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回归后香港社会变迁分析_香港经济论文

1997年回归后香港社会变迁分析_香港经济论文

香港“九七”回归后的社会若干变化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香港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自鸦片战争以来成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对香港来说,这是一个翻天复地的变化,也是世界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件大事。

与此同时,根据中英联合声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九七”回归后,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这是指香港社会基本格局不变。但“九七”回归,毕竟是一个根本性转变,主权归属的改变必然引起由此而来的一系列变化,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种“变”,只要有利于香港繁荣稳定和发展,不损害香港人的利益,这种“变”是值得欢迎的。我们要沉着应“变”,迎接这历史转变时刻的来临。

为此,本文对“九七”回归香港社会的变化作点探讨。

一、“九七”主权回归,这是香港社会最大的“变”,由此将引起一系列变化

“九七”回归,香港社会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主权回归这件大事了。自1997年7月1日起,香港从英国殖民地回到祖国怀抱,一洗百年耻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一部分,这个变化是影响世界的政治大事件。据报道,“九七”回归前后,世界各地人士为了亲眼目睹回归这一庄严隆重的政权交接仪式,早已把所有酒店房间预订一空,到时全世界新闻焦点将汇聚香港,亿万人的眼光将注视这一历史巨变的一瞬间。我们可以想象那历史一刻的情景:整个世界凝视着米字旗的降落,仰望着五星红旗的上升,百年屈辱、百年抗争、百年的艰辛,都凝聚在那从容升起的五星红旗上。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正如邓小平所讲的“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①]。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将接替英国驻港英军,担负起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责任。一个是五星红旗升起,一个是解放军进驻,这是香港主权回归的象征,这个变化太大了,太激动人心了,相信每个炎黄子孙都会为此而感到无比欣慰和振奋。

香港社会将随着主权回归必然引发一系列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根据宪法第31条的规定,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按特区首届政府推选委员会的具体产生办法,由香港人推选产生的特别行政区政府取代港英政府,管治香港。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香港特别行政权拥有行政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随着香港主权的回归,过去象征英国殖民主义统治的印证、标记、标志、痕迹,包括“皇家”用语,皇冠的标志以及留有英女王的其他殖民主义者名字作街名、地名、路名、团体、组织的名称等也将逐步清除。香港社会一些大机构或组织团体已率先采取行动,迎接大时代的转变,如香港两大著名会所,包括英皇御准香港赛马会和皇家香港高尔夫球会,今年7月1日起率先除去“皇家”称号,马会不再采用“英皇御准”字样,起用早年的香港赛马会名称及标记。到时候,香港警察部队也将皇家警察部队的“皇家”字样去除,以体现政权归属的转变。

与此同时,包括马会上、球会上警队上各建筑物、用品、服装等“皇家”徽号、标记也将被一一清除,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将取代英国统治期间的港旗港徽,其最大特点是以香港最常见的港花洋紫荆白色红底代替英国米字旗兰底和狮龙标志。

香港货币上的英女王标记,也将逐步为新币所代替,香港两家主要发钞银行:汇丰和渣打银行在年前也作出行动,同于1993年开始发行没有皇室图案的钞票。香港邮政署已设计出一套16款不同面值的邮票,没有皇冠标志和女王标志,全以维多利亚海港为图案,预料这套标志香港回归的邮票将成为集邮人士抢购的对象。

总之,“九七”香港主权回归,必然引发一系列与主权相关的各种变化,这些变化是十分重要而又是必要的,它标志着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开始,历史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二、“九七”回归后,促进香港社会经济繁荣的两大因素——国际因素和中国因素仍然继续发挥效力,但中国因素将更加突出

香港经济所以取得成功,有两个重要因素,国际因素和中国因素。

1、从国际因素方面来讲,源于其一贯实行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经过100多年特别是二次大战之后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香港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日趋成熟,成为独具特点和风格的国际化市场。

目前香港拥有外贸、航运、制造、地产、建筑、金融、旅游、信息等多个发达的市场,组成了庞大、完善的市场体系,整个市场体系具有高度自由、开放和国际化的鲜明特点。高度自由表现为:对外贸易自由,资本流动自由,私人投资自由,贸币汇兑自由,商品、资金、信息、技术、外汇、资金进出自由;同时实行税制简单和低税率政策,引来大量外资,与本地资本一起自由竞争。高度开放表现为:不设置国家式的保护关税,把本地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开放范围扩及经济领域几乎所有行业,同时反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全球性自由贸易。高度的自由开放加速了香港经济的国际化,目前香港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轻工业制造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旅游中心。香港的资本、市场都是国际化的,是国际资本、商品大流通的组成部分。香港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与世界通行的机制完全接轨,众多的著名世界银行、跨国公司汇集于此,开展全球性经贸活动,中小企业也可以独立自主地参与和利用国际市场,灵活地寻求发展。

这种国际化的经济格局,在“九七”回归后非但不会弱化,而且还将进一步加强。主要是由于“九七”主权回归后,整个香港的政治地位已经明朗化,而且“一国两制”,保持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的决策已深入人心。香港社会人心稳定,国际社会也看好香港的前景,过去转移的资本,移民出去的人,都纷纷杀个回马枪,重新占据各投资要点,准备大干一场。所以,出现外资在香港竞相投资的局面。过去美国在香港投资长期占外资的第一位,近年已被日资超过而退居第二位。1993年美国直接投资估计达83亿美元,而日本则达到115亿美元。由于香港海外市场不断扩大,香港经济也逐渐改变过份依赖美国市场的状况。过去,美国是港产品出口主要市场之一,虽然现在仍然如此,但已有所降低:1977年香港出口的38.7%和再出口的9%输往美国,从美国进口占12.5%,到1987年这三个数字分别为:37.3%、17.8%和8.5%。

继日美资本之后,澳大利亚、东南亚资本也加强了对香港的投资,其活动范围各有侧重,在香港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补充作用。东南亚资本可以说是香港外来投资中历史最悠久、对香港经济发展作用巨大的资本,特别是五十年代东南亚政治动荡,大量游资云集香港,极大地支持了香港经济的腾飞。东南亚资本80—90%是由华人财团所控制,其中不少与香港本地的华资融为一体,且以集团家族式投资为主,更加强了该类资本的亲和性,显示了海外华人对香港政治前途的信心,“九七”后其势更劲。

所以说,促进香港经济繁荣的国际因素将持续发挥其巨大作用,继续成为支撑香港繁荣的重要因素,这是不容置疑的。

2、就中国因素而言,这是香港得以保持繁荣稳定,持续发展的另一方面重要原因,“九七”回归后,这个方面会显得更加突出,举足轻重,具有特殊作用。

长期以来,中国内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对香港都有直接与间接的作用和影响,全国解放后,中国政府就对香港采取“长期打算,充分利用”政策,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照顾有关方面的利益,从政治上稳定香港,在经济上支持香港。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在东方崛起,其本身就是香港作为国际自由港地位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强有力的依托和保证,使香港从祖国不同时期对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政策中取得多种优势,是伟大祖国庇护了香港,这是在香港繁荣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

中国政府关于“一国两制”方针的制订,以及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订,更为香港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经济上,由于香港同大陆紧紧相连,内地一直是香港副食品和工业原料的供应地,长期以来,内地给香港供应大量廉价食物、淡水、建筑材料和煤炭等工业原料,使香港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物资供应来源,即使是中国处在非常时期的三年困难时期,这种供应也没有间断过,保证了香港有一个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香港进口的31.1%,(其中食物占12%)和淡水的63.7%都来自内地,内地还是港产品越来越重要的市场,从1978—1988年,港产品在内地销售额增长了470倍。经香港转口的货物,大部分是转往或来自内地的,1992年约占86%。香港与内地贸易额每年递增额,60年代为9%,70年代为20%,80年代更高达40%。香港制造业大部分工厂或工序已迁往内地,仅在广东省港商开办的企业就达2.5万家,雇用员工不下300万,为香港制造业工人的5倍多,截至1993年香港在内地的投资累计达370亿美元,占内地外来投资的70%,居第一位,而同期内地对香港投资额也上升到200亿美元,仅次于英资居第二位,大陆同香港经济的紧密结合,中国因素的作用,对香港繁荣稳定影响极大。(数据资料见《香港辞典》广州出版社94年版)

中国大陆近年来加大了对港投资的力度,相信“九七”回归后其势头将会更大,不但是量上的扩张,其质也会更高,在外来投资中担当更重要角色。

中资在香港的发展,始于40年代末全国解放时,到70年代末逐渐在香港建立起一个以中国外贸为主包括贸易、航运、旅游、金融服务的网络,但活动范围小,对香港经济发展参与程度低。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外经外贸部门和各省市与香港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各省市和国家各部委及其下属机构纷纷到香港设立代表机构,中资在香港经济活动进入活跃时期,投资领域扩大到金融、公用事业、房地产及大型基建项目,以至批发零售、仓储、酒店、旅游及制造业等各个方面。据统计,目前中资对香港的投资已达200亿美元,开设公司约2000家,已形成一批业务多元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企业集团,包括中银、华润、招商、中旅、中信、光大、粤海等,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其中中银集团已成为香港仅次于汇的第二大银行集团。相信“九七”之后,大陆同香港的贸易、人员往来会有大幅度增加,前景乐观。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因素除了大陆之外,台湾地区同香港的经济联系,实在不可忽视。港台两地经贸往来,向来比较密切,80年代之后,海峡两岸对峙局面缓和,两岸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但由于海峡两岸仍未实行“三通”,香港担负起两地经贸及其他方面往来的中介角色,作为中转站地位十分重要。台商对香港投资也进一步加快,台资已成为香港的外来资本之一,据估计,至1993年底,台商在香港投资大约有35—40亿美元,台商在港设立的公司,已近3000家,台商对香港的投资,重点在贸易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证券业等,近年已有多家台商公司在香港挂牌上市,显示台资的雄厚实力。

由于国际因素和中国因素的双重作用,说香港经济在“九七”之后继续繁荣是有充分根据的,而两个因素也因“九七”主权回归发生变化,国际因素因为香港政治地位的明朗使其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而中国因素则由于主权介入,对香港繁荣稳定起更重要的作用。加上改革开放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确立,使大陆同香港的经济贸易关系更加密切,人员往来更加频繁,香港作为中国大陆走向世界,以及世界各国进入中国的桥梁作用将更加突出。

这是我们研究“九七”回归,香港经济因素的“变”。

三、“九七”回归,香港人社会心态和文化观念面临大撞击

“九七”回归,虽说香港现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但主权归属的改变,毕竟是香港社会的一个历史性转变,由此,香港人的社会心态和文化观念都面临一次大撞击。

“九七”回归,香港人的心情是复杂的。

在社会心态上,由于受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长期以来西化和奴化教育的影响,加上处在比较特殊的政治、历史、地理环境之中,香港历来是内地各种政治纷争的避风港,有部分是逃避战乱南迁的移民,有部分是寻找发展机会的内地移民,移民心态是漂泊感,尽管老一辈移民已经落地生根,自认是香港人,但由于之前是英国殖民地,对英国并不认同。之后,主权回归,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这一转变并未能一下子改变移民的漂泊心态。

由于长期游离于祖国主权管治之外,加上国际化的社会环境,一些香港人特别是年青一代,其祖国、民族观念是比较淡薄的,他们受的是西方教育,西方文化及意识形态影响较深,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较浅,一般人听得懂英语,却听不懂内地的普通话,看得懂英文,却认不了内地的简化汉字。全国解放之后,香港和大陆政治上分隔,几十年来大陆有一段时间“左”祸横行,政治运动连绵不断,人为阶级斗争此起彼落,经济建设一波三折,大受影响,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为此,香港人隔岸观火、若明若暗,经传媒的诸多渲染,使不少港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有误解,对主权回归有恐惧心理。因为香港几十年的经济成就巨大,生活水准高,对大陆来说,港人又有明显的优越感,他们唯恐“九七”回归,其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及富裕生活水准受到影响。所以,萦绕在他们心头的,有所谓“九七”情结的问题。

“九七”情结的主要代表是战后成长的一代中产阶级。他们是战后香港经济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新一代,其父辈由内地来港,他们在港出生,土生土长,通过接受教育、创业等渠道爬升社会阶梯,取得较大成就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是香港现存社会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专注发展个人事业,强调机会均等,相信竞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尽管资本主义有其不平等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他们还是接受这种竞争性的制度。他们注重的是社会开放程度和流动的机会,在他们的意识中,社会流动竞争本身比竞争结果更重要。这种强调机会平等和资本主义竞争的观念,是典型的香港中产阶级意识形态,也反映了大多数港人的价值观。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全面落实邓小平代表党和国家提出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战略决策,严格按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载明的条款,用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港人建立起信心,用爱国主义精神把港人凝聚在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下。同时,各方面还要做许多解释、宣传、答疑、排忧解难的工作。那么“九七”情结,自然解开。

在文化观念上,“九七”回归后,港人将面临两种文化观念的大撞击。

由于大陆同香港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意识形态相异,大陆属于发展中地区,刚刚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因此商业文化还很不发达,另一方面,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的滋润和众多人才资源,使传统文化比较发达。比如高雅艺术、人文、学术、国学古籍研究等。而香港的市场经济十分发达完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形成了高度发展的商业文化,包括通俗文学、流行音乐,大众影视以及各种各样的娱乐项目,加上资讯传媒业的发达,(到1993年底,香港共有报纸77种,定期期刊619种,报纸总发行量超过200万份,平均每千人阅读80份,有200多家出版社,4820家印刷厂,广播电台15个,每周播出2000小时以上,现在两家电视台各自设有中英文台,每周播映580小时以上,卫星电视复盖53个国家和地区,每天24小时不断播送电视节目,还有有线收费电视等)每天将香港、中国内地和世界上发生的大事,迅速传给香港市民。香港传媒奉行资本主义新闻自由观念和制度,加上是多元化社会,同大陆新闻舆论一律传统做法多有冲突,近年来香港记者在内地采访多有违例犯规犯法的事发生,“九七”后这种情况恐怕难以避免,我们要妥善处理此类问题,使两地文化观念冲突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由于香港地狭人稠,文化渊源不深,深感文化无根的缺憾,因而文化视野狭窄,但对西方现代文化吸收快,香港商业文化现代因素突出,洋味浓。同时,由于长期同大陆隔离,因而民族文化相对薄弱。对于大陆来讲,几十年的闭关锁国,开放较晚,更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障碍,对西方现代文化了解较少。近年来,大陆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急需要更新观念,引进西方现代文化,包括更新价值观念,引进新的学术理论、文化见解,香港就成了近水楼台,是大陆引进外来文化的适当中介。随着“九七”回归,大陆各种民族传统艺术如京剧、各地戏曲、曲艺、杂技、书画、工艺美术、冰雕、历史文物、民间艺术样式将频频赴港。一方面增强了港人的民族意识、祖国观念,另方面也确实对港人洋化品味的大撞击。在文艺反映社会生活上,大陆作品侧重于社会矛盾斗争等严肃课题,教化功能较重,娱乐成分不足,而香港文艺侧重反映家庭伦理、个人感情以及商业世界的搏杀,可观性、娱乐性较强,差异是明显的。大陆的文化观念对香港既有的文化观是一种撞击,不过,这种碰撞能互相补充,经过撞击、摩擦、交流,可以慢慢消除隔膜,取长补短,互相尊重,在文化交流中,将逐步形成中华文化共同体。这个文化共同体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既容纳古典,又包含现代,既有资本主义的商业文化,又有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使中华文化共同体更加丰富,更加有生命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促进大陆和香港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补,在撞击中使中华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页。

标签:;  ;  ;  ;  ;  ;  ;  ;  

1997年回归后香港社会变迁分析_香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