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磊[1]2003年在《3-5岁儿童表面相似性类比推理加工机制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许多研究都表明源问题与靶问题之间的表面相似性能够促进类比推理问题的解决。但是研究者们对表面相似性促进类比推理问题解决的机制并没有统一的观点。本研究把源问题与靶问题之间的表面相似性区分为AC项表面相似性和CD项表面相似性,采用自制的类比推理测试题,考察了表面相似性促进类比推理的机制。同时本研究还考察了3-5岁儿童高、低表面相似性类比推理的发展特征。 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探讨在系列呈现的条件下,高、低AC项表面相似性对儿童类比推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以及儿童在3-5岁的发展特征。实验二探讨在系列呈现的条件下,CD项表面相似性对儿童类比推理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机制。实验均采用个别测试。结果表明: 1.对于低表面相似性类比推理任务,3岁-3.5岁是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增长的准备期,3.5岁-4岁是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快速增长期,而4岁-5.5岁是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缓慢增长期;对于高表面相似性类比推理任务,3-5.5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基本保持稳定的线形增长。这主要是由知识经验、类比推理图式的发展程度和材料的表面相似性被觉知的难易程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2.不同的AC项表面相似性对儿童类比推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高AC项表面相似性更能够促进儿童类比推理问题的解决。这不仅反映在加工速度上,还反映在加工结果上。 3.CD项表面相似性对儿童类比推理问题解决的作用机制与AC项表面相似性不尽相同。只有当CD项表面相似性所暗示的关系与源问题关系一致时,它才能促进儿童类比推理问题的解决。 4.结构相似性是类比推理的基础。只有在结构相似的基础上,即在真类比推理问题中,表面相似性才能促进类比推理问题的解决。这时,无论AC项表面相似性还是CD项表面相似性,相似性程度越高,类比推理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李鹏[2]2000年在《3岁、5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 问题提出1.1 类比推理及其研究意义 类比推理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Gentner认为,所谓类比,就是知识从一个领域(源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目标领域)的映射。而类比推理是人们使用类比发现对应关系和完成某些作业的一种方式。当遇到某种新的事物或现象并需要对此作出解释时,人们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试图从已有的经验中寻找到与以前事物或现象具有某种共同因素的事物,并用关于已知事物的知识去推知当前事物的特点,这就是类比推理。 对儿童类比推理发展特点和机制的探讨有助于理解人类认知及认知发展的机制,并且对教育具有指导意义。1.2 类比推理的有关理论和国内外在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及发展 方面的有关研究1.2.1 类比推理的有关理论 当前的类比推理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四种观点是Sternberg的成分分析理论、Gentner的结构映射理论、Holyoak等人提出的语用图式理论及以Hintzman的多痕迹记忆模型为代表的样例理论。 一般评量类比推理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1)四项比例模式;(2)问题解决模式。简单的四项比例实验材料运用于研究儿童的类比推理。 对类比推理的理论进行综合,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1)对源问题信息的提取和表征是进行类比推理的前提条件,只有恰当的信息得到了编码,类比推理的其他后续过程才能顺利进行。如果人们事先没有掌握源问题中有关结构的知识,对这种结构的映射就很难进行,类比推理也就无法发生。 (2)在类比推理过程中,图式的归纳既存在自动加工也存在控制加工,对于成人控制加工也许是常用的,但是对于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由于控制加工对认知加工能力及知识准备有着较高的要求,自动加工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更常见的且是更有效的。由于自动加工通常在被试对有关方面具有足够知识,或被提供的例子足够多的情况下发生,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儿童要在其知识准备及认知加工能力范围内才能较好地进行类比推理。 (3)在类比推理的图式归纳中,问题的表面信息通常也被保存在记忆中,并且这些信息能影响类比推理的后续阶段。对于年幼儿童,如果类比推理任务所涉及的事物或关系在他们的知识经验范围内,他们所能保留的表面信息也将较多,这将有助于他们进行类比推理。1.2.二国内外在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及发展方面的有关研究 按照Pi嚼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儿童只有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才可能逐渐表现出类比推理的能力。但是当前有的研究者指出,类比推理普遍存在于人的认知活动之中,类比推理也许是人们特别是儿童早期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的研究中,对于儿童何时能够进行类比推理仍然是一个存在争议且值得讨论的问题。国内外都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的研究结果也差异较大。 我们通过对查子秀、王亚同、刘建清和GO_i等人的研究报告的分析,认为造成这些研究者对这同一问题在使用四项比例模式的同一实验方法下得出不同结论的主要原因有二:*)对儿童能否进行类比推理的评定标准不同;(2)实验所采用的材料及实验操作方式的不同。 3岁儿童能否进行类比推理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实验验证。1.二.3 对实验材料及操作方式的讨论 实验材料的内容、形式和实验操作的方式是影响学前儿童在类比推理作业 -2. 中成绩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和儿童类比推理能力无关。3岁左右的儿童应 当已具备了进行类比推理的能力。我们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改进实 验材料及实验操作方法,使类比推理作业以更符合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年龄特 征,以探究学前儿童在类比推理能力发生和发展上的实际情况。 1.2.4 对能否进行类比推理的评定标准的讨论 以在类比推理作业中的成绩是否高于随机水平来判断儿童是否具有类比 推理能力是广为采用的标准。我们认为以二项分布来计算随机水平是既严格又 比较准确的方法。 1.3 本研究的基本假设 (l)3岁儿童己能进行类比推理。 ①根据该年龄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而设计的,具有可操作性或提供了 必要知识准备的类比推理作业能使儿童表现出的类比推理成绩优于在简单书面 呈现的类比推理作业中的成绩。 2 研究方法 2.l 实验材料和实施程序 本研究采用四套四项比例模式的类比推理作业作为实验材料,其中有图形 “材料和图片材料各两套,针对*组和对照组各有一套图形材料和一套图片材 料。对照组的实验材料参照前人的材料进行设计。11组则分别针对对照组的图 形材料和图片材料作
李宇[3]2003年在《早期儿童问题类比推理中不同相似性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类比推理是人类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目前它在学习、问题解决与科学发现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相似性是类比推理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迄今为止,研究者将相似性分为表面相似性、结构相似性与程序相似性。本研究试图研究这三类相似性,并探讨儿童关于问题类比推理能力的年龄特征。 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设置了年龄、表面相似性、结构相似性三个变量,要求被试解决特定问题,记录其成绩与反应时,采用个别测试。实验二设置了年龄、表面相似性、程序相似性三个变量,要求被试解决靶问题,实验仍为个别施测,记录其成绩。在本研究条件下实验结论如下: (1) 儿童类比推理发展的年龄效应显著,3岁儿童正确解决问题类比推理的成绩达最高可能成绩的60%,4岁儿童基本具备了问题类比推理的能力,5岁则完全形成了类比能力。而对于类比推理的策略应用来说,5岁之前发展尚不平稳。 (2) 表面相似性是影响儿童类比推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促进了儿童的问题解决及类比推理,对年幼儿童的促进作用超过了对年长儿童的。 (3) 结构相似性是影响儿童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年幼儿童也能感知结构关系,得益于完整的问题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感知运用结构相似性的能力也迅速提高。 (4) 对矛盾条件下的真假类比比较发现年幼儿童主要依赖于相似的结构关系而不是相似的表面属性进行类比推理,相似的表面属性只起到了促进作用,而非关键作用。 (5) 程序相似性也影响了儿童的类比推理过程。问题之间一致的具体操作步骤有利于儿童对类比推理的应用加工。这种运用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快速提高。 鉴于本研究,最后我们提出了两个新的观点:知识能力统合说以及类比推理发展的三水平九段阶理论假设。
王婷[4]2012年在《4-6岁儿童数学情境下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的目的是考查4-6岁儿童数学情境下经典类比推理能力和类比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状况和年龄特点以及儿童的经典类比推理能力与类比问题解决能力之间的关系。被试为上海市长宁区和普陀区两所普通幼儿园中随机抽取的154名儿童。经典类比推理能力的测试是采用葛沚云(1985)、许琇薇(1993)以及里奇兰(Richland.2006)的测查工具综合改编;而类比问题解决能力的测试则是依据已有的关于儿童类比问题解决的研究范式改编而成,如经典的“球问题”、“取物问题”、“移动物体问题”等(Holyoak,1984:Chen,1997:Brown,1990),卢钦斯的“经典水罐”问题(Luchins,1942).研究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考查了4-6岁儿童数学情境下经典类比推理、类比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方法考查了4-6岁儿童数学情境经典类比推理、类比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年龄和性别差异问题;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考查了4-6岁儿童数学情境经典类比推理、类比问题解决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讨论了儿童经典类比推理、类比问题解决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结果表明:1.4-6岁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发展水平的数学情境下的经典类比推理能力,总体上从中班到大班,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经典类比推理能力有了较快的发展,大班儿童的表现明显好于中班。2.在经典类比推理任务中,中班仅有少部分儿童能够依据类比关系进行推理并正确概括和解释类比关系,而大部分却忽略了类比项之间的关系,只依据类比项的表面相似性或者一些表面的、无关的特征进行选择;大班儿童则大部分能够依据类比项之间的关系进行选择,并能够较好地概括和解释类比关系3.4-6岁儿童数学情境下的经典类比推理能力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不存在性别差异。4.4-6岁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发展水平的数学情境下的类比问题解决能力,总体上从中班到大班,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类比问题解决能力有了较快的发展,大班儿童的表现明显好于中班。5.在类比问题解决中,中班儿童有将近一半出现无类比,正确类比的也仅为少部分;大班儿童则大部分能够进行正确类比及部分类比,而且能够有较清晰的类比意识。6.4-6岁儿童数学情境下的类比问题解决能力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差异。7.4-6岁儿童数学情境下的表面相似性类比问题解决能力与表面不相似程序相似性类比问题解决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中大班儿童在表面相似性类比问题解决中的表现均要好于在非表面相似性类比问题解决中的表现。8.4-6岁儿童数学情境下的经典类比推理能力与类比问题解决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
马晓清, 冯廷勇, 李宇, 李红[5]2008年在《从知觉分心任务看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文中提出采用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考察了知觉分心对90名4岁、5岁、6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阐释影响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可能机制。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分别为一种关系无分心任务、一种关系有分心任务、两种关系无分心任务和两种关系有分心任务。结果表明:(1)在具备相应知识经验的前提下,知觉分心对儿童类比推理成绩有显著影响,儿童在无分心任务中的表现明显好于知觉分心任务的表现。在无分心条件下,4岁儿童已经开始能够选择关系匹配来正确完成类比推理。错误分析发现知觉分心任务中儿童所犯错误主要是分心错误,而且分心错误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对知觉分心的抑制控制可能是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类比推理能力逐渐提高。总体表现为6岁组的成绩显著优于4岁、5岁组的成绩,而4岁组的成绩与5岁组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5岁可能是儿童能够抑制知觉分心进行类比推理的快速发展期。
丁歆[6]2005年在《3-5岁儿童类比推理中不同水平表面相似性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把经典类比推理问题中源问题与靶问题的表面相似性区分为AC项表面相似性和CD项表面相似性,采用自制的类比推理测试题,企图发现3—5岁儿童在两种不同表面相似性任务中表现出来类比推理能力及年龄发展特征。 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二分别探讨在系列呈现的条件下,高、低AC项表面相似性和CD项表面相似性对儿童类比推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以及儿奄在3-5岁的年龄发展特征。实验均采用个别测试。结果表明: (1)AC项表面相似性任务中,低表面相似性水平和高表面相似性水平下,3岁-3.5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较快;3.5岁-4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增长非常迅速;4岁-5.5岁各年龄阶段之间成绩的差异不太明显,增长速度较平均。 (2)CD项表面相似性任务中,低表面相似性水平下,3岁-3.5岁是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增长的准备期,3.5岁-4岁是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快速增长期,4岁-5.5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增长较为平缓;高表面相似性水平下,3-4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增长迅速,4—5.5岁间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增长速度较为平缓。 (3)表面相似形性是影响儿童类比推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年幼儿童的促进作用尤其明显。 (4)3-5岁儿童在完成高表面相似性水平类比推理任务的成绩略高于低表面相似性水平下的成绩。这主要是由于儿童的自身知识经验及材料的表面相似性被觉知的难易程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5)3-3.5岁儿童仍然不能较好地完成类比推理任务。
费广洪, 王淑娟, 秦梅梅[7]2015年在《提示对3~11岁儿童解决类比推理问题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机抽取360名3~11岁儿童,采用几何图形、关系图形、词语、数字、故事五种材料,考察提示对儿童类比推理的影响。结果发现:(1)提示对3~4岁和8~9岁儿童几何图形类比推理成绩有影响;提示对3~4岁和9~11岁儿童词语类比推理成绩有影响;提示对3~11岁儿童数字类比推理成绩均有影响;提示对3岁和8~11岁儿童关系图形类比推理成绩有影响;提示对3~4岁和8~11岁儿童故事类比推理成绩有影响;(2)提示使原本不会类比推理的3岁儿童能够初步进行类比推理。
冯廷勇, 李宇, 李红, 苏缇, 龙长权[8]2006年在《3~5岁儿童表面与结构相似性类比推理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经典类比推理问题对3~5岁儿童表面相似性与结构相似性类比推理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1)表面相似性与结构相似性对儿童解决类比问题的影响不同。一般来说,前者更有利于3~5岁儿童类比问题的解决;(2)儿童解决表面相似性与结构相似性类比问题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但发展趋势不同。在表面相似性问题方面,4岁以前发展较慢,而4岁以后的发展较快;在结构相似性问题方面,4岁以前发展较快,而4岁以后的发展较慢。4岁是儿童解决类比推理问题能力的转折点;(3)在本实验条件下,工作记忆负荷对儿童解决表面相似性类比问题与结构相似性类比问题的影响不显著;(4)类比映射关系提示能促进儿童解决两类类比问题,但对不同年龄儿童的作用是非线性的。
彭淑娜[9]2012年在《比较和语言名称对学前儿童类概念形成的作用》文中指出类比推理在儿童学习知识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内外的心理学研究通过实验证实了比较是学前儿童学习类概念的能力体现。迄今为止,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者大多考察了儿童如何根据事物的特征形成类概念,而且已经开始深入探讨更加复杂的判断过程。本研究以学前儿童为研究被试,用E-Prime2.0编程呈现刺激,首先探讨了比较是如何影响学前儿童形成陌生事物的类概念;然后我们还测试了在学前儿童形成陌生事物类概念时类比机制是如何使得学前儿童注意到事物不明显的属性(纹理);再次还探究了名称是否能够促进类概念的形成;最后探讨了学前儿童是否能够自发地形成类概念。本文从类概念的定义开始梳理相关研究,阐述了类概念的层级关系并且简评了类概念形成的理论模型。本研究包括三个实验,实验任务要求被试找出符合特定要求的图片,记录、分析选择符合特定要求的图片(纹理匹配)个数,采用个别测试。实验一设置了比较和名称两个自变量,考察有无比较在影响学前儿童给陌生事物分类时是否有差异,以及是否提供共有名称能够促进学前儿童形成类概念。实验二只有名称一个自变量,在实验一的基础上探索只呈现一个目标图片且测试图片仅有纹理匹配的时候,学前儿童是如何给陌生事物分类的,纹理是否能成为学前儿童分类的依据。实验三是在前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探索不提供提示语的情况下名称是否还能影响学前儿童给陌生事物分类,更重要的是探索缺少提示语情况下儿童能否自发地形成类概念。三个实验得到的结论如下:(1)比较对学前儿童类概念形成有十分显著影响,在目标图片有比较的情况下均比无比较情况下更多地选择纹理匹配图片,最高成绩即选择纹理匹配图片所占百分比达到90%。(2)当呈现目标图片是可比较的情况下,在有名称组学前儿童更多地选择纹理匹配图片,说明名称对类概念形成有显著影响;然而当呈现目标图片时是不可比较的情况下,名称对类概念的形成没有影响。因此名称可能要在可比较的样例下才能起到促进类概念形成的作用。(3)对矛盾条件下的四个自变量的比较,贯穿三个实验都证明了比较在形成类概念的关键作用,而名称起到了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纹理能够作为本实验学前儿童分类的依据。(4)在没有任何提示语的情况下,学前儿童仍旧能够根据纹理匹配进行分类,从而更加证明了提供名称能够促进学前儿童对类概念的学习和巩固。
贾谊峰[10]2005年在《中学生类比推理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外对类比推理发展的研究,年龄段一般局限于低龄儿童或成人,对大龄儿童青少年研究的较少。12—18岁中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类比推理也必然随之快速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主要考察分析了12—18岁中学生类比推理的发展特点,结论如下: 1.中学生类比推理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初一、初三、高二类比推理发展速度较快。 2.中学男女生类比推理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中学男生类比推理在整个初中阶段发展都比较快,差异显著。中学女生类比推理能力只在初一发展较快。 3.在复杂数类比推理上男生推理成绩比女生好。 4.中学生类比推理发展中理科类比推理成绩比文科成绩好。高二时类比推理文理科差异接近显著。高三时类比推理文理科差异已经显著。中学生类比推理中,文理科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数字类比,结构类比方面,理科在这几方面的平均成绩都高于文科。 5.数字类比、结构类比、故事类比等三种类比推理随年级发展变化不平衡。简单数字类比,复杂数字类比,故事类比判断,故事类比解决问题随年级的发展变化显著,变化不平衡。 6.主题相似范例相似类比判断,主题相似类比解题,主题不相似类比解题随年级发展变化都显著。范例相似主题不相似类比判断发展接近显著。 7.中学生类比推理、传递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发展不平衡。类比推理能力可能是传递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等其它推理能力的综合表现。 8.类比推理材料影响中学生类比推理成绩,中学生类比推理材料从易到难的情况如下:故事类比>数字类比>结构类比。主题相似范例相似>范例相似主题不相似=主题相似范例不相似。主题相似类比解题>主题不相似类比解题。类比判断>类比解题。
参考文献:
[1]. 3-5岁儿童表面相似性类比推理加工机制实验研究[D]. 何磊. 西南师范大学. 2003
[2]. 3岁、5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实验研究[D]. 李鹏. 云南师范大学. 2000
[3]. 早期儿童问题类比推理中不同相似性的实验研究[D]. 李宇. 西南师范大学. 2003
[4]. 4-6岁儿童数学情境下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研究[D]. 王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5]. 从知觉分心任务看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J]. 马晓清, 冯廷勇, 李宇, 李红. 心理学报. 2008
[6]. 3-5岁儿童类比推理中不同水平表面相似性的实验研究[D]. 丁歆. 西南师范大学. 2005
[7]. 提示对3~11岁儿童解决类比推理问题的影响[J]. 费广洪, 王淑娟, 秦梅梅.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8]. 3~5岁儿童表面与结构相似性类比推理的实验研究[J]. 冯廷勇, 李宇, 李红, 苏缇, 龙长权. 心理科学. 2006
[9]. 比较和语言名称对学前儿童类概念形成的作用[D]. 彭淑娜. 河南大学. 2012
[10]. 中学生类比推理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D]. 贾谊峰. 西南师范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