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论文

西藏林芝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

陈素慧

(西藏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摘 要: 西藏林芝市自2010年以来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经过五年的努力,在基础设施、覆盖范围、服务能力、人才队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建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文化服务体系框架。但在西藏基层,特别是农牧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建设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针对于此,在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创新技术手段实现以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建设如何贯彻群众路线、开发与优化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等方面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

关键词: 西藏;林芝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才首次提出,学界研究也是近期之事。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思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政策。2016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布,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升到了法律层面。公共文化服务是相对经营性文化产业而言的,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图书报刊、文艺演出等相关领域。下文所指现状与问题都以此概念为准。

一、西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意义

(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保证

西藏历来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历史上的政教合一体制,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图谋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大肆宣扬“西藏文化毁灭论”,利用其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宣扬反动思想,与党和政府争夺群众及青少年。这是威胁到西藏社会长治久安的最大的障碍,在此情形下,精神文化领域将长期成为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公共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改造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思想观念态度方面的文化建设,揭批达赖集团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捏造的反动谣言和煽动言论,在思想意识形态与达赖集团作坚决的斗争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导西藏各界群众真正理解“团结是福,分裂是祸;稳定是福,动乱是祸”的道理,为西藏反分裂斗争打好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建设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西藏农牧民群众的迫切希望。截至2015年3月两会召开,西藏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87座,住寺僧尼4.6万余人,占西藏总人口的近1.5%(数据来源于观察者网,2015年3月10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西藏经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西藏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类寺庙都有了较为充裕的资金和宽敞的活动场所,佛事活动和宗教文化活动变得常态化。然而,在基层和农牧区,群众文化生活非常单一,参与宗教文化活动几乎成为唯一的文化生活,这表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通过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开展和熏陶,可以淡化宗教对群众的消极影响,启发和引导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教育群众劳动致富、合法经营,通过努力奋斗,过上现实的幸福生活。

(三)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一方面随着西藏基层群众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他们求知、求乐、求美,期盼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培训,盼望参与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得到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另一方面,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在西藏,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免费文化活动,让群众能经常听到党的声音,看到党的行动,了解政府的政策,理解各级政府的工作,从而积极投身于西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基层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与城市相比,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西藏广大农牧区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发展滞后,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影响较深,义务教育的普及率还不够高,有个别地方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不到30%,这不但会影响到人口素质的提高,也必然会对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消极影响。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既可以促进农牧民群众观念的现代化,吸引群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向往,同时占领闲暇时间,吸引群众将业余的精力转移到文明健康积极的公共文化生活中,提升农村社会的和谐安定程度。

二、林芝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

林芝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斐然成就,但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改革开放40年也是深化国企改革、国有经济不断壮大的40年。截至今年10月底,省国资委出资企业(含国有独资、控股、参股)资产总额21543.72亿元,同比增长11.69%,净资产5 9 0 0.2 7亿元,同比增长19.04%;今年1月至10月,累计实现收入5576.98亿元,同比增长0.85%,实现利润117.28亿元,同比增长9.25%。其中,省属企业非重化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达61.79%。

(一)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规范建设方面

在林芝市,只有巴宜区有四家文化合作社,名字分别叫阿吉林合作社、工布藏族服饰合作社、工布圣香专业合作社和卡斯木村传统手工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它们分别生产民族手工艺品、藏族服饰、藏香、香水,以及唐卡、帐篷、家具等具有西藏文化特色的产品。在纯公共文化产品提供方面,基本上是政府唱独角戏,政府部门包揽公共文化领域的一切事务,身兼投资者、生产者、提供者多重角色,一刀切、一锅煮,文化服务供给与文化服务消费完全是两张皮,不可能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另外,林芝市政府也明确了相关文化机构的职能,理顺了分工合作关系。具体而言,一是政府文化部门,包括各区县文化局、新闻出版广电局、版权局、文物局四个部门,承担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主体责任。二是文化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民间艺术团)及各乡镇文化活动站等。三是国有文化企业,包括新华书店、电影队、广播电视转播台等部门。四是对口支援单位,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直接对口支援省市的文化援藏,2016年7月之前由广东省、福建省同步支援,其后调整为广东一个省;第二是全国新闻出版广电系统(国家机关)作为国家机关承接了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的任务。五是部分文化企业,数量很少,主要包括一些文化娱乐场所、互联网服务公司、打字复印服务部、私人书店、音像制品店、文化合作社等。

(二)资金投入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90后藏族大学生的婚恋观还是以传统为主,尤其是甘肃甘南地区的藏族大学生由于地域原因,较少受现代社会不良婚姻文化的影响,其他地区的藏族大学生的婚恋观都体现出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点。

另外,2011年以来,对口支援单位也为西藏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例如,福建省支援建设了八一镇的尼洋阁藏东南文化博物馆、林芝市工布明珠城市文化广场、林芝市美术馆等;东莞市先后投资修建了巴宜区各村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小康示范村公房和文化活动中心。人民网有关数据显示,1995—2015年,全国新闻出版广电系统累计支援西藏重大工程项目23.68亿元,对口援藏省市新闻出版广电系统实施援藏项目209个,援藏资金到位3.89亿元;林芝市2015年巴宜区获赠了便携式太阳能直播卫星一体机和数字广播接收设备(数据来源于《贵阳新闻网》)。以林芝市巴宜区为例,公共文化设施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林芝市巴宜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三)公共文化产品与文艺创作方面

与我国其他地方一样,在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中,林芝市的各级领导干部也有“唯GDP论、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倾向,认为经济建设重于一切,文化需要长线建设,而基层文化建设和农牧民精神文化需求,更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所以可以慢慢来。观念上的轻视和忽略也是制约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因素之一。另外,在林芝市县级、乡(镇)以及村级文化站中,只有县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专门的文化管理人员,而乡镇和村级文化站基本上都是兼职人员,在一些相对偏远的乡镇,政府公务员往往配备不齐,人员流动性大,日常工作往往是“五加二,白加黑”,兼职管理人员只能利用空余时间开放图书室,有的人不会使用、维护和保养设备,更谈不上对基层群众的宣传和培训了。

5.宗族恶势力或者地痞流氓阻挠土地信托流转。在农村部分地区,宗族恶势力和地痞流氓影响力不可低估,甚至已经影响了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转,老百姓敢怒不敢言。他们早就对农村一些优质的地块和项目垂涎三尺,现在岂容别人插手?传统土地流转一般在农户之间小范围进行,他们一般不方便阻挠,现在土地大规模、长时间通过信托转让出去,当违反他们意愿时,他们就会千方百计进行破坏,明的暗的都来,让你防不胜防,提心吊胆,甚至会明目张胆的动用武力,对宗族恶势力和地痞流氓不依法予以严惩,部分农村地区土地流转难以正常进行。

(四)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旅游活动初具规模

2012年以来,林芝市政府制定政策招商引资,吸引民间力量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充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以建设文化旅游节日为抓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丰富基层群众生活,增加农牧民的收入。目前,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松茸美食文化旅游节、雅鲁藏布大峡谷文化旅游节、巴松措文化旅游节、鲁朗小镇等文化产业具有初步规模。

在经费投入方面,2011年以来,林芝地委、行署每年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200万元、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150万元,且每年递增20%(数据来源于《西藏日报》数字报刊)。截至2016年,林芝市先后建成县级新华书店4个、县级广播影视中心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0个、县级信息服务中心7个、村级信息共享服务中心75个、数字电视村村通站点730座,户户通接收设备27192套,实现了数字电视的全覆盖。到2018年,西藏所有地区4G数字移动网络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信号和设备覆盖率达到95%,实现了农牧区的“村村通”“户户通”“寺寺通”。

(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是一条重要经验

表2 林芝市巴宜区公共文化服务与产业分布和定位情况

2010年以来,林芝市公共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既把握民族精神,又紧扣时代脉搏;既坚持爱国主义,又体现藏民族优秀传统。在各种文艺节目和群众文化活动中融入反分裂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旋律,将党的重要文件和政策翻译为藏文,制成口袋手册,方便学习,简明易懂,使得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引导润物无声,寓教于乐,情景交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林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0年,林芝地区行署着手实施“四大文化工程”,即以创建新农村为主的文化育民工程、以文化馆建设为主的文化惠民工程、以群众广场文化活动为主的文化乐民工程、以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为主的文化富民工程。2014年,林芝地区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也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家示范区。“十二五”结束时,林芝撤地设市,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上取得如下成就。

3.集资诈骗罪。一些P2P网贷平台弄虚作假,通过虚构借款事项、投资项目,提供假证明文件,隐瞒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运营情况以及资金流向,使投资者基于错误的认识进行投资……这些行为实际上是想将投资款据为己有,将筹集到的资金用于别处,如房地产或是股票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将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著名的优易贷、淘金贷和e租宝事件等,都是涉嫌集资诈骗罪。[5]

(一)经费投入的瓶颈造成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无疑是“长期建藏、凝聚人心”的固本之举。

(二)公共文化建设城乡发展不平衡

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二元经济结构在西藏林芝市的表现也是非常突出的,体现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在林芝市,基本上现代化的、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都集中在城区,这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生活也相对丰富一些。由于人口密度的问题,农牧区人口分散居住,地广人稀,这使得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在面上铺开,县及县以下乡村文化服务设施严重不足,高寒、边境地区的农牧户有的无法开通广播电视信号,无法观看广播电视节目,电影院多为露天放映,受天气影响大,观影条件简陋,流动放映设备老化损坏现象严重。

综上所述,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患者采用妇产科腹腔镜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输卵管的再通率,缩短治疗时间,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健全导致服务水平偏低

随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初步建成,林芝市政府先后挖掘和生产了一批有特色的公共文化产品,具备了初步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第一,基层文艺创作取得的成果。到2015年末,全市各民间艺术团在政府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先后创作了原生态舞蹈《玉湖蓝莲》,民族歌曲《林芝姑娘》《情满高原》,一级民族特色乐曲《欢歌林芝》《多彩林芝》《来自第一代藏王故里的锅庄—波卓》《工布箭歌》。部分作品在自治区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中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这些都是既有民族地域特色,又能弘扬主旋律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第二,基层和农牧区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开展。林芝市文化局按照群众文化广场活动“大众创造,全民参与,人人享受”的原则,结合当地特点,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挖掘7县1区的文化资源,将以上创作的舞蹈、歌曲等改编成广场音乐和舞蹈,将林芝特色民族锅庄舞与全民健身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林芝市基层群众文化广场有82个,年参与人数高达62多万人次。第三,市文化局、各区县文化部门每年定期于藏历新年、3.28百万农奴解放日、五一节、雪顿节、望果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假日组织开展节庆文化活动,文艺下乡、送戏下乡已经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四)社会组织不发育,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一元化现象非常严重

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等文件,区文化厅发布了《西藏自治区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准则》《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标》。这些文件和政策是基层文化建设的政策保障。

四、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林芝市政府门户网站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仅为126亿元,财政收入为10.6亿元。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央历来对西藏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实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地方本级财政只需要负担各项建设经费的20%,这是一种完全的输血式财政收入结构。即使在这样的低比例条件下,仍有部分县乡还会因财政困难而没有配套能力,各级政府经常的做法就是缩减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支出。在城市地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水平普遍高于农牧区,整个农牧区,在基础设施匮乏的同时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闲置,设施空心化属于普遍现象。

采用Mig25回波数据来验证本文算法在不同信噪比条件下的成像性能.该实测数据为步进频形式,部分雷达参数如表1所示,仿真中截取前96组信号进行仿真实验,且距离向、方位向分别进行2倍超分辨数.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应坚持中央最新精神——“五个认同”

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了的“五个认同”,即“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历史经验和客观实践表明,西藏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西藏社会的和谐稳定,没有和谐稳定与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这是一条铁律。在西藏,达赖分裂集团以保护藏民族传统文化为借口,实现其分裂主义的根本政治目的。因此,西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特别注意充分重视藏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和藏传佛教情结,引导发挥宗教对人心教化的积极作用,遏制宗教极端主义者的负面情绪和作用,消除分裂主义的精神支柱。

(二)加大资金投入,拓宽筹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办法是转变政府职能,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责任主体的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公共文化的经费投入。在西藏基层,为了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可以考虑将文化工作纳入干部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应改革现有的文化服务体制,可以采取政府购买、财政补贴、项目资助、无息贷款、税费优惠等措施,鼓励各类非政府文化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以提高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水平,增加市场性文化产业的效益。最后,特别要关注文化服务的难点地区,那就是农牧区文化服务建设,争取在几年内配齐农牧区图书室、文化娱乐室、中心文化广场、流动主题电影放映车等硬件设施,为丰富农牧民的文化生活打好基础。

另外,在每年汛期第一场暴雨后进行突击抢排换水。根据历年的水质监测报告,每年7月份的水质最差,其原因是夏收夏种后麦秸、油菜秸等有机腐蚀物,水稻田的大量化肥、农药残留物经过暴雨洗涤后汇集到河道内,造成面污染,每年汛期第一场暴雨后的大换水对改善内河水质的效果较为明显。

(三)创新互联网技术手段,推进文化资源优化整合与共享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便捷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这必然带来文化服务模式的改革。互联网+文化服务是全国也是西藏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西藏基层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逐步建成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实现网络联通、各地信息共享、即时阅览、在线咨询、培训教育为一体的数字化阅览室,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文化服务的效率。

(四)文化服务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文化服务坚持群众路线,即服务基层群众、建设成果群众共享。一方面,基层文艺创作既要反映时代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宣传党的政策,又要接地气,扎根群众,服务群众,密切结合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激励农牧民热爱生活,吸引农牧民积极参与文化生活。提供的文化产品农牧民群众要感兴趣、看得懂、用得上,实现文化建设成果群众共享。另一方面,群众性文化活动要善抓时机,充分利用重大庆典、重要节假日和纪念日,以及重要会议等,及时开展主题性文艺活动。

(五)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管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西藏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健全乡镇文化机构的同时,配备具有综合文化服务能力的专业工作人员。第二,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稳定人才队伍,预防人才队伍的流失;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第三,建立规范的人才培训机制和制度,通过岗位培训和定期培训,实现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及时更新。第四,建立竞争、考核与奖励机制,通过竞争上岗、定期考核、奖励优秀而实现优胜劣汰;同时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单位工作。

参考文献:

[1] 谭永寿.推进西藏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路[J] .科学社会主义,2006,(6).

[2] 多庆.关于西藏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 姜鑫磊.民族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思考——以西宁市为例[J] .邢台学院学报,2013,(2).

[4] 次仁德吉,涂健.西藏林芝地区构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探索及其经验[J] .西藏发展论坛,2013,(1).

[5] 欧阳雪梅.西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状况及对策研究——基于对西藏自治区五地市的调研分析[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6] 多尔吉.西藏基层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 .中国藏学,2016,(4).

[7] 罗伯特·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 鲁莉华.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D] .武汉:武汉大学,2018.

[9] 项江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文化效应与价值实现[J] .思想战线,2016,(4).

中图分类号: G123(2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9)20-0071-04

收稿日期: 2019-05-15

作者简介: 陈素慧(1973-),女,陕西富平人,副教授,硕士,从事依法行政、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责任编辑 陈 锐]

标签:;  ;  ;  ;  

西藏林芝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