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 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建设社会主义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加强农村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论述,涵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取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突破性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大局赋予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没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就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贯彻建设新农村战略,迫切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和谐进步,共同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起着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的重要作用。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固然要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工作放在首位,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人文精神和创业精神,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则需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形成。如何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中心提供有力的精神和文化支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改善农民生存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社会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内容。建设农村社会基础设施,推动农村社会生活文明进步,创造更多精神文化产品,丰富农民群众生活,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是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责。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的迫切要求。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变农民文化水平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状况,加快农民知识化进程,培养造就有较高素质、较高技能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在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民群众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特点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如何面对背离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有所滋长,腐朽落后文化有所抬头,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有所增多的问题,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使农民群众安定有序、和睦相处,实现农村的稳定和谐,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探索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实现建设新农村目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务必在创新上下功夫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灵魂。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用创新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创新的内容和创新的方式统领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惟此,才能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事业有所突破、有所发展。
树立建设文明农村新理念。一要树立服务中心的理念,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克服单纯抓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和行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要紧紧围绕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工作展开,努力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不允许干扰、影响和阻碍经济发展的情况发生。二要树立发展文化的理念,提升文明品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实现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也要取得文化建设迅速进步,经济落后的农村不是新农村,“经济发展了,文化下去了”的农村也不是新农村。三要树立管理民主的理念,尊重民众意志。随着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参与政治生活和民主决策的意识越来越强,要使倾听农民心声,尊重农民意愿,团结和引导农民健康发展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四要树立城乡共建的理念,带动乡村文明。发挥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有效途径,把城市的发展思想、先进文化、优良传统传播到农村,促进农村文明跃上新台阶。
构筑推动文明进步新机制。一要健全机构。建立健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和加强组织机构,形成工作体系,确保农村各项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的落实。二要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党委例会制度、领导负责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工作督导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形成一整套系统化、规范化制度保证。三要加强督导。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职能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定期或不定期对阶段性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督导,鼓励探索、鼓励创新、鼓励发展,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四要实施奖惩。依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和考核奖惩制度,分阶段对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奖惩,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发展。
创造提高文明水平新载体。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创新载体尤为重要。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创造了许多有效的载体,“一推双带”、“道德评议”、“美化绿化净化”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今后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更要在载体创新上花气力、下功夫。一要努力探索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切实贴近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创造推动发展的实践途径。二要努力探索提高农村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载体,弘扬先进思想和优良道德,营造崇尚文明的社会氛围。三要努力探索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载体,积极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使农民素质教育的形式更丰富,效果更扎实,农民增收致富本领的提高更明显。四要努力探索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实现传统形式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农村文化品位。
采取巩固文明成果新措施。巩固成果是实现跨越和发展的基础。要把群众满意作为巩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根本标准。群众认可的要坚持到底,群众反对的要坚决改正,决不能违背群众意愿。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认定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成效,既要看经济指标、业务指标完成状况,也要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完成的质量,全面发展是最佳工作业绩的标志。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坚持把在实践中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并取得明显工作成果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达标就不能提拔任用的原则。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完成的质量作为全面工作评先奖优的重要条件。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进行整体评价和奖励,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纳入到评价标准之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优,不能评为先进,不能给予奖励。
三、完成建设新农村任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定在结果上求实效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把工作做实,要以求实、务实的作风,营造新乡风,塑造新村貌,培育新农民。
营造时代要求的新风尚。良好的社会风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积极倡导“追求财富、崇尚文明、民主和谐”的新乡风。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斗志,形成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社会新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开展“知荣辱、树新风”活动,深入宣传“八荣八耻”,引导农民群众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大力弘扬崇尚科学、发家致富和遵守社会基本道德的思想,提倡勤劳创业,反对懒隋苦熬;提倡富而思进,反对小富即安;提倡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健康娱乐,反对赌博活动;提倡勤俭持家,反对攀比铺张。大力弘扬民主观念和法制思想,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农民群众增强履行民主权力和遵守法纪的意识,鼓励他们学习民主法制知识,学会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形成尊重民主权力,遵守法律法规的社会习惯。
建设发展标志的新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的标志必然体现在农村文化的进步上。深厚的文化基础,是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新文化。一要树立新的文化理念,形成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快速发展的观念,使这种观念体现在人们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深刻、广泛、稳定、持久的力量。二要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制定政策,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具备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三要大力开发文化产品,要组织力量,根据农民需求,生产和提供思想上和艺术上具有较高水准的优秀文化产品;要调动农村文化团体和文化人才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他们创造适合农民口味、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文化,形成文化品牌;要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四要创新文化活动方式,继承传统形式,吸纳外地创造的优良形式,创造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乐于接受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五要健全农村文化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纪律要求、道德准则、村规民约,用制度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树立文明进步的新形象。村容村貌是新农村的外在形象,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努力塑造“村容整洁、环境优良、生态文明”的新村貌。要切实作好村屯建设规划,明确村屯建设的思路、标准、内容和要求,既遵循人口适当集中、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共享的基本原则,又兼顾保持乡村特色、农村优良传统文化和农民生活习惯等因素,使道路、房屋、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要解决村容村貌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加大“三改”(改水、改厕、改灶)、解决“五乱”(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放)和实施“三化”(道路硬化、村街净化、庭院亮化),改变道路泥泞、物品混乱、卫生脏乱、环境恶劣的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要建立村容管理长效机制,探索有效监管办法,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建立村屯环境管理规章制度,明确领导、工作人员和每家每户承担的责任,使村容村貌的管理制度化、经常化。要培养农民文明生活习惯,通过正面教育和实践引导的方式,帮助农民树立公德观念、环保观念、卫生观念,形成维护公共利益、保护生态平衡、养护村屯环境的良好习惯。
培育素质优良的新农民。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农民素质的提高决定着农村发展速度。培育新农民要从更新观念入手,破除恋土恋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和“等靠要”等落后观念,增强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坚持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标准。培育新农民要创新教育手段,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培训农民的长效机制,用好农民夜校集中办班等传统形式,采用新的科技和传媒手段,定期搞好新形势、新政策、新法规和新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政策水平、法律水平、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增强发展高效农业和外出务工经商能力;培树和宣传在发家致富、外出务工、爱岗敬业、践行美德、教育子女等方面的典型,引导农民健康、快速发展;组织农民总结投身经济发展、参加社会活动带来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惠,增强加快发展、和谐进步的信念;有组织地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让农民在娱乐活动中接受新思想、融入新生活、养成新习惯。培育新农民要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的原则,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培育新农民的标准也要有所不同,每个农民的客观情况有差异,培育的要求也要有所侧重,在这个问题上要实事求是,不能搞“一刀切”,核心是从实际出发,逐步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标签:农民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农村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