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研究视角及存在问题_海洋污染论文

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视角与存在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协调发展论文,存在问题论文,视角论文,海洋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在历史上,海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处处洋溢着海洋的气息,呈现着鲜明的海洋特征。盛极一时的地中海时代,创造了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地中海文明”和“地中海繁荣”,从而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使地中海沿岸地区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随着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指南针的应用,欧洲冒险家开始了新大陆、新航线的探索,世界的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使大西洋沿岸地区成为新的商贸和经济中心。这给欧洲商业贸易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大西洋文明”和“大西洋繁荣”。[1](P1-2)

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当今世界,人口日益增多,资源日趋匮缺,环境正在恶化。在不断增长的生存压力下,沿海国家纷纷加强了对海洋的研究、开发和保护,从而极大地带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个海洋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我国海洋经济以年平均17%的速度增长;90年代,则以每年20%的高速递增。与此同时,我国沿海地区在海洋经济的带动下以及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13.4%的沿海地带,承载着全国的40.3%的人口、50%的大中城市和60%的国民生产总值。[2]

历史与现实都已证明,海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海洋之所以会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由于海洋具有着其它自然环境与资源所无法替代的优势使然。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海洋的价值,重视海洋的作用,突出海洋的地位,也就是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海洋观。

发挥海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除了在主观上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外,还要注意海洋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注意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也就是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海洋社会观。海洋与社会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促使了海洋发生了巨大变化,海洋再也不是原先意义上的“完全自然”的海洋,而是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另一方面,变化了的海洋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即只有树立正确的海洋社会观,才能正确处理海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海洋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海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视角

如何进行“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首先要确定研究的角度,而明确“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的角度,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理解和界定“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海洋”。“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海洋”可以作如下的两个方面的理解和界定:第一,“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海洋”是指“海洋环境”,这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在这里海洋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类型。于是,“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就可以转换为“海洋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二,“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海洋”是指“海洋区域社会”,所谓海洋区域社会就是指依赖海洋和深受海洋影响而形成的一个区域性社会。于是,“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就转换为“海洋区域社会与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由此,我们就有了关于“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的两个视角:一是环境社会学的视角,二是发展社会学的视角。

环境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社会学与环境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对于什么是环境社会学,饭岛伸子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她认为:“所谓环境社会学是研究有关包围人类的自然的、物理的、化学的环境与人类群体、人类社会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的学科领域。换句话说,社会的、文化的环境历来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的、物理的、化学的环境并不是以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探讨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就是环境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结合关系的一门学问。对环境社会学来说,在人类的社会行为波及的范围内,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人类群体,而且还包括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的、物理的、化学的环境。环境社会学正是以研究这种非社会文化环境与人类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宗旨的。”[3](P4)

根据饭岛伸子的观点,环境社会学中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所谓自然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如自然环境保护区、山脉、河流、气候、土壤、矿藏、海洋等)、生态环境(如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等)、建筑环境(如房屋、工厂、高速公路、桥梁、庙宇等)和变态环境(如被污染的湖泊、被人为破坏的风景区、被风沙侵蚀的农场等)。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环境对人类身心健康、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道德习俗的影响;(2)环境与社会组织结构、城市建设、工业布局和发展规划的关系;(3)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条件及环境污染对社会的危害;(4)环境与社会管理、人口控制、生态平衡的关系;(5)环境保护、环境质量标准、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6)建筑工程的社会影响评价;(7)资源紧缺、环境“超载”对能源配置的影响;(8)环保团体、自发组织和政府机构对环境问题的反应。

环境社会学告诉我们,一方面对于人类社会的研究必须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是社会的构成要素之一,它与人口、文化一起构成了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活动、社会的发展,例如自然界生态平衡制约着人类的生存、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人们生产活动的内容及职业、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内部构成、自然环境对人们的风俗习惯产生影响、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自然环境条件在某种程度上还直接影响到人的素质。另一方面又必须研究人类社会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人们的观念意识、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都会对环境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当前环境问题的出现正是上述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旨在找出妥善解决环境与人类关系问题的方案,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海洋与陆地、大气共同组成了地球的基本环境,有关资料表明,地球表面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其平均深度为3795米;陆地面积有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2%。[1](P83)海洋作为重要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海洋环境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海洋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海洋曾经孕育了“地中海文明”和“大西洋文明”,正在孕育“太平洋文明”;第二,海洋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三,海洋促进了人类开放性、市场化观念的形成,实现了人类观念的变革;第四,海洋促进了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五,海洋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第六,海洋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海洋环境在对人类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深受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活动的影响。目前存在的非常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如局部海域污染严重,次生灾害增加,部分海洋资源和自然景观受到破坏等,就是人类社会活动影响的结果。

发展社会学是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发展研究”而出现的。狭义的发展社会学研究,是以相对贫穷落后的第二世界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问题为对象,主要探讨关于这些国家现代化的理论、模式、战略方针乃至具体政策。广义的发展社会学研究,则是探究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从全球背景上阐明各地区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早期的发展社会学研究主要注意力在于探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探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由此形成了“现代化理论”、“依附论”、“世界体系论”三个主要的理论流派。后来,发展社会学致力于一般意义上的发展观、发展模式的研究。其中,在发展观研究方面,突出了“环境”意识,强调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发展模式研究方面,强调在结合本地区本国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

发展社会学非常强调各地区和各国内部的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认为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避免区域之间的两极分化、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各地区和各国实现整体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协调发展理论认为,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各地区和各国内部的各区域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是一种现实存在,哪一个地区和国家都不可能实现各区域之间的完全均衡发展,不平衡发展却是一种常态。任何一个地区或国家都不可能追求实现所谓的平均主义式的区域之间均衡发展,而是在承认不平衡发展前提下实现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即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避免区域之间的两极分化、实现社会整体的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政策因素、环境因素、地理因素等的综合影响之下,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13.4%的沿海地带,承载着全国的40.3%的人口、50%的大中城市和60%的国民生产总值。[2]东部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的整体发展。但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东部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拉大了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这种地区之间发展上的差距是很明显的,而且这种发展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海洋环境的独特优势促进了沿海区域社会的发展,如历史上的“地中海繁荣”和“大西洋繁荣”等,再如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等,海洋区域社会的迅速发展拉大了与其它区域之间的差距,如何实现海洋区域社会的带动作用、缩小海洋区域社会与其它区域之间的差距、实现海洋区域社会与其它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应该成为发展社会学的研究课题。

三、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海洋环境问题

在我国,目前的海洋与社会协调关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从海洋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看,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海洋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深度越来越高,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海洋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主要表现是:污染特别是近海污染越来越严重、海洋资源枯竭、海洋生态失衡等。

中国对海洋环境污染的监测始于20世纪70年代,那时近海环境状态基本还是良好的,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沿海经济和海洋产业的迅速发展,大量污水和废水排泄入海,海域污染日趋严重,环境质量逐年退化。目前中国近海海洋环境的总体状况是:外海水质基本良好;近岸海区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入海污染物总量迅速增加,污染范围不断扩大,环境质量逐年退化;局部海域污染严重,污损事件和环境灾害频发,环境与生态破坏触目惊心。这种状况已明显制约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

根据《2003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4]公布的资料,2003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是:(1)全海域海水环境质量。2003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依然严重,但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的面积均比上年有所减少;近海大部分海域符合清洁海域水质标准;远海海域水质继续保持良好。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鸭绿江口、辽东湾、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2)沉积物环境质量。2003年海洋沉积物质量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海和远海海域的海洋沉积物质量继续保持良好,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较差。大连湾、锦州湾、秦皇岛、胶州湾、汕头近岸、大亚湾、珠江口、湛江港等局部海域的沉积物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大连湾、锦州湾和珠江口海域沉积物污染较重。(3)海洋生物质量。对沿海地区多种海洋贝类质量监测的结果表明,2003年我国近岸海域贝类体内的部分污染物含量仍然较高,部分监测地点个别贝类体内残留的铅、镉、铜、砷等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粪大肠菌群含量超过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少数监测地点个别贝类体内仍然残留有六六六和滴滴涕。(4)重点海域浮游和底栖生物种类变化。2003年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普遍增加,对鱼类资源产生严重危害的水母数量增加,部分浮游生物分布区域发生改变,热带暖水种类频繁侵入北方海域。近岸海域生态安全已经受到威胁。底栖动物监测结果表明,近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中经济贝类、甲壳类数量明显减少,小型底栖贝类的数量显著增加,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向小型化趋势演替,生物栖息密度明显增加,生物量下降,近岸海域的生态价值降低。(5)主要河口污染物入海总量。2003年,对滦河、黄河、长江、闽江、九龙江、珠江等重点河流的主要入海污染物监测的结果表明,由河流携带入海的主要污染物为COD、营养盐、石油类和重金属等,上述河流年排放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619万吨。(6)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状况。据统计,2003年全国有主要陆源入海排污口867个,其中,工业污水直接入海排污口448个,市政及生活污水直接入海排污口244个,排污河流入海口175个。对葫芦岛、大连、山海关、龙口、青岛、盐城、上海、镇海、椒江、宁德、厦门、汕头、深圳、珠海、湛江、北海和澄迈等地的20个重点陆源入海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状况的监测表明,上述排污口日均排放入海的污水量达240多万吨,日均排放入海的各种主要污染物近3500吨,部分排污口有超标排放现象存在,主要超标排放因子为COD、悬浮物、BO、石油类和磷酸盐等。绝大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海水质量大都为四类或劣四类,影响了邻近的海水增养殖区、旅游区等海洋功能区的功能;海洋沉积物污染严重,近40%的排污口海域沉积物质量劣于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海洋生物普遍受到污染,生物体内的粪大肠菌群含量均超过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大型底栖生物分布密度低,种类少,数量小,生物多样性低。多个排污口邻近海域的底质出现无生物区。

上述资料显示,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经过严格的管理和一系列的治理,恶化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所面临的海洋环境问题依然很严重。(1)入海污染物总量将继续增加。随着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的继续高速发展及趋海人口的密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将会继续增加。近些年来陆源污染物年入海量继续以5%的速度递增,目前我国沿海城镇的污水处理率较低,平均约为24%左右。大量未经有效处理的污水被排放入海,必将加剧近海海域的环境污染。(2)污染范围将不断扩大。我国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将产生更多的新的陆地污染源。与此同时,海洋产业亦以高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向前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意味着海上生活活动的增加,海上污染源(船舶和石油平台)的增多和污染量的加大。浅海水产养殖的大规模发展,也会造成养殖废水的大量增加。所有这一切将会导致海洋污染范围在纵向(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和横向(由近海向外海)两个方面不断扩展。(3)污损事件会更加频发。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海上运输日益频繁,船舶数量增加很快,加之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源自海上的污染也日趋加剧。我国每年海上发生原油泄漏事故几十起,溢油可达上万吨。船舶碰撞溢油事故也屡见不鲜。由于大型油轮和石油生产平台大量增加,溢油事故发生的机率也大大增加,其规模和危害程度也会加大。(4)污染物组成将有所变化。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变,入海污染物组成也会发生变化。一方面原有各种污染物所占比重将会发生结构性的改变;另一方面还可能有许多新的污染物被排放入海。比如,由于DDT、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被禁止生产和销售,一些新的农药将投入使用,从而有可能出现新型污染物。此外,沿海地区兴建大型火力发电站和核电站,极可能引起海域热污染加剧,放射性污染可能趋向明显。(5)环境灾害将会加剧。我国近海近年来随着局部海域富营养化加重,赤潮灾害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危害程度都呈上升趋势。2003年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119次,赤潮发现次数较上年增加40次,其中渤海12次,黄海5次,东海86次,南海16次,累计面积约14,550平方公里,直接经济损失4,281万元。(6)资源将会继续衰减和生态环境将会继续退化。随着污染的日益严重,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引起生物资源的衰减,甚至造成许多排污口附近海域生物绝迹。[2]

四、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区域发展差距问题

从海洋区域社会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看,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非常明显,出现“两极化”和区域发展失衡的可能性很大。

按东、中、西划分,可以将全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市自治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和自治区)和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市自治区)。如果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合在一起,又可称为内陆地区(简称“内地”)。这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区域划分方法,已被我国政府接受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导向的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要比中、西部地区快,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也要比中、西部地区高,其间的差距已经很明显。下面仅从GDP、人均GDP、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化水平等几个指标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见下表)。

如果从相对数来看(以西部地区为1),那么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体现得就更为明显(见下表)。

2001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对比

*城市化水平数据为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见国家统计局网站(www.stats.gov.cn)。

2001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之比

指标 东部:中部:西部

GDP(亿元)4.40:1.98:1

人均GDP(元/人)

2.44:1.29:1

财政收入(亿元)

5.07:1.56:1

人均财政收入(元/人) 2.81:1.02: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1.37:0.91: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人)2.16:1.32:1

城市化水平(%)1.61:1.21:1

上述情况表明,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是极其明显的。造成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的因素既有自然环境因素,如东部沿海地区面向大海,有海运之利,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重要条件;也有社会环境因素,如历史背景:东部地区有较深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基础;开放顺序: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向内地推移的,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4个沿海开放区,都在东部;人文因素:东南沿海华侨、海外华人、港澳台亲属较多,他们为故乡带来丰富的信息、宝贵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促进故乡社会和经济繁荣;经济结构: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比重较大,东部地区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个体私营企业比重较大;价格政策:中西部地区资源型产品比重较大,在计划经济时期,资源型产品的计划价格较低,使中西部蒙受经济利益上损失。[5](P208-209)

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的存在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导致社会不稳定,严重影响和制约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五、简短结论

随着海洋世纪的到来,海洋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作用会越来越大,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

无论是海洋环境的恶化还是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差距的扩大,都会对我国社会整体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这种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因此,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海洋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实现海洋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制定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必须明确如何进行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研究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可以有两个角度:一是环境社会学的角度,主要研究海洋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发展社会学的角度,主要研究海洋区域社会(在我国就是东部沿海地区)与社会整体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标签:;  ;  ;  ;  ;  ;  ;  ;  

海洋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研究视角及存在问题_海洋污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