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加迪斯小说中的熵

威廉·加迪斯小说中的熵

蔡春露[1]2011年在《威廉·加迪斯小说中熵的文学隐喻》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威廉·加迪斯在小说创作中以熵为隐喻,描述了美国后现代的熵化世界,揭示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熵、美国资本主义文化的熵和个体自我的熵,对整个人类世界的热寂死亡表现出极度的担忧。他是一位深刻的社会和文化批评家,不仅关注战后美国社会文化的熵化衰败,而且挖掘了后现代人类社会和人性的弊病。加迪斯警醒世人:如果人类不积极寻求抵制熵化的方式,整个人类的热寂死亡将不可避免。

蔡春露[2]2003年在《威廉·加迪斯小说中的熵》文中认为威廉·加迪斯(1922—1998)在美国后现代派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同品钦、巴塞尔姆和霍克斯一道,赢得了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先驱者和巨匠的称号。尽管加迪斯被普遍认为是“最受人尊敬而又最少人阅读的重要的美国作家之一”,但他最终以其体现他对美国社会固有矛盾和弊病的关注及其独特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创新的小说作品获得了欧美文学界的高度评价。由于种种原因,加迪斯在我国的评介几乎没有。本文拟着重研究加迪斯小说中的熵,以全面揭示这位后现代派小说家的特点,从而推动我国学术界对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研究。 加迪斯的小说被认为是美国社会在后资本主义时期的缩影。在他的小说中,“熵”不仅是一个被正式讨论的重要概念,而且成为叙事的主题和结构。纵观其写作生涯,加迪斯以一个社会和文化批评家的身份,对战后美国社会的衰退和战后混乱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切实威胁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他的四部小说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文化和个体自我的熵和地狱般的美国后工业社会的特征:庸俗的物质主义、道德的堕落、非民主的社会政治、霸权主义、贫瘠病态的现代文化和个体的异化。同时,加迪斯运用熵化的后现代小说世界折射了一个充满混乱、不确定性和或然性的迷宫般的资本主义世界。 “熵化的世界”和“对世界的拯救”构成了加迪斯创作中后现代人类世界和艺术世界的核心和一组辨证的张力。他的小说一方面反映了美国后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并溯源到美国的价值观念,暴露了社会的不公正、经济的不平等、欺诈、高科技的滥用带来的威胁、商品拜物教和自由企业制度成为大一统制度所带来的道德的堕落;另一方面,表现了加迪斯对建立新秩序和抵制后现代人类社会的熵化衰退的看法。虽然他并未对如何拯救熵化的人类社会给出确切的答案,但他告诉了读者如何顽强地生活下去,要有勇气面对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加迪斯认识到传统的叙述手法不适应表达后工业社会中的历史断裂感和人的异化,于是他坚持不懈地探索新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如时空断裂,不确定性写作,以破碎的、充满熵的对话折射了作为后现代文明衰退的表征之一:渴望交流和交流被破坏。反过来,这种无法沟通加剧了文明的衰败。他的小说也表现了后现代重构趋势的美学特征——对“熵化的后现代艺术世界的拯救”,如种类混杂、狂欢、行动与参与和构成主义。 本丈《威廉·加迪斯小说中的熵》旨在全面探讨加迪斯的后现代世界观、他的艺术创新、他对熵化的后现代世界的关注和对拯救这一世界的进步思想。论文采用辩证的批评方法,把历史分析、文化研究同具体的文本分析、叙事结构和话语分析相结合。论文认为加迪斯的小说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特征,但并不否认其与美国文学传统的联系。论文依据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德、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伊哈布·哈桑、戴维·洛奇的相关理论,分析加迪斯的小说文本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并运用巴赫金提出的对话理论研究小说中由各种不相融合的声音组成的“一符多音”的独特的对话结构,以探讨熵如何成为加迪斯作品的内容、形式和语言,并指出当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无论在形式上或技巧上被一些批评家认为枯竭时,加迪斯如何挑战枯竭,展现后现代信息时代仍有什么可以用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被纳入小说世界。本篇论文由引言、五章和结论组成。 “引言”概略地解释了美国后现代派小说产生的原因和特征,加迪斯如何以其对美国文化和人类社会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和后现代艺术创新而成为美国后现代派文学的先驱者和巨匠之一。美国后跳派小说是后现代社会(或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其主要思潮是对“所有元叙事的怀疑”,后现代主义运用解构,宣告“元话语” 与“元叙事”的失效,倡导思维模式的多元性、后现代主义打破现代主义形而上的常规,打破其封闭和自足的美学体系,形成破碎或开放的创作形式。 “第一章 加迪斯的后现代社会和文化背景”综合介绍了“嫡”的概念,烟如何从热力学和信息理论中的最初含义成为一种世界观进入美国社会的主要思潮,进而成为后现代派小说的主题和结构。嫡是热力学的第二定律,认为物质与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转化,即从可利用向不可利用,从有效向无效,从有序向无序转化。从本质上说,宇宙万物从一定的结构和价值开始,不可逆转地朝混乱和衰亡发展。物理学家认为这是控制宇宙的首要定律,文学家也利用滴来隐喻造成社会衰败的力量。嫡作为一种世界观是与二战后的悲观情绪相符合的。目睹了二战后一系列使整个世界变成梦魔一般的事件: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大屠杀和核战争的威胁,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加迪斯在其创作中表现了一个嫡化的后现代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 “第二章 加迪斯后现代人类世界的烟”从叁方面研究加迪斯如何通过否定和消解认为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是民主、自由和正义典范的“元话语”与“元叙事”,揭示了后现代人类世界的墙:1)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烦。小说表现了商品拜物教、自由企业制度,政府、宗教和大商业之间的相互渗透、法律和司法?

张剑锋[3]2017年在《批评家笔下的威廉·加迪斯》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当代小说家威廉·加迪斯以独特的全对话体叙述在美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然而,文学批评界对其作品却褒贬不一。本文从技法与主题两方面综述英美威廉·加迪斯研究,择要评述各家观点。加迪斯擅用百科全书式的信息流、对话体叙述以及用典或暗指等技法,小说主题涉及反资本主义与法律嘲讽等内容,批评家们对于其小说技法与主题的内质肌理有着不同的见地。本文还尝试提出批评界将阅读加迪斯小说的困难所在归咎于作品的后现代叙事似乎有失偏颇。

蔡春露[4]2004年在《威廉·加迪斯小说《小大亨》中的熵》文中研究说明在威廉·加迪斯的代表作《小大亨》中,熵不仅是一个被正式讨论的重要概念,更是贯穿了全书的主题与结构。熵化的后现代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在作品中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和体现。

杜金有[5]2014年在《威廉·加迪斯《小大亨》中的讽刺研究》文中指出威廉·加迪斯(1922-1998)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其创作的《小大亨》和《诉讼游戏》分别在1976年和1994年赢得美国“全国图书奖”。《小大亨》发表于1975年,被公认为美国最着名的讽刺小说之一。它以后工业时期的美国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名叫JR·范森特的十一岁商业天才创建了一个囊括木材、运输业、医药的大型企业,但该企业最终昙花一现的讽刺故事。该小说充满讽刺意味,不仅揭示了后工业时期美国社会现实的混乱以及民众精神的荒芜,更借此表达了对美国社会以及其资本主义体制的嘲弄与讽刺。本论文主要关注《小大亨》中讽刺的主题,并从以下叁个方面展开阐释:文本叙事中的讽刺,社会现实中的讽刺以及民众精神中的讽刺。最终,笔者研究发现,《小大亨》不仅在思想内容上体现出讽刺,而且在文本叙事上也体现出了讽刺,并且其文本叙事亦成为思想内容的重要表现形式。小说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无序,而且小说本身的叙事也是杂乱与无章的。小说以反讽、戏仿以及黑色幽默的叙事手法探究了社会的无序、拜金与道德退化。在小说推进中,加迪斯使用了直接引语,人物对话以及语录引用来呈现小说剧情,并从文本叙事,社会现实和民众精神等方面揭露了后工业时期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并借此传达其讽刺的目的。与此同时,笔者还发现,小说中的讽刺实际上是作者无奈状态的一种表达。

郭志明[6]2015年在《语言解构理论分析《小大亨》的文学批判性》文中指出《小大亨》是由美国着名的后现代派作家威廉·加迪斯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整篇小说采用对话的形式,用喜剧式的方法叙述了在小说主人公J.R.范森特身上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整篇小说充满了浓厚的讽刺色彩,这部小说在美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的讽刺小说,是一部史诗式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不分章节和段落,几乎没有标点符号,也没有一般小说中的主语,具有十分丰富的后现代流派的色彩。语言是这部小说中的最大亮点和特色,但同时,在这部小说中,也由于语言的问题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想充分深入理解这部小说,需要我们对其语言有比较合适的理解。而随着语言解构理论的出现以及其在文学阅读中的应用,给很多晦涩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了新的角度,下面我也将主要从语言解构理论这样一个角度出发,对于《小大亨》这样一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学批判性进行具体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一是语言解构理论基本概念简析;二是小说《小大亨》主要内容简介;叁是语言解构理论下《小大亨》的文学批判性分析;四是进行简单的小结。

张剑锋[7]2013年在《论威廉· 加迪斯小说的失败主题》文中研究指明美国当代作家威廉·加迪斯虽然曾先后两次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以独特的对话体叙述独步美国文坛,然而他的作品既未在普通读者群中引起多大反响,也未获得批评家们的广泛关注。加迪斯不仅事业受挫,家庭生活亦变故不断,促使失败主题成为贯穿其数十年创作生涯的一条主线。不过,尽管“失败”是其作品的核心主题之一,但学界并无多少相关着述。本文通过对《小大亨》、《木匠的哥特式古屋》和《诉讼游戏》叁部小说失败主题的探讨,就失败的形式、成因、影响等方面,剖析了加迪斯笔下的失败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勾勒出叁部小说之于失败主题的结构性关联,指出作家创作情绪上日益沉重的走势。叁部小说构成了加迪斯刻画失败主题的叁个时间维度。《小大亨》昭示了失败的社会性远景。其间,个体拟像源自作家生平与小说情节的对映,将读者的阅读重心引导至失败主题上来,展现出作者本人对于失败后重生的一番期许;社会拟像则基于后现代镜像化转型,暗示社会价值的虚无化是个体失败的内在根源。《木匠的哥特式古屋》呈现了主体历史意识羁绊下的个体失败。小说中,各类历史元素异化呈现,历史文本与小说文本迭加共存。个体失败总是伴随着历史意识的羁绊,即失败的痛苦源自对文化历史的感知,抛弃传统则无所谓失败。《诉讼游戏》描绘了失败之于当下的存在方式。失败的日常话语对人际交往的正常维系提出了质疑,专业话语的崩塌拷问着法律公义的实存,反映出作者将失败视作根植于当下存在的必然要素。对于加迪斯叁部作品中所描绘的失败主题的分析表明:作家笔下的种种失败,形式上,早期侧重于单一的意图失败,后期则富含生理、心理与意图叁种失败;结构上,《小大亨》、《木匠的哥特式古屋》与《诉讼游戏》构成了失败的未来、过去与现在的立体维度,暗示作者对于克服失败并无信心;内涵上,失败不仅指涉独立的个体挫折,更表现为群体共享情感。基于失败母题的累年创作,实则是作家传递其因小说未获认可而日益滋长的愤懑情绪的表达方式。本论文采用了主题研究的方法,以后现代文艺理论为观照,以整体的眼光把握作品,具体章节分别采纳拟像问题研究、历史意识问题研究、话语问题研究,对加迪斯的失败主题做出深入探讨。论文对于加迪斯小说中失败的理解,拓展了已有加迪斯研究的深度,有助于推动针对该作家写作意图的研究的发展。

蔡春露[8]2009年在《论《小大亨》中后现代话语的熵》文中研究指明在威廉·加迪斯的代表作《小大亨》中,熵不仅是一个被正式讨论的重要概念,而且是渗透了全书的叙事话语。本文从直接引语构成的叙事话语、一方不在场的电话对话、话语的异质杂糅和对话的无法交流这四个方面分析小说中后现代话语的熵,探讨加迪斯是如何通过熵化的对话模式来说明语言的熵或混乱造成了信息的破坏,折射出后现代时期的文化衰败,展现了美国后工业社会被大商业和信息技术侵蚀和挖空的怪状。

参考文献:

[1]. 威廉·加迪斯小说中熵的文学隐喻[J]. 蔡春露. 外国文学. 2011

[2]. 威廉·加迪斯小说中的熵[D]. 蔡春露. 厦门大学. 2003

[3]. 批评家笔下的威廉·加迪斯[J]. 张剑锋.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7

[4]. 威廉·加迪斯小说《小大亨》中的熵[J]. 蔡春露. 外国文学. 2004

[5]. 威廉·加迪斯《小大亨》中的讽刺研究[D]. 杜金有. 中国矿业大学. 2014

[6]. 语言解构理论分析《小大亨》的文学批判性[J]. 郭志明. 语文建设. 2015

[7]. 论威廉· 加迪斯小说的失败主题[D]. 张剑锋.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8]. 论《小大亨》中后现代话语的熵[J]. 蔡春露. 当代外国文学. 2009

标签:;  ;  ;  ;  ;  ;  

威廉·加迪斯小说中的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