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视角会计人才管理模式探究
周宇轩(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摘要: 目前我国已经迈入快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在如今的发展中也陆续面临一些难题,优化企业会计人才的管理和培养已成为燃眉之急。本文将从企业需求视角探讨会计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新模式,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作为现代企业的借鉴和参考,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 企业需求视角;会计;人才管理与培养
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会计专业人才越来越重要,现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但由于刚进入社会的专业人才实践能力欠缺,相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会计人才的管理和培养逐渐得到企业的重视,并成为企业面临的难题。目前,不少企业并没有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仍然采用“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学习方法,但这种做法使得会计人才能力参差不齐,员工业务水平逐渐呈现差异化,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基于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出台一套完整的会计人才管理培养优化方案,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已成为企业领导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深松作业必须要依靠专业的深松机具,为了提高深松水平,必须要定期对深松机具进行保养,确保设备可以正常使用,提高深松作业水平。
一、当前企业会计人才的管理和培养模式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企业领导者对会计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同,超半数管理者认为公司财务系统是整个企业的重中之重,但谈及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整体呈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仅有12%的企业专门设立培养和管理会计人才为一体的独立部门, 而超过50%的企业则将培养任务归属到其它相关部门里,即我们常提到的“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余下的企业则没有设立和开设任何有关于管理会计人才的部门和培养计划。由此可见, 多数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还是有所注重,但很难形成系统化、规模化的培养模式,更没有专设的部门进行管理。
呵护真诚安全无恐惧的聆听分享氛围,困难在于无形的氛围聚散微妙。除了多数人习惯迷失自我,狂躁之心泛滥,稍不尊重就足以让开放的氛围瞬间消失。此外,还必须澄清某些似是而非的混淆。比如,分享了自己的困惑,会不会很想听听合理的建议?不满足于展示性叙事,不热心提建议而中断聆听,会有损叙事探究的“集智”价值吗?会妨碍凝聚正能量吗?本文开篇对两个问询的回应,不也是在提建议吗?
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公司用于培养人才的经济占比并不是很低,但整体产生的利润呈现负比例增长,主要原因在于会计人员的流动性大,只有跳槽才能涨工资这种思想在员工内心根深蒂固,因此影响了企业的成本回收和利润转化,久而久之,让企业领导者产生了培养会计人才是单向亏损的投资,也就不愿意继续在此类项目上投入更多,甚至大幅度缩减管理培养会计人才的资金占比。反观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一般多见于中小型企业,虽然可以最大程度的节省企业成本投入,但不能将会计人才的从业水平统一化和标准化,差异性的工作能力不利于团队之间的相互配合,降低员工之间的协作能力,随着时间推移会造成部分员工的不满甚至离职,再进行招聘新员工无疑是进入了一个更消极的死循环,所以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由此可见,出台一套完整的会计人才管理培养优化方案,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已成为企业领导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管理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新经济时代,现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部分会计专业学生因为工作难找、薪资待遇低、行业前期沉淀时间长等种种因素并没有选择会计专业范围内的工作,而社会上也有很多因为频繁跳槽而厌倦会计类工作,转而投奔其他行业的优秀人才,因此社会上的会计人才变得十分有限,难以满足现有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不少公司为了招聘到足够多的会计人员,将入职门槛随意降低,不再对应聘者的学历、专业、职业资格证有任何限制要求,大量招入非会计专业甚至社会上从未从事过会计职业的人员,而我们都知道,会计工作的职业性质十分特殊,对于专业知识、道德素质、职业规范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因为会计从业人员没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而导致工作中出现的疏忽屡见不鲜,轻则计算出现差错,对账对不上,统筹严重失衡,重则出卖企业商业机密、会计信息造假、挪用公款走上违法的道路,给公司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由于这种培养模式不用专门设立会计人才的培养部门,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是最为节约和控制经费的,也不会随着人员的流动产生大量的培养成本损失,因此,传统企业一直将这种老带新的培养模式研习运用至今,但从未想过这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种种问题。
(一)相关专业人才数量减少降低入职门槛
现代企业基于自身单位状况各自有一套独立的会计人才的管理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的规模、地区、企业文化、涉及领域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异,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企业可以通过多方调研选择数家符合自己公司入职门槛的特色会计院校,经过进一步的交涉沟通签订合作协议,校方挑选优秀的会计专业毕业生,集中起来进行简单的入职培训,送往企业进行实习,保证了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基础知识水平,这种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既让企业获得了稳定的会计人才来源,也让院校掌握市场动态的变化,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提高院校就业率,形成互利双赢
(二)“师傅带徒弟”培养模式导致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在企业中,“师傅带徒弟”这种会计培养模式屡见不鲜,主要做法是将公司刚入职的毕业生或社会实习生安插在公司各个部门内拥有丰富经验的老员工手下,进行为期一个月至三个月不等的实习生活。在此期间,所有可以学到的关于会计行业内以及企业内部运作的相关知识都来自于负责带你的师傅,但各个师傅之间的教育能力不同,不可能针对新人的性格变换自己的教育风格,导致许多新人和师傅因为性格契合度的问题延缓学习进程,其次,师傅之间的专业能力不尽相同,即使倾尽自己一生所学,也是存在较大差异,而分配到哪一位师傅带领学习又是随机事件,再者,老员工本身也有自己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挤出的休息时间根本不够新员工进行系统有效的学习,进而使部分新员工走上岗位之后很难胜任手中的工作。
根据带通仿真结果,需要设计一款截止频率在6 GHz,并且在9 GHz处抑制超过25 dB的低通滤波器。通过MATLAB低通设计程序仿真得出低通模型的物理尺寸,并在HFSS中搭建相应模型,进行仿真调试。其模型及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
三、基于企业视角会计人才管理培养模式的改进
(一)加强校企合作,注重人才引进
这种降低招聘门槛的行为不仅仅是给这些盲目招聘的企业带来损失,更是为整个会计行业引进一颗又一颗定时炸弹,所以不应该降低行业的入职门槛,反而应该加强简历的审核和重视会计人员的面试。
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强高级会计人才的引进,其他企业成熟的会计人才领导者可以让企业少走很多弯路,对于会计行业内的经验和自己独特的理解是不可以用金钱进行估量的,这类高级会计人才的引进可以带领财务部门走出固有守旧思维,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会计人才,带领企业不断变革,将企业做大做强。
情况 3 v7,v8全染颜色1,v2,v6染1,v4只能染2,则可继续用上述方法将穷点v3改染为1, 并用3来染v。
(二)设立培养和管理会计人才的独立部门
会计人才的管理和培养不能单单依靠老带新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纵观国内各大企业,普遍设有管理培养会计人才的独立部门,对入职人员进行筛选,对专业知识进行培训,严格把关每一个进入公司的会计人才,毕竟员工才是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因此,设立独立的会计人才培养和管理部门更是基础中的基础。不少注重公司成本和利润把控的领导者会认为,多出一个部门,多了很多人,企业的运营成本加大了,有形的利润并没有产生,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设立培养管理会计人才部门可以涵盖多种功能,诸如筛选入职会计人才的基本素质、培训理论知识、教导职业道德、培养会计人才的财务综合能力等,还可以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的需求招聘到不同行业水平的会计人才,有这个独立部门为企业把关,优化了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对企业未来的规划和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采用绩效考核的激励机制
目前,会计岗位的工作较为枯燥,员工之间业务能力的差异很难在周而复始的工作中体现出来,久而久之,工作能力强的员工就会因为得不到更高的薪资待遇产生不满情绪,这时就很需要企业将绩效考核这一政策纳入会计人才的薪资结算中。
采用绩效考核的工薪制度,设立公平、公正、科学、透明的考核标准,不仅可以掌握每一个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明确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更重要的是,全面贯彻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指示方针,使得会计从业人员的薪资顶点更高,部分少量工作也可以进行移交,工作的自由度更高,提升了员工的幸福感,充分调动起企业会计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觉性,公开、公正、公平地评估每一位员工的工作业绩,使每一位会计人才更深层次的了解自己,融入到企业中来,为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四、结语
目前,我国仍有超过半数企业尚未意识到会计人才的重要性,会计人才的管理培养意识也相当薄弱,这样的现状直接导致公司内部的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团队工作的进行,也会积蓄诸多不满,加大了人员的流动性,进而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进程。因此,只有企业领导者意识到会计人才的重要性,加强会计人才的管理培养,从人才引进入手,加强校企合作,再设立培养和管理会计人才的独立部门,优化改革绩效考核形式的激励机制,实现会计人才和企业的双重提升,如此一来才能更好地帮助企业发展成为具有硬实力的成功企业。
参考文献
[1]张竞.浅谈企业会计人才培养模式[J].时代金融 ,2012(36):7.
[2]马丽.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商论 ,2016(33):191-192.
大创项目: 校级大创,基于2018年网络招聘数据的会计人才需求分析研究(项目编号:2019XJDCA054)。
标签:企业需求视角论文; 会计论文; 人才管理与培养论文;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