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21世纪中国教育的主导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主导论文,理念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06)02-0001-02
一种教育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所遵循的轨迹大致是这样的:最初,大多在学术圈内产生争论;接着,在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形成初步的共识,被政府列入政策议题和议程,有的议题会在局部或地区范围内进行试验;然后,被实践证明具有稳定效果的,逐渐成为国家级政策,形成制度,这样才有可能进入法律法规的范畴。事实上,只有很少教育理念能够顺利完成向法律过渡的全过程。
显然,素质教育是世纪之交中国教育领域为数不多的重要理念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学者之间酝酿和辩论,之后在政府的鼓励下,与此相关的地区性试点不断涌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发布,标志着素质教育进入国家政策层面,教育部的两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十五”计划,均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自此,国家政策就赋予了素质教育全新的意义,不仅将其看作教育系统的重点工作,而且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不仅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而且要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中;不仅在考试评价、课程教材改革要有大的突破,而且要在体制、结构和师资方面进行配套;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而且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任务。
目前,素质教育在政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后,正在顺利地向法律过渡。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元旦后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其内容之一就是“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可见,如果这一修订草案今年由国务院提请并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是我国首次确定素质教育的法律地位。
但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间是很不平衡的,以至于前一阶段,围绕素质教育问题的政策语言、学术语言、公众语言和媒体语言仍相互交织,各说各话。很多人不由得要问,进入21世纪已若干年,国家政策不能说不够清晰,可为什么多数学校的培养方式与20年前相比似乎仍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为什么有些地区“片面”追求升学率愈演愈烈,甚至到了“全面”追求升学率的地步?如何解决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面临严重危机的现状?
近期,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大媒体兴起了一场有关素质教育的大讨论,各界对于素质教育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确实是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我认为,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政策乃至法律的文本并不难,难的是成为政府、学校和社会自觉拥戴的制度安排和自愿履行的行动规则。
所谓制度,表面是法律政策文本的规定,深层次则是社会文化的积淀。当前,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的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成为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
实施素质教育,当然要立足现实国情,循序渐进,但若拘泥于现有的教育体系,罔顾两大根本性转变的严峻挑战,恐怕难以摆脱先进理念、政策规定与实际行动之间的脱节现象,即所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课余活动搞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搞‘应试教育’”;“学校课堂搞素质教育,家长补课搞‘应试教育’”。凡此种种,屡见不鲜。涉及到素质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学校系统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还在相互推诿责任,有些领导干部至今还没有弄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
现实表明,在中国告别20世纪的时候,许多方面并没有做好应对21世纪挑战的准备。当国家雄心勃勃地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向知识经济迈进时,人力资源准备并不足,特别是高质量人才准备不足。关于两大转变,前者很快获得各地党政部门和社会的重视,而对后者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其实,若没有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知识经济无异于空中楼阁,也无法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但要解决诸多盘根错节的问题,只能从容易改的地方改起,从有条件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因此,我建议素质教育的推进原则应是广纳众议,先立后破,新老分开,增量改革,力求改革成本较小,取得较大成效。
21世纪的中国教育最缺什么?最缺的还是理想。什么理想能凝聚人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能从专家理念进入政策议程,成为政策内容,即将进入法律范畴。十多年来的风雨兼程很不容易,没有什么其他理念能与之并驾齐驱;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它完全可以体现“以人为本”,包括一切有利于青少年儿童以及成年人终身发展的先进理念;在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方面,它是有效的运行平台。今后,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共同把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平台搭建得更为牢固,以迎接经济社会结构和人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挑战,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