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的方式:“分而治之”,也是“享受”_亲子成长论文

分享的方式:“分而治之”,也是“享受”_亲子成长论文

分享之道:要“分”,更要“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道论文,更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亲朋好友聚会,孩子也少不了聚在一起玩。如果自家孩子“太小气”,家长为了避免成人之间的尴尬,或斥责孩子,或勉强孩子将自己喜欢的东西礼让他人,更有甚者会对孩子说:“你先给妹妹,我等会儿再给你买一个更大的。”在各种威胁、哄骗和利诱下,孩子不得不和自己喜欢的东西分开,说实话,他们内心并不享受这个过程。怎样才能“分而享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对分享的本能感觉吧。

3岁我只知道“这是我的东西”

“大方”和“小气”不过是大人为孩子贴的标签,无论你是否喜欢,孩子的“小气”是这个年龄段的自然表现。

通常孩子在8、9个月时会非常“大方”,但到了2、3岁的时候,突然变得特别“小气”,不让别的小朋友从自己手中拿走玩具或食物。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自然体现,他要维护“我的东西”。这时的孩子在对待事物和他人的时候,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慢慢认识到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的存在,在想到自己的同时,也要想到别人,但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有时,我们随意在孩子头上贴上成人的标签,往往会事与愿违。原本孩子没有注意到自己有这样的“缺点”,结果反而通过“标签”被强化了。当他认为自己是个“小气”的人时,他通常只做“小气”的事。因为除此之外,他确实没有别的办法处理这些事情。

●辅助小贴士:

可以教孩子一些分享的小方法:比如,轮流玩、交换玩。这样不仅能避免冲突,还能让孩子发现一个玩具通过交换竟然可以变成两个玩具,而且轮流玩比一个人玩更有意思,那时,他们便开始逐渐对“分享”有点儿兴趣了。

4~5岁 让我把喜欢的给别人,所以你更喜欢别人!

当自己的宝贝和别的孩子发生冲突时,我们东方人礼让的传统道德思想便开始发挥作用了。

我曾经做过一个抑郁症的个案,那是个上大一的女生,声音十分纤细怯懦,令她觉得痛苦的原因之一是“妈妈不是真的爱我”,追根溯源却是小时候妈妈总是把她喜欢的东西随便送给邻居或客人。女生的妈妈听后十分委屈,她只是出于礼仪不让客人难堪,所以大多会满足那些小客人的愿望,而且送掉的玩具只是小部分,女儿何以认为自己不是真的爱她呢?

有时,当事物与情感相关联时,孩子不愿分享的往往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它背后隐含的情感。有的孩子对喜欢的玩具,会倾注内心的情感。比如,上例中那个女生,儿时最爱的是一个毛绒玩具,那时她刚刚和父母分房睡,是那只毛绒玩具陪伴着她。可见,这个玩具在孩子心中已不止是一个玩具,俨然已是妈妈的替代。因此,当妈妈随意地将这个玩具送给别的孩子时,她心中便充满了愤怒,认为妈妈不在意自己的感受,当以后再次发生类似事件,就会强化这个想法,最后得出“妈妈其实并不爱我”的消极结论。如果当时妈妈留意到女儿的异常情绪,找到原因并进行弥补,那么这次小事件就不会演变成以后的巨大伤害了。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留心给孩子机会,让他充分表达出为何不愿分享的真正原因。

其实,不经过孩子的同意,就随意拿他的东西分配,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孩子在你心里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似乎不需要被尊重。在我看来,只有当孩子得到足够的爱和尊重时,才有可能真正地去和别人分享。就像一个杯子,如果满溢出来,那才是自然分享的过程,如果是一只空杯子,那种分享其实是希望回馈的,只是借分享之名,充实自己的杯子。

●辅助小贴士:

如果爸爸妈妈要送东西给小朋友,尤其是和孩子同龄的小朋友,最好请你的孩子当参谋,让他参与选购、分配、赠送等环节。整个过程对孩子透明化,他就会有安全感和把握感,这样他会感觉更好一些。如果他执意不愿和小朋友分享,你务必弄清个中原委,再加以引导,切不可为了维护世俗礼仪,伤到亲子之情。

5~6岁 我知道大人希望我怎么做,但这并不是我真心想做的……

不少家长为了达到让孩子学会分享的目的,想出各种刺激孩子的招儿——爷爷对孙儿说“我想吃你手上的大苹果”,以此考验孩子是否孝顺。当孩子将大苹果递来时,却摆手说“爷爷其实不是真的要吃”,然后欣慰地把苹果还给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爷爷基本在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分享只是一道情感测试题,是一种形式而已,它不会让你真的失去什么。如此这般,孩子学会的便是“伪分享”,一旦他发现真的会失去东西时,就会拒绝附和这种形式。

分享和其他品质一样,需要外界良性刺激才能发展并加以巩固。对孩子来说,他需要体验到:我通过失去一部分东西或行使权,能获得双份的快乐,而这种快乐的感受足以抵消失去时的不舒服,这样,良性循环才能形成。

我偶然目睹了一次孩子间“真正的分享”——

一次在饭店吃饭,6岁的女儿从姨妈处获得几张高级贴纸,非常高兴地珍藏起来。孩子们先填饱了肚子,就开始四处游逛。不一会儿,女儿领了隔壁包间的小女孩回来,然后向她展示贴纸,并赠送了若干,小女孩拿着“新朋友的礼物”欢天喜地地回去了。女儿也高兴地又跟去了,两人一来一去玩得不亦乐乎。其间,小女孩过来选了好几次贴纸,女儿不断地和她“分享”,看那女孩将贴纸美美地贴满衣襟,女儿也乐得哈哈大笑。最后,女儿的贴纸几乎悉数送出,但她收获了快乐。分手时,两个素不相识的孩子依依不舍,互留电话。整个过程没有大人参与,但这种由分享带来的美好感觉会像种子一样留在两个女孩的心里,生根,发芽。

●辅助小贴士:

言传重于身教,你是如何与家人、朋友、亲戚分享的,或许不经意间就能影响孩子。

不能分享,本身并不是最大的问题,那只是提示:孩子的内心或许还没有意识到,或许安全感和爱有缺乏,或许没有体验到分享中的“快乐”……不论怎样,如果你希望孩子能享受分享的过程,那么就提供他内心所缺失的元素吧,积累到一定程度,分享的“美酒”自然会满溢出来,芬芳满屋。

标签:;  ;  ;  

分享的方式:“分而治之”,也是“享受”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