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管理的三重取向_城市管理专业论文

现代城市管理的三重取向_城市管理专业论文

现代城市管理的三重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管理模式,要求其理论建构和应用取向都必须和日趋开放的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相吻合,并可以指导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现代化实践。鉴于21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乃至知识型社会的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都市文明的转型过程中,我们认为应首先从理论层次上探索当代城市管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及其目标价值、管理原则和管理方式,这是中国发展新阶段中城市管理模式创新的三大主题。

一、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管理的价值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和农业四个现代化中,前三个主要集中在城市,它们将使城市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使城市经济大大改观;而农业现代化也要依靠城市提供的农业机械、农用化肥和农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使耕作技术发生变化。四个现代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所以,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意味着必须重新认识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城市是载体,四化建设脱离不了城市现代化。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具有中心动力的作用,肩负着推进四化和带动农村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不能设想没有现代化的城市。而现代化的城市必须要有高效科学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现代化龙头和中心的强大功能,因此城市管理的重大价值必须放在国家现代化的整体进程中加以评估和定位。

城市管理的首要价值在于它是城市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好比一部大的机器,按照规划蓝图建设生产出来以后,重要的问题在于启动运转。城市这架大机器只有运转正常才能产生良好的效益,才能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城市现代化运转的根本动力在于城市管理。通过管理,充分调动城市主体——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最活跃的人的因素同其它各种物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城市各个系统实施现代化的有效运行。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推进,城市发展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居民住房、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通讯、就业、治安、生态环境保护、污水垃圾处理以及市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的满足等等,这些需要加强城市的综合管理和治理来解决,单纯依靠某个部门是难以解决的。城市管理的完整概念是城市的综合管理。一切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都要注意运转的协调性和协同有序性。不能强调这一面忽视另一面,或调动一个积极性又压抑了另一个积极性。要处理好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的关系,现代城市既要有按照各行各业的活动规律而建立和完善的专业管理,又要有能够反映城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综合管理,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

城市管理又一价值在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管理,因而可以说它本身便是城市现代化的核心组成。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三者之中,管理是贯穿始终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管理。城市规划付诸实施和建设完成之后,仍然需要长期的管理。规划和计划是城市管理的首要职能。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未来发展,探索城市发展方向和适度规模,合理布局、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它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有着指导、控制和调节作用。而这种作用是通过城市规划管理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规划管理比制订规划更为重要,否则,规划就会变成一纸空文。城市建设也是如此,没有严格的管理,建设质量本身也得不到保证。当前一些建筑工程质量下降,有的楼还没有盖起来就倒塌了;桥还没有通车就出现断裂;高速公路刚准备通车,隔离带的建筑物已被破坏。至于居民住宅建筑偷工减料、质量低劣,更是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主要根源于对承包商、建筑队伍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主管人员不尽职,甚至有法不依、合伙作弊。

城市管理的再一个价值在于它是城市这一庞大系统工程的必要条件和组织保障。建设一个城市不容易,管理好一个城市更难。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因为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很广。它是领导艺术、决策艺术和管理艺术的综合反映,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不可缺少的保障。特别是小城市原有的管理基础薄弱,与农村联系紧密,管理人才缺乏,并且受传统的习惯势力和工作方法的影响,因而城市管理难度更大。由于城市管理跟不上,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佳。因此,不但大中城市要重视管理,小城市也要注重管理。实践证明,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财富。城市管理搞得好,可以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多办事。相反,只抓建设,不顾管理,就会浪费财富和资源。有的城市的公共设施项目刚建成不久,由于管理不善,很快就遭到破坏。有人埋怨城市居民素质不高。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城市管理包括教育没有跟上。城市发展要走出“越建设、越发展、越赔钱”的怪圈,根本问题在于加强管理。西方发达国家有的城市道路并不比我们宽,而车辆比我们多得多,交通堵塞现象却不比我们有的城市严重,原因就在于严格的现代化交通管理和居民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这是现代城市管理实践中应予深思的问题。

二、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管理的原则定位

现代城市的管理,要求科学化、合理化。而管理科学化合理化的实现,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原则和方法,以确保社会主义城市充分发挥各种功能,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多种需要。城市管理原则,就是管理者在对城市进行管理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尽管每个城市的条件、实现的目标不一,所遵守的原则也各不一致,但总体来说必须共同遵守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最大限度满足人民需要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这里所谓的最大限度,是指在当前经济条件尤其是当前生产力条件下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最大限度。为城市居民创造合理、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每一个城市发展中应追求的目标。要处理好“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关系,统筹兼顾居民生活与城市建设,在逐步满足市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加快城市建设。保证为全体城市人民提供必要的住宅、娱乐场所以及公交、邮电等生活设施、享受设施和发展设施。在遵循这一原则的同时,一定要符合现代化进程中的国情和国力,既注意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又不诱导居民超前消费、盲目消费。

2.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城市是个完整的系统,各子系统只有在城市政府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各行各业之间才能合理布局,合理投资建设。历史已经证明,计划经济时期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割断了城市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各自为政,造成重复建设。同时,只考虑局部合理,而违背了“城市的本质就是社会化”的原理,阻碍了城市和现代化发展。日益加快的现代化步伐使我国城市管理体制处于新旧两种体制转换时期,城市管理必须要从过去的分割局面转到统一规划、投资、建设及管理的轨道上来。

3.追求综合效益原则。即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相互促进的原则。坚持追求综合效益原则就是要从城市总体战略目标出发,对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环境条件作全面的综合的规划管理,以使城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得到协调发展。高度的社会化生产没有相互配套的基础设施不行,高效能的基础设施没有高质量的空间环境也不行。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一定要兼顾三方的利益,取得最佳综合效益。考核城市效益的指标也不应是单纯从经济上作投入产出分析,而应是深层次、系统化、多向度的目标体系,促使城市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4.实行因市制宜的原则。不同的城市自然条件与发展方向不同,其功能也不一样。如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上海是综合性经济中心;深圳是经济特区;而香港、澳门又是“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这些城市性质不同,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中都应区别对待,而不能脱离实际,实施教条式管理。

5.保护生态平衡,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原则。各国现代化进程中都曾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建设和管理城市没有从生态平衡角度来考虑协调发展,对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任意使用,对排放毒物、污染环境的问题没有高度重视,使得当前许多城市出现了能源紧张,水源不足,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等社会问题。因此,中国城市现代化必须牢记前车之鉴,应清醒认识到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防治污染,调整物质循环,限制滥用国土资源,节水节地,控制人口规模等,建设一个美好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系统——生态城市。

三、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管理的方式定位

现代城市管理方式的定位,意味着要根据现代化变迁的大背景及其发展需要,努力实现城市管理中管理职能、管理重点、管理行为、管理体制以及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现代性转换。

1.管理职能的转换

现代化浪潮推进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我国城市政府的职能也正在发生变革,传统的无所不包的政府,承担了太多不该管的社会职能,而该管的公共职能,却又未能管好。这一方面造成政府机构的臃肿庞大,窒息了社会的活力;另一方面,又因未能履行公共职能而影响了城市社会的发展,现在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我国的第九次人大通过关于政府机构改革的方案,也已经表达了这种决心,职能转换就是要从不合理的职能转向能促进城市发展,顺应形势需要的职能。城市政府其它的一些社会职能将逐步淡化和返还给社会,如直接管理经济的职能。而市政管理的职能将会凸现,因为从本来意义上,市政管理就是典型的城市政府行为。再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上说,目前城市政府管理职能转换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即在管理手段上从对企业采取行政命令式的直接干预转向以经济调节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在管理权限上要从直接参与微观企业具体经营活动转向以宏观管理平衡为主,搞好统筹规划,协调服务工作,为企业创造外部条件;在管理机构方面,要加强宏观经济规划管理部门和协调监督部门的组织建设与体制完善。

2.管理重点的转换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遵守着“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造成并强化了城市经济功能的片面发展,其结果一方面使人成为经济的单面人,城市成为不堪入住的地方;另一方面,也使经济的发展失去文化的支撑,最终影响城市的长远健康发展。我国建国后一段时期,不顾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片面强调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忽视城市的其他功能和特点,给许多城市造成严重后果: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全国约40%的建成区没有排水设施,45%的地区水源受污染,2/3的城市缺水,文化设施短缺等等。因此,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点必须从工业化初期城市经济扩张式的发展,转为强调城市发展的内涵和质量,更为注重人文与文化的建设、注重城市的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本身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城市的人文和文化建设,对提高城市的格调和品位,对营造一个适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对保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3.管理行为的转换

由于旧体制的影响,以往对城市的发展缺乏整体、宏观、长远的规划和布局,往往呈现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急功近利的特点。城市管理和规划的水平太低,眼光太短浅,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很差,以至于城市建设混乱不堪,重复改造、重复开挖的例子不计其数,劳民伤财,浪费资源。由此可见,要使城市顺畅的发展,就要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要从分散、局部、短期的管理行为过渡到注重整体、宏观、长远的管理,从低层次到高标准、高水平、高起点,要不断提高城市管理行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连续性。

4.管理体制的转换

要提高城市管理和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需要有一套有效的体制和程序来保证它。城市管理体制是一种由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的划分、管理方式的确定和管理机制的运用等综合起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体系。我国正处在一个变革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正在深化过程中,而且涉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变革。城市管理是整个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一个部分,因此,城市管理必须伴随我国当前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而发生变革。为了根除传统体制产生的弊病,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措施应包括三点内容:一是简政放权,政企分开;二是打破条块分割格局,切实做到条块结合,对城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投资、统一管理;三是权力下放,充分发挥社区管理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中,要理顺各方面关系,使企业经营有自主权,城区街道有管理权,各社区、各单元的发展中责权利相结合,从而促使城市各系统运行达到最优化,使城市的中心功能、辐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标签:;  ;  ;  ;  ;  

现代城市管理的三重取向_城市管理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