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蓬安县天桥学校 蓬安 637800)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材的难度、广度不断增加,在重视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情况下,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提高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互促进;阅读教学中注意总结和积累。最终实现使学生终身受益的目标。
【关键词】学生 教师 阅读教学 兴趣 技巧 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达到阅读教学的最优化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几十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做法与体会,同大家交流。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歌德说:“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只有当孩子对语文产生兴趣之后,才能充分激发他的学习热情,提高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竭尽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的矫健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我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范读,让人想到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
教师的“教”很重要,比“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才能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掌握以下的阅读技巧。
(一)指导学生情感性阅读
小学语文的课文在题材上以情感浓郁的记叙文、诗中有画的诗歌和饱含觉悟的散文为主,大多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与文本在心灵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还给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使他们置身于文本之中,主动地理解文本和进行阅读学习。
(二)指导学生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阅读教学中应用比较性阅读,可以使学生新课旧课互相联系,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
(三)指导学生质疑性阅读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深刻地理解文本,感受到文本的思想和魅力。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全方位、多角度地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对学生的各种质疑要积极肯定,发现其闪光点,并和学生共同探讨、及时解答,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互促
阅读是一项让人们终生受益的活动,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当学生的课内阅读能力提高时,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并提出一定的阅读要求,并定期检查他们的阅读笔记,引导他们能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课内阅读,让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使之终身受益。
六、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总结和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总结和积累的方法。教师总结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并将总结得出的方法应用到新的阅读中去,通过不断的总结和积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教师要深刻理解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遵循新课标的要求,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并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创设有活力、精彩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语文中的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只要我们教师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论文作者:满志敏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4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6/30
标签:学生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 教师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能力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4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