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院前急救及转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_俞宙

 (扬州市急救中心 江苏 扬州 225007)

【摘要】 目的:探析急性心梗病人进行改良院前急救及转运的预后的临床研究。方法:临床选择2015年7月-2016年5月急性心肌梗死病人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为40例,观察组进行改良院前急救及转运法,对照组进行传统院前急救及转运方法,比较两组的好转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的好转率为80.0%,病死率为2.5%,并发症发生率为5.0%,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57.5%、20.0%、25.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就诊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改良院前急救及转运可显著提高病人的好转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预后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改良院前急救及转运

【中图分类号】R54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381-02

院前急救是指转运及事发现场对危、急、重症患者采取的医疗急救行为[1]。大量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改良院前急救及转运可显著提高病人的好转率,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情况,改善预后[2]。探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予以改良院前急救及转运对预后的临床研究十分重要,故临床选择2015年7月-2016年5月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对其进行改良院前急救及转运,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选择8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均为2015年7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患者,年龄41~80岁,平均(65.21±11.76)岁,女性34例,男性4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出现冷汗气短、胸闷等特征;心肌梗死部位:8例为后壁,20例为下壁,30例为侧壁,22例为前壁;观察组年龄41-80岁,平均(65.21±11.76)岁,男性23例,女性17例;心肌梗死部位:4例为后壁,10例为下壁,15例为侧壁,11例为前壁;对照组年龄41~80岁,平均(67.11±13.16)岁,女性17例,男性23例;心肌梗死部位:4例为后壁,10例为下壁,15例为侧壁,11例为前壁,两组的平均年龄、性别、心肌梗死部位等临床资料大体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出诊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医师对患者进行病史询问,并进行重点检查,在现场进行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按照病情进行评估并予医疗干预。分为紧急处理和一般处理,对病人进行紧急处理,迅速处理,使患者卧床,保持安静,观察病人的意识改变、血压、心率、心律、呼吸改变,常规进行18导心电图,同时予以吸氧、静脉补液,就地对症用药抢救,维持气道通畅,心肺复苏,给予患者口服药物 替格瑞洛180mg(商品名:倍林达;瑞典AstraZeneca AB;国药准字:H20120486;瑞典AstraZeneca AB),拜阿司匹林300mg(德国拜耳,国药准字J20130078),缩短转运路线。转运方式:嘱咐病人躺下,对病人的躯干及四肢进行双手平托,一齐将病人放置在车上,途中监护不可间断,对病情进行严密监测且做好除颤准备。病情相对稳定后转至急诊科进一步处理,之后转至专科科室。对照组:进行常规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即评估病情、快速反应,吸氧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简单治疗、途中持续监护,立即进行转运,转运过程中进行抢救处理。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住院、就诊时间;比较两组的好转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

1.4 统计学处理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系统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应用x-±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则差异显著。

2.结果

2.1 两组的好转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的评估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病死率为2.5%,好转率为80.0%,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25.0%、57.5%、2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迅速,病死率高,其发生后出现持续性急性冠状动脉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是常见的心脏急危重症,常发生心电图进展性改变,病人早期接受再灌注治疗时间决定其生存情况及梗死范围[3-4]。急性心梗的救治关键位院前早期急救,可有效降低死亡情况,提高预后[5-6]。研究表明[7]院前急救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得到有效救治的重要措施,显著提高患者现场救治水平,缩短院前抢救时间,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目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改良院前急救及转运方式已成为医学学者的重要研究内容[8]。

本研究探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改良院前急救及转运方式对病人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病死率为2.5%,好转率为80.0%,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25.0%、57.5%、2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就诊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要优(P<0.05),与李婷婷[8]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对院前急救患者启动院前改良急救系统,评价指标主要是意识、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迅速评估病情,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中应用院前急救一体化模式,且安全及时快速转运,显著提高了心肌梗死的好转率,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9-10]。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改良院前急救及转运可使患者能够早期进行有效灌注,稳定病情,显著提高病人的好转率,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爱华.院前急救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08):78-80.

[2]郑华.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情况的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4):226-227.

[3]江勤.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06):78-79.

[4]杨家有,李兵,阮海林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评估院前创伤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6):120-122.

[5]王燕.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80-81.

[6]胥丽,贾长海,肖苓蓉等.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2):1439-1440.

[7]苏瑛.院前急救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5):119-120.

[8]唐孝文,李再轩,胡强.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的预防性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01):133-136.

[9]李婷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急救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23(22):176-176.

[10]梁晓悦,庄君灿,吴木富等.院前急救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5,21(08):128-130,131.

[11]杨亚芳.院前急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26(01):68-69.

论文作者:俞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8

标签:;  ;  ;  ;  ;  ;  ;  ;  

改良院前急救及转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_俞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