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中学生行为考试的思考与实践_政治论文

“公民”教学中对学生实行行为考核的思考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对论文,公民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初一“公民”教学中,如何向学生提出相应的思想品质、言行上的要求,并适当开展相应的活动,辅以行为指导与训练,是把知识与能力转化为提高觉悟的重要环节。现就初一学生行为考核的问题谈一些看法与做法。

一、行为训练是发挥德育教育主渠道功能的有效措施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具有鲜明德育功能的课程,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这一点已形成共识,为大家所接受。然而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不仅体现在它特有的知识结构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在学生的行为指导与实践上,这一点上的共识似嫌不足。《大纲》中指出:坚持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养成相结合是处理教学内容的原则之一。在良好行为品德形成过程中,正确的教育指导是前提条件,也就是说,没有正确的教育指导,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同时,良好的品德行为又可以转化为内在的性格情操,有益于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因此,要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作用,必然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知识讲授到行为训练的过程,其中知识讲授是前提,行为训练是基础。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会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完成。

初一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内容与教材编写上都突出了道德教育与行为训练的有机结合的特点,为教师在知识教育的同时进行行为训练的指导提供了依据。在教学内容上,初一教材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公民的基础教育,使学生初步明确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培养爱祖国、爱人民、关心集体、文明交往、尊敬师长、热爱科学、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等良好品质,这些内容具有明确的实践要求,如果教学中忽视了行为训练这一环节,就不可能达到知行一致、言行一致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应较好地把知识性、思想性融为一体,如在每一课中都辅以“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课后设“活动建议”,着重体现导之以行,启发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和平时加强训练提供有利条件与要求。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让学生懂得并体会到世界上还存在着卑鄙的、龌龊的、不应有的东西,对这些东西感到恶心和愤慨乃是一种道德上的勇敢精神,而与这些东西同流合污则意味着卑鄙无耻和背弃信念,为了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道德上健康坚定的人,我们应把许多精力用于确立他们做人的道德规范上”。

二、实行行为考核是提高行为训练有效性的可靠保证

如上所述,行为训练是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使行为训练落到实处,必然将涉及到对学生品德行为的考查、评价与评定,即行为考核问题。它在指导学生的行为训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行为考核具有导向功能。所谓导向,就是指导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表现朝着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教育者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行为考核标准,对于学生来说,就成为自己的日常行为要求,也就等于告诉学生需要朝着达到这标准的方向努力,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得到健康发展。

2.行为考核具有诊断功能。通过考核,鉴别学生品德行为的优劣程度,行为表现的好与差、正确与错误,为进一步教育学生提供依据。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行为表现不可能千篇一律地按照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考核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行为的诊断,如同医生看病需进行诊断一般。从而可以发现学生的行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差的;哪些做得较好,哪些做得较差。进而使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既看到成绩与进步,又看到缺点与不足,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3.行为考核具有强化功能。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考核,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激起行为动机,进而强化良好的品质,抑制不良的品质,起到扬善抑恶的作用。凡是学生得到肯定的评价时,就可能引起愉快的感受;反之则引起内疚、羞耻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使符合规范的行为表现得到强化。

由此可见,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考核作用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它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但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想观点,明确是非标准,它是学生行为训练的继续,是改变学生不良行为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行为考核,是一项严肃而复杂细致的工作,进行得好,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振奋精神,积极上进;进行得不好,可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进步,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找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

三、运用正确的操作方法,是行为考核成败的关键

对学生的行为考核,应包括行为表现前的知识传授、行为指导和行为表现的考核评估,具体操作程序如图所示:

1.课堂知识教学。上面提到教育指导是良好行为表现的前提。在课堂知识教学中,教育者必须从初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出发,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还要知道应怎样去做,即具体的行为要求。这些具体的行为要求,就是各单元的教学内容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常规要求的结合,它不仅是指导学生的行为表现,也是以后行为考核的依据。因此,制定出来的行为要求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切实可行的,而且还要考虑到考核时的可操作性。

2.行为训练指导的方法和组织网络。行为考核并不是教育者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稳定的行为表现。因此注重行为训练指导是为行为考核服务的,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①集体活动。组织学生集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活动,通过多方面的实践,使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行为方式得到强化和巩固,从而转变为稳定性的品质。

②自我教育。通过建立文明值日岗(由政治教师管理),组织开展一事一议;定期进行行为表现的评定,以及协助召开主题班队会等形式,促进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③个别指导。注意树立学生中出现的榜样人物,使学生学有榜样,可望亦可信,可求亦可行;同时也要特别关心个别掉队的,发现问题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防止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要摸准其思想脉搏,做好耐心细致的转化工作,使其跟上“大部队”。

为了加强对学生行为训练的指导,除了政治教师的说理引导之外,还须与学校德育(政教、团、队)部门的日常思想品德教育相协调,形成多层次教育体系的总体合加;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发挥社会教育的应有作用;还可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师教互访等形式,将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去。使对学生的行为训练形成一个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组织网络体系。

3.检查评估考核。对学生行为表现的检查通过建立班级文明值日岗和老师、家长的观察共同完成。

①行为表现的量化。以知识教学的一个单元为100分定量,将每一个单元分解成若干具体明确的行为要求,对照学生在每个行为要求上的具体表现进行定量统计评分。

②评分方法。思想政治课的最终成绩为知识分与行为分各占50%。其中行为分的评定公式为:自我评分×20%+学生互评×30%+家长评分×10%+教师评分×40%=最终行为分。

③行为考核中应注意的问题。首先,行为考核的结果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因此,要把行为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到课堂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行为考核的功能;其次,为了对学生的行为要求做到贯穿始终,不仅在每一个单元要求的行为表现做出阶段性的静态评价,还要重视在学期中和学期末的总评价,即动态评价,促进学生的行为表现不断巩固和提高;第三,在某种程度上,还应借助班主任、任课老师的力量,形成全方位的考核体系,既可使学生在校表现得到多方面的反馈,又使考核工作趋于立体化。

我校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实行知行综合考核制已初步尝到甜头。正如有个同学在日记中反映那样:“思想政治课实施行为考核后,我们班集体多么温暖、多么友爱!大家都能遵纪守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又是多么舒畅啊!”有些家长也反映:“我儿子现在变勤快了”、“我女儿懂礼貌了”。整个校园学生的举止行为、思想情操和文明习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到处盛开文明之风。总之,学生的知、情、意、行发展方向是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止,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我们应根据这一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期取得更大效果。

标签:;  ;  

公民教育中学生行为考试的思考与实践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