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多元化解读”论文_王洁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多元化解读”论文_王洁

摘要:本文就以高中课本中的经典篇目为例、以文本为生发点来浅析“多元化解读”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化解读”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及不断深入,“多元化解读”这一话题成为了语文教学的热点,如何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进行“多元解读”的探讨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确实大大地转变了旧有的观念,改变了过去教师“填鸭”式、“灌输”式、“标准答案”式的“一元解读”教学模式,大大凸显了新课标所要求的“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开创性思维”的理念。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对理念理解的偏颇、对文本的偏离、对多元解读的过分推崇,都或多或少地导致部分教师对“多元解读” 产生误解,导致不少教师“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使得文本被漠视,使阅读教学的“多元化解读”流于形式,陷入了华而不实的境地。

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做好文本的多元化解读,使他们能自主与文本对话、与文本后的作者对话呢?

笔者认为,在进行“多元化解读”时必须唱好“文本”这一主旋律。

本文就以高中课本中的经典篇目为例、以文本为生发点来浅析“多元化解读”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立足文本,知人论世

“知人”为何?“论世”为何?文本的主题往往与作者自身的经历或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教师在教学引导过程中就要尽量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尽可能使学生知晓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的发展轨迹,此为“知人”;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所处的时代特征和作者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此为“论世”。“知人论世”确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充分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用意和体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

笔者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二《祝福》一文时,在引领学生梳理完文本后,发现他们对本文的主题颇有争议,主要呈现为两种观点:其一认为《祝福》的主题为“揭露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其二认为在于“批判神权、夫权及族权对中国底层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在初闻两种不同的观点时,笔者有着不少的吃惊,一是惊讶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再是惊讶于其分析的有理性。《祝福》一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不能自主地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在作品《祝福》中,他有意以鲁镇来显示传统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几乎全部内容:从风俗到制度、从思想到宗教、从日常生活到行为准则。在这样的鲁镇的压迫下,在“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善女人”柳妈等鲁镇文化的摧残下,祥林嫂又怎么能不被吞噬呢?

这样的社会,又怎么能不逼得鲁迅先生大声呐喊:“找遍中国,有谁能发出温暖和煦的声音,把我们从荒凉寒冷的境界中援救出来!”正是“知人论世”,帮助我们踏上文本的桥梁,帮助我们一步步走近作者,走进其情感世界,倾听到来自其内心的深沉呼唤!

二、潜心会文,涵泳体悟

何谓“涵泳”?朱熹有云:“学者读书,须要剑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细细品味,“涵咏”一词应意为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读者要沉潜其中、反复玩索或玩味,以求获得其中的三昧,体悟到文人之志。

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涵泳文本的过程中,感知文趣、感受文气、体悟文情,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悟到文本丰富的内涵。

在学习话剧《雷雨》时,学生对于周朴园人物形象的解读是二元的,评价其 “有情”和“无情”。说他“有情”的学生认为,他对侍萍的内心剖析是发自内心的:“你不要认为我的心早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吗?”“你看那些家具都是你以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年来我总留着,为的是纪念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因为你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持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些学生觉得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怀念周朴园又怎么会三十年如一日地按照鲁侍萍的癖好保有这些习惯呢?而另一些学生的想法恰恰与其相反,他们认为这偏偏就是周朴园冷酷无情、虚伪残暴的体现。

在引领学生判断周朴园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周朴园是不是“伪君子”时,我们一起探讨了如下两个问题:

1.周朴园爱过鲁侍萍吗?爱的是她的什么?他们的爱情为什么无疾而终呢?

2.在得知鲁大海是他的儿子后,周朴园有好好地对待他这个亏欠了二十多年的儿子吗?

学生在笔者的引领下,通过对文本一句句的熟读精思、涵泳体悟,明晰了周朴园当初爱的只是鲁侍萍的漂亮、柔顺与聪慧,他的爱是建立在不损失自己利益的前提上的,当这个女人及其儿子的出现有可能会危及到他的名誉地位时,他伪善的面目就暴露无疑了!

显而易见,在解读文本时,如果我们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句,拘泥于个别字眼或句子去理解文本肯定是行不通的,只有在把握整部作品的前提下反复熟读全文,潜心会文、涵泳品味,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句子,从而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深掘文本,“自能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把读书分为三境,而他对第三境是如此言述的:“必于教学之际培养其自动性,终臻不待教师指导而自能领会之境。”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自能读书”,即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自动性,达到“自能领会之境”。

无可否认,阅读是学生通向大千世界的桥梁,而阅读教学是以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为途径,以作者情感的体悟及自身情感的生成为目的,以学生自读能力的养成为终极目标。具体而言,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就是对读物、作品的再生产、再创造。它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课文内容最初的直接的字面意义的能力,获得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去解释其思想内容的能力,获得对课文做出自己的辨别和评价的能力,而且还要求学生获得离开课文提出或解答超出课文原意之外的新问题的能力。

关于《老王》一文,更多读者认为是杨绛为了歌颂其身上闪耀的善良、淳朴的人性光辉而作。在讲授这篇课文时,笔者也是引领学生从分析“老王”这个人物形象入手,逐步推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亲近老王、了解老王,从而走进老王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感知老王就是这样一个哪怕遭受社会的迫害还是不改本性的既平凡又伟大的人。但是,课上,有两位同学对本文的主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生1:《老王》是杨绛对人间真情的思考。

生2:《老王》是杨绛对自我灵魂的拷问。

生1的理由为:文革前,“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文革后,“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收钱”,还 偷偷问“你还有钱吗?”……文革给杨绛一家带来的打击是巨大的,对他们加以污蔑、侮辱的人不在少数,但老王这位身处社会底层的朋友却对自己不离不弃,不光“送钱先生去医院”,还“送香油和鸡蛋”,老王的种种行为体现的就是真正的人间真情!

生2的理由是:老王对杨绛简直可以说是倾其所有,他图的是什么?只图与杨绛间的真情互动。而杨绛却不知如何答谢他的真情,只能用“钱”一次又一次地作出“冷漠”的“无情”的回应,在她内心,她是深感不安的。这使得她不停地对自己的灵魂进行着拷问,而文章结尾的那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恰是最有力的证明。

作为一位教师,笔者觉得学生在自己的教学熏陶下能得到能力的提升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两位同学就是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再对文本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见解”,从而“得出新答案”,这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教会了学生自主读书,培养了其“自能读书”的能力。

叶圣陶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见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确然,文本连结着读者与作者,读者唯有正确解读文本,方能透过文本与文本后的作者对话,从而直抵作者内心。而我们的读者,是一个个有着不同阅历和不同个性的学生,那么,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就必然是多元的,在不偏离文本的前提下,我们当然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而文本的“多元化解读”作为一种有意义再创造和开放性的建构活动,就需要教师做好阅读的引导工作,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读出文本的浓厚之情,析出文本的深刻之理,品出个性化的“真味”,得出“自能读书”的能力,这可谓“披文入情拓路径,明旨悟道展思维”。

朱光潜说:“慢慢走,欣赏啊。”慢慢地品,慢慢地悟,唱好文本的主旋律,让语文阅读教学在求同存异、不断反思的“多元化”探究过程中寻求发展,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学校 322100)

论文作者:王洁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9

标签:;  ;  ;  ;  ;  ;  ;  ;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多元化解读”论文_王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