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韩国企业技术革新战略的特点〔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技术革新论文,战略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以来,为摆脱国内劳动成本上升的困境,适应WTO 体制下国际竞争环境的新变化,特别是适应加入经合组织后国际经营条件的变化,韩国企业加速了以技术进步代替传统的以低劳动成本为特征的竞争战略的调整步伐,追求技术进步也随之成为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战略手段。在当今以技术为中心的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韩国企业能够保持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这表明强调技术进步的战略调整是卓有成效的。因此,探讨韩国企业技术革新战略的特点,对促进我国企业形成自己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战略,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的速度,提高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韩国企业技术革新战略的形成及成果
韩国企业的技术革新战略的形成和实施,有其深厚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从国际背景看,随着90年代WTO体制的形成,国内市场开放, 国际贸易及投资自由化,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发达国家推行技术保护主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新的国际竞争秩序限制政府支援企业技术研究和开发等,使以技术竞争为特征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新的国际竞争环境,对过去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低廉的劳动成本参与国际竞争的韩国企业,形成了巨大的技术革新压力。从国内背景看,1980年韩国企业的工资增长幅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加上韩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使韩国企业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外,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技术差异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面对这些国际、国内经营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韩国企业开始调整自己的竞争战略,即由以成本优势为主的传统竞争战略向以技术革新为主的新的竞争战略转换。
随着以技术革新为主的竞争战略的确立,韩国企业加强了技术研究和开发投入,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3年,韩国用于技术研究开发的投资总额达到76亿美元,比1981年的5亿美元增长了14.2倍; 技术研究开发投资占GNP的比重由1981年的0.81%上升到1993年的2.33%。 在韩国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活动中,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如技术研究和开发投资中政府和企业的比例,1981年为55∶45,1993年则变为17∶83。企业附设的技术研究所由1980年的54个增加到1995年的2000多个, 1991 ~1994年企业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开发经费平均每年增长26.6%。在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投资中,大企业占83.1%,成为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主力;相比之下,中小企业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小,为16.9%。但是,中小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投资占其销售额的比例则高于大企业的这一比例,两者分别为2.61%和1.98%。这表明中小企业对技术研究开发的关心程度迅速提高。通过实施技术革新战略,韩国企业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目前,韩国企业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已相当于美国企业的1/19,日本企业的1/11,德国企业的1/7;企业的总体科学技术水平排名世界第十五位。
二、韩国企业技术革新战略的内容及特点
韩国企业技术革新战略的内容和特点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独立自主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变化,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的条件下,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并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必须具备独立开发产品核心技术的能力。产品核心技术,是企业产品能否具有比较竞争优势,或产品差别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韩国企业的技术基础,是通过集中引进外国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而形成的。在70~80年代经济高速成长时期,依靠引进技术并将其同自己的劳动成本优势结合,成为韩国企业经营战略的一大特点,同时形成了对国外技术的严重依赖。因此,韩国企业技术革新战略的核心便是强调摆脱对外技术的依赖,形成自己独立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并通过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80年代末开始,韩国企业纷纷建立技术研究所,加强了对独创技术和产品核心技术的独立研究开发。如曾把移动通讯硬件作为研究开发重点的韩国大宇通讯公司,为了适应当今国际移动通讯市场的竞争环境,掌握移动通讯产品的核心技术——软件开发技术,90年代初期就已经将研究开发的重点转向软件技术,并先后独立开发了细分无线接属技术、广域移动信号处理技术等,使韩国移动通讯软件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汽车是韩国引以为荣的产品,但过去韩国汽车生产的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引进。技术革新战略确立后,韩国汽车制造企业加强了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目前,韩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厂家——现代公司已经拥有了独立开发整部汽车生产技术的能力。在汽车的某些关键技术方面,韩国企业甚至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如奇亚汽车公司独自设计的J2(2700cc)柴油发动机和4 档电子控制双向自动变速器等均为世界首创。奇亚汽车公司还在国内拥有17600 项、在国外拥有100多项技术专利。 在大企业积极开展对尖端技术的独立研究开发的同时, 韩国中小企业的独立研究开发活动也日益活跃。 到1995年初,中小企业附设的技术研究所达到1365个,技术开发中70.2%为独立开发,22.9%为合作开发。而且,中小企业技术开发的方向也开始由以模仿改造为主转向以技术创新为主,到1997年中小企业技术研究开发的投资,预计有70%以上集中在新技术开发上(参见表1)。
表1:
韩国中小企业技术开发投资领域(%)
新产品开发 现有产品改良 新工艺开发
现有工艺改造
1995年7月36.9 44.8 5.512.8
1997年(预计) 54.3 16.2 20.6 8.9
资料来源:石英哲,《技术开发促进和技术保险制度》,韩国现代经济生活研究院,《企业经济》,1996年5月,第47页。
2.集中建立科学技术研究队伍,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科技人才的质和量是影响企业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韩国企业在实施技术革新战略过程中,将企业科技研究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首先,积极吸收高级科技人才,促进企业科技人才结构的提高。为了促进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90年代以来韩国企业加强了对技术研究开发人才结构的调整,积极扩大高级研究人员在科研人员中的比重。1995年韩国企业共有49370名专业研究人员, 其中博士毕业生2046 名(1990 年只有1139名),占4.1%;硕士毕业生13760名, 占27.9 %; 学士毕业生33496名,占67.8%。其次,建立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的机制, 利用外国高科技人才的“头脑资源”加强韩国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力量。90年代以来,为配合技术革新战略的实施,韩国政府制订了“企业聘用海外科学技术人才(Brain Pool)制度”,规定从事新材料、电子电机、信息通讯、航天航空及生物工程等研究开发的企业,可以引进外国科研人才,并给予一定的资助。企业利用这一制度积极引进外国“头脑资源”。韩国企业在近几年中每年都要引进数十名外国高科技人才,如1994年企业聘用的外国高科技专家为50名,1995年则扩大到90名。
3.通过产、学、研协同开发技术,提高企业技术研究开发的水平和效率 开展“产、学、研协同开发技术”活动,是韩国企业技术革新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产、学、研协同技术开发”是指由企业、大学和政府研究所三者联合,共同利用各方在资金、人力、设备、材料及信息情报等方面的不同优势,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活动的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指研究人员的协作,而且还包括共同使用研究设备、共享技术信息情报、共同应用研究成果等方面的物质协作。由于在企业、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之间存在着技术研究开发投资和高级科研人才分布不均衡的矛盾(如技术研究开发投资方面,企业占83%,而在博士级高级科研人员方面,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占73.6%),影响了韩国开发的总体效率。通过“产、学、研协同技术开发”活动,则可以将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资金优势同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的高级研究开发人才优势相结合,这既提高了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投资的效率,又促进了学校和研究机构的理论研究同产业实践的结合。韩国企业的“产、学、研协同开发”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企业同大学及政府研究机构组成的研究基金会。到1995年,这类研究基金会已由1993年开始组建时的19个(316家企业和19 所大学参加)发展到1995年的40个(768家企业和40所大学参加)。 通过“产、学、研协同开发”活动,企业技术开发投资的效率和研究开发成果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如生产爆破装置的寿山公司通过与汉城大学和韩国资源研究所建立“产、学、研协同开发”关系,成功地开发了领先于世界的电磁岩石爆破技术。该技术使岩石爆破时产生的震动和噪音减少了85%以上,从而使该企业岩石爆破设备和技术在世界同行业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又如三星公司协同汉城大学、韩国航空宇宙研究所、韩国机械研究所和韩国科学技术院等,成功地开发了主要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小型气体涡轮发动机,从而使三星公司独立开发航空设备技术的能力迅速提高。目前,三星公司正在将此项技术商品化,预计将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4.加强国内企业间的技术协作,提高企业总体技术水平 提高企业总体技术水平,是韩国企业技术革新战略的主要目标。因此,在个别企业努力提高独立研究开发能力的同时,各企业通过相互间的技术协作,相互带动、相互促进,为企业总体技术水平的均衡提高提供了保证。特别是大企业同中小企业之间的技术协作,在韩国企业技术革新战略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大企业同中小企业间的技术协作,包括技术指导、技术转移和共同开发三种形式。为了促进大企业同中小企业之间的产业分工,摆脱大企业在生产上对外国零部件的依赖,90年代以来,韩国大企业加强了同关联中小企业的技术协作。首先,通过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转移技术,促进中小企业生产管理的合理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为中小企业能够向大企业提供价格低廉、高质量的零部件奠定了技术基础。技术指导主要包括对关联企业的质量管理、产品标准化、生产工艺改善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参见表2)。 大企业向关联企业转移的技术,主要包括加工制造技术、组装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其次,通过企业间的“产业技术研究组合”,形成企业间战略性技术协作关系,合作开展研究开发活动,提高企业总体的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在1996年企业提出的721项技术研究开发课题中,企业间合作研究开发的课题为215项,占总数的30%。大企业同中小企业的合作研究开发,不仅促进了企业总体研究开发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根据韩国有关机构的调查,1993年汽车、电子和机械等行业通过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间的合作研究开发,取得了3093亿韩元(相当于人民币30亿元)的进口替代效益和554亿韩元(相当于人民币5.5亿元)的成本节约效益。
表2: 韩国大企业对中小企业技术指导状况
1993年 1994年
指导次数 被指导企业数 指导次数 被指导企业数
生产工艺改善 131287488 13149 1340
质量管理及标准化
58865897 17537 3130
生产现场障碍处理
17131655 14825 1746
其他
12091709
1481
796
总计 21936
16749 46922 7012
资料来源:1994年韩国中小企业协同组合中央会,《受给企业协议会运营及母企业协力支援实态调查报告书》第13页。
5.推进技术研究开发的国际化 技术研究开发的国际化,是企业国际化的高级阶段。其主要形式有:①通过委托研究开发、受托研究开发和共同研究开发等方式,企业同外国有关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国际性研究开发协作关系;②通过在国外设立法人研究开发机构,并雇用当地的高级科研人才开展海外研究开发活动;③通过引进国外高科技人才,充实国内企业的研究开发力量。其中,海外研究开发活动,是将企业国际经营战略同研究开发战略紧密结合的最积极方式。韩国企业将在技术先进国家开展研究开发活动,作为企业技术革新战略的重要一环。截止1994年10月,通过合并和收买(M&A)、合作或单独投资等方式, 韩国企业在海外建立了22个技术研究开发研究所,其中20个是90年代设立的。从国家分布看,韩国企业的海外研究所主要集中在美国(7个)、日本(6个)、英国(4个)、德国(2个)、法国(2个)和俄国(1个)等国。从涉及的研究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电子、电气和汽车等尖端技术方面。设立海外科研机构的目的主要是:配合企业在当地的投资生产活动,不断开发适应当地需要的新产品,并及时掌握当地先进技术信息,利用当地优秀科技人才,有效地学习当地的先进技术,以及同当地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协作关系等。韩国企业海外研究开发活动的特点,主要体现了企业技术革新战略的国际化特点,即:适应国际市场技术竞争的需要,积极建设国际性技术研究开发据点,通过将国内的研究开发同国外的研究开发紧密结合,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和尖端性,并以此为基础提高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6.调整技术引进战略,注重技术引进 韩国企业的传统经营战略将本国的劳动力优势同引进技术相结合,70~80年代韩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技术引进战略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韩国产业技术振兴协会统计, 1962~1994年,韩国企业引进技术总计9196件,支出金额90.86 亿美元。其中70~80年代引进的技术件数占64%。自90年代初以来,技术引进战略也开始发生变化,韩国企业对技术引进战略的调整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改变技术获得来源过分依赖引进的状况,通过国内技术研究开发、海外合作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等促进技术来源多样化。由于技术先进国家加强对技术的保护,引进产品核心技术日益困难,因此,韩国企业在努力提高引进技术的使用效率和促进消化吸收的同时,加强了在国内外的独立和合作研究开发活动,使技术来源过去单纯依靠引进的状况发生了变化。其次,调整引进技术的项目结构,提高引进技术的标准。根据韩国产业技术振兴协会所作的调查,90年代在韩国企业引进的与产品有关的技术中,有65.0%是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在同生产工艺相关的技术中,有30.8%是用于新产品设计的,27.0%是用于提高产品精密度的。在1994年12月到1995年签订的引进技术项目中,同电子、信息、汽车、造船等相关的高新技术占到了65.0%。此外,1994年引进的技术中,在先进国家处于技术生命周期开发阶段的占1.7%, 处于成长期的占19.0%,处于成熟期的占67.8%;而相应的比例在1992年为1.6%、 15.4%和79.4%;在韩国处于开发期的占22.0%,成长期的占47.6%,成熟期的占28.1%。开发期和成长期技术比重的提高,反映了韩国企业引进技术的结构逐步转向高层次的趋势。再次,强调引进技术同引进知识产权相结合,把通过引进技术形成的生产和经营比较优势以及持久的产品竞争力作为企业引进技术的主要目标。如在1994年引进的430项技术中,伴随技术特许权的项目占58.1%,比1993年的47.2 %有明显的提高;伴随商标使用权的项目占16.0%。由于伴随商标使用权引进技术可以迅速缩短技术转化为产品并进入市场的时间,因此市场营销能力有限的中小企业更重视引进伴随商标使用权的技术。在1994年引进的、伴随商标使用权的技术项目中,韩国大企业占49.3%,中小企业占50.7%。
注释:
〔1〕作者系我国留韩学生,本文撰写于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