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者应该积极更新观念,从狭隘的学科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理念转变。在文化课的教学中积极渗透素质教育,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同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探究精神,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地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个性 自信心
一、塑造学生美的灵魂,培养思想素质
思想品德是一个人行为的方向标,一位思想端正的中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一定会大受欢迎,其发展前景也是一片光明;相反,一个在校品质不良、行为低劣的中学生,未来走向社会,一般会被社会抛弃。因此,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情操,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
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家庭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中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理想、爱国主义感情是唱高调;学习雷锋、助人为乐、先人后己只是走走形式,与现实生活距离太远。结合我们的社会现实,应对学生进行如下思想品德教育:一是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公正、有正义感,能明辨是非,有同情心,不损人利己等等;二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使学生明白人的一生应是对社会无私贡献的一生,光明磊落的一生,赢得社会赞誉的一生;而不是自私自利的一生,损人利己的一生,碌碌无为的一生。我认为,实现以上思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一是要靠教师的引导教育,二是靠家庭、社会正能量的影响,三是靠改编现有的政治课本,选编一些宜于为中学生接受的,与生活贴近的事例内容、观点。
二、赋予学生成功的先天素质,要培养良好的个性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性格表现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即为个性。个性优劣往往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中学生毕业走向社会,难免遇到大大小小的矛盾,形形色色的冲突,有人的地方就有上中下、左中右,没有良好的个性,就难以成就事业,而且容易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一旦如此,生活就会陷入泥沼,人生变得苍白无力;有了良好的个性,就能比较合理地看待困难和挫折,灵活机智地利用环境和周围条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调查了大量名人、巨商、军政名人之后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其中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的要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养,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困难和人际关系。
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首先应该使学生明白个性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哪些是应该培养的个性,哪些是应该克服的个性,调动学生主动形成良好个性;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良个性,分析其形成原因,对症下药,给予纠正;再就是教师也应该主动采取一些措施,人为地为学生设置一些困难,让学生受点“逆境教育”,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顽强、坚定的个性等。同时,教师还应防止学生产生不良个性,教育学生向品德高尚、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艺术精湛的目标前进。
三、扬起学生奔向成功的风帆,要培养自信心
有无自信心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写过一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好汉。”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使学生明白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未来的美好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关键是实事求是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周围的条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确信只要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就一定能实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只要你由衷的关怀,它必然属于你的,财富如此,知识如此,幸福也如此。”如果你想成功,你就必须经常在自己的心扉上印着成功的形象,只有希望成功的人,才会成功。圣经上也有“人想什么,便像什么”的记载。有了强烈的成功的愿望,自己的潜意识便会供应源源不断的力量,使你的理想早日实现。这样,奋斗成了需要,辛苦成了享受,磨练成了乐趣。还应使学生明白,奋斗就像马拉松,成功需要耐心和毅力,把跌倒看成是通往成功途中的必然的事,而不是一种不幸。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超越自我,无疑扬起了学生奔向成功的风帆。
四、交给学生一串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能力是中学生打开成功之门的一串钥匙。中学生只有具有较强的能力,诸如演讲能力、组织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交际能力、自立能力等等,走向社会,才能应付处理种种事务,较好地适应社会,进而成就事业。因此,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那么如何培养呢?首先要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而且次数要多。例如,组织演讲比赛,开放图书室,建立理化生实验兴趣小组,建立手工、农田、饲养基地等。
五、美化学生的人生,培养学生业余爱好
培养学生的业余爱好,目的是为了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调节学生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生有了自己的业余爱好,将来走向社会,就能在工作繁重时、遇到挫折时,练练业余爱好,就能较好地调节生活,放松身心。当然,以上所谈各方面不能割裂开来理解,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兼顾各方面,共同发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抓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怎样抓中等教育,才能更有利于国家建设。这些,有待我们进一步思索探讨。
论文作者:吴承建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自己的论文; 学生论文; 个性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社会论文; 中学生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