33)。正因为如此,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意见》深刻阐明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以及培育路径,首次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34)。正如有学者所言:要“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就必须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35)。《意见》的颁布既说明了执政党认可和确立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为正式颁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了舆论氛围。鉴于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的双重权威地位,既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故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式确立,极大地满足了大众对确立者权威认同的心理需求。

      第二,官方公布。根据党中央的顶层部署,也根据理论界专家学者的倡议和广大民众的诉求和呼吁,2014年2月12日,中共中央正式颁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12个范畴的核心价值观,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倡导基础上获得官方的正式认同。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3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37),它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也“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38)。从十八大报告“三个倡导”到正式确立颁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经了一年多时间的反复酝酿。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颁布遵循了传播学的一般原理,契合了大众接受理论宣传的心理诉求,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颁布后,各大媒体都第一时间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宣传和报道,在国内外引发了广泛赞誉和解读,产生了强烈共鸣。紧接着,在2014年2月,中央政治局还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时还发表了重要讲话。官方正式确立和颁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大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定制内容,符合大众对之颁布的认同机理。

      第三,社会推广。众所周知,价值认同是信息传播被受众所接收的结果,具体来说就是要将有关价值观经过媒介传播作用于大众大脑后,民众对于所接受的信息认知、评价的过程。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在大众心目中“制造印象”的过程。因此,确立、颁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政府就应积极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具体说来,这就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紧紧围绕24个字方针,综合运用教育引导机制、舆论宣传机制、文化渗透机制、实践内化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思想、政治和文化宣传以及社会治理活动中,融入到大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大众能在实践中感知它、体味它。具体如何展开呢?这就要求政府既要全面、系统地开展宣传教育,又要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普及和推广;既要娴熟运用传统媒体来进行传达和传播,更要运用新兴媒体来进行推介和弘扬;既要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运用文艺的表现形式,通过“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39)。2014年8月8日至10日,第一部全方位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片——《国魂》在央视首播。《国魂》用艺术的手法、百姓的视角、百姓的语言、百姓的故事三大板块,对24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进行了全面准确、鲜活生动的阐释。该片一经播出,就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载体,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推广工作,在以文化人上多下功夫,努力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空气,“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40),使之符合大众对之颁布的认同机理。

      由此观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颁布只有体现了执政党和政府确立、官方公布、社会推广的理路,才能满足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和颁布的权威认同心理的需求。一个没有经过执政党和政府确立、官方公布、社会推广的价值观,是难以迅速获得大众认同的。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探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形成的生发、凝练、倡导和颁布四个部分的机制与理路:即生发机理要体现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对世界文明和世界潮流的回应性和对当代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契合性,符合大众对之生发的认同心理;凝练机理要体现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科学性、现实的诉求性、表述的大众性,符合大众对之凝练的认同机理;倡导机理要体现舆论宣传、示范引领、反馈优化规律,符合大众对之倡导的认同理路;颁布机理要体现由执政党和政府确立、官方公布、社会推广的理路,满足大众对之颁布的权威认同心理的需求。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形成的外在机理,是外因,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条件、基础和前提,不可小视和忽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还有其内在机理,它包括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机理、情感机理、评价机理和认同机理四个方面,是内因。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需要我们遵循其机理,引导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内外机理的各子系统获取正确的认知,形成科学的评价,提供情感支持,从而为实现大众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①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

      ②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求是》2014年第2期。

      ③陈国强等:《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8页。

      ④彭克宏等:《社会科学大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第842页。

      ⑤参见龙小农:《从形象到认同——社会传播与国家认同建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⑥参见张秀:《多元正义与价值认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1页。

      ⑦同上书,第202页。

      ⑧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⑨参见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版第606页。

      ⑩《老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3页。

      (11)《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页。

      (12)同上书,第199页。

      (13)同上书,第22页。

      (14)同上书,第196页。

      (15)《论语》,第241页。

      (16)同上书,第83—84页。

      (17)《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79页。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1页。

      (19)《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68页。

      (2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

      (2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22)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1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9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11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732页。

      (2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第8页。

      (27)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28)《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1页。

      (29)《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4页。

      (3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32页。

      (31)潘玉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78页。

      (3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第14—15页。

      (3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第4页。

      (34)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第4页。

      (35)孙业礼:《核心价值观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载《求是》2014年第19期。

      (36)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第4页。

      (37)同上书,第3页。

      (38)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93—94页。

      (39)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第14页。

      (40)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95页。

标签:;  ;  ;  ;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共认同的外部机制分析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