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分析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析研究论文,差距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部6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土地面积102.86万平方公里,人口3.63亿人,分别占全国的10.7%和28.1%。历史上,中部曾是我国重要的文明发祥地,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和繁荣的农业经济,但近代却落后于沿海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与沿海先进省市的差距有愈拉愈大的趋势。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中部6省人均生产总值仅为7256.68元,仅是全国人均水平的80%,分别相当于浙江、江苏、山东的36%、43%和53%。造成这种发展中的差距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正视这些差距,才能找准症结和对策。
一、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我国近代工业起步于沿海,直至解放前夕,广大内陆地区除少数中心城市外,几乎没有现代工业。以河南为例,解放前河南工业发展鼎盛时期的1936年,全省工业企业不足300家,职工4万余人,工业总产值按当时价为4.6亿元。1949年,河南工业总产值按当时价不到3亿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4.8%,“一五”时期,国家投资向中西部倾斜,中部地区上了许多大型骨干项目,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57年,河南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34.5%。这一时期,中部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应该说是有所缩小。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工业虽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沿海工业化进程更加迅猛,特别是近几年来,与中部的差距逐渐拉开。参见表1。
表1 中部与东部工业增加值比较 单位:亿元
东部11省(市) 中部6省
全国 占全国
占全国
比重%
比重%
1997年
32412.10
18419.28
56.82
6554.13 22.22
2003年
53092.90
35832.68
67.49
10229.16 19.27
注:增加值为当年价格。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由表1可以看出,从1997年到2003年,东部11省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提高了10个百分点还有余,而中部6省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却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1997年,东部工业增加值是中部的2.81倍,而到2003年,却扩大到3.5倍。
从产业结构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大提高,特别是工业在生产总值中已占一半以上。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食品等行业逐步退出了支柱产业的位置,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电子通讯等高科技产业逐步占据了重要位置,已进人工业化中期阶段。中部地区目前绝大多数仍是农业大省,农业在生产总值中仍占有较大份额,农民在全部劳动力中占一半以上,工业虽然也有较快的增长,但传统工业仍占主导位置,能源、原材料和一般加工业所占比重较大,高科技产业占的比重很小。参见表2。
表2 中部与东部2003年产业结构比较表 单位:亿元
东部11省(市) 中部6省
所占比重% 所占比重%
一产
7305.88
9.21
4432.52
16.82
二产
40579.88
51.18
12324.04
46.77
三产
31397.64
39.60
9591.9
36.40
总计
79283.40
100
26348.46
10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由表2可以看出,中部6省一产所占的比重高出东部11省(市)7个多百分点,而二产所占的比重又低了4个多百分点。中部各省多数仍处于工业化的中前期。
二、城市化水平低,城市综合实力较弱
城市化是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和工业化的全面推进中,受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递增规律影响,产生的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城市化的水平集中体现了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程度,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中部地区由于工业化进程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差距,在城镇化中也存在较大差距。中部6省从总体上看,城镇化水平都不高。
一是城镇化率比较低。河南虽然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却比较低,2004年,河南城镇化率仅为28.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0多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城镇化率多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东部地区一些省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0%。
二是中部地区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比较少。在城市规模构成中,中部6省中小城市比较多,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比较少。参见表3。
表3 中部与东部城市规模比较表(2001年) 单位:个
200万人
100-50-
20-
20万人
以上
200万人
100万人
50万人
以下
东部11省(市) 714 2998
126
中部6省 1 6 204992
全国 1328 61
217
343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三是综合实力较弱。据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写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2年城市综合实力前10位城市中,中部地区没有一个。在前50位城市中,中部6省的省会城市多数处于中后位置。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披露,2001年城市生产总值排序,武汉为第6位,长沙为第27位,郑州为第31位,南昌为第35位,太原为第37位,合肥为第43位。东部的一些中等规模的城市,如无锡、苏州、宁波,其生产总值已相当于郑州的1.5倍-2倍。
三、对外开放起步较晚,差距越拉越大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规模和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部6省地处内陆,不靠海不沿边,地理位置上的劣势制约了对外开放工作的进展,再加上东部沿海省市享受到许多优惠政策的好处,因此,在对外开放方面,中部地区严重滞后于东部地区。参见表4。
表4 中部与东部部分省对外开放比较表 单位:亿美元
出口贸易总额
外商直接投资额
1997年
2003年
1997年
2003年
广东
745.41 1528.48
126.35
78.23
江苏
140.95
591.13
54.35 105.64
浙江
100.87
415.95
15.03
49.81
山东
108.76
265.57
27.76
60.16
山西
11.28
22.72
2.69
2.14
安徽
15.48
30.64
4.34
3.67
江西
11.14
15.05
4.81
16.12
河南
12.87
29.80
6.47
5.61
湖北
19.21
26.55
8.49
15.69
湖南
14.47
21.46
9.17
10.18
由表4可以看出,在出口额方面,中部各省与东部先进地区的差距多数在10倍至几十倍,中部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在5.5%-12%之间,而东部多数省市的外贸依存度均在50%以上,广东省更是高达171%。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中部各省与东部先进省市的差距也在几倍至几十倍。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与1997年相比,中部地区有3个省外商直接投资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从表4中还可以看出,自1997年到2003年,虽然中部地区在出口贸易方面有较大的增长,但增长的幅度有限,而江苏、浙江两省均增长3倍以上。在对外开放方面,中部地区本来就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这种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四、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明显滞后
中部地区多数是农业大省,县域人口占78%以上,县域经济GDP占全部GDP的一半以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县域经济虽然有较快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在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中部地区仅进入5个,而东部地区却有93个。中部地区入围最靠前的河南巩义市,排名49位;其次是湖南长沙县,排名第65位;河南的偃师、山西的河津、湖北的仙桃均在90名以后。2003年,中部6省县域人均GDP在4340-6310元之间,低于全国县域人均GDP6770元的水平,相当于苏南一些县市的1/6-1/8。特别是中部地区还有相当一批贫困县和贫困人口。以河南为例,目前在全省109个县和县级市中,尚有4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国家级的31个,省级的13个。这些扶贫开发县的总人口为3517.35万人,占县域总人口的43%,其人均GDP仅为37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17元,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差距是相当大的。
近几年来,在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上,中部与东部和西部也存在差距。2003年,全国县域经济GDP增长率为14.28%,东部县域经济GDP增长率为15.03%,西部为14.28%,而中部地区仅为12.84%。这种发展趋势若继续下去,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
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迟缓,规模较小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由于观念上、体制上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因素,与东部地区在发展上仍有较大差距。以河南为例,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截至2004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123.5万户,注册资金161.9亿元,从业人员254.1万人;私营企业发展到10.3万户,注册资金1006.8亿元,从业人员114.3万人。但与沿海先进省市相比却有明显差距。2003年,河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5%,分别比浙江、江苏和广东低15、8.5和13.5个百分点;广东、浙江、江苏的私营企业数目均是河南的3倍以上。在浙江的温州,民营企业的数量、工业产值、税收、外贸出口和从业人员已分别占到全市总量的98.8%、96%、70%、95%和80%,民营经济已唱了主角。河南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仅10家,比全国平均水平少了17家,且多为中小企业,大型工业企业仅有19家。而在江苏无锡,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超亿元的就有31家,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家民营企业年销售额已超过6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也是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存在的差距,是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最大的差距之一。
六、缺乏政策支持,优势难以发挥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是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和发展,随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接着是振兴东北工业基地,均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对中部尚无重大政策举措出台,某种意义上说,中部已跌入“政策低谷”。实际上,无论从产业结构还是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考虑,中部理应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中部是我国主要产粮地区和商品粮基地,世界各国对粮食生产都予以了大量补贴,中部各省由于财力有限,很难独自承担。中部还是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也有一批老工业基地,由于多年“欠账”,急需改造。中部处于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位置,如果中部不“通畅”,就会造成全国不“通畅”,公路、铁路、水运的通过能力均需进一步加强。因此,国家必须制定有关的政策措施,才能推动中部的大发展。
中部地区在发展中虽然与东部地区存在很大差距,但中部地区也拥有许多优势和发展的巨大潜力,特别是中央已明确提出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全国都在关注着“中部崛起”,这对中部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是有力的鞭策和鼓舞,中部地区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近些年的实践表明,中部崛起是完全有可能的。以河南为例,已连续13年实现了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人口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份额已由1997年的5.5%上升到2003年的6%,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序中,已上升到第5位。如果中央能加大支持中部发展的力度,东部地区能加大与中部合作的力度,中部地区自强不息加大奋起的力度,中部地区就一定能够逐步缩小与东部的差距,早日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