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关注全球人力资源优化配置_人力资源计划论文

充分关注全球人力资源优化配置_人力资源计划论文

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优化配置论文,重视论文,人力资源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将成为一种战略资源而为人们所关注。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人类已掌握的知识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仅是提高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还可以减少对金融资本及自然资源的依赖,重塑比较优势。因此,充分利用智力资源的国际转移是科教兴国的重要内容。

1 智力资源的国际化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即经济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知识、技术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标志性资源要比以往任何时代更为突出地出现全球范围内的共享。而人才的跨国界流动,吸引国外人才参与国内科学研究、教育及高科技产业的开发则是当今世界各国推动高新技术国际转移的捷径。众所周知,美国的科技实力雄居世界第一,但其高科技领域,从半导体到生物工程越来越倚重外来科学家、工程师以保持其高水平的技术创新能力及竞争能力。日本也积极推行人才国际化战略,认为聘请一位专家相当于派20人出国进修。拟议中的人类新领域研究的新科技计划中三分之一高级人才由国外招聘。日本在海外企业中已雇佣了外国科技管理人才10多万人,在东南亚招聘高级人才的数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我国国内频繁出现外企以高薪及优越的科研条件从国内科研单位或国有企业中挖走大量人才,或为重点高校设立奖学金,为出国留学深造提供优惠待遇等方式进行超前投资,以网络人才为例,各国及跨国公司间为挖掘人才而引发的知识产权法律诉讼的案件也在增多。

重视全球范围内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表现在跨国公司调整R&D的战略布局。八十年代以前为了保持技术上的垄断优势,一直把R&D活动放在母国,而把东道国仅作为生产车间。如日本的139 家最大企业中只有1%的企业把创新活动放在国外。这个指标美国为0.8%,西欧为0.2%。但现在这种现象已发生了变化,逐步重视了全球范围的智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如美国用于国外子公司的R&D费用呈逐年上升趋势。1977年为20.75亿美元,1982年为36.47亿美元,1990 年为101.87 亿美元,1993年为109.54亿美元。但他们的R&D国际化战略是根据各个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及科研基础实施的比较优势差异及对未来市场前景预测的基础上设计的。由于发达国家具有人才、资金、市场的比较优势,往那里投资,进行R&D活动会收到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就出现了1987年美国跨国公司在世界的R&D经费总计为410亿美元, 其中本土母公司占91.1%,其它发达国家为8.2%,发展中国家为0.6%。德在美R&D的投资,1994年为24.5亿美元,相当于德国企业在国外全部科研经费的一半,并且占德国全部R&D经费的1/10, 极具市场潜力的中国也吸引了“微软”、“英特尔”、“摩托罗拉”等世界著名跨国电脑公司在中国成立研究院,利用中国国内人才为其研制开发适于中国市场的软件,成为国际电脑业开发投资的热点。

智力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的整体进步。自然我国也应抓住机遇,在科研、教育、产业领域聘请国外专家,出国留学人员,在各专业领域内,设立首席科学家、首席教授、首席工程师岗位,利用国际上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机会,发展我国经济。当然也可以走出国门,利用发达国家的优势资源。象科龙集团在日本神户买地,建立日本科龙株式会社,高薪聘请日本、欧美家电开发人才,海尔在美国南卡罗来那州及姆顿市建厂,徐工集团在美设立研究中心并设厂组装等都是从战略角度,建立一种创新的企业运行机制以顺应智力资源全球化配置的举措。

2 实施R&D的国际战略联盟

竞争与合作并存是技术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加之单一的人才流动往往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生存环境的制约,影响人们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程度。因此,R&D的国际战略联盟成为当今社会高新技术领域国际技术合作的主要形式,也是人才优化配置的主渠道。目前在世界150多家大型跨国公司中,以不同形式缔结战略联盟的高达90%, 其中以股权和非股权签订的R&D协议,从1991年的280个到1993 年发展到430个,且主要集中在生物工程, 新材料及信息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上。对于我国来说,实施R&D及更广泛领域的国际技术合作,在于引进竞争机制,吸收世界一流的优秀人才参与科研、开发及人才培训工作,这是建立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主导思想。对于传统产业来说可利用国际技术转移的客观规律,共同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加速我国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也可以延长产品(技术)的经济寿命,对中外双方均得到收益。“上海交大”与通用汽车公司合作成立技术研究院携手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开发能力, 长城集团与信息技术三大著名企业“IBM”、“INTER”和“MICRO—SEEF”在平等的基础上全面合作,从干中学到了不少先进技术和工艺,使自身的产品在整体上得到提升。

实施R&D国际联盟还表现在为通过助资方式网络人才,分享研究成果。如日本在美国建立的NEC实验室,每年投入研究经费2000万美元, 聘请高级人才为其做研究工作。日立公司聘请22位麻省理工学校教授,每位资助费100万美元。哈佛大学每年收到日本方面赠款达9300 万美元。R&D战略联盟人才的本地化是跨国公司国际化的新阶段。本地化不仅是市场、劳动力、土地资源,更重要的是使本地区成为创新的重要源泉,微软公司等世界著名信息产业跨国公司在中国成立研究院就是通过人才本地化政策开发适应中国潜在电脑市场软件的战略步骤。中国在应对这一战略时,应致力于发展、发挥基于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基础上的优势,具体表现为潜在的巨大的内需市场已成为未来世界性战略资源的优势;未被充分利用的技术资源,人才资源优势,2/3的海外留学人员尚未回归,从事R&D总人数在世界排名第二位。

3 提高国民的创新能力,适应人才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为核心的经济形态,提高知识载体——国民的创新能力,创造一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学术本位的创新体系,鼓励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是吸引国际上卓越人才向国内流动的关键因素。因为对东道国来说,技术转移本身首先是解放思想,突破框框,将新思维导入科研、生产、流通体系,发挥外来人才先进的思想方法,智力优势,将先进技术、设计思想对原有工业技术基础嫁接,并与自身创新能力相融合,优势互补的动态转变过程。同时也是衡量国民素质的标准向创造现代人类文明所公认的基本素质要求接轨的过程。人才的国际流动属无形资源的全球配置。配置的优化过程取决于这些无形资源流动所需环境——国民的素质、人们的观念、文化传统、精神面貌及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优化程度。因此提高国民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素质,对于促进人才的国际流动是非常必要的。

为提高国民的创新能力,要针对中华民族受几千年封建社会束缚及传统道德观的约束形成的弱点,把提高国民的认知能力、民族凝聚力、风险意识、竞争意识等人文素质放在突出位置。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实际情况看,国家最紧缺的不是专业技术人才,而是具有创新精神和战略意识,带领专业人员,开拓进取的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根据熊彼特模式,企业家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他们具有创造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决策能力,毅力和敢于冒风险,所以他们能发现机会,寻求资源,利用资源并实现机会。这也可以从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总水平,及从事R&D人数的排名上可以看出,1996年,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第26位,科技国际竞争力排名28位,而从事R&D总人数则排名第2位。据辽宁某市人才市场1998 年头五个月统计, 复合型人才需求一直排在首位, 其中营销人员需求占54.3%,从专业知识上讲,企管、商贸专业的人员完全可以胜任,但为什么后者人才过剩却不愿应聘呢?原因是营销人员需要开拓精神、公关能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综合能力。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是很欠缺的。

学习是提高国民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技术作为商品是受价格机制支配的。掌握它需要花费成本,外来技术的消化吸收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但学习的含义远非如此,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第一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认识世界;第二学会做事,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第三学会共同生活,与人合作,与自然协调;第四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改进环境,求得发展。因此,让青年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刺激中创新,在国际合作中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开发,为此营造一个团结奋进的和谐环境则是吸引人才的必备条件。

标签:;  ;  ;  ;  

充分关注全球人力资源优化配置_人力资源计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