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希望之地_大水牛论文

家庭农场:希望之地_大水牛论文

家庭农场:在希望的田野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田野论文,农场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庭农场:空气、水和农产品的财富新机遇

3月到了,美丽中国的原野大地上,一棵棵春苗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下,较着劲儿般向上蹿着,丝毫没有计较谁在耕种它们的味道。与美好春光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一个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漫不经心地摆弄着自家地里的庄稼,对今年地里粮食能否“多收个三五斗”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5000多年来,中国农民对于土地和粮食生产的渴望与执著,在地球人眼里那是没话说。依稀记得30多年前,安徽小岗村农民的一纸农田“分户承包书”,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也开启了中国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成千上万勤劳辛苦的农民兄弟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地里摸爬滚打,让中国的土地产生出前所未有的财富,也为此后的工业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粮食基础。丰收的农民拿出自己勤劳的成果买下更多的工业制成品,中国的城乡经济之间第一次出现了良性循环。毫不讳言地说,没有农田分户承包,就没有中国经济的今天。

历史的车轮总是不随人们的意志转移,当其驶入21世纪第13个年头之际,善良的国人痛苦地发现,曾经领中国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农田分户承包制,已经成为阻碍新世纪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换而言之,当“中国制造”如今昂首阔步迈向全球,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之时,中国农业如同向隅而泣的孤儿一般,孤零零地倚靠在房间的黑暗一角,不知所措。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实让国人为之震惊:大豆需要进口,玉米需要进口,大米需要进口,小麦需要进口,猪肉需要进口。当一个个国入耳熟能详的农产品一步步开始依靠进口来满足国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时,这让向来勤劳能干的中国农民情何以堪!国人不禁在问:中国农业,你是怎么了?

中国农业到底怎么了?分田到户的承包制何以不招现今的农民待见?你只要走进农村大地,和在地里尚在劳作的大爷大娘唠唠嗑,真相便会浮出水面。我们知道,农产品丰收的三大天然要素就是空气、水和肥。在如今农产品生产普遍使用化肥的前提下,空气和水便构成了影响农产品能否丰收的“命门”。那么,农产品生产所需要的空气和水能满足要求吗?

先来看看空气吧。进入2012年的冬天之后,国人在饱受冻雨暴雪侵袭的同时,还深深体会到了雾霾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雾霾天气不光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原野大地上生长的农作物的健康成长同样构成了严重威胁。当城里的人们庆幸大风把雾霾吹散时,这些被吹散的雾霾却在农田里形成沉积,吸收了雾霾中不良化合物的农作物成熟之后被人们食用,其对人们健康的威胁程度可想而知。

再来看看水。国内农产品耕种所需的水源主要依赖地下水。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专家组组长、北京联合大学王雅珍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地下水污染程度日益严重,已经是“危在旦夕”。硝酸盐是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质,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方5省20个县集约化蔬菜种植区的调查显示,在800多个调查点中,50%的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因过量用氮超标。

空气重度污染,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农民辛勤种下的农产品价格时涨时跌,难以捉摸,加上城市经济发展给农村青壮年劳力带来的利益诱惑,原本最为挚爱土地的农民们纷纷背井离乡,来到城里打工赚钱,乡下分到手的几亩薄田,要么转包给别人,要么干脆“撂荒”。在国内其它行业经济高奏凯歌之际,国内农业经济日落西山,大规模的粮食进口也是迫不得已,势在必行。从与时俱进的思路出发,中国农业的经营思路以及经营方式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

对于过剩的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来说,新的投资升级之路必须具有稳定的投资回报率和可观的发展前景。而从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唯一符合这种投资方向和具备容纳这些过剩资本的行业,只剩下一个被资本遗忘的处女地,那就是资本下乡。新一轮的资本下乡,将会使5000年来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从一家一户的自耕式、散养式经营,转向资本化、规模化、工业化的农场化经营。

2013年中共中央的一号文件依然是继承了以往注重农业的传统,颇有意味的是,在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出现了“家庭农场”的提法。这是继以往一号文件提出实行农村土地流转之后,家庭农场第一次进入资本的视野,这表明推动资本下乡已经成为新的党中央领导班子在未来10年推动中国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中央之所以把家庭农场的建设经营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主要是鉴于目前实施家庭农场的天时、地利、人和。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大量资本回流城市建设,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民间借贷,缺乏了资本支撑的农村经济自然走不出小农经济的怪圈。而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大量土地撂荒,给农村土地的大规模流转以及家庭农场的建设创造了可能。只有土地的大规模流转以及家庭农场的顺势而起,再加上城市经济对于资本的吸引力日渐减弱,中国农村经济才能有望迎来真正的发展春天。

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来看,家庭农场成为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化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柱。因此,在建设符合中国特色家庭农场之时,借鉴国际上家庭农场的成熟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面对我国农业经营环境面临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现状,只能依靠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经营、规模化投入,才有可能逐步化解农村大地的环境污染困境。

中国股市有句老话:政策是炒作的生命线。随着政策层面上一系列扶持家庭农场的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如今沉淀在城市的大量资本自然会闻风而动,开始试水投资家庭农场,试水研发新的环保技术和设备,以农场买得起、用得起的新型环保设备为研发标的,把现有城市处理污染的大设备精细化、微型化、便携化,这里边孕育着巨大的市场商机。只有家庭农场才有望实现农村经济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而只有农村经济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农村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本下乡,中国农村才能改变目前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短板的现实。

一号文件出台了,家庭农场开始亮相于农村大地,苦于无处投资的资本嗅出了新的商机,一场财富新机遇喷薄而出。套用伟人所言: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资本下夕烟。

家庭农场:下一个投资机遇

在资本过剩的时代,寻找到下一个投资机会,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而过去的十多年,房地产一直是财富的护身符,黄金也持续了10多年的牛市,但2011年以来,投资风向似乎正发生转变。投资大亨乔治·索罗斯大幅减持黄金股,有商品大王之称的罗杰斯喊出“买黄金不如买大米”、“农产品还有10年牛市”的口号。

前有网易高管丁磊养猪,后有联想控股集团成立农业投资事业部,斥资投农,如向立华畜禽注资3000万美元,向华夏联诚投资4亿元等。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投资远景如何?是否会成为下一个10年的投资新潮呢?

与此同时,频出的食品安全事件以及雾霾天气,一再刺激着公众的神经,安全健康的有机农产品是人们所亟需的。当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家庭农场”概念后,在资本的催生下,农业的大规模产业化或将成为可能。

据清科资本投资经理朱晓川透露,农业投资从2006年至2011年,机构和投资人陆续投资了两百多个项目,这里面成功的例子特别少,农业投资的风险点很多。但他认为,家庭农场有助于解决有一定教育程度的农村人口就业问题,而这些人口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这对新农业的经营会有质的提高。此外,还可以带动消费领域的升级,如果能有一个可以在全国复制的运作模式,这样的项目将具有投资价值。

朱晓川称,目前来看,如果是特色农场及带有文化色彩的小型农场,则获得资本青睐的机会较多,而未来5年内,一定会出现有特色的农场连锁品牌。但是,目前涉及土地流转的家庭农场,仍将以央企牵头为主。

在利好政策的影响下,资本是否会对家庭农场项目更感兴趣?天图资本高级合伙人王岑告诉记者,集约化生产需要一定量的土地,民营农业公司出面参与土地流转所需费用不菲,再综合其它因素来看,未来在政策的推动下,央企或将成为整合这些上游土地的主导力量,民营资本主要参与下游深加工。

“通常情况下,我们提到的农业项目是指上游种植养殖。站在资本方的角度来看,是否会投资,取决于单个企业的商业模式。不过,现在农业公司有品牌意识者最终都会向上游走,希望有一部分自己的种植基地,以保证下游产品的质量,资本方也偏向于有一些上游把控度的农产品企业。”王岑表示。

家庭农场,一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在中国,它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通常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来,资本下乡租地也成为普遍现象,那是不是城市居民有一天也能如美国人一样,当一回农场主,拥有自己的田园耕地呢?

据农业部门相关人士表示,城里人下乡办农场仍有不少壁垒:首先,对城市居民在土地流转,即土地使用权转让上有限制。同时,城市居民远离农业生产,没有相应种植技术,缺乏农产品销售渠道。再有,就是农村居民办起家庭农场,家庭成员就是务农劳动力。而城里人需要雇工来从事生产,人工工费将增加成本。

不过,农业专家也指出,城市居民可以通过资金入股农业合作社、参与农业经营管理等方式,涉足“家庭农场”。

中产阶级下乡

关于新型农业的理想图景,东方和西方互不了解却又互相倾慕。在美国农大眼里,有着数千年历史而仍生机勃勃的保护性耕作和有机农业,无疑代表着先进的农业模式:而在中国农民眼中,大规模、机械化、高科技的农业才是现代化的正解。

然而,一股出人意料的力量正在试图扭转中国农业向那个现代化农业梦想进发的脚步。他们租种土地,组建农庄,说服政府和行业协会,运用娴熟的商业技巧吸引有意愿接受昂贵的有机食品的消费者,利用这一利基吸引资本加入其中,小心翼翼地避免这场新农业运动再次陷入产能导向……这一外力就是中国的中产阶级。

从济南市区出发,沿经十路一直向西,可以看到一个旁边仍有大片未开发空地的别墅小区——蓝石·大溪地,1万元左右的均价红当地已属中高档住宅区。2012年8月的一天,江苏常州西南的大水牛市民农园董事长兼首席农夫程存旺接到了蓝石·大溪地开发商的电话,项目开发商希望与程存旺讨论一项合作:在小区旁边建造一个社区农园——大溪地社区业主专享的农园,业主可以选择预订有机种植的蔬菜,或者自己亲手耕种。

房地产商可谓是中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风向标之一:需要宽敞的保姆间吗?超大厨房到底多受欢迎?问他们便知道。现在,他们吐槽的新动向是:中产阶级开始爱种菜了!

刘荣就是一个全职种菜的中产阶级,在南方都市报做了多年记者之后,他决定辞职。他要逃离的不是一家公司或者一个报社,而是广州这座城市,以及作为城里人的生活状态。2010年7月,有个朋友告诉他一块不错的地在出售,他带着怀孕的老婆去转了一圈,开始幻想把这块地当作给从未谋面的孩子的一个礼物。20多万元,在广州市区大约可以购置一个厨房的钱,他用这笔钱买下了60亩土地。然后建起了“萝卜擦擦就能吃、长着小小的土枇杷”的“小马驹农庄”(以下简称“小马驹”),从此,他的孩子可以在4000平方米的大院子疯跑,追鸡追狗,爬树抓鸟。

2012年,通州西集镇马坊村的郎叔遇到了人称“石掌柜”的石嫣。此时的石嫣正要离开她一手创办的社区支持农业项目“小毛驴市民农园”(以下简称“小毛驴”),她的十来个朋友每人预付5年共2.5万元的菜钱,凑了大概30万元,请她负责牵头,做个小有机农场。“北京周边这些小有机农场,多数是这样开始的。”一群城市白领凑钱做个小农场,或者干脆自己投资二三十万元,辞职当农民,这种被石嫣称为“中产阶级下乡”的做法成了近两年忽然兴起的社区支持农业(简称CSA)项目的主流力量。

中国的中产阶级绝不是第一批出于对食物安全的恐惧去亲眼看看下蛋的那只鸡,甚至决定把鸡养在院子里的群体。1965年,日本的一群家庭主妇由于担心农药对于食物的污染,连市集都不再相信,直接与有机食品的农户达成协议,预付一年的费用,农户必须按照要求种植健康的有机食品。在日文里,这个词叫做提携(Teikei),这正是如今盛行的社区支持农业的起源。

社区支持农业、消费者合作社(CO-OP)、观光农业(Agri-tourism)……这些大多诞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词汇上映射着一群人的身影:被食品安全丑闻折磨得咬牙切齿、忍无可忍的中产阶级,薄有资产、智识专业的中产阶级,被称为“政治后卫、消费前锋”的中产阶级。

2008年,三鹿牛奶丑闻触痛了中国中产阶级那根已经紧绷的神经,属于中国的中产阶级开始介入农业潮流了。周而复始,众所周知的大品牌和散落各地的小商贩轮番证明人们日常所食多么不可信任。信任大公司?上市公司的化学添加能力果然卓越。回归路边摊?夫妻档小店的化学试验技巧一样熟练。看不清的产业链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惶恐有增无减,超市、生鲜卖场、蔬菜市集相继爆出令人失望的丑闻。惶恐的蔓延和信任感的缺失终于凝聚起了一批有能力的中产阶级开始尝试向食物的生产链源头——农田无限趋近。

只有亲眼所见才能信任,只有面对面的承诺才安心,极度缺乏信任的食物链条一再被拆散挤压,土地到餐桌之间短到只有一两个环节的“短链”农业模式,成为与有机种植相配套的“信任工程”。

博士务农攻略

程存旺名片上并排印着三个身份:博士、董事长、农夫。这位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在读博士,亦是常州“大水牛市民农园”(以下简称“大水牛”)的创建人。与妻子石嫣一样,他既是中产务农运动的推手,也是其中一员。

“大水牛”也属于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简称CSA)的运营模式:雇佣当地农民进行生产,消费者预付生产费用与农民共同承担来年农业种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种植过程不使用化肥、农药以及除草剂。一个三口之家每周所需大概要两次配送,每次上门配送一箱包括七八个品种、分量约7斤~8斤的蔬菜,年费近6000元,平摊下来售价约为11元一斤。

第一年,他征集了200多个会员客户,即使在经济颇为发达的常州,“大水牛”的菜蔬也算得上贵价品。

如无意外,他觉得明年便可以进入盈利阶段。当然,这个财务算式中并未计入他的第一笔投入:300万元的土地整修费用。

2011年,常州市嘉泽镇拨了一块350多亩的土地,用作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武进试验区启动的首个项目,“大水牛”由此诞生。这块土地除去道路和公共建设用地,有20亩鱼塘、40亩生态湿地、10亩养殖区以及260多亩蔬菜种植区。这块地属于低洼地,水利设施不是太完善,每到梅雨季的时候,都要被水淹。“我们在那里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水利,先把沟渠打通,把低洼的地方都填高。”程存旺说。接着还有开荒、平整土地、打通沟渠等。幸好有政府支持的300万元专项贷款支付这笔修整基础设施的费用,才算把这块地整修完毕。

比起欧美大多数出身传统农场主的有机农庄业者,和多利农庄这类有资本做后盾的大型有机农庄,选择CSA模式的新农民们大多一缺资本二没土地,如果选择租用土地自己种植,这把土地“拉扯成人”的成本无法承受这也是大多数中产阶级下乡做农庄,更青睐和农户签约形式的原因。

在我们此次采访的农场主中,程存旺是一个有着充分商业技巧的社会问题解决者。在师从“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之前,他本科所学专业是工程管理和房地产。2011年,程存旺离开“小毛驴市民农园”开始单飞。

“大水牛”是一个非常标准的CSA模式,每年耕种之前先征集客户,如果有客户需要预订全年蔬菜,农园的员工就去上门和客户签订一份协议,约定好每周哪一天送菜,一周送儿箱,交钱生效。“大水牛”再按照订单客户的数量决定当年的种植面积。常州天气温和,农场种植的蔬菜约有七八十种,总能保证七八种应季蔬菜供应。当日早上采摘整理后打包送到客户家里,当季吃什么,没得挑选。

品种少、没得挑选、品相不一——但是安全健康,这些均价11元一斤的蔬菜是菜篮子里的半奢侈品:比起农贸市场和超市里的普通蔬菜,价格昂贵了数倍,但令人放心;比起高档超市里包装精美的有机蔬菜,品相虽略差,但又便宜方便了不少。

从种植成本而言,“大水牛”的蔬菜与超市里面那些20元一块的有机豆腐、30元一斤的有机菠菜相比几乎毫无差别,有机种植高人工投入、低产量的现实决定了有机蔬菜在离开泥土的那一瞬间便比常规种植的蔬菜昂贵数倍。“大水牛”所能压缩的成本,只是从采摘到餐桌这一环节。

因为所有的“菜钱”都在种植前便收到,多卖多种,少卖少种,这让农场业主投入初始资本(除土地整修外)不多,现金流充裕,承受的风险也很小。

“大水牛”几乎没有库存损耗这一说,“我们跟农村市集不同点就是,在农村市集,你每次去卖是不确定的,你不知道你每次能卖多少,你的生产是有风险的。提供给超市的有机蔬菜耗损更大,因为卖价贵,自然对品相的要求更高,有机种植的蔬菜肯定不会像常规种植那么一致,可能十个西红柿里才能有一个符合要求。”石嫣说。

CSA的核心是共担风险,比如天气暖和的时候1000只鸡每天大概只有100个蛋,但是现在冬天天气冷,鸡每天可能产400个蛋。如果按照普通商业模式,不能履约当然要赔偿给客户。为了防范这个风险,农场就要多养一部分鸡来应对产出波谷。但是CSA类型的农场,这些减产和波动风险都有言在先,客户都能接受。程存旺说,这样消费者反而对农场更信任,“常规农场供应不上,就去从其他地方买鸡蛋。我们的波动正是因为需要保证完全有机生产。”除了无法避免高成本的有机种植方式,采摘、包装、配送的费用也需要加在每棵蔬菜上。“现在每斤菜要加上2元的配送成本。还有前期的采摘包装,一天需要200元人工费用,差不多每斤蔬菜摊1元钱。”也就是说,11元一斤的蔬菜毛利通常可过五成。

像大多数有机农场一样,他们的推广更依赖于互联网和社区。博客和微博是必备品,不少客户和合作者都通过微博找到程存旺的,“我们还接受支付宝。”他说。但是与北京和上海稍有不同的是,常州的会员更多是关注老人和孩子健康的中产家庭,因此,“我们也到社区、幼儿园做宣传推广”。

与实习生云集的“小毛驴”和“轻模式”的“分享收获”不同,“大水牛”有着更像公司的架构:12名雇用的当地农民,主要负责田间劳作;17个大学生,担任种植部、养殖部、配送部、销售部、后勤部等,各司其职,有序运转。此外,他还养了两辆车,这个班底每月支出需15万元。

农园雇用的农民大多数年近60岁,大学生则大多刚刚毕业,这青黄不接的团队在程存旺看来非常理想。附近已经很难找到年轻的种地好手,大多外出务工了,农场开出的3000元月薪比起打工并没有太多竞争力。种地是个手艺活儿,年纪大的农民反而更有经验,“他们都是附近村民,没有房租负担,骑自行车就可以来上班,这个年纪打工没有竞争力,务农的收入也非常不错”。

而“大学生农夫们”则是专业五花八门,大多数人此前不仅从未种过地,更没有杀鸡宰猪的经验。但是至今为止,大学毕业生员工的流失率不到20%。程存旺觉得,吸引他们的并非工资,而是这种小农生活方式。“这些人,你要真的让他每天打卡上班,在办公室对着电脑8小时,不可能的。其实农场工作时间更累,我们也没办法遵守国家的《劳动法》,从早上7点到地头,一般都得干到晚饭前。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唯一休息的时间就是下雨,万一雨太大了,还得排涝。除了天天待在绿色的田里,唯一的好处就是请假容易,打了招呼找个人帮忙喂猪就可以走了。”

“小马驹”的归隐商业

开车从广州出发,经广清-清连高速,一路能见到高山如墙。在高速路边寻得一个河流缺口,沿河就能钻入山中。到了浸潭镇,西行上山,路边能闻到稻子的味道。到了龙须带水库,水那边一大排山峰峭立,类似桂林,却又放大得多。从此开始,再也没有任何作坊工场。至此,便到了刘荣的世外庄园。

在建立小马驹农庄之前,刘荣是一位记者,每天奔走在钢筋水泥林立的“石屎森林”里,紧张的生活节奏、迅速污染的环境迫使他对“归隐田园”的向往越来越强烈。2010年7月,偶然间,刘荣来到清新县浸潭镇桃花湖附近的一个宁静山村,方圆几十里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村民饮用的都是山泉水。白天抓鱼浴山泉,晚上看萤火虫数星星。刘荣当机立断租下浸潭镇桃源拱水村100多亩山地30年的承租权。

对着一块活泼泼的土地,期待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享受寂寞,以前说似乎很矫情,今天真的是开始了,出发了!2010.8.1。”刘荣盘下山地之后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中写道。

盘下山地之后,刘荣便开始着手基础设施,建客栈、种植树木、养鸡猪羊。“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地方住,水是山泉水,没有自来水。我们首先把地块上一个两层楼的破房子修葺好,装水、装电、装家具。7月份拿下来,10月份我们就把房子弄好了。”刘荣说,“然后又把附近一个2005年丢荒的学校租下来开始装修,弄好8间房,2间青年旅馆,还有小型喝茶的地方。”这个过程中,刘荣用了60万元把这片山地从一开始的一点点水塘、平地,发展到小具规模。除了住房和农庄,还增加了放养基地,“现在我们走在路边,经常会看到随处走动的羊”。

2011年8月,小马驹农庄正式开园。为了解决生产的问题,刘荣荣与当地100多名农民建立种植合作关系,采取“公司+农户”的定制模式,公司付以成本,农民付出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统一由小马驹回收。对此,刘荣并没有很挑剔的条件,只是叮嘱村民原始种植喂养,品相不需要好看,也没必要追求收成,只管“原汁原味”的“土”就好。

60岁的黎伙金最早跟刘荣建立了种植合作关系,种植了1700多株番茄。“他非常乐意给我服务。最近的集市离他的地都有12公里。如果他一个老人家,种了番茄,要拉过去,来回就要20多公里,在当地也卖不了多少钱,而且不一定卖得了,还有车费。他跟我合作是非常的开心,完全面带笑容。”刘荣说。原汁原味的“土”产品在价格上也比市面价至少高40%。而订单之多令刘荣也出乎意料,“订户从一开始10多人,到后来春节后激增至2000多人了。”

有机种植的蔬菜如何触达消费者,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有机农业的“瓶颈”。

隐匿在广州华侨新村的老别墅里的小马驹私厨,是刘荣的一间私房粤菜餐厅,特色就在于所有的禽畜果蔬均产自小马驹农场。除了接受普通的消费者订货之外,小马驹农庄的大部分产出都用来供应这个私厨餐厅。“其实它是小马驹农庄的城市体验中心。我经常强调差异化生存就是这样的,比如说小马驹农庄是最原始、最生态的东西,但是开店我会开到城里最繁华的地方,我就要开在城里最装的地方。”刘荣说。

每周,农场会定期从清远拉一车东西去私厨。运输成本大概900元,包括油费、过路费和人工费用等。但即便这样,这些蔬菜仍有利润空间。“以后我会把小马驹做成一个平台,包括小马驹私厨,就是基于农庄之上建立的餐饮场所。”刘荣说。

真正让刘荣归隐赚钱兼顾的还有礼品业务。去年过年前,刘荣为万科提供了定制的有机年货。“我们用20天的时候,打包他们的年货,给他们1000多个朋友送了年货套餐。”刘荣说,“我们根据不同的梯度装不同的东西进去。通过提货卡,客户打个电话来,约好在什么时候拨打什么电话预约,截止到什么时间,直接送到他家里去。”第一批给万科做的年货价值从500元到2000元不等,这一单的收入便达到上百万元。

2011年开园半年,小马驹农庄的整体收入在300万元到400力元左右。2012年经营了完整的一年,小马驹农庄的整体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而且后面的增长可能是爆发式的增长,每年50%。”刘荣信心满满。

今年元旦,清远小马驹农庄的兄弟农庄——中山小马驹农庄正式开园。“中山那里是一个别墅群,有一个80亩的菜园、果园、食堂,加起来不是很大。我在那里把小马驹农庄做成了生态菜园的配套。”刘荣这一次把种菜、养鱼、弄果子的事搬到了广州近郊的高端别墅群,服务业主。

隐匿在广州市桂南大道山水豪廷后面的小马驹农庄从中山市区驱车前往仅需30分钟。农庄通过与市民业主结对合作,建立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长期信任合作。“开发商的地不要我们钱,而且所有基础设施全部搞定,我们赚的是每一个月固定的管理费。”刘荣说。

“我的成长背景跟田园有关系,我小时候就在梅州大山中长大,看过城里乱七八糟的事之后,我觉得人有一部分要回归田园,否则自己就是无根的人。”刘荣说。

家庭农场的N种玩法

虽然“家庭农场”概念是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但实际上,在上海的松江以及武汉都有试行推广规模在100亩至150亩的粮食家庭农场。2012年未,上海松江的家庭农场已发展至1206户,武汉也培育出示范性家庭农场167家,年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那么,这些家庭农场模式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几个样本,看看人家是怎么玩的。

样本一:养猪

年收益160万元

经营思路用科学技术来养猪

2008年,余克敏看到了猪肉大涨价,便想回乡搞农业。他找亲戚借了近60万元,总共投资100万元,办起了一个小型养猪场。

2010年,一场猪瘟突如其来,几百头猪3天内全部死光。为此,他知道了科学养猪的重要:“人不能随意进出猪舍,因为会带进去人类的病菌。”他专门到武汉市农业学校报名学习养猪,还把全家人都培养成了合格的饲养员。

2012年,他养的200头母猪顺利产仔,育雏小猪销售一空,加上2000头存栏育雏肥猪上市,去年年收入160万元,今年预计还要多。

余克敏还学会了猪粪的循环使用,建起80立方米中型沼气池及粪污处理系统。下一步,余克敏还准备开经营食宿业务的农家乐。

样本二:种粮

农场面积115亩

种植品种水稻

年收益十几万元

经营思路将生产与营销结合,走精品化、品牌化路线

今年37岁的沈万英是松江石湖荡金胜村的一名村民,回家种田前,她是一名都市白领。从2008年开始,沈万英跟着父亲一起经营家庭农场,2010年正式接替父亲,成为一名新的家庭女农场主,目前经营面积已经达到115亩。

在沈万英的家里,她拿出一份印有自己商标的大米真空包装袋,是由“万”和“英”两个字组成的一个图案,这是沈万英自己设计的。“现在不少大米品牌的商标图案都是水稻、草帽等与田间相关的元素,我想设计一个特别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图案。”沈万英说,目前,“万英”这个商标正在受理阶段。沈万英的目标是,打造出真正属于松江本地农民自己的品牌,将种地变成一份真正意义上的事业。

沈万英说,通过走精品化路线,自己的年收入也翻倍了。“如果全部种植普通水稻,这115亩田一年的净收益可能也就几万元,而通过自产自销的模式,打造精品化的包装大米,现在一年的收入达到十几万元。”

样本三:种粮+养猪

农场面积200亩农田、3亩猪场

年收益全年种、养总收入20万元

经营思路“种粮+养殖”的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

在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李春风和父母一起承包了200亩农田,还管理着占地3亩的猪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家庭农场主。猪场旁边的一个小小的屋子,便是李春风日日夜夜“坚守”的地方。

在李春风的农场,一眼就能看到醒目的猪场,里面养着大约500头猪,并配有现代化的通风、降温、粪尿收集利用设施。

据李春风介绍,猪场的建设都由政府方面投资,饲养管理方式采用全进全出,每批次500头,每年饲养2.5批次,年出栏生猪在1300头至1400头。“我们管理的这个猪场,每头猪的年收益平均在50元,一年养猪的收益就达到6万元至7万元。”

这种“种粮+养殖”的种养结合家庭农场,不仅给李春风一家带来了更多的收益,而且通过推行养猪粪尿还田利用,还让一部分购买肥料的费用节省了下来,种田的成本也减少了。农田的每亩收益在700元左右,全年种、养的总收入在20万元左右。

样本四:养鸡+种菜+种草莓

农场面积200亩地

经营品种3万只鸡+草莓

年收益上百万元

经营思路循环经济的利用,用有机化肥

养鸡、种菜、种草莓,36岁的陶国民的家庭农场一年收入上百万。

在他的家庭农场里,鸡舍有好几栋,养鸡3万只。地有190多亩,一眼看不到边,用来种植水稻、蔬菜和桔树。地里还有30多个钢架大棚,种植速生菜和草莓。鸡舍和菜地之间,埋着一个60立方米的沼气池,原料主要是鸡粪和烂菜叶等废物。

陶国民种的蔬菜和草莓,施的是现成的有机肥。每天,3万只鸡排出的大量粪便与烂菜叶混合,在沼气池里发酵成沼液,可以让190亩地吃个够,还有多余的鸡粪出售。

陶国民算账:“如果光施复合肥,190亩地一年至少要花肥料成本20万元。而我有鸡粪做主肥,每年只用买三四万块钱复合肥搭配一下就可以了,不仅节约十六七万元成本,还是正宗农家有机肥,让菜和草莓长得好。附近学校师生和单位员工都愿意上我这儿摘草莓,学校食堂和二级批发商也愿意买我的菜。”

近两年,陶国民的家庭农场年收入都在70万至100万元之间。

样本五:种菜+养猪+养鱼

农场面积30亩

经营品种种菜+养猪+养鱼

年收益50万元

经营思路生态循环种植和养殖

3年前,张大海和妻子在亲朋好友的鼓励和支持下,借来60万元资金,筹备家庭农场。他将自己家的10亩地以及租来的20亩地,全部做成大棚种蔬菜。

“我的家庭农场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种菜、养猪和养鱼。”张大海指着沿路的20多个蔬菜大棚说,这里的蔬菜是一年四季轮种,眼下种着菜薹、大白菜、菠菜等十多个品种。3月底,有些过季的蔬菜地,就改换成种西瓜和小京瓜,秋天种玉米、茄子,冬天种菜薹、大蒜,这样按季节交替种植,市民们随时都可以摘取新鲜蔬菜和瓜果。

张大海的家庭农场主要是生态循环种植和养殖,用村里打豆腐的豆渣来喂猪,猪粪在池里发酵,做成农家肥种菜,蔬菜的残叶投入鱼塘养鱼。

蔬菜大棚对面有一个约30多亩的鱼塘,这是张大海去年开春才租下的,已下了2万多元的鱼苗,准备今年改建成精养鱼池,专养鳜鱼。建成投产后,今年年底预计增收15万元。

说到收入,张大海前年和去年加起来有50多万元收入,但由于农场硬件投资太大,至今还有些欠款没有还清。目前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庭农场的建设和发展上,他对家庭农场的前景很有信心。

样本六:田间超市

农场面积200亩

年收益不确定

经营思路在城市郊区当农场主,做有机农场,搞有机农产品

温室大棚变“货架”,挂在藤蔓上的瓜果蔬菜变“商品”,田埂筑成水泥通道,游客推着购物车穿行其中,既可观赏,又可采摘,最后到出口处“收银”。这样的“超市”,你听说过吗?

“田间超市”的主人是湖北省吉农沃尔特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晓明。这位东北农大毕业的学生扎根武汉市场近10年,是位不折不扣的家庭农场主。

在农场的田埂边,隔几步立着一个类似变压器的装置,摁动按钮,一段呜呜咽咽的声音响了起来。魏晓明说,这叫声波助长仪,发出的声音,人听起来像噪音,但对植物来说却是美妙的音乐。依据植物的生长规律,让它们每周听一两次,每次约半小时,能提高产量。

2009年,魏晓明向国内权威认证中心提出有机基地认证申请。按照要求,他对承包的200亩地进行了有机土地转换,并对生产基地进行了隔离带处理。魏晓明说:“我在有机农场上的总投资1500万元,3年拿证在不停投入,第四年还在亏损,第五年才开始预算盈利。”

一纸有机认证证书究竟要花多少钱?多家机构的报价显示,有机证书的费用只需1~2万元。但多数情况下,证件到手前,要花上6万元甚至更多。魏晓明表示,他已经花费了十多万元,其中咨询费6万元,认证费加上检查员费用共2万元,有机标志使用费1万元,土、水、大气检测费1.5万元。

生态农庄需要高层次体验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绿色有机食品以及近郊旅游需求的迅速增加,全国各地的生态农庄不断涌现,异军突起。据和君咨询研究,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有超过150万家样式各异的农庄,规模休闲农业园区1.8万家。这就意味着消费者可选择的余地很大,生态农庄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

生态农庄的体验层次亟待提升

目前,大多数的生态农庄都采用体验营销来运行,比如举办各种活动,邀请消费者亲身参与有机绿色产品的种植、采摘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消费者对有机绿色产品、休闲农庄的认知。然而,这些做法大多数都停留在体验的初级阶段,体验的深度和持久度都不够,导致生态农庄的体验有新鲜感而没有黏性,有感官体验而无更高层次的体验,因此,生态农庄的体验层次亟待提升。

从初级体验到深度体验。生态农庄主要的体验类型有观光采摘、休闲娱乐、商务科技教育三大类,大多是从感官上给予顾客初级的体验,让顾客拥有一时的新鲜感。例如前段时间流行的幼儿农事体验活动,一家三口去种菜,种了1-2次就没有新鲜感了,农庄也就留不住顾客。而随着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投资者进入生态农庄这个行业,生态农庄从规模到层次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从而将带给顾客更高级的深度生态体验。

北京乐和仙谷有机农庄从单纯的果树认养、新鲜采摘、休闲住宿、拓展训练等初级体验,发展了亲子、禅修等活动丰富的俱乐部形式,把各种感官、理性、情感、文化体验融合在一次次的活动里,从心灵深处触动顾客,从而对乐和仙谷有机农庄有了很强的信赖和依赖感,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销售自然水到渠成。

从一次性体验到持续互动体验。生态农庄如何让顾客拥有持续的互动体验,让顾客回家了还念想着,成为生态农庄持续经营的挑战。千方白计让顾客除现场体验外,在回家后还能有第二次、第三次以及更多次的互动体验,这是生态农庄持续经营的法宝。

在台湾,有一家以薰衣草为主题的“紫色梦想”休闲农庄。整个农庄以紫色为主色调,同时开发了2000多种薰衣草的相关产品。在这里,顾客可以买下这些产品,寄给亲朋好友,同时,顾客还可以把心里想对亲人、朋友说的话写下,放在印有农庄特色的信封里,投入农庄的邮筒邮寄,在传递顾客内心感情的同时也把自己农庄的特色打了出去,无形中形成了农庄和顾客的多次互动。

整合体验提升生态农庄的形象

在生态农庄的体验营销中,重要的是运营体验营销的理念和工具从整体上提升生态农庄的形象,具体来说可以在生态农庄主题定位、功能区组合设计、活动氛围策划、服务等四个方面运营体验营销组合提升生态农庄的整体形象。

确立体验为导向的主题定位。生态农庄作为典型的体验型产品,需要有一个强烈的体验主题。很多生态农庄经营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主题定位的失败:主题不明确,特色不突出,没有让顾客一听主题就有想去体验的冲动。体验主题定位的成功在于其差异性和顾客价值性。例如:辽宁葫芦岛的葫芦山庄,以葫芦文化为主线,以民俗文化为特点,以海文化为依托,现已成功打造成“中国葫芦文化之乡”。个性鲜明、定位明确的主题是给游客带来独特体验的基础,也是生态农庄定位的首要因素。

功能区的组合设计。生态农庄的功能区设计,要在体现生态农庄主题的基础上,从体验策略的宽度、高度、深度,设计出各种功能区组合,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初级农家乐、吃喝玩乐、养生休闲等。河南洛阳银杏嘉年华农业园区,从体验的宽度来看,既有感官体验(欢乐草坪),也有思考(青少年科普园)、情感(浪漫爱情轴)、行动(开心农场)等体验;从体验的高度来看,既有初级的感官体验,也有高级的文化体验(文化创意带)、养生体验(温泉疗养);从体验的深度来看,既有浅层的温泉疗养,也有深层的归田园居。这样的一种整合体验设计理念,通过功能区来实现,从而为顾客提供了全方位的体验之旅。

活动氛围的营造和策划。体验是一种心理需求,生态农庄要营造体验氛围、制造体验环境、设计体验场景、让顾客自动完成体验过程。缘天然坝上草原度假村,每到周末夜晚,就会举办篝火晚会,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之夜,在万点繁星之下,吃着烤全羊,喝着有机奶,唱歌跳舞,在上千人大呼小叫的氛围中,顾客放纵自己的灵魂,自然而然就记住了缘天然度假村,也感觉喝的缘天然牛奶是真正的有机奶。

用服务传递体验。生态农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服务型产品,体验存在于员工与顾客接触的所有时刻,让接触时的感受成为记忆是生态农庄体验的关键。体验源于服务、高于服务,庄园不仅要用良好的服务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要通过员工的服务营造一种感觉,使顾客觉得整个过程都是为他特别服务,从而激发起顾客强烈的情感。这就要求员工借助于有形的设施,提供无形的服务,给顾客留下难忘的体验。

提升生态农庄的整体运营

目前,大多数的生态农庄没有把体验营销升华到生态农庄整体运作的高度,以及没有运用以体验为核心的综合其他营销手法来提升生态农庄的整体运营。

生态农庄的核心就是要突出“生态”和“农”,体验营销是最具杀手锏效应的利器,以其为核心,整台其他营销策略,从而打响生态农庄品牌。其主要的方法有以参与体验为核心的农事节庆营销,以文化创意体验为核心的创意农业营销,以心灵体验为核心的虚拟俱乐部营销等。

生态农庄应该从游客体验出发,进行整体运营规划,提炼主题并从细节着手设计各体验接触点,以达到差异化的特色体验效果,从而实现生态农庄的可持续差异化经营。

云南万家欢蓝莓庄园就以体验营销为核心打造了很好的运营体系。万家欢蓝莓庄园的产业发展方向定位为:农业(蓝莓产业)为基础,旅游创品牌,地产求收益。庄园以蓝莓的优势资源为基础,做出创意,做出产业链,进而撬动石林地区的特色农业(蓝莓)发展;通过庄园功能区的知识化、休闲化、养生化、体验化、特色化解决了玩的问题;通过卖理念、卖品牌、卖生产、卖生态、卖生活、卖项目、卖综合七大商业模式解决了卖什么的问题;通过特色带动、整合渠道和资源、建立高效的营销网络等解决了如何卖的问题。在这5个层面里,体验策略贯穿始终,以体验营销为核心结合其他各种运营及营销策略,打造出了一个特色的生态庄园。

海外家庭农场面面观

5年前,最酷的事情是做银行家,但是现在,最酷的事情也许是做个农场主,或是在城市里做个农民,拥有自己的一个农场。

从家庭农场的存在形式来看,分大、中、小型家庭农场,美国、加拿大的属于大型家庭农场,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属于中型家庭农场,日本和中国台湾的属于小型家庭农场。

美国家庭农场

美国的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合伙农场占10%,公司农场占3%。由于许多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也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因此美国的农场几乎都是家庭农场,可以说美国的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

斯诺农场就是美国的一个典型中等规模的家庭农场。农场主人菲尔·斯诺从祖辈手中继承下这座占地60英亩的农场,并和家人一起经营。斯诺农场规模不大,但经营种类繁多。农场的主要产品是有机堆肥,几座小山一样的堆肥占据了农场的一大片地,铲车不停地在堆肥场上忙着倒堆、装车。

据菲尔介绍,环卫部门把落叶等以有机物为主的垃圾运到他的农场,经过一年多的堆积,垃圾变成了由腐殖质和水等组成的有机肥。这种肥料每袋售价4美元。这种产品原料来源丰富,不但不要花钱买,还能收取垃圾处理费。农场还养牛和美洲驼等家畜,并出售圣诞树、用于铺设私家车道的碎石和覆盖庭院植物的木屑以及建筑用沙。

菲尔已经60多岁,如果是在其他行业已到退休年龄,但他现在仍然可以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开着一人多高轮子的铲车在堆肥场里倒肥,一干就是一天。而当农场活计太多,人手不够时,菲尔还会雇几个打工的大学生。菲尔说,自己年纪大了,会逐渐把管理事务交给子女。

加拿大家庭农场

加拿大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农业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一,以精良的谷类、油籽、蔬菜、精肉和乳制品著称于世界。在加拿大,农业以家庭经营为主,它们也是典型的家庭农场。

目前,加拿大的种植业家庭农场土地经营面积平均达到300公顷左右,其中,100公顷以下的小农场占农场总数的45%,500公顷以上的大型农场占农场总数的10%。在养殖业中,奶牛养殖平均规模为200头至300头,肉牛养殖规模在6000头左右,生猪养殖规模在3000头左右。

加拿大家庭农场的现代化水平很高,全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大致配备有两台拖拉机。据悉,加拿大目前已有一些农场实现了智能化,挤奶用机器人。

专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在加拿大,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分别体现在区域布局的专业化和家庭农场产业分工的专业化两个层面。从区域来看,加拿大的主要农产品生产已在全国10省中形成了不同的区位优势。谷物生产主要集中在阿尔伯塔萨斯喀彻温和曼尼托巴“草原三省”,中部地区的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则以奶牛、肉牛、鸡、猪等畜牧业和蔬菜、水果、马铃薯等精细农业以及烟草、枫树产业等特种作物为主。

在分工上,加拿大家庭农场主要分为饲畜业农场、谷物农场、农牧业混合农场和特种作物农场4类。饲畜农场以饲养牲口为主,谷物农场基本上种植小麦、大麦和燕麦等大田作物,混合农场既种植大田作物,也兼养牲畜,特种作物农场主要从事水果、蔬菜和烟草等耕作。

屋顶农场

自网上“偷菜”在互联网上风靡,欧美和日本等一些国家的城市里也兴起了一股“屋顶农场”运动,类似城市农场,即人们在屋顶有限空间内开辟一方园地,或种植果蔬,或养殖蜜蜂,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安享田园情怀。

“屋顶农场”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吃到新鲜蔬菜的愿望,还能让建筑物冬暖夏凉,保护建筑物不受损伤,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环境。

卡勒姆·圣丹斯家住伦敦东部,几个星期以前,他家阳台还是一个小型种植园。为了看看狭小的阳台到底有多高产量,他在所有的花盆里都种上了芝麻荣、生菜、胡萝卜、红花菜豆和土豆藤,并将种植过程记录在博客上。

在美国很多城市,比如纽约、洛杉矶和西雅图等都已开展了城市农场项目。旧金山市市长提议社区居民在城市空地上种菜。在纽约州,一个名叫BK Farmyards的农场在该州各城市建立起网络,利用城市居民的空置后院种植粮食。提供空地的家庭能以较低的价格,享用该农场种植的蔬果。

给屋顶披上绿色外衣,等于给建筑物盖上了一层防护隔热衬垫,让建筑物不会因为热胀冷缩而易于开裂。不仅如此,“屋顶农场”还在其他很多方面造福环境,它们像巨大的海绵,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或其他杂质,释放出干净的氧气,净化空气。

对新兴的“屋顶农夫”来说,最大的兴奋之处是自己能亲手种菜。每个星期天,古蒂女士位于布鲁克林的农场会来75个志愿者,轮流干活。“人们真的是对此有兴趣——5年前,最酷的事情是做银行家,但是现在最酷的事是做农民。”

资料来源:

《投资与理财》2013.5袁元 吴辉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2013.2马沙沙 熊元

《销售与市场》2013.2.上 胡浪球

标签:;  ;  ;  ;  ;  ;  ;  ;  ;  ;  ;  ;  ;  

家庭农场:希望之地_大水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