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经济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充分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关系当前国民经济发展和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的重大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进行了几次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很大成绩。经过80年代的结构调整,解决了农、轻、重的比例失调问题之后,“八五”期间,结构调整突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了5000 亿公斤,人均肉、蛋、水产品占有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八五”期间共完成铁路铺轨11244公里,新增公路里程11.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19公里。到1995年底,我国光缆总长度达到10万公里,比“七五”期间增长了30倍;微波总长度17万公里,增长了5倍;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7096万门,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八五”时期新增发电装机7510万千瓦,年均增加1502万千瓦。1996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2.33亿千瓦,居世界第二位。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高速发展,使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矛盾明显缓解,对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抑制通货膨胀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今后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人民收人水平的提高,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对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以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任务,又摆在我们面前。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十五大精神,深刻认识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性,抓住当前宏观经济环境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切实抓紧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力争在“九五”期间取得新的进展。
—、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
经过4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我国在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之后,正在向小康迈进。城乡人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的选择性增强。目前居民消费结构正处在变动加快的阶段,人们不仅要求商品数量充足,更要求质量、档次的提高,品种、花色的增加,以及商品、服务消费领域的扩大。这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大趋势。
然而,我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却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供给和需求衔接得不好,甚至出现严重的脱节。一方面,由于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的数量扩张,使得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供过于求,产品严重积压,生产能力大量闲置。目前90%的工业消费品供过于求,全国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60%;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不足,许多适应市场需要,包括经济建设和结构升级需要的新设备新产品,却因供给能力不足,需要大量进口。例如,近年来投资设备的60%以上依靠进口。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我国产业和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缺乏调整产品结构的开发能力,社会也缺乏相关产品和产业的配套能力。在大工业生产中,企业要实现新产品的开发,需要—个支撑体系,即一系列既有专业化分工,又能在创新活动中密切协作的关联产业。一个新产品所需的材料、零部件加工设备,是许多行业和产业共同开发的结果。而我国目前拥有的成龙配套、密切关联、能够为开发新产品共同协作的产业支撑系统还很薄弱。
因此,经济结构调整首先要适应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压缩和淘汰那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提高市场需要的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培育具有良好潜在市场前景的产业和产品。这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判断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优化的根本标准。
调整经济结构不能只停留在适应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开拓市场,在调整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市场潜力大,市场开拓大有可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外跨国公司纷纷进人占领我国市场,国内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因此,开拓国内市场也面临着国际竞争。特别是在我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挑战的严峻性更是前所未有的。当前开拓市场,第一,要注意提高开拓市场能力,即提高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市场开拓能力,才能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才能与国外企业竞争,保住和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我国家电产业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第二,要在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过去,我们的出口产品市场主要是北美、日本和港澳地区,今后要特别重视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市场的开拓,以及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市场的开拓。要重视对国际市场的研究,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目前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日趋激烈,继续靠轻纺等传统产品扩大出口,难度越来越大。必须大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质量和档次,增加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出口。第三,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我国最广阔的市场在农村,农村人口占全国的71%,但农村销售额在全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仅占43%,潜力很大。近几年来,由于农业连续丰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以及农产品价格上调等原因,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有很大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住房支出的比重下降,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文化娱乐、交通通信、医疗等方面支出的比重迅速上升,对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要认真研究并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要开发适合农民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的家用电器,以迎接农村家用电器普及高潮的到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对轻纺机械产品的需求,农业大省应做好这方面的产品开发。第四,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开拓第三产业市场。我国的流通、金融、保险、教育、旅游等服务业需求和市场潜力很大,应通过完善设施、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来开拓第三产业市场。
二、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产业结构层次低,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能耗、物耗高,产品性能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加工程度高、技术相对密集产业(如机电工业)发展滞后,影响着国内企业开发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能力的提高,制约了产业链条的延伸,使经济增长缺乏后劲。近年来,我国投资对机电产品的进口呈上升趋势;而不少机电设备的国内市场又被进口产品所占领。我们的一些耐用消费品工业在技术上一直没有摆脱对国外的依赖,专用材料、关键零部件、工艺设备、检测仪器都长期依赖进口。由于不掌握这些方面的设计技术,没有高技术产业支撑体系,也就无法开发出新产品,产品更新就只能依靠不断进口。
当今市场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的竞争。美国以全球市场和信息革命为基础的“新经济”理论,将科技、资本和劳动力列为生产三大要素,并把科技作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源。美国近几十年的发展主要依靠了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靠知识投入、靠不断进行产业调整,技术进步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60—80%。特别是8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大力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新材料、环保等领域形成了领先世界的新的经济增长点。90年代,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得到恢复和提高,在发达国家仍居领先地位。与此相适应,他们极为重视软件开发。以微软公司为首的软件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柱力量。现在一个微软公司的销售额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销售额。当前,全球经济进入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许多高新技术领域正在和将要继续出现重大突破,特别是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各经济部门的扩散,将给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制定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谋求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必须充分估计高新技术对经济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作用,切实使科技进步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技术基础,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把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中心任务来抓。要在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提高国民经济总体素质。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传统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余地,应大力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同时也要不失时机地积极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当今发展最快、潜力巨大的产业。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全面、深入地渗透到经济、国防、科技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战略产业,优先发展。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将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技术进步,促进工业化,提高工业化水平,并为向信息经济时代过渡奠定基础。这是我国跨世纪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课题。
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同时,也要抓好现有产业的协调发展:第一,要坚持把发展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第二,要继续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并注意使原材料等基础工业提高质量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第三,振兴机械、电子、汽车、石油化工和建筑业,使之尽快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这些产业有的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高,有的生产技术新,是国民经济登上新台阶的主导和支撑力量。必须确立有限目标,择优扶持,集中突破,带动全局,加快发展。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过程中,还要切实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同开拓市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并把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以提高经济整体效率和缓解劳动就业压力。第四,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缓解就业压力。在结构调整升级中,就业是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大难题。而发展第三产业,既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日本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由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是由第三产业吸收的。1950—1970年日本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26.6%上升到47.3%,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199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1.1%,甚至比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994年为36%)还低。1978—1996年的18年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只提高了7个多百分点,远落后于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提高的平均速度。1996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仅达到26.6%,低于多数发展中国家。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应积极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使城镇大批富余人员转向第三产业。要大力发展大中城市的社区服务业,使之成为我国就业的新领域。当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要以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特别是要以城市发展为依托,注意形成合理的规模和结构。要在继续发展商业贸易和生活服务等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旅游、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法律、会计、技术服务等新兴第二产业。针对当前结构性失业、下岗人员问题突出的特点,要把教育、培训与劳动就业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要通过就业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办法,不断提高下岗职工的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再就业工程”的作用,解决好结构调整中下岗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
三、把结构调整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通过体制改革,加大存量、增量调整的力度
我国经济结构问题之所以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一个重要原因是体制上的障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使全国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阻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配置;缺乏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生产要素不能顺畅地向效益好的企业和建设项目集聚、落后企业和项目却占用了大量资源。传统体制下的政企不分,使企业和项目决策者缺乏有效约束,不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盲目追求外延型 扩大和完整的生产体系,忽视经济效益,致使在各行业中普遍存在着生产集中度低,专业化水平不高,“大而全”、“小而全”和不合理重复建设等现象。
因此,要取得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从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入手,推动存量方面的结构调整;从深化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入手,推动增量方面的结构调整。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推进国有资产存量的优化重组,既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经济结构的存量调整,可以通过“抓大放小”来进行。抓好大的,就是要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具有经济规模、处于行业排头兵地位的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业重组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特别是要在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中扶持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通过联合兼并,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名牌产品流动,使存量资产得到优化配置。
放活小的,即对国有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借助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的有效机制,加快放开搞活的步伐。在实施大企业、大公司发展战略,鼓励强强联合的同时,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技术落后、效益低、严重污染环境的小企业,要尽快调整、改造,该淘汰的要淘汰。但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应当实行改造、升级,帮助它们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组织,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的路子,向“小巨人”方向发展,从而使国有中小企业的存量资产在“放活”中得以调整和优化配置。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加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发挥现代企业制度在结构调整中的体制保障作用。要在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这些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真正使投资者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和优化资产经营结构。从长远来看,经常性的存量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企业并购来实现的。
在加快存量结构调整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投资、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增量的结构调整,通过改善投资结构,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为了避免盲目攀比,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和重复建设,防止无效投资,必须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目前要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工程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加快建立投资风险责任约束机制。从长期来看,投资体制的改革目标是要使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为投资主体,并强化微观投资主体的自主决策和风险约束机制。
实现增量调整,需要从资金源头抓起,要形成适应结构调整要求的资金配置机制,通过新机制的作用优化投资结构,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调整。要围绕结构调整目标,积极在资金方面进行支持。特别是政策性银行要发挥更大作用,更多地支持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产品和重点项目,除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外,还应当加大对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在继续完善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培育和发展直接融资市场,通过扩大债券、股票发行规模逐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要规范资本市场,引导上市公司将筹集到的资本用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用在技术改造上。股票、债券规模和单位的确定,要根据国家的结构调整规划,优先考虑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型企业集团的改造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
四、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宏观调控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本质上是优化资源配置问题。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优胜劣汰,实现结构优化。一般竞争性的产业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主要靠市场去调节,即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优胜劣汰,选择产品、企业和产业,促使社会资源不断地流向有市场需求、消耗少、效益高的产品、企业和产业,从而使产品、企业和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对于基础工业、基础设施领域的生产与建设,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
我们还要看到,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市场发育还不充分、不成熟,市场分割现象仍相当严重,市场机制作用还难以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同时,要完成从战略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大任务,必须从宏观上确定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包括进行市场预测,合理制定规划,完善产业政策、地区布局政策和技术政策等。特别是在产业重组,包括组建企业集团和大公司时,更需要政府发挥一定的组织协调作用。例如,最近地处江苏的金陵石化公司、扬子石化公司、仪征化纤集团公司、南化集团公司,实现强强联合,就是国务院在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决策。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当前最为重要的是,要按照党的十五大报告精神和“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研究制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积极用产业政策指导结构调整。这就要继续完善国家产业政策,根据我国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明确我国的重点产业和这些产业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关的经济规模、技术标准,引导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并制定有关的金融、财政、价格、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予以支持。通过这些政策,引导银行和证券市场的资金投向。同时,在社会资金较为充裕的情况下,要通过建设债券、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筹集更多的资金,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增量投入。当前要重点抓好汽车、钢铁、石化、电子等行业经济规模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制定和落实。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区域产业政策,以及上不了规模和达不到技术标准的投资项目,应从资金来源和使用两个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控,制止“大而全、小而全”和不合理的重复建设。要加强产业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提高产业政策的权威性。
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计划部门应发挥好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的作用。要与财政、银行等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为各级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共同搞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