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班尼汗在中亚历史上的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位论文,历史上论文,在中亚论文,昔班尼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亚地区在经历了蒙古汗国和帖木儿汗国的统治之后,于15世纪末期,由咸海北岸的游牧首领昔班尼率领他的乌兹别克部落南下到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区,驱逐了帖木儿后王们的王朝,建立了昔班尼王朝。昔班尼王朝统治中亚一百年(1500—1599年),对河中地区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
昔班尼王朝的创建者昔班尼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后裔。全名穆罕默德·昔班尼。术赤在其父之前6个月去世(约1227年2月),因此成吉思汗分封给他的领土由术赤次子拔都继承。拔都的势力很大,能力极强,他代替术赤汗掌管兀鲁思和军队。[1](P125)据拉施特的《史集》记载,在术赤的14个儿子中,昔班为第五子。[1](P114)拔都西征以前,其统治中心在东部的额尔齐斯河流域一带。1234—1240年的西征之后,拔都的统治中心移往伏尔加河畔新建立的都城萨莱。于是将咸海东北之地分给其兄斡儿答(Orda),称白帐汗;将咸海以北分给其弟昔班,具体说昔班的领地在南乌拉尔河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在东南方向包括阿克纠宾斯克大部和图尔盖。[2](P592)15世纪上半期,昔班的六世孙阿布海尔(1428—1469年)在今托博尔斯克以西的图拉河畔被拥立为昔班部汗。此后不久,他从另一些术赤后裔手中夺取了乌拉尔河以东和锡尔河以北的地区。1430年,他又夺取花剌子模,并洗劫了乌尔根赤,在西伯利亚和锡尔河之间建立了一个游牧国家,其疆域是从托博尔斯克的邻地延伸到锡尔河,包括锡尔河沿岸诸城,如塞格纳克、苏扎克(Suzaq)、阿尔库克(Arquq)、乌兹根和雅西城(又名突厥斯坦城)。这些城市便利了他与河中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对昔班尼以后在河中建立王朝也有很大的影响。1456年阿布海尔受到西蒙古卫拉特人的攻击而衰落,原来臣属于阿布海尔的大批游牧部落追随克烈汗和札尼别而离开了他,以后与当地的居民融合形成了哈萨克人。阿布海尔家族于1468年在塔什干和突厥斯坦之间被成吉思汗次子支系的统治者东察合台汗羽奴思消灭,只有他的孙子昔班尼得以幸免。1500—1510年间,昔班尼在河中建立了他自己的王朝,在王朝统治时期,他的部民与河中地区的定居民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乌兹别克民族。
昔班尼生于1451年,其祖父阿布海尔死时,他才17岁。 在各部落和部落联盟酋长之间的不断斗争中,他逃亡到阿斯特拉罕,在卡西姆埃米尔处避难。后来,因金帐汗的军队攻打阿斯特拉罕,昔班尼又返回钦察草原。他在草原上征集到一支由草原部落民组成的军队,投入与哈萨克汗争夺锡尔河下游的斗争之中。1487年,昔班尼投靠当时占据着塔什干的察合台汗马合木,以一个士兵的身份为他效劳。马合木对他很满意,把突厥斯坦城作为采邑赐给了他。在马合木汗的帮助下,昔班尼很快强盛起来。河中地区帖木儿朝后王们之间的争吵给了昔班尼夺取河中地区政权的机会。昔班尼于1500年攻陷布哈拉城。接着,于 1501 年春在泽拉夫尚河畔的萨尔普尔(Sar~i Pul)之战中打败波斯与帖木儿系王子巴布尔的联军。撒马尔罕统治者阿里仓皇出城与他谈判,昔班尼处死了这个无知的年轻人,宣布帖木儿王朝灭亡,以撒马尔罕为都城,建立起昔班尼王朝。
1503年,昔班尼顺锡尔河而下,在阿赫昔击溃帮助过他的马合木,占领了塔什干地区。此后昔班尼着手进攻帖木儿王朝的南方领地。1503—1504年,他首先侵占希萨尔和包括昆都士在内的阿姆河南岸的大片土地,接着挥师北上,在历经10个月的包围之后攻陷花剌子模的首府乌尔根奇(玉龙杰赤)。1506年赫拉特统治者帖木儿王朝王公埃米尔·忽辛·拜哈拉去世,他的两个儿子巴迪·匝曼·米尔咱和穆扎法·忽辛·米尔咱联合继承了王位。这两位统治者对乌兹别克人宣战,并且开始在木尔加布河沿岸集结军队。1506年昔班尼汗的军队夺取了巴尔赫城。1507年攻入呼罗珊,几乎是不战而胜地取得了赫拉特。是年5月,昔班尼进入赫拉特城。至此, 昔班尼结束了他的征战,开始对新建的汗国实施一系列统治措施。
二
昔班尼征服河中农业绿洲的战争,曾使泽拉夫善河流域、费尔干纳、卡什卡河流域,吉萨尔盆地等地的农业衰落,播种面积急剧缩小,其中一部分被变成牧场,部分居民不得不离开农业绿洲,前往山区或城市。[3](P332)《巴布尔回忆录》对战争给撒马尔罕造成的恶果作了描述:“战士们抢得的战利品[很快就]消耗尽了;在我们攻下撒马尔罕城时,其破坏程度竟达到[居民]缺少种籽粮需要贷款的地步。这种地方还有什么可抢呢?”[4](P84)撒马尔罕被昔班尼占领以后,“大多数乡村和城市……变成了草原和荒野,……而悲哀的滚滚波涛和无数苦难的激流,把大部份定居居民沉没于普遍惊慌失措的旋涡之中。”[3](P325)
但是,昔班尼在征服赫拉特以后,立即着手制定恢复生产的一系列措施。他首先处理了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和恢复对土地的耕作。昔班尼在把土地归还原主的同时还鼓励开垦内战期间荒芜的土地,那些暂时未能归还的土地先转入昔班尼汗的名下,由国库拨一批款项用于恢复生产。这类土地由农民耕种,其收获物以赋税的形式纳入国库。其次,昔班尼很重视修复水利灌溉系统。 就在他攻入布哈拉两年之后的1502年,横跨泽拉夫善河的大坝桥落成,此后又修建了一些新的灌溉渠和蓄水池。阿姆河和锡尔河流经的两河地区建立了许多水利灌溉工程,费尔干纳盆地成为由一块块绿洲连成一片的农业王国,中亚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昔班尼率领南下的乌兹别克人是游牧民,他们与农业绿洲居民的融合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游牧畜牧业为手工业提供了必需的原料,并扩大了手工业产品的销路。同时,离开农业绿洲来到城市的那部分居民,加入了适应城市生活需要的各个生产部门,从而使手工业生产获得了广泛的发展。[3](P332)游牧民与定居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相影响,使河中地区的纺织业得到发展:丝织品和棉织品由居住在绿洲、主要从事农业的定居民或半定居民生产;羊毛和皮革制品主要由游牧民生产。从16世纪初起,撒马尔罕专门生产印花纺织品。手工业专门化的情况可以由一些地名反映出来,如布哈拉的针匠区、铁匠区等等。
昔班尼统治时期,河中地区的贸易活动在逐渐恢复和繁荣。由于分封土地,造成境内封建主林立,对繁荣商业活动很不利。为了促进商业贸易,昔班尼实行了一种给商人们发放达罕(tarkhān)证书的制度。持达罕证书的商人在无条件为君主服务的前提下,获得了一些特权,如在自己的领地上有免税权,可以免受惩罚9 次,可以自由晋谒君主等等。[5](P37)
另外,河中地区的钱庄和昔班尼所进行的货币改革也可以反映出经济活动的状况。昔班尼在进入赫拉特城之后的第一个礼拜五,就以该城新君主的身份在礼拜五清真寺内以他的名字诵读胡特巴(khutba),同时宣布了他的货币改革政策。也就是说,昔班尼在征服活动刚一结束时,就开始了货币改革。
昔班尼汗对河中地区的征服和即将攻打呼罗珊的打算曾在中亚引起了通货膨胀。从银币腾格(tanga)与铜币第纳尔(dīnārs)的兑换率已经可以看出这种迹象。帖木儿王朝发行的银币腾格(1腾格大约重4.8克)在1504—1505年时1腾格只值18个赫拉特铜币,但是到了1506年,已升到1银币换36个铜币。食品和消费品的零售贸易是用铜币进行的。因此,即使在昔班尼汗征服赫拉特之前,零售价格实际上已经翻了一番。[5](P428)到昔班尼汗征服呼罗珊时,货币流通陷于相当紊乱的状态。这触犯了中亚社会统治阶级中的封建商业阶层的利益。昔班尼汗为了把这部分人吸引到自己方面来以扩大并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于是进行了货币改革。[3](PP333—334)
昔班尼货币改革的内容被当时的历史学家洪德迷尔记录下来:“据说昔班尼下令应该在原tangacha上加半个dāng,‘已经获得最尊严印模印记的每一枚都应该考虑价值为6 kebeki dīnārs,而原来1-misqāl重的tangacha应该换5 dīnārs。’”[5](P428)(原文如下:Khwānd Amir,the contemporary historian,provides a fairly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e reforms.shaybānī Khān is said to have directed that half a dāng should be added to the former tangacha,that‘ the coins having received the imprint of the most august die should each be considered to be worth 6 kebeki dīnārs,and that the former 1- misqāl tangacha should be accepted against 5dīnārs.’)
国外史学界对以上记载曾有许多不同的理解。现在根据大卫多威奇先生的推论认为,昔班尼汗发行了新的银币。新银币的重量比原来重半个dāng(即任何货币重量的十二分之一),原货币重4.8克,新货币重5.2克(关于这一点,笔者与大卫多威奇的看法有些不同。大卫多威奇认为,如果新币只兑换6个kebeki的话,那么在兑换中新币是处于劣势,因此,他认为是原文遗漏了个“半”字,应该换6.5 个kebeki,(V,p.430)而笔者认为,即使是换6个kebeki,新币仍占有很大的优势。原因如下:按原来重4.8克银tangacha兑换5 dīnārs推算,那么,1 kebeki dīnārs值0.96克银。5.2克的新银币比4.8克的旧银币只增加了0.4克银,而它却可以多兑换1个kebeki dīnārs,也就是说,应该0.96克银才兑换来的1 kebeki dīnārs,现在0.4就兑换到了,因此,在兑换中,新币是占优势的。如果1枚kebeki dīnārs是1个misqāl重量的1/6,那么也就是说,1枚kebeki dīnārs值0.8克银,必须加上0.8克银才能多兑换1枚kebeki dīnārs,而在4.8 克的旧银币兑换5枚kebeki dīnārs的情况下,新币只加重了0.4克银就多兑换1枚kebeki dīnārs也是很划算的,因此,新币也会很快地流通起来,通过经济力量也可以排挤旧币。因此,笔者认为原文中没有任何遗漏。)。旧币逐渐被排除了流通领域,昔班尼发行的银币腾格开始在各地发行。此外,昔班尼还规范了货币的流通。在中亚的各城市都按改革后的新标准(重5.2克)铸造银币,而且不论发行地区,一律以同样的汇率在昔班尼汗所控制的所有地区内流通。
表1 昔班尼汗改革后银币(tanga)铸造的年代和地点
年代
1507 1508 1509 1510 n/a
阿斯特拉巴德 *
巴尔赫 *
布哈拉* * *
赫拉特 * * *
马什哈德 * *
莫夫 * **
尼姆鲁兹 * *
尼萨 *
尼沙普尔 * *
凯恩 *
沙勃兹瓦尔*
撒马尔罕* *
萨腊赫斯 *
土恩 *
昔班尼的货币改革解决了两项任务:一是统一使用新铸币。在中亚各城都开始铸新币,[5](P431)给市场提供了在重量、 外表与行市方面都十分稳定的新银币和新铜钱。二是新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在昔班尼统治领域内采取统一的汇率,新币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流通。这对稳定市场的正常秩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昔班尼虽然采取各种措施恢复与发展经济,但是,他统治时期的特点是中央政权软弱无力。昔班尼王朝是在武力征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他主要依靠河中地区的埃米尔和有影响的伯克们的军事力量。于是在征服的过程中,他把被征服地区的行政权委任给参与征服战争的埃米尔和伯克们,对于征战的军官们以赏赐土地作为回报。昔班尼汗在占领河中地区和呼罗珊以后,把全部被征服的领土分封给昔班尼王室的成员和有势力的将领,即撒马尔罕、塔什干、布哈拉、卡尔施、米亚卡利河流域、巴耳黑和吉萨尔等地的执政者。[3](P328)分封地产的政策意味着国家最终被分割成许多各自独立的领地。按照习惯法,氏族中年辈最长的人可以成为汗,但是实际上是最强有力的埃米尔上升为汗。通常汗的都城位于汗个人领地区域之中。那些拥有强大军队的埃米尔也自称汗。汗的政权往往有名无实,而实际的权力基本上集中在埃米尔们手里。昔班尼汗晚年为了把分裂的各小领地统一起来以遏制对中央的离心倾向,采取了许多措施,也曾在一段时间内集中了政治权力。但是,这些措施使得独立的埃米尔们对他不满,导致了他在1510年与波斯沙赫伊斯迈尔在莫夫进行的命运攸关的战役的失败。
昔班尼试图把世俗和宗教两种权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手中。他极力地把大部分宗教界和托钵僧吸引到自己一方。他称自己是伊玛目·阿勒札曼·瓦·哈里弗·阿勒拉赫曼(imām al-zamān wa-khalif al-rahmān,意思是最仁慈的哈里发时代的伊玛目,即神)。他入主河中之后赶走了在原帖木儿王朝中很有影响的教士们,而挑选一批“与前任的掌权人没有任何关系”人取而代之。[5](P37)他与以往的游牧首领们一样,充分利用宗教进行征服活动。他同伊斯兰宗教界结成联盟,为保卫伊斯兰教而进行反对“异教徒”帖木儿王朝的圣战。
昔班尼汗不仅骁勇善战,而且还受过良好的教育。昔班尼汗本人也是一位诗人,他能用突厥文等3种文字写诗。根据他的指令,由波斯文、阿拉伯文,还有一些维吾尔文写成的书籍都被翻译成乌兹别克文(突厥文)。他的宫中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其中历史学家穆罕默德·萨里赫(Muhammad Sālih,1455—1535年)仿效费尔多西《列王纪》的模式(在昔班尼汗后裔中这种风格非常流行)用察合台突厥文以韵文的形式编写了1485—1506年间发生的大事件,写成《昔班尼纪》(Shaybānīnāma)。该书描写了昔班尼汗(1500—1510年)的生活和游历。另一本突厥语著作《胜利之书精选史》(Tawārīkh-i Guzīda-i Nusrat-nāma)也描写了昔班尼汗的统治,把昔班尼汗与早期的民族传说和历史联系起来,一直写到1505年。
三
昔班尼成功地建立起昔班尼王朝是与当时中亚的整个局势分不开的。河中地区的分裂促进了他的迅速胜利。然而,乌兹别克游牧部落内部的社会发展是昔班尼成功建立王朝的主要因素。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乌兹别克人拥戴昔班尼、支持他南下向中亚农业绿洲迁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阶层的意图也不完全相同。对于乌兹别克游牧部民来说,已经发展起来的封建关系使许多普通游牧民破产,他们所能找到的出路,或者是向定居过渡,或者是参加某一个汗王的军队,以便从征战中分得一份战利品。[3](P324)在统治上层中, 利用军队进行掠夺性袭击以发财致富和建立功勋是他们的主要目标。16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在写到昔班尼汗的远征时,总是极力强调胜利者分到的战利品的丰富。对被征服的居民收取赋税和要他们履行的各种徭役也可以看成是征服带来的战利品。与此同时,每一次成功的远征都提高了汗或其他首领的威望,结果又再吸引一批新的追随者和加强对周围的人的统治。类似的动机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征服运动中,无疑起着很大的作用。
但是,统率乌兹别克人南下的昔班尼已经超越了部落首领的眼光。他已经不是一般的追求战利品和冒险奇遇的人,而是游牧民族迁徙的领导人。他是以一位能够统治定居民的统治者的面貌出现。事实也证明,他所领导的迁徙运动不仅是袭击和掠夺,而是最终牢固地征服了中亚。昔班尼的征服不仅对中亚国家以后的历史,同时也对征服者本人及其家族的命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6世纪初昔班尼率领南下的这些草原部落民进入中亚农业区并建立王朝之后,放弃了游牧生活而转向农业定居,经过漫长的共同生活,逐渐与当地说突厥语的居民融合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乌兹别克族。
昔班尼王朝统治中亚的一百年间,伊斯兰教三大帝国,即奥斯曼、波斯的萨法维和印度的莫卧儿并存于世,覆盖了伊斯兰教世界的大部分。奥斯曼帝国在君士坦丁堡的“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在位)时期巩固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和制度;在谢里姆一世(1512—1520年在位)统治时期向东部和南部扩张,使奥斯曼帝国继承了马木路克王国和东罗马帝国的版图;1555年在苏莱曼一世的统治下,帝国达到了鼎盛时期。因此,虽然昔班尼,以及昔班尼王朝以后不乏能力强大的统治者,但是,他们的汗国已经不可能向西发展,只能局限于中亚地区。这些乌兹别克人以后在中亚建立了三个汗国。三个汗国的历史及其周边民族的历史构成了中亚近代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