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学生学习方式,推进高中教学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学生学习论文,高中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4)05-0003-08 多年来,我国多数高中学生所采取的学习方式同学生个性素质主动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很大的距离。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记诵知识,不能全面提升自己的个性素质,很难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令人高兴的是,最近几年有些科研型、专家型教师看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在自己执教的班级进行了革新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试验,出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生动局面。但部分高中教师似乎尚未认清这一问题,他们的教学仍缺乏生机与活力。学习方式是学生的生存方式,包括生活方式与发展方式。不解决这个问题,高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丧失主体地位,其个性素质就不能得到主动发展。所以,广大高中教师须开展对学习方式的群众性研究与实验,从而以革新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全面推进高中的教学改革。 一、革新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必要性 事实证明,革新高中学生学习方式具有必要性。“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目前高中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在:(1)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2)教学满堂灌,而依靠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3)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作业或阅读教科书,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4)学生很少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见解,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状况,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的主管部门谈到高中物理教学时也指出:“从总体上说,当今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仍然是灌输式教学占绝对优势。”其他单科教学研究的文章也反映,高中语文、数学、化学、生物、历史、政治、英语等学科的教学大多也是灌输式的。那么,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有位数学教师概述了被动学习方式对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两大危害。一是学生厌学。“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往往只剩下对某些功利的追求,而失去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二是学生的后劲不足。“尽管我们有很多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摘金夺银,却没有人在成年以后能摘取诺贝尔奖等世界科学高峰上的明珠。”[2]这些问题确实发人深省。 造成高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消极教学方式的影响。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教师大都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大都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呆读死记,脱离实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影响。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驱使下,一些县、市级党政干部纷纷给某些高中校长和有关教师下达升学指标,并形成了以升学率高低为尺度的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种种做法。这一切对高中教师的教学形成了不正确的导向,致使许多高中教师为应试而施教;灌输式教学、训练式教学和题海战术等不正确之举常出现于许多高中课堂。三是忽视学习方式的教育理论对高中教师的负面影响。多年来,我国发行的各种教育学著作与教材、教学论著作与教材以及一些课程论专著都忽视学习方式在课程与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许多学者论述教学时,只谈教师如何教,不谈学生该如何学。这种“有教无学”和忽视学习方式的观点在当下中国教育理论界颇具代表性,它对高中教师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四是一些高中校长和教师忽视教育思想的更新。他们的教育观点和教育行为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思想比较封闭,难以接受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思想与新经验。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不能摆脱过去从事领导工作或教学工作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的束缚,不愿改变以往进行教学的路径。第二,固守眼前的局部利益,安于教学工作的现状。有学者指出:“局部利益的驱动阻碍着教师改革理念的落实进程。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自己的切身利益……他们最为担心和害怕的就是改革对学生的成绩产生影响。假如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升学率降低,对他们而言,社会地位、教学威信随之会降低,奖金待遇和将来的职称评定也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地位,因此,他们对改革产生焦虑情绪甚至排斥。”[3]第三,形式主义地理解和运用新的学习方式。例如,有些教师把“自主学习”变成“放羊式学习”;有的教师则把不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而有些需要讨论的问题却只给予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就草草收场;还有教师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所问的问题多而浅,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反而使学生厌倦。之所以如此理解“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因为有些教师没有更新教育思想。 上述这些说明了当前高中学生被动学习状况的严重性,它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改革对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形成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这个矛盾必须解决,因而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二)可能性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方针、政策保证。如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部门和省级相应部门都鼓励教师申报教育改革课题,评审通过后可获得一定的科研经费和必要的政策与制度保证。有的省市还设专家工作室,为中小学教师中有科研成就的专家提供科研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第二,我国部分学者引进和创造的新的教育科学理论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如素质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生本教育理论、以促进学生个性素质主动发展为主旨的课程理论、以研究教师正确施教与学生主动学习为核心问题的教学理论等,对高中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有较大的帮助。有的高中教师学习这些理论后,分析了教与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师范大学从中小学教师中招收研究生的特别决定,为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第四,一批勇于探索学生学习方式革新的高中教师传播了开拓创新精神和宝贵的研究成果。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紧紧抓住了素质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年轻一代的问题,对语文教与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她发现,过去的语文教学“重术轻人,只看到具体的技能技巧,而没有看到完整的要培养的人。”因此,她主张转换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即把过去“从教出发”的做法转化到“从学生的学出发”。目的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为此,她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组织、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4]由于于漪老师的学生采取了合理组合的多种学习方式,他们的学习充满了勃勃生机与活力。又如,广州第四中学的周伟锋老师按照“生本教育”思想对高中数学的教与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效果极为显著的改革,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探究能力很强,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2] 高中物理、化学、生物、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师中都有一些革新学生学习方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典型。 上述事实有力地说明了革新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可能性。如果多数高中教师都能更新教育思想,主动参与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验,他们定能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人士的支持,定能开创一片阳光灿烂的新天地。 二、树立具有科学根据的学习方式观 (一)准确理解学习方式的本质含义 准确理解学习方式的内涵是树立科学的学习方式观必须具备的思想基础。我们应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学习方式的本质。第一,要把学习方式定位于战略性学习手段。所谓战略性学习手段,即宏观层次的学习手段,它包含种种微观层面的学习手段,但不是以微观学习手段的面貌出现的,不是作为某种微观学习手段而发挥作用的。因此,不能把学习方式看作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风格。第二,要抓住学习方式的本质属性。学习方式不是静态的存在物,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教育环境下围绕一定学习任务而与特定学习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亦即主体(学生)因与特定客体(学习对象)相互作用而不断运行的过程。其运行过程同时受到主体、客体、学习任务及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它具有特定学习过程、学习形式、学习状态等本质属性。第三,要掌握学习方式的整体性。即明确它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有机构成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种活动体系。一些科研型、专家型教师的相关研究与试验表明,高中学生为完成某一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均需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任课教师应按照本学科的特点、学习任务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而积极引导学生选择所必需的各种学习方式,并将它们巧妙结合起来。 (二)发挥学习方式固有的多种作用 高中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活动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而展开、扩展和不断深化的。整个学习方式对课程、教学的运行和学生各项基本素质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高中教师须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学习方式的多种作用。 第一,各位教师应在自己从事的一个学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采取合理组合的多种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发挥合理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对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的作用。 第二,各位教师应主动配合本班(或同年级)其他任课教师对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的指导,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各自的基本素质。学生个性素质的全面发展需通过正确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来实现。其基本路径是:学生在各科教师指导下,按照自己的年龄特征、活动目的、活动对象而选择和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来主动钻研、消化和吸取出自各学科中的间接经验,并主动获得必需的直接经验。这样,学生就可通过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化而多阶段地经历客观知识的内化与主观知识的外化过程,逐步建构自己比较全面的知识体系,进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智能、审美、体质等素质。这一结果的获得,取决于各任课教师对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的正确指导以及各教师之间在这一指导工作中的密切配合。 第三,发挥学习方式在高中课程结构中的作用。学习方式在当代课程设计和课程运作中的作用集中表现在它对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育人功能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学习方式是当代课程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观点具有充分的实践依据和理论依据,但在我国各级课程决策者、设计者和研究者之中至今还有不少人尚未接受这一观点。高中教师不仅要在理论上弄清这个问题,而且应在高中课程的运作与开发过程中将学习方式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为基础来优化高中的课程结构,增强其育人功能。这是树立科学的学习方式观的必然要求。 第四,发挥学习方式在高中教学结构中的作用。教学结构是由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与学的方式等要素有机组成的整体。但长期以来,人们忽视学习方式在教学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故将它拒于教学结构之外。这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而在教育实践上则是导致学生在教学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中教师应从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的育人功能的高度来发挥学习方式的作用。这是树立科学的学习方式观必备的又一基本观点。 (三)把握学习方式运作的主体性 高中学生和小学、初中学生一样,均须承担社会赋予的重要使命——学习。其学习任务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完成。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发出者和承担者,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时具有自觉能动性和自主性。所以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然而他们从事的学习活动总是按照一定的方式而运行着的,因而学习方式的选择和操作必然体现学习活动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即他们选择和操作学习方式所表现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是学习方式的根本属性。于漪、周伟锋老师的教改实践表明,要把学习方式运作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任课教师须按照特定教学目的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引导学生选择和操作学习方式。这是树立科学的学习方式观必须具备的根本点。 三、开展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验 (一)进行高中各学科教与学整体改革实验的设计 要革新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同时革新高中各科教师的教导方式。所以高中各学科的师生须协同进行教与学的整体改革实验。这种研究与实验应在任课教师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在学生主动投入和学校领导积极支持的情境下进行。任课教师是各学科教与学整体改革实验的发起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则是实验的主力军。 1.确定实验的类型 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题实验,即在一个学科的教学中针对急需研究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而进行的实验。如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验、体验式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发现式学习的研究与实验等。二是分学科进行教与学整体改革的实验。这是在一个学科的教学中为全面革新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对该学科教与学进行的整体性实验。高中教师应以这种实验作为主要的实验类型。三是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全校性实验。这是高中的行政领导为革新本校各学科的学习方式而进行的实验,由校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直接领导,教务处具体组织,各科教师和学生分别承担研究与实验任务。 2.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的第一项工作是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包含五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其中心内容是提出高中学生现行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与危害性,说明进行这一实验的必要性;进而列举已为实验创造的条件,说明进行这一实验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是“理论假设”。主要阐明研究者进行这一实验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着力阐述研究者的教育观与学习方式观,说明实验的因果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思想。 第三部分是“因素控制”。主要阐明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自变量”是指呈现给被试(学生)的刺激变量,即本实验所使用的基本教材和基本学习资料。这是一种假定的原因变量,由实验者主动操作。“因变量”指的是被试对所呈现的刺激作出的反应,是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学生通过学习方式的革新而获得主动建构知识、增强能力、提升思想感情与价值观念等结果,就是本实验的因变量。“无关变量”泛指除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的数值因而有可能对实验起干扰作用的因素。如增加授课时数、增加作业量、举行校际统考等。说它“无关”,是指它与自变量无关、与实验目的无关。其实它对因变量是有影响的,因而应予以控制。 第四部分是“测试检验”。主要说明如何通过测试来检验因素控制的结果。测试分为前测和各阶段安排的后测。前测是在实验启动之前为了解实验对象的原有水平而进行的测试。通过前测取得的数据,可用以同后测的结果对照,以说明实验的成效。后测安排在实验的各个阶段,多以每学期的期末测验形式出现。这一部分须对前测和后测的设计提出原则性的要求。 第五部分是“措施与要求”。主要说明这项实验的运作需要采取的基本措施,但只作原则性的阐述,其具体内容应在实验实施工作计划中予以确定。 3.制定实验方案实施计划 实验设计的第二项工作是制定实验方案实施计划(又称实验工作计划)。其实施计划主要包含四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即根据实验方案的基本精神阐明这项实验应遵循的几项原则。第二部分是实验实施的步骤和各阶段的要求,应说明本实验拟分哪几个阶段运行以及每个阶段运作的基本要求(或实验指标)和完成的时间。第三部分是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检测手段,主要说明本实验所使用的几种实验方法,要求设计相应的表格,规定要取得哪些数据,并说明如何取得这些数据。第四部分是实验的组织和管理。全校性教学改革实验须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实验领导小组,下设实验指导组以及按学科设立的课题组。要从保证实验运行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出发,制定实验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单科性教学改革实验只需成立一个课题组,并制定相应的实验管理制度。 (二)研究和贯彻“教与学整体改革实验”的主要原则 1.从学出发,为学而教,教与学有机结合 这一原则的基本精神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离不开教师教导方式的更新;“从学出发,为学而教”是更新教师教导方式的根本要求;要通过教师教导方式的创新来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从而不断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这一原则的贯彻,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求参与实验的教师和学生在实现教与学有机结合的过程中来革新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是说,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既不可能在教与学相分离的状态下进行,也不可能离开教师教导方式的更新。因此,参与实验的师生应在教学中密切沟通、积极互动,在实现教导方式与学习方式同时革新的过程中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第二,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师应按照科学的教育观(包括新的教学观与学习方式观)来认识和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任课教师今天仍按照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观看待教与学,必然会继续曲解教与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一些科研型、专家型教师的教改实践已雄辩地说明,只有根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来对待教与学,才能正确实现教与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基于此,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作为教的出发点,进而以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和参与学习的方式来决定教师施教的要点与方式方法。 第三,师生应善于通过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来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师的教往往不同程度地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心理准备、自主学习的自觉程度、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以及原有知识基础等方面同教师的合理要求之间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距。这一矛盾的解决,首先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之中进行调查研究,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热情关爱学生,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要求学生努力增强主体意识,自觉接受教师提出的合理要求,不断提高选择和运用学习方式的能力。上述矛盾的妥善解决就能使教与学达到相对的统一。应当指出,这两者之间的相对统一是暂时的;由于教学活动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因而新的矛盾又会打破教与学之间暂时的统一,故要求师生继续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如此循环往复地不断深入解决二者之间产生的矛盾,就可使教与学保持有机结合的状态。这是革新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导方式的必然要求。 2.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 这一原则的基本精神是: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既要通过教师的领导和组织来进行,又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成为选择和运作学习方式的主人;要妥善解决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作用之间的矛盾,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学合力。 贯彻这一原则应抓住三个要点。第一,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须通过高中教师的科学研究和组织领导来进行。教师应以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做好革新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导方式的研究、领导和组织工作。第二,实验教师须坚定地树立“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的观点,从而积极启发和指导学生能动地选择和运作各种必要的学习方式,并有意识地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动发展而优化教学过程、提供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与活动空间。这就是说,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与组织者,而且是学生主动发展的促进者和服务者。第三,实验教师应按照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来认识和处理“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实践证明,这两者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二者的统一性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是学生发挥能动作用的基本保证,而学生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则是教师正确发挥主导作用的集中表现。然而二者又是有矛盾的。一方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一般需经历从缺乏主体意识到萌发主体意识再到形成主体意识这么几个阶段。当学生缺乏主体意识时,其学习的自觉性往往落后于教师提出的正确要求。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误认为教师的“导”,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导人教师预定的思路。于是,便出现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挤牙膏式的“启发”或牵羊式的“引导”。实验教师须正确对待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及时予以研究和解决。有位高中数学教师认为,要正确处理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来进行数学教育。首先,通过讲明道理、精心组织、热情鼓励、指导方法等措施来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其次,揭示前人发现和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所学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最后,激活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主动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5] 3.在研究学情与研究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使各学科采取的学习方式能准确反映各科学习活动的特点 这一原则的基本精神是:高中各科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作,既要充分反映各科学习活动的不同特点,又须符合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所学内容的具体特点;要在研究学情与研究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这三者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从而取得革新学习方式的最佳效果。这一原则的贯彻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求实验教师把握高中学生心理(主要是认知和情意)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其学习方式的采用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正逐渐从经验型占主导地位向理论型占主导转变,并将迅速进入理论型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高一学生开始有了个人的见解,其自主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显著增强了。在这个“关键期”,教师既要提供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更要结合本学科的学习特点启发和引导学生选择和运用自主钻研、巧妙操作、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协作探究、不断反思等学习方式来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在继续发展理论思维能力的同时全面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随着高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其情感意志水平也得到逐步的提升。在课内系统学习和课外拓展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各学科的特点获得了多种多样的情感体验,其思想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稳定性、丰富性和效能性都有显著的提升,他们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更有新的飞跃。这表明,无论在语文等文科课程的学习中,还是在数学、物理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中,均有必要和可能地多方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与此同时,许多高中学生在战胜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的过程中逐步增强了意志。其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和坚定性都显著提升了。这表明,各科学习均须提高自主钻研、独立操作、问题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第二,各科实验教师须准确把握所教学科学习活动的特点。高中的整个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按学科进行的。各学科的学习活动虽有一些相同之处,但因各学科的研究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都有明显的差别,因而各学科的学习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活动的显著特点。 第三,准确把握各科学习方式的相同之点与不同之处。高中学生在各科学习中需要采取的学习方式是有许多共同点的。其一,各学科采用的学习方式均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动发展为目的,所有学习方式的运作都以学生为主体。其二,各科学习方式的类型都具有多样性,其类型的划分基本相同。从学生能动性发挥的不同程度及活动目的实现的不同方式看,各学科需要采取的学习方式可分为主动接受式、发现式和体验式等类型。这几种学习方式的运作往往又分化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合作学习以及小组在校外合作考察与研讨等具体方式。从学习活动主体与多种学习对象相互作用的不同形式看,有实物学习、模像学习、语言学习、数字化学习、交往学习、反思学习等方式。从学习活动主体对学习对象进行信息加工和内化、外化的复杂过程与多种形式看,有信息接收的种种方式、客观知识内化为主观知识的种种方式以及主观知识外化的种种方式。其三,学生在各科学习中围绕一个教学课题所采用的几种学习方式均须合理搭配,以便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各科学习方式的相同之点具有相对性,而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则具有绝对性。其相同性寓于其不同性之中,换言之,其不同性之中包含一定的相同性。教师们应在思想认识和教学实践上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避免形式主义地或作秀式地去搬运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4.全面反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规律性 这一原则的基本精神是:高中学生在各科教学中必须参与的学习活动包括信息接收、信息加工、客观知识内化、主观知识外化等活动环节;学生所采用的各种学习方式须全面反映各活动环节逐步展开、逐步深化的规律,从而使学生主动建构基本知识、增强基本能力、提升思想感情、培养创新精神。 贯彻这一原则须抓住四个要点。第一,启发和指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预习。这是学生在一个课题教学之前主动获取信息的重要环节。预习可分为感知性预习、理解性预习和探究性预习等类别。广州四中周伟锋老师采取的“练在讲之前”的举措就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式预习。周老师认为:“只有学生在老师讲解之前已经深入地钻研了问题,他才能有‘资本’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他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2] 第二,指导学生在多方接受信息的基础上主动进行信息加工。预习只是学生获取育人信息的一种途径。上课既是学生获取育人信息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对所获育人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所谓加工,就是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同相关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同学生自己已有的经验与知识联系起来,然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初步揭示各相关知识点之间或各相关文艺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作出初步的抽象概括或判断,为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奠定基础。为了促进学生主动进行信息加工,教师须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必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掌握信息加工的主动权。 第三,指导学生将所学的客观知识内化为主观知识。“内化”是指学习者经过自己反复的思维活动与必要的操作活动而将所学的客观知识转化为主观知识及某些个性素质的过程。知识存在的形态有客观形态与主观形态两种。客观形态的知识凝结于文字符号系统,外在于人脑。它既依赖客观世界,又依赖前人的实践与认识活动。主观形态的知识依赖人的大脑,构成主观的观念系统。学生必须把所学的客观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主观知识,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个性素质。实验教师应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一方面,指导学生观看实物、模型和视频以及参与各种必要的操作活动,以便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另一方面,通过中肯的讲解和指导学生研讨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课后的复习,使学生将新学习的概念、原理及语文中的名篇佳作、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同自己认识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联系起来,在自己头脑里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从而实现概念的同化,进而形成相应的自然科学观点、社会政治观点、文学艺术观点、历史唯物观点以及新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念。 第四,指导学生初步完成主观知识的外化。“外化”是指学习者经过实践与操作而将自己头脑中的主观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和实际能力的过程。高中学生认识活动的外化不可能将所学的知识完全运用于实际,因为他们只有在高中或大学毕业后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时,才能在相关的专业领域里逐步达到这一要求。为了促进高中学生实现主观知识的外化,各科教师须指导学生酌情选用多种必要的学习方式,如多种类别的作业、多种类型的实验、平时测验与阶段考试、读书报告、文献检索报告、文学评论、文艺表演、体育表演、调查研究等。 (三)实验的实施 实验实施的任务是按照实验方案与实验方案实施计划开展实验活动,切实贯彻实验原则,着力解决高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从而推进高中的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协调、均衡、富有个性地得到发展。为了全面完成实验任务,首先,课题组全体成员(包括学校领导人、实验教师和学生代表)须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严格按照实验方案与实验原则开展实验工作。其次,设专人负责测试、录像以及实验数据的系统收集和整理。再次,不断获取反馈信息,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的调控措施。复次,进行比较规范的实验评价。以形成性评价(即阶段性评价)为主,将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以自评为主,将自评与他评结合起来。最后,在深入总结的基础上,撰写实验研究报告,提交一系列具有一定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3-08-28创新学生学习方式促进高中教学改革_教学理论论文
创新学生学习方式促进高中教学改革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