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是指环绕在人们生活的周围并对人们产生某种影响的客观现实,是人们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一般来说,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类:自然环境是指人们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如山川、河流、大气、土地等;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政治生活条件和文化生活条件的统一体,如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方式、社会风气等。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和完成的,并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自然条件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社会条件是人们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它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性的影响作用,因而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导性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辩证关系。一方面,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效果,影响着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环境又有着强大的能动作用,它通过对环境的建设和优化,通过对人的思想意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的确立而对环境产生能动的影响。
一、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制约作用
1.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影响。
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性质及变化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社会政治环境即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所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截然不同的。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又决定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培养封建统治制度的维护者与接班人、培养统治阶级的顺民,是封建阶级思想教育的目标,因而宗教神学和专制礼教思想是封建社会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培养资本主义制度的拥护者、代理人,培养埋头干活、不反抗的工人,是资产阶级思想教育的真实目的,因而个人主义便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而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民主法制观的教育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此外,环境的变化也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变化。如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团结群众,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它的目的是宣传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故其内容也作了相应变化。
(2)环境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下, 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在学校环境下,例如高等学校,应针对不同性质的学校(工科、文科),针对综合性或艺术、体育类院校,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采取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在企业环境下,我们就不能照搬学校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在军队环境里,某些卓有成效的方法,却不一定能在地方上普遍推广。又如,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选择符合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此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比在革命战争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丰富得多,高科技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宣传工具,当前的大众传播媒介,就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好的手段。
(3)环境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环境氛围的好坏对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当环境风气不正时,如党风、社会风气不正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常常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而良好的环境,能极大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五十年代那种意气奋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廉洁奉公的环境氛围,就常常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一些人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许多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感到工作不敢做、不好做,以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出现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
2.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18页。)个体思想倾向、政治观念和道德意识是在环境的熏陶及社会关系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环境对个体思想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环境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环绕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周围,具有直接影响。社会环境、组织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各因素的变化,如社会物质生活状况、社会风气的优劣、人际关系融洽与否等,都会对客体产生直接的影响。如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孟轲寻找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其能成大器。家庭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影响更为直接。如在毛泽东的家庭中,许多人走上革命的道路,其中为中国革命而牺牲的就达6人, 这与毛泽东革命献身精神和高尚品格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2)环境制约人的道德水平。 人们的道德水平不仅决定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而且受到社会文化氛围、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人们所处的环境是充满友情、爱意和关心,洋溢着人与人的和谐、理解与真诚的社会氛围时,个体必然会形成融于群体、乐于奉献的道德素养。而雷锋精神和集体主义的倡导,更会有利于人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人们的伦理道德也正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就是环境因素对人们道德的形成发生作用的表现。
(3)环境对人的性格、心理乃至人格都有影响, 从而间接影响教育对象的接受心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甚至一个组织或更小的群体范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风俗、风土人情、语言文化等,这些都影响着人格的形成。1903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通过对生活在新风内亚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比较研究发现,居住在山地、河岸、湖边三个不同环境的人群,其人格特征也有着极大的不同,分别具有协调温和、攻击残酷、内向阴险的不同特征。人们经常说我国北方人性格豪爽,而南方人办事精明,南方、北方人的差异是环境对人类影响的有力例证。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接受心理开展工作,教育的效果才会明显。另外,当人们处于某一集体环境中时,就会产生一种“见贤思齐”的互相学习的心理活动。正如荀子《劝学篇》中所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人受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如同自然物受环境的影响一样大,良好的环境能促进人格的完善。
(4)对人的政治态度产生影响。 政治态度是人们对有关政治制度及政治思潮等政治问题的心理倾向和看法。人们的政治态度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即政治的大气候及小气候中形成的,其中,政治制度和政治气候的影响较大。一定的政治制度要求个体的政治倾向必须与之相适应,政治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政治规范,否则会受到国家机器的制裁和镇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承认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个体应有的政治态度。同时,政治气候影响着个体的政治心理,如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搞“政治挂帅”及阶级斗争的扩大化,使得人们在“文革”后的一段时期对政治产生了较大的排拒心理。因此,鲜明的政治方向和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环境的能动作用
环境因素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反作用于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改造人类的精神世界,而且也能改造人类所依赖的物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对环境因素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改造和建设环境,以净化和优化社会环境。
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目的和任务。社会环境是复杂的、又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环境的认识是通过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而提高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而理论一旦武装群众,便会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从而激励人们去改造和建设环境,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环境,这样,就可以促进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能指导人们明辨是非,增强人们对错误思潮的免疫力,促使人们主动对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进行抵制,进而净化和优化社会环境。
2.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并促进它们的健康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为加强统治、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而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及内容无疑会受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建设目标的影响。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传播、目标的实现,又可以促进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成。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可靠保证,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它还有利于建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形成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氛围,从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服务。
三、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科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对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环境是相辅相成、相互对立的矛盾统一体。环境对于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着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的轨迹。个体的自然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自然素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具有可塑性和补偿性。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24页。)这种分工便是由社会环境中的经济因素造成的。个人的主观努力和自然素质是个体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内因,思想政治教育和环境的同化作用是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又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自己生长的,“外部世界对人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
因此,在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关系时,必须防止和批判以下两种错误倾向。第一,片面夸大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制约作用,即“环境决定论”。其认为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和能力、个性的差异都是由环境造成的。其夸大环境的作用,否认个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而导致忽视和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环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不可否认,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起决定作用。第二,宣扬“精神万能论”,片面夸大思想政治教育对环境的能动作用。即不顾客观实际,脱离具体环境,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包医百病的良方。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宣扬“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实质上是片面夸大思想政治教育对环境的能动作用。脱离环境不顾对象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无的放矢、“空对空”的吆喝。在特定的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其它奖惩手段相结合而实施时,才能有效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