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实践和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建工作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由来
“两新”组织,重点是指非公组织(包括私有、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独资、境内外合资等企业)和新社会组织(主要指新建立的社团、协会、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两新”组织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改革发展的产物:
1.它们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发展实践,理论思考,研究总结,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非单一公有制,而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共发、共竞的经济形态。所以,非公经济组织、非公有的中介组织(合作制、有限责任制、无限责任制等)大量涌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基本经济制度本身是一个混合经济形态。非公经济组织涌现,必然引出“两新”组织党建问题。
2.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中存在不同的彼此独立的经济实体,产生交换,这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基本条件。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这必定需要成千上万个市场主体和经济实体才能实现,才能出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国有制、公有制的经济实体外,还需要众多非公经济组织作为不同市场主体,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主体。事实上,推进市场经济发展,就是允许个体工商户、私企、民企建立,塑造市场主体,在促使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变中,其功不可没。无数的非公市场主体,必然产生“两新”组织党建问题。
3.它们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产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和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党的任务从根本上说就是引导人民当家作主,这必然要求改变“党、政府、社会、企业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形态”,实现政企、政资、政社、政事等分开,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改革,其中一部分职能、功能必然要回归、转移给社会,于是需要产生、形成一系列新的社会组织、机构来承接和行使社会职能、社会功能。如社团、协会、中介机构(各种事务所会计、审计、法律、资产评估等)、社会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等等。更重要的是人民当家作主,或者说“民做主”需要一系列载体、渠道来实现、落实民主。当然最重要是人代会。但这仍然不够(虽然有政协、民主党派、工青妇等),还需要产生一系列的新社会组织,来形成表达人民利益(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等)的诉求渠道,来集中民意、民情、民智、民利,行使民主权利,自下而上地达到民主的要求。在当前,有代表性的群众组织有:业委会、居民直选产生的居委会、志愿者组织、协会等新社会组织。由此,也出现了“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问题。
4.它们是执政方式、领导方式改进的产物。在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计划经济年代,党执政的基点是工厂、机关、连队、街道、乡村,调控社会所依赖的“杠杆”、“连接器”、“传动器”等主要靠这些组织机构。可是,由于前面所述的三大变化,党在调控社会、运作社会和领导社会的过程中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光这几大“杠杆、连接器、传动器”不够了。社会在变化和发展中,党的组织出现了“空白和缺失”,不仅原来的执政体系中零部件的空间位置出现了不当,即所谓“错位”,而且功能、“作用力”在弱化,如许多非公经济组织不愿意承担政权、执政的某些功能,即公共职能。因此,需要许多新的社会组织,形成新的“杠杆、连接器、传动器”,充填到执政体系中去,改进执政方式、领导方式,以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调控社会、运作社会、领导社会。例如:新西兰的猕猴桃协会、澳大利亚的橙子协会等到中国来考察、协商、谈判,代表种植主的利益和要求,来商谈有关市场、价格、商检、通关、数量等事宜。我们将来也可以成立类似的协会,使党的领导与在相应的领域里的利益主体、群众的联系通过协会来实现,部分取代单一的工厂、机关、连队、街道、乡村的执政联系方式。
二、“两新”组织,使党建工作面临的新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功经验
“两新”组织大批涌现,使党建工作出现了四个新挑战:
1.空间上所有制变化,公有制阵地收缩(公有制空间收缩),非公经济、社会组织空间扩张。在微观(企业、社会组织)空间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出现不一致。不少企业不希望甚至反对建立党组织。
2.时空上出现不一致。虽然在政策上强调在“两新”组织建立的同时建立党组织。事实上存在着众多现象是,先有非公经济、社会组织,后有党组织,而且相当多的“两新”组织在相当长时间里没法建党,开展党建工作。
3.力量配置上存在着倒挂或不协调。据统计,资产和生产总值上,外资合资、私有民营、国有大致各三分之一,但党在非公经济中的力量相当薄弱,占绝对多数的“两新”组织存在着“党组织空白”、“党的工作空白”。因此,无论从组织布局还是党员力量配置,其格局都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
4.后果上党(组织)对许多领域的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下降,新阶层中的许多新生力量不能成为党的新鲜血液。党与这些新崛起的社会力量的联系纽带会松弛,甚至断裂。党内的力量构成,党对社会,对新群体、新阶层的引力会产生不利的变化。党的队伍后继乏人现象出现,执政基础受到影响、甚至削弱。这种预计,大家是认识到的,也是担忧的。这一切都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去研究、探索、解决这个新问题。
近年来,在探索“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
1.思想上重视,对此领导层有着共识。不仅中央、地方党组织,而且多数基层党的组织,在思想上,对“两新”组织的建党、党建工作都非常重视,认识上比较一致。
2.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统计性工作。通过几次摸底,分析情况,我们对工作对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掌握。
3.探索建立领导(指导)机构和工作载体。初步形成了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加强领导和指导的机制,如领导小组,综合经济党委(总支),党建联络员,工作网络等等。
4.探索党组织设置方式和管理方式。党组织的设置,有单独建、联合建,在楼宇、开发区、市场管理区域、工业园区等处建立;管理方式有块管、条管、授权管,属资、属业(行业)挂靠管等创新管理模式。同时,探索了建设“两新”组织党建的党务干部。
5.探索“两新”组织的党组织的定位、功能。如何开展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发挥作用。
6.研究制定相关的文件、政策。
三、继续深化“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
目前,在这一问题上,有不同的思路、方法,这是正常的,应该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鼓励创新,允许反复,支持多样。笔者提出下面几个想法:
1.建党的指导方针。“支部建在连上”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组织建设的主要原则之一,它使党组织的布局十分严密,深入到社会上每一个领域,为党成为严密的组织起了巨大的作用,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松散性形成了巨大反差。从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一方针,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之前,是基本适应的。在新形势、新情况下,“支部建在连上”仍有巨大的适用范围。例如:公有制企业、国家机关、部队、公有事业单位等等。去年,开展调研总结“支部建在楼上”,这一现象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从战争时期到计划经济时期始终如一的建党方针,在新时期要做必要调整,需要发展和丰富,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应该对建党组织方针做点调整,可提出“支部建在连上、连外”,即“连内与连外”并举的方针。这样使建党工作适应多种情况,不至于被动等待,也不至于急躁冒进、不顾条件。如果确立这一建党指导方针,同时还要辅之以“分类指导”的原则。现阶段建党工作面临的问题,比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计划经济时期复杂得多,企业也复杂了,工作原则应是“分类指导、分类推进”。非公经济组织——外资、合资、高科技民企、传统型私企、个体工商户,社会组织——协会、中介组织、民间组织等等,都需要区别对待,分类实施。
在建立党组织工作中,可以先大(中)后小,抓大(中)联小,大中型企业中尽力建立党组织,对众多小企业(流动性多的企业),通过园区、市场、中心、楼宇、社区等党组织把党员组织起来,联系积极分子,进而对众多的企业、社会组织扩大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
2.当前建党组织工作的重点。重点之一,有条件(党员三人以上)的尽可能抓紧建立党组织。这方面多数做得比较好。中组部提出100名职工以上的非公经济组织要建立党组织,50名员工的企业中有党员,我们应努力争取落实。重点之二,依托党的力量相对强的社会组织,如开发区、工业园区、商业街、市场管理机构、社区街道、楼宇、服务中心、协会等等,建立专门联系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组织,把党员组织起来,把工作渗透进去,依托这些资源,工作相对比较容易做。同时也建议市社会工作党委会同市、区组织部共同牵头,构建新的联系网络,由领导小组协调布局。或许这样的网络系统是“两新”组织党建的新构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形式的常态和新的组织形态。
3.“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主要抓手。党的十六大指出:“加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企业党组织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和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研究、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应了解非公企业员工、党员想什么,需要什么?对他们的吸引力从哪里来?用我们党建行话是,这类党组织的定位,地位、作用是什么?为此,我们做点分析:
——在“两新”组织中,人员结构(党员、员工)呈现出“二化”现象:一部分人趋于边缘化,纯被雇佣者,缺乏自己的资源(知识、技能、资本等);一部分人趋于精英化,业主不算,相当部分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投资人员拥有自己优势资源(知识、科技、资本)。相对弱势与相对强势者共存一体,使“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难度增加,他们的利益要求,对企业的态度,对工作(劳动)的态度,对公共事务、对政治的要求、愿望等等都出现差异。党建工作必须兼顾两大群体。
——在“两新”组织中,业主和员工之间存在着矛盾性、同一性。业主当然追求企业发展,利益最大化,成本最低(福利、工资、费用开支等尽量低);员工希望收入提高、福利增加、劳动条件环境改善和工作稳定。差异决定了彼此之间的矛盾、摩擦。但是也有同一性,特别是非公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立足于公认的经济基础上,集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劳动者。经济、企业发展了,业主、员工都有了自己的利益;萎缩、倒台了,大家都受损。怎么使差异性与同一性统一、协调,相互依存依赖?把握彼此的对立统一,掌握好“度”,这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
那么,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在“两新”组织中主要任务是什么呢?
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体体现在监督企业依法经营上。首先是政府、社会相关监督部门的职责(工商、税务、环保等部门)。但党组织在企业内或虽在外部但经常联系,党员在企业内促进监督企业依法经营,是义不容辞的任务。
2.依法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协调劳资关系,以及员工群体之间关系(高中级管理人员与工人)。“三个代表”这里维护“各方”而不是一方的利益。当然在一般状况下,员工利益易受损,党组织要借助工会等组织,实现“两利、多利”的局面。由于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维护各方合法利益是一个新问题、新任务。怎么做?要探索、实践。
3.提高员工的竞争力、生存能力。这一点是“两新”组织的党组织要特别予以关注、重视的。个人的竞争力、生存能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身价值等需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突出,人们普遍争取、关心、渴望实现个人自身的价值,如果党组织不热心、不关心、不创造条件去办,就会对员工们失去吸引力、凝聚力。这是“两新”党组织新的抓手,工作切入点和新任务。当然,作为“两新”党组织本身,相当一部分问题是自身无法解决的,需要执政党的中上层整合社会资源来解决。社会工作党委应该创造这一新增长点,形成执政党的新政治资源。
4.领导工青妇群众组织团结凝聚员工群众。在“两新”组织中,工会的建立、活动,党组织加强对其领导,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及传统的社会组织中的工会,有着不同的意义。首先,工会有《工会法》及相关条例,不仅本国的“两新”组织,包括合资、外资企业,一般对工会都认可、易接受,依法建会,是理所应当的事;其次,工会是最广泛的工人群众组织,可以吸收一切没有违法犯罪前科的员工,组织起来便于党组织团结吸引员工;再次,工会可以合法维护员工利益,让处于相对弱势的员工,变成一个团队,成为利益诉求的合法群体,弱势变成优势,党建与工建在这方面可以互动互补。
“两新”组织还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指文化、娱乐、体育性方面等活动,更指技术培养,树立和培养企业精神、企业道德、职业道德等。这是劳资双方都易接受的事。党组织要高举这面旗帜,抓住不放。例如意大利工会还承诺,技术工人的技术培训事宜,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将经费划给工会。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工会了解工人需要,工会本身是一个系统,同时,还有非营利、低成本的优势等。
5.加强在新社会阶层中培养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这对于我党的成员结构和加强党对社会的领导关系极大。这里主要指的是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当然对于这些新社会阶层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怎么做,确实需要进行探索实践。
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方式
1.积极地运用执政党资源。如政策、组织资源(包括党的组织网络系统)、信息资源(包括民情、民意、民智,集中分析)发挥咨询、引导、监督和献计献策的作用。既使其依法经营,又使其提高决策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另外,运用执政党资源,协调调节与相关部门(工商、税务、计监、药监等)的关系,特别是政策咨询,了解运用政策。对一些合法合理的但久拖未解决的问题,党组织要运用执政党资源,帮助企业包括处理好与各个相关部门的关系。
2.积极推广借助三方协调机制和组织形式。因为在我国,尚未形成相关法律,但我们在普陀区长征镇,以及部分地区介绍总结过这些做法。在园区,由工会代表,业主方推举出相关代表,政府相关部门主要是劳动保障局为代表,在涉及员工的切身利益,如收入,劳动条件,安全措施,解雇等问题上协商谈判,政府居中调解调停。并可将协商结果变成书面协议。相应的党组织加强领导,除了政府部门的党组织,“两新”党组织也应支持参与,反映意见,提出建议。这是今后基层民主发展,协调社会矛盾的有发展前途的形式。为此,在园区、街道等处要建立工会,这是吸引凝聚“两新”组织的党员、职工很好的平台载体。欧洲发达国家都将三方谈判协调机制作为法定的形式,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3.积极依靠和发挥工青妇及其他新型社会组织的作用。前面已对工会有所论述,其他群众组织也类似,现在的困难是,群众组织缺乏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现有的工青妇组织,对“两新”组织,特别是非公企业中的对象(员工、妇女、青年)的需求不太了解,不太关心。基层工青妇组织了解对象的需求但又缺乏资源予以解决。更关键的是,工青妇上级组织(机构)对“两新”组织的员工并没有切身了解和感受。例如,“两新”组织员工迫切需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但工会及上一级工会往往知难而退,或是迫于一些压力在消极等待,如怕影响投资环境、引发社会矛盾、增加商务成本等,缺少循序渐进、逐步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4.特别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执政党党员意识,开展党的社会工作,服务党员。这里,党的社会工作主要是指做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发展,如发展社团、民间组织、协会、社区等。在“两新”组织中,可以说,绝大部分党员不是以党务为职业的,但作为党员,仍要从事一些社会工作。在现阶段,无论是“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区”,还是“一个党员一面旗”,除了做好本职、本岗的工作外,主要是做群众工作,责任区、示范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责任区、示范岗。开展好工青妇的工作、吸引积极分子的工作、凝集群众的工作,这是党的工作中的“本职工作”。执政党基础性任务就是吸引、团结群众,巩固执政基础。从根本上说,吸引群众、团结群众就是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增强国力,提高生活,扩大民主,当家作主,所以群众工作不可或缺。另外,服务党员、关心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在“两新”组织中这一点尤为重要。社会工作党委、区县委(组织部)作为“两新”党组织的上级党组织,要运用掌握的资源和影响力,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关心这些党员。对一部分处于边缘化的弱势党员,更要做好这方面工作,如培训、推荐就业、送温暖等。执政党组织都不关心自己的党员,怎能不令人寒心呢?当时,我提议建立党员服务中心,本意之一就是关心处在体制外的党员,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这是适应新的组织形态的服务机构,而不仅仅是接转关系的联系点。为了关心和服务这些党员,应该组建或联络“两新”党组织的上级组织,倾听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的汇报,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否则,这些党组织就缺乏生命力。
五、“两新”组织的党务干部队伍建设
党务干部匮乏是一个共性问题。主要通过几个途径解决:
1.“两新”组织的党组织是建在企业外的,即依托园区、社区、楼宇、市场等的,可以借助政府或相关管理机构选派、调用、招聘党务干部;一些大中型非公企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也可以这么做,实行社会化招聘、派遣式用工、契约化管理。在浙江的大的民营企业中,因互有需求,老板希望对上(包括部门)有渠道,党委希望把党的工作渗透进去,所以大家都接受,机关企业事业人员也愿意去。
现在问题是一些符合建立条件的党组织,缺少合格的支书。怎么办?解决方法:一是培训培养;二是探索新方法,如建立党员服务中心,其中条件符合的做兼职支书,如在社区已退出现职岗位的党员兼任支书。这种类型党务干部,不拿其企业工资是有利一面,但要被接受,了解熟悉企业员工情况,到里面做党建工作,还需与业主沟通、使他愿意接纳。
2.党员服务中心是单位党务工作向党务工作社会化过渡的载体。党员服务中心既要成为党内事务活动(转接组织关系,档案保管)的阵地,又要成为集聚党务干部、培养输出党务干部的人才阵地。党员服务中心按决(社区街道)、按条(园区市场等)建立,加强硬件建设,成为“两新”党组织开展活动的重要阵地。市区两级组织部要在党费上(同时争取财政)等给予支持,工作人员以志愿者为主。
六、“两新”组织面临的几个难点问题
1.防止“两新”组织党组织家族化倾向,避免依附性。支部书记、支部委员不能由家族和亲戚包揽,发展党员要上级机关公示,对业主党员要加强教育,这方面闵行、青浦、嘉定等区有着比较好的做法及相应内部规定。体制外设置党组织的,招工中应鼓励党员参与招聘,增加党员比例,发展新党员。
2.把国企、事业单位中的优良传统、文化移植到“两新”党组织工作中去。如劳动竞赛、技术比武、表彰先进、凝聚职工、关心职工、上门家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使员工安心、放心为企业劳动。浙江许多大中型私营民营企业就是这么做的。
3.希望逐步研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不得随意解聘支部书记,使这一部分人获得就业保障。有的更希望党务工作者收入是“三个给一点”,即政府、企业、上级党委各给一点,经费、活动时间也要保障。这些要求,国家、地方一级制定法律法规条件尚未成熟,有时也难以立法,因此需要在协商机制中解决。
4.市区两级党委层面,怎样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引导、支持。首先,加强观念转变,重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其次,健全领导机构,成立由登记部门、主管部门、监管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再次,改进组织构架,党组织具体领导的主体是综合党委(经济总支),党组织服务的载体是党员服务中心。
标签:党建论文; 两新组织论文; 党组织关系转接论文; 党员责任区论文; 中国工会论文; 党务工作者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组织论文; 时政论文; 党组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