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玉 山东省平度市西关中学 266700
摘 要:当地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地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
关键词:走进生活 激发兴趣 生活即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当地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地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
记得儿子上七年级时,我恰好给儿子所在班任教地理学科。开始儿子对地理兴趣浓厚,可是学习几星期后,儿子跟我说地理课太枯燥,课堂上除了教师画图讲,就是学生看图听。他和同学感觉学到的地理知识就像空中的云,遥不可及。不能光听儿子的一面之词,我又调查其他班级的部分学生,他们也认为地理知识枯燥、乏味、难以理解。
以前,我认为这种教法、学法是最好的,要学好地理不就是要学好地图吗?怎么这帮学生不喜欢?跟儿子和部分学生交谈后,我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授课缺少生活化,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正好下一堂课讲等高线,我决定改变过去的授课方式。
这天,在课堂上讲到如何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的陡缓时,我让学生先回忆一下爬山时石阶密集的地方陡还是石阶稀疏的地方陡?有爬山经历的同学立刻回答出石阶密集的地方陡。我接着启发引导,如果把这些石阶看成等高线,那么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会怎样,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又会怎样?这时全班同学齐答: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或坡度大,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或坡度小。
讲到等高线实际应用时,我说:“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学生都瞪大眼睛说喜欢。我出示崂山等高线地形图,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你能说出崂顶的海拔在多少米之间?
二、你能找出银河飞瀑、古寺览幽、山顶观日出、崂山水库风光这四个景点并说明理由吗?
三、假如你是导游分别带领老年团和青年团,你会选择哪条登山路线,为什么?
四、站在山顶,看到山下两个村庄王庄和李庄,结合聚落形成条件分析,哪个村庄规模更大?
我观察到:学生们看完地图后便开始思考,并主动跟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例如:
第一个问题:这个说崂顶在900—1100米之间,那个接着纠正说:“不对,你数错线了,应是1100—1300米之间。
第二个问题:有的说带★的是景点;有的说先找出河流,再找出流经坡度陡的地方;有的说看地图下面这有寺庙的图例,根据古寺图例就可以找到古寺览幽景点;有的说在B处可以看到日出,接着另一学生反驳不行B处不是最高点往东有山阻挡。
第三个问题:有的学生说青年团应选E线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刺激;有的学生说,老年团选F线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省力。
第四个问题:有的学生说王庄,有的学生说李庄,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是李庄。因为李庄海拔100米以下地势平坦、靠近河流水源充足、靠近公路交通便利。
这一堂地理课,学生们时而凝眉思考时而如释重负,时而争论不休时而舒心一笑。不知不觉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仍意犹未尽。课后,我又问儿子和部分学生,他们表示很喜欢,感觉地理就在生活中。接下来的地理课上,无论是新课引入、讲授知识还是承转过渡、练习巩固,我尽量做到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渐渐地学生对地理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又如讲八年级地理下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讲到绿洲的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所以天越干旱,人们越盼望出太阳。有一学生问:冬天气温低冰雪融水没了,新疆人喝什么?一部分学生也有这样的疑惑,一部分学生说出好多种解决方案:抽取地下水、建水池蓄水、到山上取冰块。因为湘教版地理教材没有讲坎儿井,所以学生不知道这种特殊的取水方式。我出示新疆坎儿井示意图让学生分析讨论,最终解决了心中疑惑。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想只要“教”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又走进生活,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我们的“法”何尝不是一个好“法”。
论文作者:王洪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0月总第2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1
标签:等高线论文; 学生论文; 地理论文; 坡度论文; 儿子论文; 的说论文; 石阶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10月总第24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