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矿产资源开采量的不断增加,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矿藏开采的方法中露天开采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生产效率高等诸多优点,而露天开采会严重地破坏矿山的地质环境。因此,针对矿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探索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战略,着力于矿山资源开发朝着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最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方向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露天采矿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然后阐述了治理和恢复矿山环境的重大意义,最后提出了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恢复的策略。
关键词:露天采矿;矿产资源;地质灾害;环境污染;治理恢复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规模的矿山开采为人类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又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系统的支持。因大规模的矿产开发造成地质环境严重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甚至影响了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不仅仅是观念的转变,也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露天矿山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条件变化,历史上大规模无序开采,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地质环境问题突出,从而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
(1)地质灾害严重。几乎所有的矿山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露天矿山主要表现在:①是露天开采使边坡改变原有的天然平衡状态,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山体、斜坡稳定,导致岩(土)体变形,诱发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②是矿渣随意堆放,造成超负荷堆放,引起滑坡;③是部分矿山矿渣顺沟堆放,遭遇下雨,沟内汇水携带大量矿渣形成泥石流。(2)石漠化严重。开采现场遗留下来的开采面绝壁林立,采石坑中到处是残留的矿体、矿柱、任意堆放的废石堆和裸露的采矿地板,破坏了生态环境,环目四处望,处处皆石头。一片石漠,满目颓废。(3)植被荒芜。采场内石漠化严重,没有可供植物生长的土壤,局部可见有星星点点的绿色,彰显生命的顽强。采场周围植被也残遭破坏,许多地方都被碎石、废矿渣掩埋了。(4)占用大量土地。采矿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堆放形成矿渣堆,占用了大量土地。(5)水土流失严重。采矿往往把周围植被砍伐殆尽,水土流失严重,地表丧失或部分丧失了生态功能,造成水土流失、岩石裸露、甚至荒漠化。(6)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源。矿山生产排出大量废水,如矿坑水、洗矿选矿水、矿渣矸石堆受雨水淋漓后溶解了矿物质的污水以及矿区其他工业废水、生活废水等,大部分未经处理,排放后直接或间接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周围农田、土地,再进一步污染农作物,恶化生态环境。(7)大气污染严重。停采后的采石场中,废石堆到处都是,岩粉、小碎石,经风吹,飘入空中,随风飘荡,弥漫空中,轻则天空混沌,重则遮天闭日,危害严重。
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必要性。大规模的矿山开采为人类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不但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宁的因素,同时还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因此,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与恢复治理方案研究,是我国矿产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增加耕地,提高土地使用率。矿区土地复垦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矿山开采后形成的大面积采坑,通过覆土,进行回填,一方面增加了耕地面积,同时也可以为部分矿工和当地农民重新开拓生产和生活门路,缓和企业和农民的矛盾,有利于促进社会安定团结。(2)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矿山开发过程中,破坏了山坡土体,造成边坡失稳,修建护坡、挡土墙,有效防止崩塌、滑坡的发生。(3)提高矿区生活质量。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土、石、灰、渣到处堆积,有可能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容易形成地面塌陷,对人身安全造成一定威胁;粉煤灰、粉尘飞扬,造成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加剧;有害有毒液体、气体渗漏、溢出,使使大气、水体被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和身心健康。经过环境治理,矿区内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治理,植被得到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成为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场所。(4)绿化环境,恢复植被。由于矿山的开采破坏了植被,产生的废石、废渣等松散物质极易促使矿山地区水土流失,甚至形成地质灾害。在矿区内进行植被恢复,可大幅度提高矿区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从而降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爆发几率,减少矿山污水对矿区周边水系的污染,矿区生态环境和地貌景观可以得到逐步恢复,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改善。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目前人类矿业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并危及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国家也日益重视矿山环境治理工作。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出台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规定本着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有效保障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就是通过采取一定的保护及治理措施,最大程度的减少矿山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效遏制水土资源和地质地貌景观的破坏,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1)对采场边坡进行整治、采取监测措施,防止采矿过程中的边坡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2)废石、废渣堆放场地选择合理,不污染地下含水层,防止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3)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系统;(4)对露天采场、排土场、工业广场内覆土、种植林草等植被恢复措施,恢复林草地,较好恢复生态环境。
四、结 语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以及复苏治理,为一个利国利民的系统项目。应当在开采矿能源的时候,主动将矿山的地质加以爱护之心,降低由于在矿能源开发调查的过程中而导致到矿山地质的环境受到损害,确保每个公民的人生以及财产安全,爱护以及开采两者共同实施。经过治理复苏,及时避免坍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现象的出现;加强改革矿区环境的力度,使得以往的荒地变得生机勃勃,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永生,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西部资源,2006-10-30.
[2]徐曙光,国外矿山环境立法综述,国土资源情报,2009-08-20.
[3]严法善,环境经济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姚迪、张上武,我国矿山环境破坏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煤炭技术,2008(4).
论文作者:周潼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4
标签:矿山论文; 地质论文; 环境论文; 矿区论文; 植被论文; 露天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