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活化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5)11-0008-03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被政治生活所覆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往往通过政治生活而实现其对日常生活的主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日常生活逐渐从政治生活中独立出来,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没能及时做出有效调整,导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领域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表达。我们应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领域的主导地位,进而巩固其在整个社会领域的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内涵在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主要表现为宣传领域从非日常生活领域转向日常生活领域,宣传方法从“知识灌输”的方式转向“价值熏染”的方式。一是宣传领域的根本性改变。一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化方式,主要面向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并通过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学校教育、主流媒体等正式渠道实施。但是,当日常生活领域独立出来之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领域就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即从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转向了日常生活领域,从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学校教育、主流媒体等正式渠道转向日常生活领域中的非正式渠道。二是宣传方法上的根本性改变。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等非日常生活领域的价值观接受规律与日常生活领域的价值观接受规律有巨大差别,在非日常生活领域人民大众是价值观宣传的对象,更强调价值观的指导性地位,更强调以价值观为本;而在日常生活领域人民大众则是价值选择的主体,更强调主体进行价值观选择的自主性,更强调以人为本。这种差别就要求宣传方法必须做出根本性改变,即从“知识灌输”型方法转向“价值熏染”型方法。“知识灌输”型方法往往是宏观叙事,具有直接性、外显性、说教性、抽象性、稳定性等特点;而“价值熏染”型方法往往是微观叙事,有间接性、内隐性、感染性、形象性、新颖性等特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必要性 当代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领域已逐步发育成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阵地。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只有融入日常生活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必经之路。赫勒把人类生活分为三个领域,即自在的日常生活领域、自在自为的政治和经济领域以及自为的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而自在的日常生活领域是自在自为的政治经济领域及自为的科学、艺术、哲学领域的基础。[1]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公共领域占据统治性地位,日常生活领域是政治生活领域的延伸,从属于政治领域,没有自身的独立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也过于偏重政治领域,其工作方法也过于政治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使日常生活领域从政治领域中独立出来,并逐步发育成熟。但是,我们没有探索出与日常生活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工作方法,动摇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领域的主导地位。并且,日常生活领域作为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基础,其价值观对全部社会领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日常生活领域的衰弱,也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全部社会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全部社会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霸权的有效方式。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深入发展,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借助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以各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中国也受到了巨大影响。这种变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工作有着密切关系,他们的意识形态宣传全方位覆盖了日常生活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全覆盖的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使其在日常生活领域有了越来越大的话语权。随着中国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在社会状况上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相似性,要在日常生活领域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日常生活领域中。另外,日常生活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等各个领域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相互影响的,在日常生活领域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也有助于削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话语霸权。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是人民大众的迫切需要。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分化,社会失范现象广泛存在,对人民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人民大众迫切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在此形势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担当起指导大众生活的历史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人民大众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节日常生活中的利益和价值观冲突。当今中国社会形成了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利益冲突,甚至演变为行为上的“暴力”冲突。同时,多元化价值观的存在和冲突也使不同价值观念之间产生了无理性贬斥的“话语暴力”。这种在行为和话语上的“双重暴力”现象,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损害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因此,人民大众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日常生活领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成为调节利益和价值观冲突的基本价值标准,和谐有序地解决各种矛盾。二是人民大众需要主导性价值观来规范各种社会失范现象。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着广泛的社会失范现象,如在政治生活领域存在的权力私有化,权力商品化、权力不作为、权力滥作为等现象,在经济生活领域存在的契约意识薄弱、肆意侵犯知识产权、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在日常生活领域存在的奢靡无度、作风糜烂等问题。这些失范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损害了人民大众的利益。这迫切需要在日常生活领域塑造主导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规范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领域的失范现象。 4.生活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人民大众社会生活价值观念的抽象、总结和提升。只有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才能发挥其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并在指导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生活化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又高于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因此具有指导社会生活的功能。同时,社会生活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社会生活才能获得更进一步的提升和改善,才能加快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生活化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合法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又不同于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适应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需要在生活化中检验并获得自身的合法性,只有在这个过程中被人民大众所普遍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获得自身的合法性。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生活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社会生活是鲜活的不断变化的,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提供素材,因而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维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面临的困境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势在必行。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客观形势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多方面困境。 1.多元文化冲击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产生了不利影响。第一,多元文化动摇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价值观日趋多样化,动摇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领域的主导地位,人们漠视甚至排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被多元价值观影响的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产生了排斥心理,这阻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第二,多元文化中的价值相对主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处理各种矛盾的最基本共识,也就是一种最基本的普遍价值观,与价值相对主义是对立的。同时,由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教条主义的危害,普遍真理和普遍价值都遭到人们的怀疑,加之个人主义思潮的兴起导致人们价值观选择的主观化,这些因素使价值相对主义在中国社会泛滥开来。因此,价值相对主义阻碍了当代中国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第三,多元文化带来的拜金主义阻碍了人们接受理想性的价值观念。中国原本就有着较为浓厚的实用主义传统,这种实用主义传统塑造了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优良品德,同时也是拜金主义在中国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中的拜金主义甚至在当代中国成了一种潮流,具有鲍德里亚所说的“时尚”意义。[2]另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拜金主义观念和行为受到鼓励,物质利益成为许多人们追求的终极价值。拜金主义使一切与物质利益相悖的道德追求和理想信念都遭到人们的蔑视甚至嘲讽,阻碍了人们接受和认同具有道德理想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宣传方式不尽恰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适应宣传领域的转变,进而推动宣传方法的变革,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第一,宣传过程中抽象化的表达方式不适应感性化的日常生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表述上来看是一种理论抽象,其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是间接的,需要人们深刻反思才能把握,但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往往是当下直接的,如布尔迪厄所指出的那样,实践依赖于“习性”及对“情境”的当下关注,因此“它排斥反省”[3](P131-136)。脱离了对日常生活实践中具体情境的理解,人们难以达成对抽象原则的准确把握。第二,说教式的宣传方式与人民大众的接受方式相脱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中,主要采取说教灌输的方式进行口号或者标语式宣传,这往往枯燥而乏味,容易引起人们的警惕和厌烦,达不到对人的价值观念进行熏染的作用,也就无法得到人民大众的认同。所以,宣传方式与接受方式之间的脱节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第三,网络领域的宣传方式还不够合理。网络生活领域是当代日常生活领域的一个重要场所,人们常常在网络上分享信息,表达对各种社会事件的观点和评价,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还没有充分参与到人民大众的网络生活领域中去,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网络热点问题时的失语。同时,在网络空间中的宣传仍然沿用传统的抽象化、理论化的表达方式,没有采用网民所习惯的在娱乐消遣中获取信息和体验的方式,使现有宣传方式与网民的网络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距,阻碍了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措施 在面临多方面困境的情况下,要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必须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 1.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为其生活化提供现实基础。要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就必须充分发挥其在改革开放中的指导作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现实基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说服力。第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中国前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主要价值标准就是“效率”,以效率作为主要价值标准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单纯的“效率”标准也在当今时代引发了许多社会现实问题,例如生态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贪污腐败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等。这就意味着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综合性价值理念,代替“效率”这种单向度的价值理念,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持续不竭的推动力,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实践基础。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人民大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联系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大众利益诉求的理论体现,回应人民大众的利益诉求是其内在要求。所以,必须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向人民大众所关心的切身问题和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对人民大众普遍关心的住房、医疗、社保、就业、教育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释分析,把党和政府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讲清楚,阐明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如何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人民大众才会感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形式主义的花样文章,而是真正为老百姓谋利益办实事的行动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得到人民大众真心实意的认同与支持。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在对话交流中促进其生活化。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顺应这个大趋势,进而引领整合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4],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生活化。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整合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每一种文化和价值观都是对一种社会生活或者其可能性的能动反映,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实际上是社会生活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反映,因而我们应承认并包容当前中国社会所形成的多元文化态势。同时,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有着自身的缺点和局限性,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蕴含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市场经济文化也表现出过于功利化和实用化倾向。这就需要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和整合多元价值观,发扬其优点和长处,消除其缺点和危害,使多元价值观为我所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价值支撑。第二,在同多元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证明,如果社会上只允许一种统治性文化和价值观念存在,那么这种统治性文化和价值观念迟早要丧失生命力。反之,如果有多种文化和价值观互相交流则能够使每一种文化保持其活力。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积极同多元文化(价值观)进行交流,从中借鉴对方的长处和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实现自身的发展。第三,在与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交流争鸣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一种价值观对人民大众的深刻影响往往是在它与其他价值观的争鸣和交锋中实现。因此,通过思想的争鸣和交锋,人民大众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涵义。另外,勇于同多元价值观进行交流和争鸣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理论自信的一种表现,这种理论自信同样可以感染人民大众,增强人民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任。 3.创新表达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现实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直接途径就是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方式,增强其亲切性、感染力和渗透力,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具体应做到:第一,把抽象的理论语言转变为形象的日常用语。用人民大众平常使用的日常俗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同老百姓日常生活经验中所见的事例和所思的问题结合起来,一方面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经验提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高度,另一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最终让人民大众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实是这个理儿”,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人民大众的生活中。第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表现形式。诗歌、音乐、绘画、小说、影视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都蕴含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人们大量消费这些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受到其中价值观念的熏染。所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各种文艺载体中去,转化为文化消费品,并通过不断创新多样化的文化艺术形式、时代化的内容题材和趣味性的表现手法,增强这些文化消费品的感染力,如此潜移默化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人民大众之心。第三,探索网络空间的宣传方式。当今社会网络热点和网络议题层出不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在面对网络热点问题的时候空场,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进而引导整个社会的价值评价标准走向成熟理性。另外,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交流平台,有着自身独特的表达逻辑,微叙事成为网络的主流表达方式。我们应尽可能地运用这些新颖性、趣味性的微叙事表达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标签:多元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