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成品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_环境成本论文

我国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成品论文,对外贸易论文,我国论文,环境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国际社会与学术界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是以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尖锐化为背景的。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探讨议题,国内外学者分别在各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贸易自由化与环境的角度来看,Copeland和Taylor (1994)以其构建的南北贸易模型为基础,对国际贸易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在国际间的传递,使得南方国家污染工业规模扩大,而北方国家清洁产业增加,贸易自由化减轻了北方国家的环境污染:Esty和Geradin(1997)指出,经济一体化会导致越来越多的污染避难所,这是因为某些国家实施的低的环境标准和松弛的环境管制措施对该国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能够起到推进作用。近些年来,“环境成本转移说”(environmental load displacement)颇受学者们的关注。Roldan Muradian和Joan Martinez Alier(2001)认为,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这类产品由于国际贸易而产生了环境成本的转移。

现实中环境成本通常是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基于一般的观察,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从事污染行业的生产(Hettige,H.Lucas,R.E.B.and Wheeler,1992),出口的也多是污染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品,而发达国家则更多地通过进口发展中国家的这些产品,把污染物以自由贸易的形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结果是改善了本国的环境质量,却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环境的恶化(Ekin,p.,1997)。也就是说,在环境成本的转移过程中,发达国家的生产和贸易模式发生了变化,但消费模式却不变(Stern,D.,Common,M.,and Barbier,E,1994)。Robinson就指出,美国较严格的污染控制计划已经引起了美国贸易模式的变化,即进口更多污染治理成本高的商品,从而减少对国内自然资源的消费(Robison,D.,1988)。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已成为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我国贸易规模发展迅猛,在贸易排名方面的上升速度举世瞩目。2001年我国排名世界第六位,到2004年已上升至第3位,而其中工业制成品在货物贸易出口中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贸易与环境关系的角度看,工业制成品相对初级产品而言对我国环境影响的力度更大。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环境成本是否也随之大量转移到我国呢?我国环境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中期相比有了怎样的变化呢?笔者利用现有的官方统计数据,对我国工业及主要行业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二、我国工业及主要行业三废排放量情况

(一)研究方法及样本的选择

首先分析十年来工业三废排放量情况,以判断其走势与对外贸易增长是否一致。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工业制成品出口对我国环境的影响,依照工业制成品所对应的行业选取了十一个行业1996-2005年共十年的相关数据,因为这十一个行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在近十年中的绝大多数年份都在90%以上,能够基本反映工业制成品的对外贸易状况,并且数据相对齐备。在环境污染方面选择了“三废”,即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排放量作为衡量指标。表1列出了十一个行业十年来的出口额占我国贸易出口总额比重的情况。在对行业按照环境污染强度进行分类时借鉴了赵细康(2003)的方法。十一个行业中的五个为重度污染密集型行业,一个为中度污染密集型行业,将这六个行业划定为污染密集型行业①,其他五个为轻度污染型行业,以判断污染强度不同的行业对环境的影响。

(二)数据分析

1.工业三废排放量情况

从对1996-2005年工业三废排放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看出(图1、图2),工业废气排放量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工业废水排放量在1998-2000年处于回落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工业废水排放量开始增长,且增幅较大。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在1998年大幅攀升后处于不断下降中。2005年已接近1996年的水平,这一现象可能与我国近年来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有关。2000-2005年期间其综合利用率平均增长率高达29%。与工业废水、废气的治理成果相比,固体废物治理的效果更为明显。总体上看,工业废水、废气排放增长率呈上升趋势,其走势与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持续增长大致吻合。

图1 1996-2005年工业废气和废水排放量变化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计算并整理而得。

图2 1996-2005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变化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计算并整理而得。

2.污染密集型行业的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

通过计算,在1996-2005年期间,这六个污染密集型行业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在30%-45%之间(见图3),虽然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是十年间的下降幅度并不大,而且在总出口额中仍然保持了约1/3的水平。

3.十一个行业的废水、废气排放量情况

从图4可以看出,轻度污染行业如食品、毛皮、塑料、橡胶、机械等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大多呈小幅且平稳上升的趋势,污染密集型行业中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橡胶制品业的废水排放量变化不大,采掘业近年来有所回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幅度较大、而纺织业尤其是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图3 1996-2005年六个污染密集型行业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例的变化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计算并整理而得。

图4 1996-2005年十一个行业废水排放量变化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计算并整理而得。

图5 1996-2005年十一个行业废气排放量变化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计算并整理而得。

从图5可以看出,十一个出口行业的废气排放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且多数是污染密集型行业,特别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的废气排放量在进入21世纪后有较大幅度的攀升。综合废水和废气排放量在这些出口行业中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虽然废水、废气排放量因行业特征而表现出不同的曲线走势,如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废水排放量有较大幅度上升,但是废气排放量的上升却基本平稳。总体上看,污染密集型行业的废水和废气排放量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三、十一个行业含污量转移的贸易条件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样本的选择

环境成本转移的程度与该行业进出口额的比值相关。在假定进口与出口产品污染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对于污染型行业,若一定时间内该行业出口大于进口,则说明该行业将环境成本更多地留在了国内。这一部分将从环境成本的概念出发,利用含污量转移的贸易条件等式(Antweilerw,1996)来衡量十一个行业生产的产品进出口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在计算我国产业的污染密集度时,采用了Joseph(2002)使用的方法,即污染的密集度=污染排放量/产值。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中给出的废气排放的单位为亿标立方米,为了与废水和固体废物的计量单位(万吨)一致,以万吨为计量单位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作为工业废气排放量。

则含污量转移的贸易条件(The pollution terms of trade PTOT)定义为:

笔者选取了1991-1992年和2004-2005年两个时间段的数据。通过比较试图了解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治理及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含污量转移的贸易条件变化的大致状况。

(二)数据分析

根据公式(3)及表2、表3的计算分析可以看出:

与1991-1992年相比,2004-2005年的出口和进口的污染含量都有所降低,分别为22.86%和0.1%;含污量转移的贸易条件降低了约22.78%;PTOT、小于1,说明出口贸易的含污量已小于进口贸易的含污量,扭转了1991-1992年出口含污量大于进口含污量的局面。这表明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以及贸易结构的优化、进出口贸易量的调整对于降低污染转移的贸易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含污量转移的贸易条件有所改善。

利用公式3,我们还可以得到单个行业PTOT的值(见表4)。

根据表4,在1991-1992年和2004-2005年期间,有五个行业的PTOT大于1、其中三个为污染密集型行业的状况没有改变。与1991-1992年相比,2004-2005年中有八个行业的PTOT值有所上升,其中四个为污染密集型行业;PTOT值大于1但比1991-1992年有所下降的三个行业中两个为重度污染密集型行业,即采掘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就污染密集型行业来看,2004-2005年给国内带来最多污染物及治污成本的是纺织业,其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冶炼及制品业;而采掘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则转移出了污染物,尤以采掘业的贡献度最大。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工业及十一个行业制成品的进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相关性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及政策建议:

1.工业三废中的废水、废气排放量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长大体上保持了一致,固体废物排放量经过大幅攀升后虽逐渐回落,但仍没有降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下的水平。十一个主要行业的废气、废水排放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且多数是污染密集型行业。这表明,工业制成品贸易规模的扩大确实对我国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十年来我国不断增加环境管制的措施,但力度还是偏弱,控制工业污染的效果不够明显。

2.六个污染密集型行业的出口额呈下降趋势,但在出口贸易总额中仍保持了约1/3的份额。两个时间段中,污染密集型行业的PTOP值大于1的均占所考察行业数量的约1/2;这意味着十年来工业制成品贸易的扩大虽然没有造成国内环境污染急剧的恶化,但是污染密集型行业给国内带来污染物及治污负担的状况并没有大的改观。值得注意的是,2004-2005年十一个行业中有八个行业的PTOT值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该现象提醒我们,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所带来的环境成本有加快向国内转移的趋势。

3.笔者有关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是基于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现状而作的思考,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在我国已成为贸易大国且贸易环境越来越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应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思路,转向寻求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平衡,尤其是调整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贸易的平衡,鼓励污染密集型行业产品的进口,适当控制该类行业产品的出口规模。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贸易摩擦,还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轻我国的环境成本负担。政府部门应重视环境政策、环境标准、环境管理等问题的研究。在我国污染型行业产品的出口贸易中,应尽快落实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各项措施,在加大环境治理投入的同时完善具体的考核制度。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以鼓励国内企业从污染密集型行业的产品出口转向清洁型、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注释:

① 国际上对污染密集型行业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有学者定义的污染密集型产业是指在生产的过程中若不加以治理则会直接或间接产生大量污染的那些产业。傅京燕:《环境规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第79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标签:;  ;  ;  ;  ;  

我国制成品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_环境成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