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文教学“批判热”中的理性思考_学记论文

传统语文教学“批判热”中的理性思考_学记论文

传统语文教学“批评热”中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理性论文,批评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向深入,新理念、新行为渐行渐深,新情况、新问题也渐行渐现,随之而起的是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批评愈演愈烈,各界人士对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加挞伐,认为传统的语文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会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甚至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也跟着鼓噪呐喊。

欲知大道必先明史,溯其渊源才能察其流向。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的根,语文教学改革,不仅要“把根留住”,而且要使根系更加发达健壮,方能使“中国语文教学”这棵大树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下文想分“两千年”和“一百年”两个时间段,从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提出一些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以期对当今的语文教学有新的启发。

古人强调多读多写,文章赏读重“体悟”、重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之一。“操千曲而后识音,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三国志·魏书·王朗传附王肃》)等等,都强调了熟读精思、潜心涵泳的重要性。这种由反复诵读而使学生涵泳于语境之中感悟语言的方法,有助于语感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这完全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

传统语文教育强调思考和探究的重要性。《中庸》在“博学”之外提出了“审问”“慎思”“明辨”。《论语》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三思”,要求学生做到“视思明”“听思聪”(《论语·季氏》),以培养推理和归纳能力;“闻一知二”“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举一反三”(《论语·述而》)、“能近取譬”(《论语·雍也》)、“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做到善于演绎和推理;要求学生在博学的同时,坚持“一以贯之”(《论语·里仁》),通过归纳将散乱的知识形成体系,即“由博返约”(《孟子·离娄下》)。

传统语文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记》被认为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的系统论述教育教学理论的专著,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道(导)而弗牵”是指教师要积极引导儿童的思维活动及其方向,但不能硬牵着走,这样才会和谐自然;“强而弗抑”是指教师要激励儿童的求知的强烈愿望,但不能强制和压抑他们,这样儿童的学习才会自由、顺畅;“开而弗达”是指教师要善于切中、点明问题的关键,引导他们不断地思考下去,而不是把知识、结论和盘托出。这段话意思是说好的教育关键是启发、调动儿童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施教的依据是学生的学,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这一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握学生的学习机制,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重视教师启发和循循善诱的作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孟子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则描述了引而不发所能达到的境界。朱熹说得更加明白“指导者,师之功也”(《朱子·语类》),认为指导作用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传统语文教育还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学记》云“三年视敬业乐群”,所谓“乐群”,就是结交学友和睦相处,相互研习得益。《学记》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可见传统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结交学友,并在讨论与交流中读书治学。学习中交流与讨论,是一种富有启发性、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开拓思路,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印象,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传统语文教育还主张面向全体,实现全面发展。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孔门弟子来自广泛的社会面,体现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孔子提倡“六经皆艺”,礼、乐侧重智,射、御重体,乐又有美育的作用,“六艺”则是诸育兼顾。智能兼求主要指社会生活规范和道德规范。孔子强调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劳动技能以及审美素质的有机统一,注重让受教育者得到健康和完善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实现全面发展的理念。

传统语文教学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能充分运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从汉语的最基本元素和材料入手,训练学生语感,培养其对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这是颇具民族性的一条经验,但是这些好的传统没有在新课程标准中得到反映。陈寅恪先生曾对传统语文教育中对对子的训练方式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多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通过韵语、对偶和属对等形式的语文训练,让学生体味汉语语言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整齐错落、对仗严整、虚实相生等特点,是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语文训练方式。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训练,不仅可让学生充分体验汉语的语文特点,而且,本身就是一种含有深厚意蕴的文化训练。

千年来的传统语文教育中所有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都成了一些有识之士探索语文教育规律的宝贵精神宝藏。

语文教育独立设科一百年来,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研究的前驱们,直至当今的教育家、语言学家、文学家等众多学者广采博取,艰苦求索,在教育思想建树、教育理论建设、教材编纂、教学方法改革及教学实验等方面,都做出过令世人瞩目的卓绝贡献。他们在各自领域为共同构建中国特色语文教育研究体系而取得的成绩,其意义显然已不局限于语文教育本身。

纵览百年历程,现代学校语文教育传播了民主的、科学的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现代化,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革命进程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它不可低估的历史功绩。它开创了白话文教育的新途径,并在探索白话文教育的同时,促成了中国社会书面通行语由文言向白话文的转轨。中国现当代文学、普通话、现代规范汉字的诞生、成熟与发展都与现代学校语文教育的白话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千年前的传统语文教育“重读”,近百年的现代学校语文教育“重讲”。这是教学组织形式变化使然。自1903年制定《钦定学堂章程》之后,现代学校的班级授课制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与其他课程一样,语文学科在运用“集体教学”的组织方式上也进行了各种改革尝试。自1920年左右开始白话文改革运动以来,语文讲读课的教学方法由“自由发挥”式逐渐向统一的“讲读教学模式”发展。这一过程到解放以后,在学习前苏联“红领巾教学法”的时候最后成型。“班级授课制”是“集体教学”,使用“讲授法”可以减少教师的劳动投入,降低教育成本。科学的介入,使“分析”进入人们的思维,人类的认识逐渐走入微观,人们的认识变得更深入,逻辑思维变得更严密,这也使语文教学吸纳了科学上的某些研究方法。

现在有人认为传统语文教育都是以教为中心的接受式学习,认为这种教育扼杀了学生的灵性,这是有失公平的。其实,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前者通过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事件的设计,进行呈现教学事件的教学策略的设计,在教师辅导下,学生能少走弯路,在反复训练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后者是通过学习分析,设计学习资源、认知工具以及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设计支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模式,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中,选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两种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相得益彰,各显神通。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取决于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我们应当理性继承接受式教学的优点,然后再融合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白话文教学中,有过“分团(组)教学法”“导学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因文而异的程序教学法”等语文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尝试。这些教学方法实践的范围较小,在当时未能形成多大气候,然而,从发展的眼光看,“分团(组)教学法”,类似后来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法”;“导学教学法”实为近年来相当风行的“导读法”的前驱;那时大夏大学国文教授陈柱所倡导的“国文比较研究法”,则已勾勒出与我国现代语文教育中采用的比较教学法大致相仿的基本模式;陈启天在《少年中国》中所介绍的“因文而异的程序教学法”提及的模范文、问题文、自修文(类似我们今天讲读课、研究课和自读课所采用的教学材料),由此而总结出“因文而异的程序教学法”,对我们构建不同阅读类型材料的教学模式也会有所启迪。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说苑·杂言》)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杜威也曾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观点。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继承了我国优秀的语文教育传统,把杜威的学说作了再创造,明确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民众是中心,要让社会和学校实行“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陶行知先生提倡教育与生活、社会广泛联系,提倡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使社会教育充满了生机,也为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革新带来了活力。“生活教育”的观点虽然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来的,但这观点已经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概念,至今对我们的语文教育仍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前两千年和后一百年所提供的宝贵经验远不止这些,我们的各界人士及语文教育工作者怎么能熟视无睹呢?

全盘肯定前人,认为不可及,或者全盘否定前人,认为不足道,都是最容易的事。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作出分析,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要下一番工夫的。我们习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创造新的,就意味着扔掉旧的;与国际教学理念接轨,就意味着丢掉传统的语文教学精华。但我认为,对待几千年的传统应多一点理智和责任,少一点意气和轻浮。不能因一时的躁动、喧哗而数典忘祖,不能忽视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运用。

标签:;  ;  ;  ;  

传统语文教学“批判热”中的理性思考_学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