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政治课加强人文教育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人文论文,初中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不断成熟、日趋稳定的关键时期,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将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置于课程目标的核心位置,要求教师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切实贯彻人本主义思想,一切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立足于青少年的思维特征、认知能力,让青少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更要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情感体验、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通过教育,使他们不仅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他们进入、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简要介绍笔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一、找准结合点,体现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要求
作为人文精神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容。新课程更是增加了许多充满人文精神的内容和素材,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强意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律己观念等。
比如,初一政治教材,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炼意志、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在讲授“善于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这一课时,我们可介绍一些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如理智消解法、注意转移法、心理放松法,安排学生看一些健康有益的书刊、影视作品,避免盲目冲动;和学生一起学做课本材料中的心理放松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结合初二政治教材,采用以例说法、模拟法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求学生知法、守法、护法;培养学生增强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情感。
结合初三政治教材,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和消极影响,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危机感,努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自觉把祖国的前途命运、人类的幸福与个人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并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立志成才。
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实施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例如:在讲“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时,我先播放《春天的故事》的歌曲录音,随后给出问题:1979年在中国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春天?这位老人是谁?1992年中国又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1992又是一个春天呢?受歌曲的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被激发,他们纷纷举手发言,并进行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可适当地进行一些穿针引线。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解,而且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中引入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问题、自主探索、主动分析、解决问题。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而且走出校门,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并及时引导学生收集资料、举办展览、壁报等活动,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人们的人生态度和理想信念,并以此为参照,设计自己、调整自己、充实自己,逐步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
二、完善评价方式,保障人文教育的有效实施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发挥主体性。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再是老师独享的权力,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形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如通过学生自评,提倡学生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最好的作业、最满意的作品、最感兴趣的课外书、最难忘的事等,及时发掘并展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又如通过小组互评,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作出较为客观的评判,使学生看到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最终实现自我改正、自我完善。这样的评价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被动的评价变成了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2.体现全面性。学习成绩曾经是考查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爆炸、竞争加剧、网络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在评价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
3.尊重差异性。无论从哪个方面说,人总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人,思维也不一样。根据差异性原则,我以最大的宽容鼓励学生去学习,允许有不同的速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去学习。对一些认识事物较慢的同学,注意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别人的帮助,争取达到基本要求,稍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平时多留心和培养学生的闪光点,让其发扬光大,逐渐成为各有所长的社会有用人才。
4.重视实践性。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比如,设计一份社会调查的作业,然后评价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这一调查任务,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存在问题的忧患意识;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只有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学习与实践的全过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人文精神,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但这又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在开放的观念、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方式、开放的评价中反复感知、理解、实践之后,才能很好地去把握新形势下初中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规律性。