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性脑梗塞36例临床分析论文_陈养川,钱水清,吴仰宗,温铖彩,吴松,邓志鸿

(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 福建龙岩 364000)

摘要:目的 探讨脑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接收的36例脑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状况。结果 按照GCS恢复标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定治疗结果 恢复的有21例,中残有7例,重残有6例,死亡有2例。结论 脑外伤性脑梗塞病因较复杂,且预后较差,及时诊断并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中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早期的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脑外伤性;脑梗塞;CT检查;临床分析

脑外伤性脑梗塞是指患者颅脑外伤后,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脑部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引发脑梗塞,死亡率较高,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就会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影响预后。如何结合影像技术进行早期诊断,有效的改善预后,成为现阶段医生的关注点[1]。2013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接收的36例脑外伤性脑梗塞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36例脑外伤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在8-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5±3.8)岁。其中致病原因,高处坠落16例,车祸10例,击伤6例,其他4例。

所有的患者均经过头颅CT检查,在伤后当日发现梗塞灶8例,次日发现10例,72h后发现18例。CT检查脑挫裂伤伴硬脑膜下血肿或是脑血肿2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挫裂伤伴多发脑内血肿9例,脑挫裂伤4例。单侧瞳孔散大9例,双侧瞳孔散大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恶心呕吐、烦躁等症状。其中脑梗塞发生部位,大脑前动脉供血区10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18例,大脑后动脉供血区8例。

1.2 方法

本组患者药物保守治疗6例,手术治疗30例。手术治疗患者采用ICP(颅内压)监测,观察病情变化,判断手术时间,并在入院24h内及时的清除血肿,并行大骨瓣减压术,将脑内破碎组织及时清除,并用生理盐水反复的冲洗,在手术后1-3天再次CT检查脑梗塞灶。药物保守治疗患者给予丁苯肽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25mg/100ml,一日两次,尤瑞克林(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064)0.15PNA单位,并溶于100ml氯化钠注射液中,一日一次。并控制患者血压、血糖。药物保守治疗患者伤后1-3天内意识障碍程度加深,CT检查见脑梗塞灶,有4例中线移位大于1.5cm患者行手术清除血肿去大骨瓣减压术。所有的患者均给予钙离子拮抗剂、脱水剂、扩血管等药物治疗,并定期的腰穿释放脑脊液[2]。

1.2.1观察指标

根据GCS恢复标准评分,以恢复、重残、中残、死亡为判断标准,其中恢复是指患者能够正常的进行日常活动,重残是指患者不能自己料理生活,需要他人帮助,中残是指患者的生活基本上能够自行料理,能够做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但是有轻微的神经功能障碍。其中死亡的计为1分,患者出现持续性植物状态的计2分,重残计3分,中残计4分,恢复计5分。本组患者在入院治疗前有22例患者评分12-15分,16例患者评分8-11分,8例患者评分3-7分。

1.3 统计学分析

对36例患者进行调查、询问,收集资料与数据,并将所得的数据录入到软件SPSS20.0中进行统计分析,计数部分用来验证,用()来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当P<0.05的时候表示有差异。

2 结果

患者住院时间为13-55天,平均37天。出院时按照GCS评分评定具体的疗效,死亡2例,死于脑干损伤,存活34例,其中重残6例,中残7例,恢复良好21例,治疗前后的GC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如表1.

对患者进行长时间的随访,其中有2例患者死亡,瘫痪的有4人,长期处于植物状态的有1例,这些患者均是GCS评分8分以下患者,另外有10人出现头痛并反复发作,在对症用药后恢复良好,其中6例GCS评分8-11分,4例患者GCS评分12-15分,24例患者恢复良好,其中4例GCS评分8-11分,14例患者GCS评分12-15分。

3 讨论

脑外伤性脑梗塞主要是脑外伤受损后导致脑颅损伤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较高。该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常常是由头颅CT检查发现梗塞灶而确认为脑外伤性脑梗塞。脑外伤性脑梗塞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较为复杂,容易引起误诊,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的诊断治疗。

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的,(1)脑血管壁损伤。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部出现损伤导致脑血管壁以及内膜出现损伤,血管收缩形成血栓,从而导致患者脑梗塞。(2)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发病的主要原因是SAH引起的,当颅脑外伤时引起SAH发病,导致脑组织缺血,从而引起脑梗塞[3]。有研究表明血管中释放收缩血管的物质的时候就会很容易造成脑血管痉挛。(3)患者的颅脑受到损伤后,由于使用脱水剂或是利尿剂等药物,使患者的液体入量减少,影响患者的饮食,导致饮食量减少,血液粘稠度上升,继而出现颅内水肿等症状,导致患者颅内血压上升,血液流速较慢,流量较少,时血小板大量聚集形成血栓,引发脑梗塞。(4)再灌注损伤引起。一旦发生再灌注损伤就会产生蛋白质、脂质、核酸过氧化的自由基,从而破坏细胞膜,导致细胞坏死,严重的话就会出现脑梗塞[4]。(5)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会导致血管内的平滑肌收缩加重从而导致痉挛,严重的话甚至会出现脑梗塞。有部分病人外伤的时候,头颈部旋转会产生剪切力从而导致患者脑内大动脉扭曲使血管内模破裂,从而形成脑梗塞。

早期诊断对该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影像学检查,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检查患者的颅内压变化、瞳孔变化、肢体活动状况等。对有明确的颅脑外伤史且出现神经定位症状的患者,如果CT检查显示基底节内有椭圆形低密度灶时有助于诊断。

对患者外伤性脑梗塞进行治疗主要在于有效的预防,如果患者颅内损伤没有手术指标或是梗塞灶直径没有超过4cm,或是患者的中线位移低于0.5cm时,这个时候主要是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在开颅手术时要动作轻柔,密切的观察并注意保护患者的动脉血管,避免损伤致使静脉引流。对于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较为严重的患者应该及时的做腰穿治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做腰穿治疗之前需要考虑颅内压,在颅内压允许的情况才实行腰穿治疗。并注意在进行脱水降颅压的时候需要根据液体储量来制定合适的补液方案。采用止血药物止血,注意药物的使用不能超过3天,并观察患者的凝血时间[5]。手术治疗方法通常是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保持正常的脑灌注压,降低患者血粘滞度,减轻神经损伤,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具体的治疗措施为:(1)开颅清除血肿,实行去骨瓣减压术。(2)科学合理的使用脱水降颅压药。(3)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出现痰多且长时间昏迷,需要及时的行气管切开术,保障患者脑组织的供氧。(4)合理的应用促进脑细胞药物,神经节苷脂、胞二磷胆碱等。(5)当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以行腰大池置管间断引流,将引流量控制在100ml/d左右,清除积血,改善脑缺血情况。同时注意做好预防措施,对于重度脑外伤应及早的诊断并行大骨瓣开颅术,在进行开颅手术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引流静脉。

本次研究当中通过对2013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36例脑外伤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进行长时间的随访,其中出现死亡2例,重残有6例,中残7例,恢复良好的有21例。

综上所述,脑外伤性脑梗塞临床表现复杂,结合影像学检查手段及时诊断,重点预防,综合治疗,才能保障治疗疗效。

参考文献

[1]庄之剑,王青松,林婷婷等.外伤性脑梗塞33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1):80-82.

[2]吕爱清.外伤性脑梗塞的MRI早期诊断[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1):2068-2069.

[3]谭源福.脑创伤后脑梗塞的机制--个案探讨[C].//2014全国神经损伤大会暨第三届天坛全国神经创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190-193.

[4]元少鹏,麦剑培,廖伟强等.外伤性脑梗塞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2016,27(12):2024-2025,2026.

[5]冯裕修,陈智国,蔡望青等.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体会(附51例报告)[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4,(3):325-328.

论文作者:陈养川,钱水清,吴仰宗,温铖彩,吴松,邓志鸿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1

标签:;  ;  ;  ;  ;  ;  ;  ;  

脑外伤性脑梗塞36例临床分析论文_陈养川,钱水清,吴仰宗,温铖彩,吴松,邓志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