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一医院骨科 湖南长沙 410005)
摘要:目的 探讨两种手术方案应用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治疗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7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78.82%,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78.43±7.43)min,术中出血量(318.54±19.32)ml,住院时间(8.66±1.54)d,卧床时间(7.32±1.78)d,并发症发生率3.53%,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优良率高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但是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较大,因此临床应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开展治疗。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好发于老年人中,主要是指股骨大小转子之间至小转子水平周围出现骨折,以往临床应用保守治疗可以获得一定效果,但是老年人群长期卧床容易出现并发症,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近年来临床主张采取手术治疗,常用的方案为内固定与关节置换,采用髓内针固定,转子部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概率极低,采用关节置换能够有效解除髋部疼痛感,而且术后患者能够早期开展活动,有助于术后功能训练开展[2]。因此在老年患者中如何选择手术方案是本研究观察的中点,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法提供依据,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7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85例,男性35例,女性50例,年龄65~88岁,平均(78.32±2.15)岁。观察组85例,男性37例,女性48例,年龄66~89岁,平均(78.41±2.23)岁。所有患者年龄超过65岁,经MRI或者CT诊断为诶股骨转子间骨折,受伤前具有完全行走能力,所有患者均获取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除外合开放性骨折患者、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均衡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硬膜外麻醉,在C型臂下复位股骨颈干角、前倾角,可以使用克氏针进行复位,在股骨大转子后上方6cm进行切口,逐层分离至大转子,置入导针进入髓腔后扩髓,选取空心交锁髓内钉置入髓腔,打入交锁螺钉2枚,近端在同样位置打入交锁螺钉1枚。
观察组:给予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全麻满意后取健侧卧位,采取后外侧切口,暴露骨折部位,取出近端股骨颈、股骨头,显露髋臼后使用髋臼锉将髋臼软骨去除,选择合适髋臼外杯,置入后外杯与内衬。股骨侧置换,大转子骨折,使用钢丝、克氏针,安装股骨头试模后对髓腔冲洗,注入骨水泥,固化后安装股骨头假体,检查人工关节的活动程度,冲洗后留置引流管并进行缝合结束手术。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卧床时间,记录两组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血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变化,满分为100分,优为得分90-100分,良为得分80-89分,可为70-79分,差为低于70分,记录两组优良率。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 SPSS19.0 进行处理,住院时间等计量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c±s)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等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治疗优良率对比见表1
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治疗优良率对比(n%)
注:组间比较,*P<0.05。
3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指的是髋关节囊线以外至小转子下方区域的骨折,老年人群常合并骨质疏松,而且这一区域主要为松质骨,骨骼的脆性增加,因此在老年人群中高发。研究发现老年人群合并多种内科疾病,脏器出现衰退,人体的免疫机能降低,感染的风险增加;另一方面老年人群一般状况较差,全身的抵抗能力低下,接受手术治疗后由于长期需要卧床因此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较高[3]。以往临床采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但是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缺陷,一方面在手术过程中平行插入2枚螺钉较为困难,而且患者骨质丢失较多,容易发生股骨头坏死[5];另一方面髓内钉尖端容易压迫甚至穿出股骨干前方皮质,导致股骨远端发生骨折;此外该术式容易发生旋转移位,主要和患者骨质疏松或者过早负重有关[4]。
我院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该方法目的是减轻疼痛,尽可能恢复患者关节活动能力。该术式一方面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相对短,另一方面有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便于术后功能悬链,同时在短期内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5]。在手术过程中一方面大转子骨折块必须解剖复位并进行有效固定,可以让假体植入后获得稳定,同时确保良好的骨性支撑,防止骨水泥不均匀填充;另一方面扩髓时注意不要损伤骨皮质,扩髓后应反复冲洗,将碎屑和血液凝块清除,注入骨水泥后应持续加压固化,有效的减少了移位和骨分离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优良率高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但是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较大,因此临床应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开展治疗。
参考文献
[1] 费国策,许立新,张斌,等.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比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10):1338-1339.
[2] 邓邦瑾,张卫红,文政,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34(8):731-733.
[3] 叶茂,邹毅,李桂财,等.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伴骨质疏松症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7,57(30):73-75.
[4] 刘向春,李春根,叶超,等.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8):101-104.
[5] 周伟,吕莉慧,黄莹,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功能训练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34):6691-6693.
论文作者:陈杰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股骨论文; 转子论文; 患者论文; 老年论文; 手术论文; 关节论文; 方法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