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学校发展?——思考学校发展的基点和诊断的主要指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论文,基点论文,指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理解学校发展?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它主要被理解为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校规模的扩大、规范化建设以及特色发展等。总的感受是,校长对学校发展的理解似乎还不太丰富;而当我们去查阅有关学校发展的文献时,又发现教育领域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显得非常薄弱、落后。因此,我们感到,有必要通过大家的共同思考和研究来丰富学校发展的内涵,拓宽学校发展的思路,以求得学校更丰富的发展。
一、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求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利益和目标
学生、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利益;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要是确定学校发展目标的基本依据。显然,这种理念大家都是支持的。但是,在管理上应该怎样落实,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已往,学校的发展计划,大多是执行上级领导的工作计划,或根据校长对学校的了解与考虑形成的学校发展规划,这些计划基本是自上而下的。显然,它们在最初形成时缺少实际调查,从根本上缺乏对学生和教师发展需求的充分关注。因此,我们认为,深入调查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及家长对学生发展的需要(还要研究二者之间的一致与区别),是制定学校发展计划的第一步。我们的调查显示,学生、家长和教师的需要与校长自己想像中的各种需要之间确实存在着差距,我们将其称为“客观现实与主观认识的差距”。这种差距往往是造成学校管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学校发展计划如果不被教师和学生认同并化为大家的共同愿望,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因此,缩小这种差距是非常必要的。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之一是学校管理者将制定学校发展计划仅仅看成是自己的任务。其实,它既是校长的任务,更是关系到全体师生甚至整个社区利益的大事情,学生、家长和教师的看法应该被管理者重视。原因之二是学校管理者将学生和教师主要看成为管理对象。其实,学生和教师既是学校管理者的服务对象,也是学校管理最重要的资源,还是学校管理的主体。这种服务、资源和主体的意识已经开始被大家认识,但还有待于在认识上加强,更有待在管理上落实。
二、学校的优势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与可能
最初,我们到学校去进行学校管理诊断,是想和校长一起发现并解决学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认为问题解决了,学校也就发展了,可是我们却遇到了障碍。首先,我们发现,谁都不愿意当着众人的面揭自己的伤疤……似乎“找问题”给人一种消极的感觉,而“谈发展”则是积极的。其次,我们又发现,由我们去找问题似乎会陷入问题的泥潭,因为孰能无过,问题和缺点是绝对存在的。另外,我们还发现,有些问题和缺点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那些与学校发展目标有关的问题和缺点才有意义,而对此的准确表述,应该是指“与学校发展目标的差距”。因此,我们认为,建设性地从实现目标的角度去认识自己的差距,才是对学校发展有意义的,也才能更好地被大家所接受。
既然我们是在找与学校发展目标的差距,那么,目标的确定就成了关键。目标确定的依据除了前面提到的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要外,就是学校的优势了。“需要”决定了目标的必要性,而“优势”则决定了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优势是学校发展目标确定的基础,同时,优势还孕育着学校发展的机会。因此,在学校发展诊断上,我们将诊断学校的“优势”作为重点。
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分析学校的优势。从形式逻辑上看,优势有显在的与潜在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现实的与未来的之分。其中,显在、直接、现实的优势往往容易被人们看到,而潜在、间接与未来的优势却容易被人忽视。再从不同的角度看,有政策、机会、人的、物的、传统的、特色的优势等。一般来说,校长对校内传统的、物的、人的优势的分析比较熟悉,而对宏观政策的、机会的优势等就缺乏足够的敏感了。我们认为,分析优势的角度越多,对优势认识得越充分,对学校的发展越有利。
三、学校管理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生产力
谈到学校发展,我们可能首先会考虑到学校的各种现实条件,例如生源情况、师资状况等。其实,简单地抱怨是没有意义的。在学校质量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生源是不会变的,师资条件也不会有大变化,而最可能发生、也是最有意义的变化应该是管理上的变化。应该看到,在学校发展中,管理是重要的生产力。但是,这是有条件的。
管理是开发,还是一种预期。已往,管理主要是行政,是控制。控制与协调是在现有资源范围内进行的,而开发和促进则能够不断发现和拓展资源,因而管理既是控制、协调,更是开发和促进。传统的管理较多地表现为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有很多学校的发展正处于从规范化向自主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突破的高原状态中,这样的学校尤其需要将管理推向新境界——创建学习型组织,创造民主、平等、融洽的氛围,充分开发各种资源,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只有在这样的管理中,我们才可能有个性,才能创造,并主动地预期未来。当我们将管理看成是开发和预期时,其生产力的性质就更加显著了。
管理是将理论落实于实践的平台。有效的管理可以使先进的理论在学校发展中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为什么某校会选择这种理论,而同样的理论在另一所学校就不发挥作用?关键是,学校什么都可以没有,但必须要有“有思想的管理者”;反之,学校的资源优势还可能从“有”变成“无”。当有思想的管理者和一定的理论结合时,管理才会变为促进学校发展的生产力。
管理可以通过超越个人的组织创造社会资本。具有共同愿景合作的高效率的组织是所有人都羡慕、信赖并愿意与之合作的组织。这可能就是有的教师明明知道去别的单位可以获得更高的报酬,却坚持要留在自己学校的原因;这也可能是有的学校能够从外界获得更多支持的缘故。已往,我们比较熟悉“金钱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理论。在文化研究中,莱达·贾德森·哈尼范、简·雅各布斯、弗朗西斯·福山等又提出了第三种资本即“社会资本”的理论。其本质就是健康的组织文化。“建设健康的组织”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责,管理是可以创造资本的。
据此,我们认为,只有坚信管理的力量,才谈得上积极推动学校的发展;也只有在有效的管理下,才能制定出好的学校发展计划,并真正实现之。
四、学校发展是一个本土发展的过程
当真正进入一所学校时,我们发现,一开始对学校发生的事情,我们似乎有些听不懂,看不明白。学校的领导、教师之间好像是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谈话,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去交往、办事的,他们之间有着默契的省略与跳跃,有着独特的动作和幽默。它可能源自学校的传统、学校所在社区的历史与现实、对校史产生过影响的人以及学校特殊的物质基础与自然环境。这一切构成了学校的特殊性,任何外在的要求与推动,凡能被这些特殊方式接纳的,都能成功地发挥作用,否则就会事倍而功半。实际上,这种特殊方式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影响、斗争、融合而形成的一股为学校中人所接受的超越个体组织的生命之流。其核心是人们之间的可接受性。一所学校一定会有自己的特殊方式,但是,它必须能够对外界作出积极的反应。我们要推动一所学校的发展,首先必须把握住该校的生命之流,并推动其健康发展,这就是本土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判断,我们认为,任何一所学校都必然是本土的;但是,学校的本土发展却可能是自然状态的,不自觉的。
目前,中小学校就发展而言,存在着齐而不尖和缺乏教育创新的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学在办学思路上,往往以赶超城市中学为自己的办学目标,而本身的“农村特色”却体现不够。当前,农村中学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思路、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已然是一个必须进行研究的问题了。我们认为,上述情况的出现,正是校长缺乏对学校本土发展自觉思考的结果。
其实,学校本土资源中孕育着学校的优势和机遇。人们往往习惯看他人的“有”和自己的“无”,而成功的校长却更善于充分利用和发展自己的“有”。因此,尊重并深入研究本土资源是谋求学校发展的前提。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当人们提到本土资源时,往往只想到物质方面的资源。其实,本土资源中还应该包括制度、文化和精神的资源。
课程改革提出,要使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要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要开发本土资源并使其进入课堂教学,同时,还要进行学校课程的开发,这些都使得学校本土发展成为一种客观需要。
很多学校在发展上都提出了“全面发展,办有特色”的思想。但什么是学校的特色?军乐团、篮球队、奥校?我们觉得,这些特色还都是比较表面的。校园环境的特色属于环境层面的特色,学校课程属于课程层面的特色……它们都是学校生命之流上飘动的树叶、鲜花与浪花,而学校中的组织文化以及组织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才是学校生命之流的河床。有一所学校两年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因是从外校来了一位新校长和几位教师,他们带来了新的组织文化,并通过他们的努力融入该校,变成了该校新的学校文化。因此,我们认为,学校特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有层面的,只有植根于本土的组织文化特色才是更本质的学校特色。学习别人的特色必须在根本上学,否则,拿来的特色便是表面的,学习也只能是模仿,不会长久。
我们提倡学校本土发展是希望校长能够将其作为一种自觉的理念和行为,将上面所说的特殊性和办学特色,变成一种能够提升学校发展的本土特色,并形成保持和发展的机制,而且在此过程中,形成一种尊重本土资源的态度。
在实现学校本土发展的过程中,校长需要不断思考以下问题:学校本土资源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开发了吗?学校发展计划是否符合所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学校特色是否与社区资源优势相统一?学校管理思想和方式是否与学校师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校的条件相适应?学校是否形成了自己健康独特有效的组织文化?
五、学校发展过程的渐进式与跨越式并存
一般认为,学校发展都要经历几个基本阶段,如初创阶段、发展阶段、成熟或规范阶段、特色阶段、自主发展阶段。的确,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学校也如此。可是,对学校发展阶段的概括让人感觉似乎有一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和将事物发展过程绝对化的偏颇。
有些校长一直很苦恼,为什么我们学校总也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的观察和分析是,学校过分强调规范性是不能生出特色的。例如备课,学校如果规定得过于具体,教师自然就只能照葫芦画瓢了,久而久之也就不去思考,不去“自主”了。过分强调规范会导致过分地依赖规范,而自主、创造和特色也就没有了空间。因此,我们认为,规范应该留有余地。在强调规范的同时应该重视自主、创造和特色。这样才能在规范的基础上自然地生成出特色。另外,规范常常让人产生厌烦的感觉。谁都不愿意被简单机械、尤其是低层次的规范所束缚。自主和创造能够使规范更具有人情味和生命力,更具有吸引力。总之,我们提出,辩证地理解规范,是理解学校发展的关键。
据我们对一些发展得较好学校的观察和了解,学校发展的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初创阶段或规范阶段就需要自主和特色,同时,在成熟阶段或自主发展阶段也需要新的创业和新的规范。
另外,学校在迅速变革的时代往往有机会也有必要进行跨越式发展。有所农村中心小学的所在地区变成了新开发的城乡结合部和新的城市经济拉动区。高校住宅楼和城市搬迁楼的建设引来了大量高层次的新移民。他们对学校教育的需求与过去农民的要求比有了极大的变化。面对变化,学校必须重新定位,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我们认为,深入理解跨越式发展对于学校发展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跨越式发展主要是指事物的质和内在结构上的跨越式的发展。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意味着:(1)必须重新确立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战略。(2)不能仅仅期望通过内部力量的变化去实现发展,而必须借助或引进外部力量促使内部结构发生质的变革。(3)需要在大的教育资源观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学校资源。
在考虑跨越式发展时要注意两个问题:(1)跨越式发展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可以选择跨越式发展道路的。一般来说,进行跨越式发展的学校,一方面要面对新的极为迫切的要求与挑战,另一方面又有着丰富的(主要是校外)资源可以利用。也就是说,一方面学校必须要有新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又能找到实现目标的资源和手段。例如:城乡结合部经济、文化活跃地带的学校与在山里的学校相比,就更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2)跨越式发展要扎扎实实关注发展的过程性。跨越式发展否定的是渐进式发展,而不否定发展的渐进性。这二者是不同的。渐进式发展,主要是指在原有质和内在结构基础之上的发展;发展的渐进性,主要是指发展的过程性,即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过程的连续性。跨越式发展不仅不否定发展的渐进性,还要特别关注发展的过程性,只有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实现跨越式发展;否则,跨越式发展可能就会变成冒进,甚至冒险。
六、学校专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如何描述、评价一所学校的发展将直接对学校的真正发展起导向作用。现实中,校长在谈论学校发展时,说得较多的是学生数量、学校占地面积、特级或高级教师数量、升学率、获奖人数等。我们感到,校长似乎更关注数量,即外延的发展。当然,这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涵和标志,而且是更引人注目的标志。但是,若想使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关注学校内涵的发展,即质的内在结构的发展。
我们认为,要使内涵发展真正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就必须将内涵外显化,将软的指标硬起来。更重要的是,在分析学校内涵发展时,应着力于学校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为什么要提出学校专业发展的问题?
首先,这是一个还没有被普遍重视的问题。应该说,教师、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专业化不仅是个人问题,还是组织问题;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与组织专业化水平是相互作用的,组织专业化水平将直接影响教师专业化的水平。两位水平相当的教师进入两所不同的学校,几年之后,两个人的水平出现了很大的差距,原因就在于组织的专业化水平不同,影响就不同。我们感觉,目前在教育专业化的研究中,关于组织专业化的研究及其与个人专业化关系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在一些学校,某些教师个人专业化的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其所在学校或地方教研部门专业化的水平却没有相应的变化。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目前主要还是依靠参与课题研究等外部组织的活动而获得,这样一来,也造成了教师与本校或教研部门的隔阂。这也可能就是教师流失的原因之一。我们应该对教师和校长专业化的追求及其与组织专业化水平的关系给予充分的关注。
其次,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随着课改的推进,校本研究与课程资源开发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开展这两项工作似乎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校本研究,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课程资源开发,是不是赶上做公开课就认真开发一下?事情过去了,也就开发完了……我们觉得,如果从学校专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就应该更有计划性和建设性,从而避免随意性带来的浪费。
再次,这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需要。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新型的平等、开放和研究性的组织。我们觉得,这只是对组织存在方式的描述。学习型组织的根本,是构建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核心应该是专业发展。只有将组织发展的目标与组织存在的方式结合起来思考,才是比较完整的。“核心竞争力”,几乎是所有组织追求的目标,那么,它是什么?通常来说,它是指一个组织的团队精神。而我们觉得,它更是指组织文化和组织的专业水平。另外,我们还想强调:专业水平是一个人(包括一个组织)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非典”期间,医护人员奔向一线时,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但更多表现的是职业道德和他们长期积累的专业精神。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如此。
据此,我们认为,学校专业发展应该成为学校发展追求的核心目标。已往,学校发展主要受行政的控制,自主发展的空间很小,专业化发展的空间就更小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自主办学的程度会不断提高,学校专业发展的问题必然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里,我们初步提出几条可以衡量学校专业发展的主要指标,供大家思考。
1.学校是否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学校发展追求的目标。主要指标应包括:
(1)学校是否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否具有了解学生发展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工具?校长和教师往往认为,天天和学生在一起,毫无疑问地对学生是了解的。其实不然,关键是能否真正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而且不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和经验作判断,还应该借助科学的专门知识和工具,比如,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等于智力水平低,我们具体了解过学生的智力类型和智力水平吗?再如,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却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我们了解过学生的情商吗?
(2)学校是否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课程是学生精神的营养餐,或者说是学生发展的奔跑轨道。课程越是多样化,学生的营养就越丰富,奔跑的轨道就越多。因此,多样化的课程是学生最大的实惠。
(3)学校是否采取了有效的鼓励学生发展的措施?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还是学生发展的平台。学生的学习不仅在听讲、练习中发生,还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发生,在展示自己的过程中发生,在大家的鼓励中发生……正所谓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那么,我们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了怎样的舞台?我们有多少把尺子、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发展?
(4)学生是否有进步,既包括成绩的进步,也包括学习态度、做人做事、学习方式的进步。目前,学校争好生源的现象还很普遍。学校质量不好,生源就不好;通过努力,学校办好了,不好的生源也就进不去了,有的学校甚至变着法将已有的不好生源挤出去。这实在令人担忧。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特别鼓励那些真正促进学生进步的学校。
2.学校是否使教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教师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也是学校发展追求的目标。其自我诊断和评估的具体内容是:
(1)学校是否了解教师的发展需要,是否具有了解教师发展需要的专门知识和工具。根据申继亮教授的研究,教师的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本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解。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学校为了解教师发展制定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有的学校还通过多元智能理论了解教师发展的需要。在很多情况下,教师本人可能还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发展需要有时是需要外界去指导和唤醒的。学校通过指导,如制定教师三年发展规划等,可以使教师明确自己的发展需要。
(2)学校是否为教师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机会。教师发展是需要机会的,学校为教师发展创造机会是服务教师、开发教师潜能的集中体现。教师发展的机会包括进修、交流和得到指导的机会,展示、晋升的机会等。当然,“足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键看是否公平,是否有针对性。
(3)学校是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发展。学校是学生发展的地方,也是教师发展的地方。教师发展需要机会,也需要鼓励。教师也有不同的类型:有擅长讲课的教学型教师,有擅长科研的科研型教师,有擅长管理的管理型教师……对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鼓励措施。在鼓励教师发展中,学校应该注意正确地引导。例如,在教师进修学习中,出现了物理教师学教育管理本科的现象,原因是这个专业的文凭好拿。结果表面上教师的学历水平提高了,而物理教学水平却并没有提高。受害的是学生,也是教师自己。对此,国家应该有管理办法,学校也要有积极的措施,真正鼓励那些学以致用的教师。同时,管理者还要关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教师发展中的个人主义倾向。尤其在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发展、综合课程、校本研究等都在急切地呼唤教师的集体主义,学校的措施应给予引导。
(4)学校是否为教师进步创造条件。我们曾经到过一所学校,发现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就已经很有“规矩”了,老道、现实主义、畏难情绪成了他们精神的主色彩,他们的朝气、灵气不知到哪儿去了,这所学校是怎样影响他们的。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而在另一所学校,我们发现教师队伍的学历基础并不高,平均才是中师水平,可是经过8年的主体教育研究活动,却出现了一批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都很有影响的专家型年轻教师。他们不仅学习了理论,还通过实践丰富了理论。这种比较可以深刻地揭示:教师是生活在组织中的,教师的发展有赖于组织的发展。大多数教师都愿意到能够促进自己进步的学校去工作,因而教师是否进步,也就成为了一项评价学校的内容。
3.学校是否形成了有效管理
(1)学校是否形成了大家认同的办学目标。首先,学校是否有先进的并产生于本土的办学思想?其次,这种办学思想是否明确,并成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办学目标?是否得到了干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基本认同?我们认为,只有大家基本认同的目标才可能实现。那种只有校领导清楚的学校发展目标是很难落实的。
(2)学校的机构设置和规章制度是否有效。很多学校存在着学校机构和制度缺乏有效性的情况:机构的功能效率低下,制定出来的文本制度与实际运行的制度是两码事,这些都会严重影响管理的有效性。
(3)学校的信息沟通是否畅通。以往的管理模式主要强调等级、常规与控制,信息沟通也主要呈等级、常规、控制的状态。这种信息沟通在本质上是封闭的。然而现实社会已经发展为信息时代了,我们不可能在控制中去控制,而必须学会在开放中控制。只有在充分开放和沟通中,我们才能真正预期未来,把握未来;而这种沟通是以更多人的平等参与为前提的。可以说,我们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参与和沟通中,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
(4)学校是否具有健康的组织文化。在功利主义文化主导的学校中,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在个人主义主导的教师群体中,合作、分享都很难落实。因此,健康的组织文化是实现管理有效性的前提。
4.学校是否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库
我们认为,学校的专业化水平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而学校专业化的水平又集中在专业知识库的形成上。目前,我们认为,专业知识库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1)学校层面专业知识库的建设。学校是否形成了构建合理课程结构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如,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如何开设选修课?如何设置综合课程?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发学校课程?学校是否具备前面提到的进行学生与教师调查的专业知识与工具?是否形成班主任工作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北京八中为例,我们认为,从学校特色发展的角度看,该校最重要的是形成了一套进行超常儿童教育的专业知识,并拥有一批专业人才,这种专业性知识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出超常儿童。
(2)学科层面专业知识库的建设。已往,我们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地教书,现在不行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开发的任务显得越来越重要。当从来没有见过松鼠的孩子们看到教师播放的生活在森林里活灵活现的小松鼠时,他们理解起《松鼠》一课来,就很轻松了,可是,要找到这些素材,却花去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因此,各学科建立自己的课程资源库极为必要,课程资源开发应该成为学校专业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管理者应该对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的教师给予鼓励。另外,各学科建立自己的试题库也很重要。目前还是天下试题一大抄的局面,以至于很多教师不会针对学生出题。
5.学校是否有效地进行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管理是一种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资源开发中的关键内容。
(1)管理人员的配备与发展情况。学校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学校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我们往往舍不得将学校中最优秀的教师(管理型教师)提为管理干部,而实际上,他们一旦走上管理岗位,是可以带动一批教师的。有的校长往往被眼前事务限制,忽略后备干部的培养。我们认为,评价一位校长的管理水平不仅要看眼前,还要看未来,看他给学校留下了一个怎样的领导班子。
(2)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前文已有论述,这里只想特别突出一点:教师发展应该包括教师个人发展和教师队伍发展两个方面,而在教师队伍发展上,我们要特别关注结构。年龄、职称等结构是校长已经非常熟悉的内容,当前,我们认为,应该特别关注由课程改革带来的教师队伍结构的改变。目前,在小学教育中,语、数、外占有绝对的地位,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自然、生活、社会教学的内容会有所增加,由此带来相应的教师队伍的短缺;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已经明显地感受到师资问题了。学校应该对此有所预见,提前做好队伍发展的准备。
人力资源开发不仅包括干部、教师,还应包括学生、家长,在此不展开论述。
6.学校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资本
关于社会资本的基本内涵前文已经作了初步的解释,在此,想补充的是,学校的社会资本是可以衡量的。学校社会资本的根本是组织文化,表现在学校为集体的认可度、社会信誉度及在教育和社会中的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