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要处理好八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主义教育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一项意义深远的战略任务。根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结合两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实践,我们认为,今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处理好以下八个关系。
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关系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逐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在古代中国,爱国主义往往是爱国与忠君、忧君与忧民联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救国图存,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在当代中国,爱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的最高表现,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是爱国主义最基本的时代特征。
浓重的历史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正确处理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关系。首先,时代特征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灵魂,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要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要把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次,要相辅相成地抓好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善于挖掘和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生动的历史教育,使人们从中汲取爱国主义营养,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同一性与层次性的关系
爱国主义作为体现人民与祖国、民族与祖国之间关系的范畴,其教育对象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普遍性。无论是哪个民族、哪个地区,只要是祖国的儿女、炎黄子孙都应热爱祖国、报效祖国,都要受到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是,由于教育的对象生活在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度,爱国主义就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性。因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坚持同一性的同时注意层次性。不能一刀切,作同一要求。比如在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要适当突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对港、澳、台及海外同胞,要突出反对台独,拥护祖国统一,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宣传教育,鼓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作贡献。
三、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也乘机而入,使一些人的信仰、价值观念发生扭曲。有的人崇洋媚外,在对外交往中有辱国格,有失民族尊严;有的人向往西方的所谓“民主”、“自由”,社会主义信念发生了动摇;有的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恶性膨胀,为个人私利不惜损害或出卖国家利益;有的人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采取民族虚无主义态度,进行全盘否定。因此,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全民性教育,普遍深入地开展下去。要在抓好这个一般的同时,突出抓好青少年这个重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跨世纪的接班人。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因而也是西方敌对势力力图争夺的一代。抓好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赢得未来、赢得胜利的战略任务。要针对青少年可塑性强的特点,先入为主地抓好教育,逐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做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重点与一般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防止抓一般而淹没重点,抓重点而代替一般的倾向。
四、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具体的,因而它的形式应是多样的、生动的。我们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归纳为七个方面,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各级学校都根据这七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在学校,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列入了教学计划;在机关,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纳入机关干部学习计划;在企业、街道、农村,把爱国主义教育纳入职工学校、居民学校、农民夜校的学习计划。此外,由县委宣传部组织,在全县开展了爱国主义知识竞赛、爱国主义演讲竞赛、爱国主义读书竞赛三大活动,吸引了广大干部群众、青年学生的广泛参与,收到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爱国主义教育要以活动为载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向层深面广方向发展。
五、主阵地与全社会的关系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参与。在突出青少年这个重点的同时,要抓好全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发挥学校主阵地、教室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家庭、社会也要积极配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为了发挥学校主阵地、教室主渠道的作用,两年来,我们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了“八个一”活动,扎扎实实地进行了“十有”建设。通过“八个一”活动,在全县中小学形成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通过“十有”建设,使全县中小学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环境。与此同时,去年3月,我们在县城实验小学举办了“两代人同在国旗下”的活动试点。在每周一早晨,邀请送学生上学的家长和附近单位的干部职工、街道居民与学生一起参加升国旗,唱国歌,听国旗下的讲话,使两代人同时受到教育。这一活动不仅扩大了受教育的主体,也强化了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在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的同时,争取到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有不少参与活动的学生家长和干部群众主动与学校联系,义务为学生讲爱国故事、讲国情、讲县情、讲革命传统,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不断深入。
六、阶段性与经常性的关系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只要民族和国家存在,就要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一个人的爱国情感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期的教育培养,才能成为一个坚实的爱国者。这就要求我们抓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搞一阵风,而要把它当成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在一个人成长的全过程,贯穿在民族全面振兴的全过程。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强调教育的经常性而忽视教育的阶段性;二是以阶段性的教育代替经常性的教育。实践证明,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爱国主义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经常性离不开阶段性,没有一个个阶段的贯通和连接,就没有经常性可言;阶段性也离不开经常性,只注重某个阶段,就会出现“雨过地皮湿”的问题,阶段性教育的成果也难于巩固和发展。两年来,我们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始终注重处理阶段性与经常性的关系。坚持两者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大力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常性、制度化、规范化打下基础;一方面,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在一个时期开展一二个主题集中的教育活动。继去年开展的“三大教育”活动之后,今年又在暑假期间,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帅星升起”读书作文竞赛活动;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七一”歌咏竞赛活动;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开展了“知、爱、建”活动。通过一系列阶段性教育活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断深入。
七、感情教育与理性教育的关系
爱国主义作为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离不开感情教育的培养和理性教育的升华。两年来,我们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了挂国旗、唱国歌、故事会、夏令营、图片展览、参加建设工程、祭扫烈士陵园、典型宣传等一系列具体、生动、形象的感情教育活动,帮助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加深了对祖国的感性认识。同时,我们还深入开展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帮助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民族的理解,加深对时代主题、社会主义事业和我国发展目标的理性认识。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只有把感情教育与理性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把人们对祖国的朴素感情升华到理想、信念的高度,才能使爱国主义植根在深厚的思想土壤之中。
八、思想教育与行为转化的关系
爱国主义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实在具体的。爱祖国,就要爱家乡、爱集体、爱岗位,就要在岗立功,作出贡献。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不光是爱国主义知识的传授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情感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行动。因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不能停留在宣传学习阶段,而要紧扣行为转化这一关键环节。要善于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和个人的岗位职责,把爱国主义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要求。去年以来,我们先后在工厂企业职工中开展了“岗位练兵”、“在岗立功”活动;在个体户中开展了“爱国储蓄”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了“为国成材读书”活动等等,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我做起,为四化作贡献,把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具体行动。由于抓住了转化环节,使爱国主义教育抓得实、搞得活、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