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_创新教育论文

论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_创新教育论文

论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创新教育的任务及属性

对基础教育来说,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提高 民族的创新素质服务,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打下广泛的、深厚的基础。简言之,创新 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状态, 是潜在能力的迸发;就其实质而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它主要由三方面要素 构成:一是创新人格,属动力系统,包括强烈的动机、不懈的追求、自主性、主动性、 好奇性、挑战性、求知欲、坚韧性等;二是创新思维,属智能系统,包括思维的敏锐性 、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独创性等;三是创新技能,属工作系统,包括具备作为创 造基础的基本知识技能,具有获取和利用新知识信息的能力、操作应用能力和一般创造 技法等。以上三要素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创新人格,其次是创新思维,最后才是创新 技能。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其中以创新人 格的培育最为重要。

对创新教育作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它的一些基本属性:一是普遍性。只有全 民的创新素养得到普遍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才会有良好的气候与土壤,才能有大 批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二是综合性。创新教育是创新性综合素质的教育,而绝不是单纯 的技能教育,它涉及人格、智能、知识技能培养的诸多方面,这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 教育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三是革命性。创新教育以培育创新素质为目标追求,相对于传 统教育以掌握知识技能为目标而言,它具有革命性变化,它意味着教育价值的变化—— 由传承型转向创新型,人才期望规格的变化——由守成型转向开拓型。由以上三个属性 决定了实施创新教育不能只是方法和招式的加减,而必须是教育目标价值、教育内容方 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方位改革。

二、阻滞“创新”的现实教育表现

长期以来“创新”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实践中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 大量存在,整个教育模式向知识技能和应试能力倾斜,呈现出注入式、教条式、单向纵 深式、理性泛化式、苛严管束式等几个明显特征,在片面地高度强化传承功能的同时, 构成对创新的阻滞和压抑。

1.注入式。注入式的特点是教师主宰,大量注入,学生被动地接受。它对“创新”的 阻滞作用非常明显:一是长期的被动状态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弱化,严重影响 创新人格的形成;二是一味地注入,反复强化学生的吸纳接受能力,而创新所需的问题 意识、探究能力却因没有得到开发训练而趋于萎缩。

2.教条式。主要表现是重理论、轻实际、重结论、轻过程,强调范式、反对逾越,崇 拜条条、反对质疑。教条式的危害一是束缚思想,束缚手脚,令学生动辄得咎,畏首畏 尾。二是在远离生活实际、略去知识生产过程的情况下,学生们面对的是一堆僵硬的条 条,由此无可避免地引发枯燥感、单调感和厌倦感,消解了学生追求知识的激情。

3.单向纵深式。集中力量“深挖洞”,求深求难,重纵向深入、轻横向发散,专攻教 材“考纲”而不及其余,满足于单一方式、单一角度的正确而不思变换。它对创新素质 的负面影响,一是使学习背景狭窄化,二是忽视发散性思维训练,因而不利于培养思维 的多向性、流畅性和变通性,不利于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4.理性泛化式。即重逻辑、轻直觉,重理性、轻感受。理性被片面强调和过分泛化, 则可能造成对悟性、直觉和灵感的抑制。脑科学研究表明,逻辑思维、语言思维为左脑 的功能,而非逻辑的形象思维、尤其是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等,则属右脑的功能。左 脑的常规性较强,而右脑却与创造发现关系密切。忽视形象与直觉的作用,显然对开发 右脑、培育创新思维不利。

5.苛严管束式。表现为只信强制、不信自觉,只讲约束、不讲自由,只讲严格、不讲 宽容,乐于训导却不善鼓励,乐于指正却吝惜赞赏。师生关系多为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 ,教育气氛多呈紧张、沉闷、压抑状,学生的思想行为大都纳入了严格的管束,时间、 空间大部分被强制性的“苦学”所占领。处于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几乎失去了独立 性和自主性,失去了自主思考、学习和自由做事、游戏的余地。

三、以教育创新实现创新教育

教育急需振奋培育创新的正面力量,谋求创新功能的最大程度发挥。针对传统教育上 述根深蒂固的“五式”现象,必须大张旗鼓地倡导并坚定不移地追求教育创新。

1.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民主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是实施创新教育、培育创 新性人才的前提。

(1)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学校是为学生而 存在的,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 说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但二者并不是并列的,教师这个主体是为学生这个主体 服务的。因此,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 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 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 接受者”。

(2)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传统教学是以课本 为中心的,也即以“知识为中心”。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人类社会的教育从一次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已经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 需要了。正如联合国大学千年计划报告《1998年未来状况》所指出的,“艾伯特·爱因 斯坦可能是第一个说过:‘想像和创造性比知识更为重要。’我们已经达到了世界史的 这一时刻了”。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西 方发达国家都已把教育改革的关注点放在了培养学生能力上,因此,我们也必须确定以 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观。

(3)正确处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的关系,确立以活动教学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 。传统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的。这种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固然有利于在班级教学中对学 生大量传授知识,但却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利于学生主 动活泼地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对这种传统教学进行改革。而活动教学体现了这一改革趋 势,它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完善和发展,因为活动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力和丰 富个性,有助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2.建立必选与自选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1)教学内容的创新。教材建设总是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 :一是教学内容的背景化。理科教材要介绍相应的背景知识,文科教材要注意教学内容 的适当拓宽。二是教学内容的过程化。要注意在介绍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中,渗透科学 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三是教学内容的新颖化。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地贴近现实生活, 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四是教学内容的应用化。要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应用 价值。

(2)人文教育课程的创新。目前,我国中小学的人文教育从课程、教材建设到教育教学 方式都存在着许多违背人文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人文教育是有关如何做人的教育, 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就必须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目前的人文教育课程、教材建设 的现状却与此要求相去甚远。同时,在目前的人文教育方法上采用条分缕析的方式进行 讲解,把生动、形象的人文教育变成了僵死的教条:结果是,以记忆性的知识教学为主 的沉闷的课堂教学剥夺了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生活,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

(3)科学教育课程的创新。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1)创 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独特优势。人类社会的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教师在科 学教育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家创新活动过程的重视,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科学家在科 学创新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科学教育对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科学教育是一种智慧教育,在科学教育中, 学生可以系统地接受科学思维方法、科学发展模式的教育和培训。3)科学教育对培养学 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科学实验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生命,科学教育中的实 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4)综合活动课程的创新。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最高标准是看实践,只有通过了实验 检验的能力才能称其为能力。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实践能力”正是基于 以往对能力理解的偏差提出的。目前,日本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的课程改革都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就是非常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日本文部省在新课程方案中专门设置 了“综合实践活动课”,而且在中小学开设的13门课程中,它的课时占第四位。

3.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突破口

(1)构建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原则。构建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应遵循以下 原则:1)主体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一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色彩,有充满激情的课 堂教学氛围。三是要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权力等。2)开放性创新性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一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 ,不受压抑的;二是教学内容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三是教师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四是教学结果不能 满足和局限于课本权威结论和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等。3)过程性原则。即改变过去把现 成的结论直接告诉给学生的简单做法,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 到引导学生探索上来。4)挑战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和鼓励三个挑战:一 是要提倡学生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二是提倡学生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提倡学生向权威挑 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否定权威的结论等。5)差异性原则。学生具有差异性和 个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创新性课 堂教学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刀切”、“齐步走”,而应通过实施异步教学最大限度地满 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

(2)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性教育模式分为五类:1)接受性教学模式。 创新教育不但不排斥接受教育,而且还要以接受教育为基础。我们要否定的不是接受性 教学模式本身,而是要改变和发展接受性教学模式,变单向传授、被动、低效的“接受 性教学”为多维互动、主动、高效的“接受性教学”。2)主体性教学模式。凡重视落实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重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体和谐发 展的教学模式都可归入主体性教学模式“家族”。诸如成功教学模式、和谐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模式等。3)活动教学模式。活动教学模式是从活动入手,借助活动来展开教学 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 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4)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又叫“发现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问题性教学模式”等。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 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5)互动交往教学模式。从改善课堂教学的人际交 往模式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入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 、沟通活动,是一种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 过程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 与学习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学生参与兴 趣,激发创新潜能的目的。

(3)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方法。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方法分为以下六类: 1)情境教学法,这类教学法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调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问题教学 法,这类教学法以问题为起点,以思维训练为核心。3)活动教学法,这类教学法以学生 的动手操作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活动。4)过程教学法,这类教学法重视知识发生过程和学 生认知过程的训练。5)竞赛教学法,这类教学法充分重视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来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6)综合教学法,这类教学法可以看作不同类型的教学法的重新组合。

(4)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手段。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在改变学 校教学的面貌:1)学习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多媒体信息技术打破了学校和课堂的时空限 制,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可以把教育从学校和课堂这个固有领地里解放出来。2) 学习方式的个别化。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的使用有助于设计个人化的学习途径,而教学 的个别化和人机交互的学习形态,有助于改变班级教学“一锅煮”的现象,将学习的主 动权交还给学生。3)学习过程的积极化。多媒体教学将使传统的主要依靠教材和教师讲 授的劳动密集型教学方法被充满个性和个体化的教学方法所代替,真正体现教师对学习 者的智力、性格、兴趣、需求的尊重。4)学习结果的创新化。不同领域的知识信息的杂 交、融合、互补和泛化,犹如火柴与火柴盒的碰撞一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创造力的滋 生和激发。

4.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是实施创新教育的着力点

1997年4月9—11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未来的学校”教育大会上,与会专家推介 了四种创新性学习模式:1)以专题项目研究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教师的角色及责任是不 断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专题研究项目,由学生自己主导学习的方向及内容,自主选择专题 ,运用电脑等各种现代媒体吸收知识,或个人学习,或小组研究。不必考试,由学生自 己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随时给学生以协助和指导。2)每日必修课 与选修课参半的学习模式。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指出,要解放学生的下半个学日。为了确 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学校仍需要拟定一些“必修课”。不过,学校只“填满”一半的 上课时间,腾出另一半时间,由学生自己决定当天究竟还要学什么,推动学生主导自己 的学习生活。3)问题导向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是由教师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刺激学生突破传统课程的束缚,真正进入知识世界去求知。4)完全自主式学习模式。让 学生自己去寻找感兴趣的、想学习的东西。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动力,就会在学习 中获得学习的喜悦和满足。学生一旦懂得自我主导学习之道,他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 走出自己的路来。学校的责任是配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要求,提供各种资源,包括必要 时聘请校外专家给学生以指导。除上述自主创新性学习模式外,还可设置一些独立创作 性学习活动,如创新性作文、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

5.建立多元评价和管理模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保障机制

(1)创新教育评价。创新教育要打破用“一把尺子”评价学生的单一的评价模式,采取 “合格加特长”的学分制多元评价模式。具体设想是分类评价、分项赋分。整个评价分 三类进行:一是必修课程的评价,所有学科课程考试成绩及格就可获得合格学分,某门 学科或某门学科的某些方面特别优秀的可加特长学分;二是限选课程的评价,限选课程 重在考查学习过程,学生按时参加(或按时完成)并达到基本要求,即可得到合格学分, 在某些方面特别优秀者可加特长学分;三是自选课程的评价,只要达到一定标准,就可 给予特长学分。

(2)创新教育管理。伴随着由“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教育管理模式也将 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1)要创建充满活力的、鼓励创新的教育教学环境。要改变对教师 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避免教师劳动成为单调重复的行为,使教师的教学活动真 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性劳动。2)要增强教学管理的民主性。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 是学校教育的主人。学校教育管理者要尊重教师的人格,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自我实现 的愿望,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3)要把教学的自主权还给教师。在可能的范围内, 要给教师一定的教学自主权,在教学的时间、空间,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 等方面,尊重教师的选择。4)要对学生实行差异管理。在对学生管理方面不能“一刀切 ”,既要允许学生有差异,又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

标签:;  ;  ;  ;  ;  ;  ;  ;  ;  

论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_创新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