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综述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综述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信息服务论文,国际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与中国国际图书进出口总公司联合举办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于1994年10月21~24日在上海召开。会议代表来自全国各地56所高校、公共图书馆、科技情报所、专业情报单位,2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寄交了论文,13个国家和地区的31位海外学者出席了会议。

会议论文主要涉及信息综合理论,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三大部分,研讨主题主要围绕以下8个方面:

1 关于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定位

孟广均在介绍了国内关于信息产业定义和结构的广义派和狭义派观点后认为“信息行业中并非都是工商企业,所以不宜用信息产业,…最好还是用信息业”①,“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业中最明确,最肯定的成分,它是指直接从事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递、交流,并以信息产品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各种行业,大体可分为①传统信息服务,包括印刷出版、新闻报导、文献情报、图书档案等。②电子信息服务,包括数据,包括数据库与联机检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信息系统分析与统计服务、信息软件开发服务、信息通信业等②。华勋基认为;信息服务业包括以提供印刷文本为主体的传统信息服务和以提供电子信息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服务、信息服务主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供高效的服务”③黄俊贵认为:“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的重点和主体,它运用计算机及现代通讯技术,以高智能信息为特点,向社会提供文献资料服务及各种信息服务④”。

2 信息技术对图书情报工作的影响

姜继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声音、图像、文字一体化,电话、电视、电讯一体化的多媒体信息装置的产生,使信息交流向智能化发展⑤。娄承肇认为: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图书馆为了适应随之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迁,其管理和服务方式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文献典藏的方式随着印刷形式载体转变,将对馆舍条件、排架方式提出全新要求”⑥。陈光祚提出:“电子出版物的出现,对计算机自动标引,自动文摘,自动分类,自动翻译等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将推动情报产业化的进程,也使文献计量学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⑦。张道福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图书馆向计算机化,网络化,电子化,自动化发展⑧。片玉君、陆长旭指出:多媒体技术以其界面友好、直观性强、信息量大、种类繁多、具有联想性为特征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将提供完美的参考咨询服务,拓展了服务的领域,促进信息深度加工以及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⑨。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图书馆将通过通讯网络,向用户直接提供所需的信息(包括书目、全文或数据),传统的图书馆概念将逐步淡化。信息业的发展,技术的更新,用户需要不断变化,迫切要求信息业的主体——从业人员要有极强的应变能力。为此,肖明提出“信息技术对中国信息服务业人员的就业影响”这个课题,要求我国信息服务教育模式必须进行全方位改革⑩。

3 二次文献及数据库建设

国家二次文献系统是代表一个国家对信息资源开发、加工、管理、利用的水平。为使我国二次文献系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董小英建议:开展对国家的发展目标和用户需求调查、加强对二次文献的书目控制,加强政府的宏观协调职能,重点开发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的二次文献产品,建立健全我国数据库产业的运行机制,重点开发机编文摘,机编索引和中文全文数据库技术(11)。

我国的数据库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了文献数据库,事实数据库,科学数据库等。并已开发了CD-ROM光盘数据库产品。在各类数据库检索方面,应考虑新的用户将会不断加入,为充分体现用户第一的原则,陈海虹、王源建议在数据库检索指令、用户界面等方面应趋于统一,突出简明、友好的原则(12)。孟连生等提出:为了解决分散建库中出现的学科范围重复,数据不规范,数据源尚有遗漏等问题,体现中国国家数据库的质量和规模,今后应重点调整全国信息资源布局,协调数据资源采集,规范数据格式标准,开发数据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13)。

4 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

我国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自70年代开始研究、开发以来,已经历了引进软件二次开发,局部开发,系统开发的阶段,目前图书馆业务管理自动化系统已在公共图书馆、科学院、高校图书馆系统建成使用,形成微机网络与基于小型机、客户机/服务器方式和多用户微机系统的并存局面,并进一步向分布式网络发展。针对众多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并存的局面,随着网络环境改善,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晏章军、王建群建议:今后的发展重点,应集中在各图书馆系统间的系统互连,形成在网上进行联合编目,联机查询、馆际互借、协调采购。要求各个系统考虑ISO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开发一个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层,规定网络内各馆间的应答方式和信息传递格式,为了方便用户,必须解决用户界面一致性,操作一致性,数据规范和编码规范(14),从而为中国与世界信息网络接轨互连打下好的基础。

在网络化电子化方面,李华伟教授以美国Ohio Link的实践证明:图书馆采用新的信息技术用于联网和资源共享,通过国际的通讯网络,使世界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得到共享已成为现实。计算机通信网络是今后发展一个重点方面,以NCFC和ATP为代表的中国教育与科研示范网是我国信息网络的集中体现,经世界银行批准,由我国政府出资共建的NCFC网络工程以10Mbps光纤为主干、通过TCP/IP通信协议连接中科院、北大和华清华大学。目前,所连接的3个网中共互连几百台小型机、工作站巨型机和大量PC机,外部与Internet连接,通过终端就可传递邮件,与国外同行直接进行学术交流(15)。可以相信NCFC网络的建成和应用,成为我国与国际人才、信息、技术系统合作研究与开发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促进我国信息业的发展将起到典范作用。王行仁先生以OCLC的经验提醒大家:在网络的建设中计算机、网络等硬件是重要的有形的必要条件,但要真正发挥网络的优势,千万不可忽视人际关系这个隐含的因素,离开相互之间真诚的协作和支持,再好的设备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他的观点受到代表们普遍赞同和共鸣。

5 信息服务政策

信息服务政策,将直接影响信息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效益。郭星寿认为:信息服务政策和信息市场政策是国家信息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信息业发展的全局。信息服务政策应促进社会的进步和高度的现代化,以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经济价值。必须保障人们的精神与物质需求的满足,促使人们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和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16)。为了推动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代表们认为当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政府应通过立法程序,确定信息服务业为国家的优先发展领域和带头产业,制定国家有关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及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总体政策和法规,明确一个归口部门统一行使我国信息服务的宏观管理的职能,负责制定有关规划和实施计划、方针政策督促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信息服务的法规,法令,保证信息服务业在以强有力的法律作保证的基础上健康、快速发展(17)。

6 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

我国的信息服务业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和众多社会需求的压力下,信息服务向何处去,是代表们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马芝蓓提出: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的信息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水平,使之在人——信息技术——自然的关系上求得和谐(18)。郑长军、赵涛提出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初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结构合理,多层次,多形式的具有复合功能的信息市场体系(19),吴慰慈、罗志勇提出:我国信息服务的发展步骤应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战略重点,大力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从而带动信息服务业发展。在推进信息服务的发展时,要强化全民信息意识,刺激社会信息需求,进一步培养信息服务市场、规范信息服务行为。应根据“自筹资金,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之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公有制和私营、民营并举,共同发挥优势,发展信息服务业(20)。在发展的方向上,刘廷元指出:我国信息服务业要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实施跨国生产经营、联合竞争、多方开拓市场(21)。吴光伟提出情报服务市场必须扩大,经济信息必须在情报市场占主要地位(22)。

在具体发展策略上,许多代表认为我国的信息服务业必须遵循以需求为导向,以效益求发展的原则。从我国的现有基础出发,以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为突破口,在数据库建设和营销上采取集团化、产业化的模式,开发系列化信息产品,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在我国市场经济构建过程中,科学技术将成为转化为生产力的直接和内在推动力而受到社会重视。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开发投入少、回报多、高附加值的商品信息和适用技术。要使传统、单一的文献信息服务,转向提供经济、技术、成果转化,新产品中介等多元化信息的服务,充分发挥网络化优势,提供CD-ROM数据通信,传真话音、国际联机、电子邮件、图文传真等多种方式,满足多方面需求。

7 情报市场和信息营销

我国的情报市场是一个亟待开发的潜在市场,这个市场的开发程度涉及用户、产品和服务人员三大要素。黄俊贵指出:为了合理配置信息资源,有必要引入“营销”等策略。以需求为导向,通过信息服务人员根据社会需要适时地推出合适的产品。(23)因此,培育市场信息用户,引导信息消费,是信息增值的关键。

马远良、方保伟认为:信息服务营销是了解、激励和创造特定的情报信息用户,并利用信息资源,向合适的用户提供所需情报服务,从而获得利益回报的经营活动。情报营销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用户需求和信息资源之间的偶合程度,在营销组合中,产品、促销、价格、人员,构成了整个情报营销的基础。实践证明,卓有成效的情报营销,必须充分把握用户的需求,并随时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来调整情报营销的具体内容和策略。(24)

不同的用户信息需求各异,不少代表对用户的调查表明:当前获取信息的方法单一,手段落后,渠道不畅,是最突出的矛盾,为此,信息服务人员在开展信息服务方面仍大有用武之地。专题信息的组织、积累和开发等工作则义不容辞地由专门的信息服务人员来完成。

8 人才培养和观念更新

在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的今天,信息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人才队伍的规模和素质。针对信息人才大量缺乏的现状,李正中等建议:应分步培养信息业紧缺人才,当前应重点放在培养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研究与咨询以及信息经营管理三类专门人才。要通过学位教育,在职等级培训和专业研修等培养新型的具有广博知识结构的综合性人才,建立一支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青年骨干队伍(25)。冯白云建议:为适应信息检索电子化的趋势,大学信息用户教育必须改革。应建立面向学生,结构合理的大学信息教育课程体系,以机检为主体改革现行的文献检索课。使学生自觉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源与独立研究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实际检索能力。此外,对在职工教师,研究人员则应普及检索知识,掌握检索工具,提高检索技能(26)。贾晓斌等建议:应对所有在业人员开展计算机知识普及教育,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终身再教育的培训模式(27)。辛希孟等指出:应坚持全员、定向、循环培养的继续教育原则,因才施教,培养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专业人员,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水平和素质(28),推动信息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处于大变革潮流中的信息服务业,代表们纷纷提出必须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信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经济的作用,应主动地、积极地投身于信息市场,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推陈出新,找准适合于在市场经济中生存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会议期间,代表们还分析了国内外各类信息用户需求的特点,交流了根据不同需求开展信息服务的种种实践,并从与国际信息服务业接轨的角度讨论了21世纪中国文献分类的发展、书目著录国际标准化,文献分类自动化,检索策略等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注释:

①孟广钧。对信息业几个问题的看法。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3

②孟广钧。对信息业几个问题的看法。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4

③华勋基。中国信息产业的理论、构架及发展道路。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6~2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4

④黄俊贵。图书馆信息产业及其市场行销。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2

⑤姜继。交叉科学、信息科学与国书馆学。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3

⑥娄承肇。信息技术的进展与国书馆未来。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39

⑦陈光祚。机遇与挑战。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124~12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4

⑧张道福,李一平。信息社会中的国书馆初探。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3

⑨片玉君,陆长旭。未来的信息源—多媒体信息检索系统。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89

⑩肖明。信息技术对中国信息服务业的影响。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87

(11)董小英。中国二次文献系统的建议与发展。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50

(12)陈海虹,王源。CD-ROM系统用户界面设计。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02

(13)孟连生,金碧辉。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13

(14)王建群,晏章军。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在国书馆自动化中的应用。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15

(15)沈英,晏章军。NCFC网及网上资源共享的应用研究。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45

(16)郭星寿。略论信息服务与信息市场的政策取向。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76

(17)邵翅祥。论信息服务的组织与管理。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51

(18)马芝蓓。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发展信息技术模式的思考。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37

(19)郑长军,赵涛。中国信息市场发展模式的研究。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1

(20)吴慰慈,罗志勇。中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态势分析。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67

(21)刘廷元。中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71

(22)吴光伟。经济信息服务与扩大的情报业市场。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92

(23)黄俊贵。图书馆信息产业及其市场营销。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4

(24)马远良,方保伟。论公共情报信息中心的情报服务营销。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47

(25)李正中,梁永振。论中国信息服务业专门人才的继续教育。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89

(26)冯白云。电子化与大学信息用户教育。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426

(27)贾晓斌等。文献信息服务人员计算机专业知识培训与再教育。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98

(28)辛希孟,李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见:辛希孟主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论会,上海,1994-10-20~2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93

(收稿日期:1994-12-06)

标签:;  ;  ;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综述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