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列宁社会主义观的解读_苏维埃论文

理想与现实:列宁社会主义观的解读_苏维埃论文

理想与现实:解读列宁的社会主义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现实论文,理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学术界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认为列宁的社会主义观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基本上沿袭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把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应用于俄国;二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标志着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改变,列宁突破了把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看作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形成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资本主义的新社会主义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重大突破这一看法,由于新经济政策思想在现今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具有现实意义而得到普遍认同。

我以为,认为新经济政策思想表明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不符合列宁思想的原意。新经济政策改变的只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和途径,并非表明列宁改变了社会主义观。回顾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与实践,可以看到,在列宁的头脑里存在着两条思路的交织和矛盾:一方面,尊重现实,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架起理想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是列宁努力实现的理想。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中包含着理想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缠绕交织。

一、列宁的理想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之间的落差

历史的发展充满了辩证法,理论的逻辑不能限制现实的社会发展。马克思预想的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商品的社会主义并未出现。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而是在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了胜利。因此,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现实的关系问题就摆在列宁面前。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面临的局势极其严峻。国内战争时期,为了捍卫新生的红色政权,苏俄不得不实行一系列战时共产主义性质的政策和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消灭私有制,实行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取消城乡市场贸易,由国家来组织生产和分配,实行计划配给等。对于当时的情况,有人甚至乐观地认为,苏维埃俄国正在按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设想,实行“无货币的过渡”。战时共产主义保证了苏维埃政权的胜利,列宁充分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功劳:“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①

列宁也承认,采取战时共产主义的主观因素是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既是适应严峻的战争形势的需要而实行的,同时也有社会主义观念的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列宁及俄共(布)党的领导人的社会主义观念相吻合。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对于革命胜利后热情高涨、憧憬未来的列宁具有强大吸引力。列宁深受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思想的影响。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满怀憧憬,试图在苏俄实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想。战时共产主义显然包含着这种理想的尝试,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质是否定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在一个落后的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企图以建立高度集中的生产、分配和管理体制,来实现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当时我们认定,农民将遵照余粮收集制交出我们所需的粮食,我们则把这些粮食分配给各个工厂,这样,我们就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了。”② 列宁非常乐观地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工厂,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按国家法令调节,国家的管理将变得十分简单,只留下一个社会簿记的功能。列宁还把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经济特点写进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施政纲领中。总之,在列宁和俄共(布)领导人看来,战时共产主义既是保证战争胜利的需要,又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捷径。

虽然列宁期望立即建设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但是,在俄国这样一个生产力落后、社会经济成分复杂的国度里,列宁的理想面临着现实的挑战。苏维埃俄国的现实向苏维埃政权提出了尖锐的挑战。经过三年浴血奋战、击退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以后,俄国国内情况异常困难,国民经济彻底遭到破坏,燃料和原料极端缺乏,大部分企业无法开工。由于农业歉收,粮食和食品也严重不足,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困难。农民对余粮收集制愈益不满。到1921年春,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全国各地爆发了严重的农民骚乱,城市也出现了工人怠工、旷工和罢工等抗议形式。在反革命分子的煽动下,3月初爆发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叛乱分子提出了“没有布尔什维克党参加的苏维埃”、“保卫农民”等旗号,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国内陆续爆发的骚乱,列宁不得不承认: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列宁意识到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来说就是愚蠢和自杀。现实证明,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不是苏俄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社会生产力没有高度发展,多种经济结构存在的条件下,勉强追求理想社会主义是危险的。“在国内战争的环境里,我们不得不采用战时的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只能采用这种办法和态度,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必将意味着苏维埃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垮台。”③ 那么,怎样才能振兴备受战争摧残的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列宁开始了新的思考。列宁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不能依靠理想,必须从现实的国情出发。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起点不是发达形式的资本主义而是小农户的汪洋大海,如果片面追求某些纯粹的社会主义形式,不考虑实际的生产力水平,只会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会导致经济停滞、社会动荡,从根本上动摇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矫正不合时宜的理论和政策。

列宁体现出现实主义的立场,他力排众议,从1921年春天起,果断地实行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等一系列政策,称为“新经济政策”。列宁认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用“新的迂回办法”。在其他国家的革命还没有到来之前,只有同农民妥协,才能拯救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新经济政策看起来是列宁为应付危机而不得已实行的,但实质上这是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一次重大转折。列宁说:“我们现在正用‘新经济政策’来纠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④ 新经济政策的伟大意义在于找到了一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列宁认识到,在和平时期,必须采取与战时不同的政策,“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⑤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体现出列宁对小农国家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式、发展道路、商品货币关系、国家资本主义等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是结合俄国现实而对社会主义建设途径的大胆创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治形势很快稳定下来,经济得到恢复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到巩固。

二、列宁的社会主义观是否发生了改变?

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曾一度期望立即实现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但是,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列宁认识到俄国不具备立即实现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原则的现实条件。面对现实,列宁提出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迂回曲折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列宁的一系列努力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也引出这样一个问题:新经济政策是否标志着列宁的社会主义观的改变?

如果孤立地看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就会认为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可以认为,列宁提出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其他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改变了原来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的观点;列宁强调不能凭热情,要靠同个人利益结合,反对直接实行共产主义分配,改变了原来坚持的按劳分配思想;列宁提出利用商品经济关系,改变了认为未来社会实行计划经济的观点。事实上,这样的认识没有真正把握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忽视了列宁思想中所蕴含的政治和理论的原则性一面。探究列宁的思想,可以看到改变的只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策略和方式,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坚定的,同时对新经济政策的性质、目的及影响的认识是清醒的、全面的。

第一,新经济政策是理想与现实的桥梁。列宁一再指出,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的和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民经济空前加剧的危机。采取粮食税这种措施并不是由于苏维埃政权对于某种政策的偏爱,而是由于俄国的极端贫困,没有别的出路。1920年的严重歉收,饲料缺乏和牲畜死亡,使农民更加困苦不堪。苏维埃政权必须尽一切力量设法改善小农经济,才能在此基础上恢复大工业。新经济政策就是根据当时俄国的实际条件实行的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要举措,这是想保证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基础之上而必须要做的。

为了消除党内外一些人对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原则问题的误解或不理解,使新经济政策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贯彻执行,列宁做了大量的说服、解释工作。列宁回答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新经济政策从共产主义的观点看来是可以容许的,为什么共产主义的苏维埃政权会促进自由贸易的发展,这种做法从共产主义的观点看来好不好呢?列宁指出,由于俄国现实的经济关系,由于苏维埃所面临的国际形势,而不得不进行这样的政策调整,“我们不顾一切旧事物,完全按照新的方式开始建设新经济。如果我们不开始建设新经济,那我们在头几个月或头几年就被打垮了”。⑥ 新经济政策是作为一种过渡办法而实施的,是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喘息时机而必须作出的牺牲,是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否则,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不能达到在资本主义包围中生存的目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行,表明列宁已经将社会主义理想与苏维埃共和国的现实结合起来,“目前我们踏上了实干的道路,我们必须走向社会主义,但不是把它当作用庄严的色彩画成的圣像”。⑦ 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将来,“我们把社会主义拖进了日常生活”⑧。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中介。

第二,列宁明确地把新经济政策定性为“退却”。由于新经济政策包含着与列宁的社会主义观所不相容的东西,列宁强调这种政策转变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而迫不得已实行的。在政策转变之初,列宁反复强调实行新经济政策是为了进攻的退却。按列宁的意思,布尔什维克带领人民在一个遭到了难以置信的破坏和缺乏物质前提的国家里,胜利地实行了进攻,获得了这么多不平常的胜利,为了巩固这种进攻,我们在取得这么多的战果之后完全有必要实行退却。退却是为了更好地前进,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俄国力不能及,既然实力显然不足以用革命手段来实行某种过渡,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在苏维埃俄国的胜利,必须实行退却。列宁解释道:“这个政策之所以叫新经济政策,是因为它在向后转。我们现在退却,好像是在向后退,但是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先后退几步,然后再起跑,更有力地向前跳。”⑨

列宁不但把新经济政策视为退却,而且认识到“退却”蕴藏着巨大的风险。“这个新经济政策所采取的每一个步骤都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危险。”⑩“资本主义的恢复、资产阶级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关系在商业领域的发展等等,这些就是我们目前的经济建设所遇到的危险,就是我们目前逐步解决远比过去困难的任务时所遇到的危险。在这一点上切不可有丝毫的糊涂。”(11) 但是,当时找不到没有危险的革命道路、没有危险的革命阶段和革命方法,只能如此。共产党人在俄国必须屏弃脱离本国实际的理想,清醒地、有意识地以“退却”、“让步”、“妥协”等方式谋求发展。

对新经济政策退却性质的清醒认识使列宁一再提醒全党,资本主义的发展威胁着苏维埃政权,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这种政治上的危险性。虽然在饥荒严重、工业破坏的情况下,已经保持不住从1917年到1921年所获得的全部阵地,已经放弃了许多阵地。但是,无论如何,经济政策方面的退却决不允许牵带政治原则的退却。新经济政策体现了列宁策略的灵活性,将新经济政策看作不得已而实行的退却体现了列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列宁指出,新的政策尽管是必要的、积极的,但毕竟是向着自己的最终发展方向的后退运动,而不是向着最终方向的前进运动。发展得好,才能促进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如果把新经济政策的这种退却当成前进,当成是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丧失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导致向资本主义的狂奔。

第三,新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列宁从现实出发,认识到俄国的小农业在严酷的战争和经济破坏的重压之下无法发展,已经陷于凋敝的现实中,只能通过恢复经济,国家政权才能够仍旧保持在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得到巩固。如果取消贸易自由,就不能满足中农的要求,那么要在俄国保住无产阶级政权在经济上就是不可能的。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流转自由就是贸易自由,而贸易自由就是倒退到资本主义。那么,共产党可以承认贸易自由,可以实行这种自由吗?这是不是向资本主义过渡呢?当时党内外一些人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必然会得到加强。列宁对此坦率承认:在这种自由贸易的土壤上不可能不滋长资本主义。贸易自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增长;要避开这个事实是绝对不可能的,谁想避开和抹杀这个事实,谁就是用空话安慰自己。既然存在着小农经济,既然存在着交换自由,也就会产生资本主义。

列宁承认新经济政策所造成的资本主义关系加强的现实,但是,他坚信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的政策,不是利用资本主义来搞垮社会主义的政策。经济的发展将改善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改善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生活状况。而由于生产状况的改善,大工厂的开工,都会大大巩固无产阶级的地位,以致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的滋长没有什么可怕的,反而是经济状况的恶化会动摇苏维埃政权。这样列宁将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同时,列宁也指出,虽然资本主义关系的加强就是危险性的增强。但是这是当时俄国现实的选择,没有别的办法。此时此刻,期望不利用资本主义而直接建设社会主义只能是“梦想”。“你们能给我指出什么没有危险的革命道路、没有危险的革命阶段和革命方法吗?”(12) 那么,面对资本主义增强的危险,这种资本主义对于我们可怕不可怕呢?针对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疑虑,列宁给予坚定的回答:因为政权在我们手里,这种资本主义对于我们是没有什么可怕的。而且,这种资本主义是处在国家的监督和控制之下的。无产阶级牢牢掌握着政权,牢牢掌握着运输业和大工业。新经济政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维埃俄国社会制度方面的任何东西,只要政权还掌握在工人手里,就不可能有任何改变。

面对新经济政策必然带来的资本主义力量的发展,列宁还要求无产阶级学好本领管理国家。工人作为负责管理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觉悟分子,必须善于使自己掌握的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动。因为新经济政策之后,提到日程上来的竞赛和比赛,是一场严重的竞赛,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这是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斗争的又一形式。“我不是从同情共产主义的角度,而是从经济形式和社会结构形式发展的角度来谈共产主义竞赛的。这不是竞赛,这是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拼命的激烈的斗争,即使不是最后一次也是接近最后一次的殊死斗争。”(13) 无产阶级必须学好管理本领以赢得斗争的胜利。但是,在新经济政策实行一年后,列宁对现实的发展很不满意,他表现出深深的担忧:工人阶级还没有足够的本领去直接进行管理。我们有足够的绰绰有余的政治权力,国家掌握在我们手中,但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并没有按照我们的意志行动。“它是怎样行动的呢?就像一辆不听使唤的汽车,似乎有人坐在里面驾驶,可是汽车不是开往要它去的地方,而是开往别人要它去的地方。”(14) 列宁指出这是新经济政策实行一年后的政治教训。而苏维埃共和国的现实决定了新经济政策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多年的政策,无产阶级必须总结经验,重新上路。列宁的这些认识体现出一个现实主义者的清醒。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列宁看来,新经济政策并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国家的集中管理与小农经济的自发性之间的妥协,是社会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妥协,是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与俄国落后的现实之间的妥协,是正在成长中的弱小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妥协。新经济政策并非表明列宁改变了社会主义观,列宁满怀期望,期望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使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三、完整准确地理解列宁的社会主义观

新经济政策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政策,其实质是在一个落后而又受到战争破坏的国家如何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前途的政治问题。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性质,对新经济政策所带来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势力的增强一直有清醒的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而作出的适应现实的重大政策调整,要完整准确地把握列宁的社会主义观。

首先,要看到社会主义观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措施和方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社会主义观是指对社会主义的总的认识和看法,强调思想的系统性、理论性、整体性。而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政策和方式,都是列宁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而在不同时期实行的不同政策、采取的不同途径。不能将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混为一谈,混淆社会主义不同层次的内容,这对于人们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利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统一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是辩证的统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而具有多样性,但是,如果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改变了,那样的社会就不能称其为社会主义了。

要完整准确地把握列宁的社会主义观,不能对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断章取义,必须深入探究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期望达到的目的。在将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说成列宁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观的看法中,“传统的社会主义观”这个提法带有贬义,甚至包含否定的意思,传达出浓厚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味道。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们在制定革命理论和策略时,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为无产阶级指出了奋斗目标。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断言,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实行计划经济,按需分配。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认识并试图付诸于俄国,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只要是搞社会主义,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须坚持这些根本原则,没有也不能有什么“传统的”和“新的”区分。

要完整准确地把握列宁的社会主义观,要看到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期间必然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现实社会主义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迈向理想社会主义的。不同的阶段必然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不能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角度,用对现实社会主义的认识,混淆、取代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我认为,一些论者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说成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发生根本改变与他们用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理解来剪裁列宁的社会主义观有很大关系。比如,由于现实社会主义需要商品经济,有人就把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思想说成是改变了马克思的计划经济思想,从而认为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发生了改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拔高了现实社会主义,混淆了社会主义现实与社会主义理想。这妨碍了对马克思和列宁的社会主义观的准确理解,导致人们越来越搞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了。

要完整准确地把握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应当看到列宁果断地实行新经济政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正视现实的勇气。列宁立足于现实进行政策调整,不回避退却,不粉饰现状。列宁说,在破坏了的封建基地和半破坏的资本主义基地上为新的社会主义大厦奠定经济基础,困难是巨大的。但是,在同困难作斗争时,我们也“学会了革命所必需的另一种艺术:灵活机动,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急剧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原先的道路在当前这个时期证明不合适,走不通,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15) 列宁在短暂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立足于现实,展望于理想,面对困难重重的现实调整政策,推进了社会主义进程。

新经济政策是建设社会主义大厦的现实道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现实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指导。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漫长的征途,在这一征途中,必须以科学的社会主义观为指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理想和价值目标不致淡化、丢弃。当前,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推进之时,不同形式的“趋同论”思想颇有市场。一些人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方面存在着把社会主义和经济发展等同起来的苗头,有在发展的旗帜下牺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的危险。面对国内外各种挑战和各路思潮的涌起,列宁对现实社会主义与理想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和处理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应当在完整准确地理解列宁的社会主义观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注释:

①③《列宁全集》第2版第41卷第208页,第24页。

②④⑤⑩(11)(12)(15)《列宁全集》第2版第42卷第182页,第175页,第176页,第231页,第232页,第231页,第175—176页。

⑥⑦⑧⑨(13)(14)《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第75页,第301页,第302页,第296页,第93页,第85页。

标签:;  ;  ;  ;  ;  ;  ;  ;  ;  ;  ;  ;  ;  

理想与现实:列宁社会主义观的解读_苏维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